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玉芳
(廣東省深圳市寶安區官田學校 廣東 深圳 518108)
工作中,在對待未成年孩子的教育上,同理心尤為重要。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我們必須會變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作為一名小學老師,能夠將心比心,時刻葆有一顆童心,懂得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做一個童心未泯的教育工作者,在班級管理上,往往能夠潤物無聲,卻又事半功倍。作為一名班主任老師,多年來,我一直秉承“三心”育人的初心,從而總能在班級管理工作中感受到幸福和快樂。作為一名有一定經驗的班主任,在此分享一下我的一些管理小故事,以期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因為熱愛,所以選擇了教育這個職業;選擇了當老師,就要當個學生喜歡的老師、當個學生愛戴的班主任。這是我從教以來,鍥而不舍的執著追求,也是我工作的源動力。在我的班主任生涯中,能夠敏銳捕捉孩子細微的情緒變化,也善于利用各種教育契機來幫助孩子健康成長,而“三心”教育讓我的教育教學工作變得更加得心應手,也讓我的學生受益無窮。那一個個曾經迷茫的、找不著方向的孩子,成為了健康積極向上的學子,他們見證了我這個班主任的付出,我也因為孩子的成長收獲了很多快樂,我的“三心”班級管理方法的有效性得以驗證。像這位一年級的小Q同學,就是伴隨著我的“三心”教育健康成長的典型案例。
我始終覺得,在工作上,被需要是一種幸福。新的學年,新的學期,我毫無懸念地繼續擔任班主任,而且接手的是一年級新生班。在每批新生中,總會有些孩子特別“搶眼”,讓人初見就印象深刻。這不,開學第一周,我就發現了班上小Q的“與眾不同”,感覺他是這個年齡段中,我見過的最“特別”的小男孩。他沒有這個年齡孩子該有的童稚,也沒有這個階段孩子該有的童真。乍一看,他那一雙眼睛冷冰冰的,說起話來,像個“小大人”,老練中還帶著幾分“不屑”!但是,他又有這個年齡的孩子共有的問題,上課的時候坐不住,甚至比其他孩子更為突出。他自己靜不下來也就罷了,還總要去捉弄旁邊的同學,讓同學煩惱不已。不僅如此,課堂上的小Q要么鉆到桌底下到處爬,要么滿教室隨意跑,再要么不自主地去動一動別人。課間休息時間,與同學一言不合,就動手打人,凳子、掃把都是他攻擊人的武器……
這是典型的沒有一點紀律觀念、沒有規則意識的小男孩,而且不能正常地與同學相處。同樣,他也沒有“敬畏”之心,還不懂敬畏課堂,更不懂尊重老師,老師的話根本不聽,這讓科任老師們頭疼不已,也讓我這個班主任倍感壓力。畢竟,這會影響整個班風的建設。我該怎么辦,我的班級該怎么辦,我班上這個桀驁不馴的小Q怎么辦?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我不得不陷入深思。畢竟,我還從來沒有知難而退過,沒有放棄過一個學生。
上課鈴一響,只見其他孩子都是規規矩矩端端正正地坐在自己位子上,按照老師的要求認真聽課,大聲朗讀、用心寫字,及時完成學習任務。反觀小Q的表現,簡直活脫脫一頭逃出牢籠的“小野獸”!不聽講、不翻書、不動筆、不張口!但是,他一旦開口或動起來,要么大喊,要么到處亂竄,弄得雞犬不寧、秩序大亂。他的言行已經嚴重干擾了老師們的課堂,各科老師幾乎沒法上課,甚至讓剛畢業的老師都打起了退堂鼓。是諸多師生眼里的“小魔頭”,這班級還怎么進行習慣教育?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頭!雖說火急攻心,作為班主任的我,還是保持著無比的克制與冷靜。
于是,在全方位觀察了近兩周后,我開始計劃怎樣解決這一難題。經過深思熟慮,我做了幾個月計劃,開始有步驟有目標地去對小Q進行教育引領。因為,我深深地明白,孩子是正在成長變化