冀晶晶
(江蘇省宿遷市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宿遷分校 江蘇 宿遷 223800)
隨著《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的頒布,中學英語教師聚焦語篇教學研究,積極開展語篇分析視角下的閱讀教學。三至六年級八冊教材共六十四個單元,每單元的第一個板塊是Story time,大多數單元的這個板 塊是一個圍繞單元話題的會話類語篇。不少小學英 語教師對教材中 Story time 板塊的處理偏重于語篇傳 遞的信息和承載的知識,忽略語篇類型和語篇特征, 使會話類語篇與獨白類語篇的閱讀教學沒有明顯的 區別。這種偏差的主要原因是教師對語篇解讀的意 義理解不到位,對語篇類型及其特征把握不到位, 導致教學設計與語篇類型結合不緊密,不能凸顯語篇特征。小學英語教科書中有很多互動演講,演講與其他類型的演講不同。教師可以通過了解互動課程的特點來解釋課程。這不僅可以讓學生學習模態文本的功能,還可以優化閱讀和學習內容的課程,加深學生對文本結構的理解。本文例述譯林版《英語》會話類語篇的特征,闡釋深入解讀會話類語篇的角度,優化教學設計。
《新課標》指出,研讀語篇就是對語篇的主題、內容、文體結構、語言特點、作者觀點等進行深入的解讀,并建議教師從what、why、how三個方面解讀語篇:what指語篇的主題與內容是什么;why指語篇的深層涵義是什么,也就是作者的意圖、情感態度和價值取向是什么;how指語篇具有什么樣的文體特征、內容結構和語言特點,也就是作者為了恰當表達主題意義選擇了什么樣的文體形式、語篇結構和修辭手段。在語篇解讀過程中,教師應從語篇的整體入手,層層剖析,解讀內容、寫作手法、作者的意圖等,突出解讀主題意義。在教學準備過程中,教師解讀語篇的角度和深度直接影響教學設計、影響學生對語篇的理解和體驗。只有語篇解讀到位,教學目標的設定才能科學、準確,教學活動的設計才能合理。如果教師沒有引領學生從不同的視角理解、體驗和感受文本,學生對于閱讀文本的認識就浮于表面,不能深入理解文本的深層含意。因此,教學設計前解讀語篇是實現以教材內容為載體培養學生認識語篇特征、分析語篇主題、學以致用的前提與保證。
Story time板塊以會話類語篇為主,會話圍繞單元話題,在教材編者設定的人物之間展開。會話涵蓋《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課標》)規定的功能與話題,如《課標》規定的話題“動物”在五年級上冊Unit3 Our animal friends等單元中體現 ;話題“節假日”在五年級上冊 Unit8 At Christmas、六年級上冊 Unit3 Holiday fun 和 Unit8 Chinese New Year 中得到落實。教材中涵蓋《課標》 話題的會話具有以下特征。
2.1 主題明確,場景清晰。對話是在一定情境下的交際,如果脫離了情境,對話就失去了意義。情境是由“情”和“境”兩部分構成。“情”指具有感情色彩的人物角色;“境”指活動的場所、場景、背景和氛圍等。兩者的關系就像話劇演出中的人物和背景,相互依存。明確情 境下的會話必有鮮明的交談主題。 六年級上冊 Unit3 Holiday fun Story time 的會話 導語交代了會話產生的背景和場景,學生 Mike 和 Liu Tao 在國慶假期返校后交談他們的假期活動。此 篇會話的“情”是 Mike 在假期中牽掛小伙伴 Liu Tao, 給 他 家 里 打 電 話, 可 是 當 時 Liu Tao 家 沒 人 接電話,返校見面后詢問Liu Tao 的假期行蹤 ;Liu Tao 介紹了自己的假期活動后,也關切地詢問好朋 友 Mike 的假期活動。整個會話在關心好朋友的氛 圍中展開。此篇會話的“境”一是導語交待的國慶 假期后返校,會話發生在教室里 ;二是 Mike 和 Liu Tao 會話中提到的國慶假期活動的場景。對話的主 題圍繞假期活動的樂趣展開,會話中有“It was great fun.”“That's great.”等評價假期活動的話語,還有兩句話“I caught a big fish!”“I ate it!”用了感嘆號。 這些話語和感嘆號都表明了假期生活是愉快的。
2.2 話輪清楚,語意順接。對話的基本原則就是按話輪說話,話輪推動著會話往下發展。依據對話的話輪,可以找到一篇完整對話的脈絡,了解整篇對話的結構。會話的答話人回答問話人的提問,答話人依據會話的主題也會向問話人提問,然后問話人回答提問。會話在問與答之間完成,答與問密切相關,語意是順接而連貫的。Holiday fun 單元里 Story time 的會話在學生 Mike 和 Liu Tao 之間展開,Mike 問 Liu Tao 答,Liu Tao 問 Mike 答,五個話輪非常清楚。Mike 說國慶假期間給 Liu Tao 家里打電話,可是他家沒人接聽,接著問他 去哪兒了,開啟了會話,Liu Tao 告訴 Mike 沒人接電 話是因為他去了上海的嬸嬸家 ;Mike 接著問 Liu Tao 在上海干了些什么,Liu Tao 回答后詢問Mike 的假期 活動,Mike 告訴 Liu Tao 他和家人去了農場摘桔子、捉魚 ;Liu Tao 對捉魚感興趣,接著問 Mike 有沒有捉 到魚,Mike 回答捉到一條大魚 ;此時,Liu Tao 想起 來會話開頭 Mike 說到的打電話一事,就問他打電話 有什么事情,Mike 回答想給他送魚 ;Liu Tao 接著問 魚在哪里,Mike 回答魚已被吃了。兩個小伙伴圍繞 國慶假期的活動完成了會話的問與答,會話過程自然流暢,語意銜接連貫。
2.3 語言簡潔,交際性強對話的主要功能在于培養學生與人交流的意識與習慣,提高學生的交際能力[5]。生活中有若干的場合需要與他人會話實現某種目的,如去醫院就醫、去餐館點餐、去車站購票等等。想了解他人的假期活動,亦是通過會話交流的方式完成的。Holiday fun 單元里 Story time 的會話中 Mike 見 到同學 Liu Tao 的問候語“Hello, Liu Tao!”自然而 簡潔 ;Liu Tao 回答完 Mike 的詢問后,以一句“How was your holiday, Mike?” 引 出 Mike 對 他 假 期 活 動 的描述 ;Liu Tao 在得知 Mike 捉魚了后問“Did you catch any fish?”,Mike 回話“Yes, I did. I caught a big fish!”,Liu Tao 欣喜得評價“That’s great.”這些簡 短話語都達到了交流信息的作用,會話的雙方都獲 悉了對方假期活動的內容。
教學設計離不開文本解讀,教師解讀文本的角度、層次直接反映在教學活動的設計上。會話的主題、語篇格式、參與會話的人物關系、會話配圖的圖意以及話語背后的人物情感等都是教學設計前教師應該解讀到的內容,基于這些內容的教學設計才能夠符合會話語篇的文本特征,才能夠在教學中指導學生把握會話類語篇的要素,幫助他們形成會話能力。
3.1 基于單元話題,分析主題意義。《新課標》指出,主題為語言學習提供主題范圍或主題語境。學生對主題意義的探究應是學生學習語言最重要的內容,直接影響學生對語篇理解的程度、思維發展的水平和語言學習的成效。教師在解讀文本內容前,有必要思考單元話題的主題意義。五年級上冊Unit6 的話題是 My e-friend,內容涉 及 Wang Bing 的網友 Peter。教師不但要設計閱讀活 動引導學生獲取 Peter 的信息,更要在獲悉了 Peter 信息后,引導學生發現 Wang Bing 的網友 Peter 課 余時間學習中文,而 Wang Bing 在學習英文,因此,他倆日常的簡單溝通與交流應該沒有語言障礙;他 倆有共同愛好——踢足球,這應該是他倆成為朋友的原因之一。基于這樣的解讀,教師在教學的適當環節可以向學生揭示:有共同愛好的同齡人更容易成為朋友,交友的意義在于互相幫助、互相促進,網上交友需謹慎等基于話題的主題意義。英語教師不僅僅教會學生語言知識、幫助其形成語言技能,更應該突出學科育人,而單元話題承載的主題意義正是學科育人的素材。因此,語篇解讀應突出單元話題,重視分析主題意義。
3.2 整體觀察文本,識別語篇格式。角色之間的交談產生了話輪,話輪指在會話過程中,說話者在任意時間內連續說出一番話,其結尾由說話者和聽話者的角色互換或各方的沉默為標志。話輪是會話的基本構造單位,依據會話的話輪,可以找到一篇完整會話的脈絡,了解整篇會話的結構。會話類語篇通常是圍繞某主題展開,由多個話輪組成。解讀文本應該從整體出發,識別語篇格式。瀏覽Unit6 的 Story time 板 塊, 很 容 易 看 出 閱 讀 文 本是會話,再數一下便知全篇會話 Liu Tao 與 Wang Bing 共有七個回合的會話,即七個話輪形成了一個 完整的談論“My e-friend”的語篇。會話類語篇的語言沒有獨白類語篇的語言正式,通常含有口語化的交際用語,如打招呼、應和說話人或思考回應對方的口頭語等。解讀會話類語篇時想到引導學生觀察文本、識別語篇格式有助于在教學設計中增加這樣的環節,在課堂教學中幫助學生形成語篇意識。
3.3 略讀對話“左列”,判斷人物關系。會話是一個有序的過程,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會話參與者在沒有事先安排的情形下,一個接著一個輪番說話。發生了說話者與聽話者的角色互換,標志著一個話輪的結束和下一個話輪的開始。會話的格式為參與會話的角色后面用冒號,冒號后的話是參與會話人物的語言。會話的“左列”,即冒號前的人名或稱謂,能夠看出參與會話的人物、說話的先后順序及會話的話輪。解讀會話類語篇的人物關系對閱讀起到導向作用,參與會話者的人物關系通常決定談論的話題,如同學之間、小伙伴之間聊的話題往往是學業情況、課余生活、愛好或家人、朋友。看My e-friend Story time 板塊會話“左列”的人名,很容易發現參與對 話的兩人分別是 Liu Tao 和 Wang Bing,他倆是教材 編寫者設定的人物,是同學也是好朋友。教師在教 學設計中安排讀“左列”、判斷會話人物關系的環節, 并在該環節聯系單元話題 My e-friend,學生可以預 測到 Liu Tao 和 Wang Bing 談論的是他們的網友,對 閱讀全篇會話有導向作用。
3.4 細心觀察配圖,讀懂人物情感。小學英語教材各單元的Story time板塊都有配圖,配圖既活潑了板塊內容,符合小學生的認知和心理,又能夠傳遞文字以外的信息,對該板塊的文字閱讀起到補充作用。教師通過教會學生通過看圖理解語篇中的角色,體驗角色的喜怒哀樂等復雜情感,可以培養學生對語篇內容進行合理想象、推理與演繹等能力。My e-friend 的配圖1中Liu Tao做出邀請Wang Bing去操場踢足球的手勢,Wang Bing扭頭會話時有氣泡圖,他腦海里閃現的是他的e-friend Peter 的形 象。Peter 身著“米字旗”的長袖 T 恤,表明了 Peter 的國籍;Peter 豎著大拇指,貌似稱贊自己的 e-friend Wang Bing,說明 Wang Bing 與 Peter 兩人已互相了解。 Liu Tao 邀 請 Wang Bing 踢 足 球 時 興 致 勃 勃,Wang Bing 讓 Liu Tao 稍等會兒時的表情很開心,一是很愿 意跟 Liu Tao 踢足球,二是剛剛給 e-friend 寫了封電 子郵件,愉快分享了學習與生活。Liu Tao 聽說 Wang Bing 給 e-friend 發郵件很好奇,緊接著就問了 Wang Bing 的 e-friend 的 信 息。 配 圖 2 中 Wang Bing 開 心 地拿出 Peter 踢足球和游泳的照片給 Liu Tao 看,Liu Tao 看到照片上 Peter 的踢球姿勢,興奮得抬腿墊起 了足球,說明孩子們提到自己的愛好和有共同愛好 的朋友,心情是愉悅的。 解讀配圖引導學生合理想象會話參與者的心情,使學生更加深刻體會到交友的意義,教師也能進一步理解教材編者設置該單元話題的目的。
結束語:文本解讀是教學設計的基礎,也是教學設計層次高低的決定性因素。解讀小學英語會話類閱讀文本,教師可以抓住其語篇特征,還可以關注內容以外如字體、字號、背景填充色等能引起視覺注意的特征。教師在備課階段充分、準確地解讀文本能夠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3.5 結合教材文本,構思后續會話。在閱讀中,教師可以使學生通過各種思維和實踐活動將閱讀內容與他們的經歷、知識、興趣和觀點聯系起來,以更好地理解、認識、記住和使用語言技能,在開展語言、語言教學活動,促進知識和技能的同化。My e-friend Story time 板塊 Liu Tao 與 Wang Bing 在聊了 Wang Bing 的 e-friend—Peter 愛好結束了。其他事件可能導致當前會話結束。教師可以幫助學生根據他們閱讀的內容思考并預測可能進行的會話,學生可以合理推斷出 Wang Bing 很可能應會話開頭 Liu Tao 的邀請,兩人都去球場踢足球。學生可以與兩個路人交談并談論足球。內容可能是關于最近的足球比賽,或者其他朋友帶到球場一起踢足球的內容,可能包括您最喜歡的足球明星,以及最近一起踢足球的同學。教師可以根據學生閱讀互動預測不同的事件,并根據其他事件的上下文引導學生開始新的對話。通過結合自己的經驗來預測后續對話,這樣可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并讓他們發揮自己的表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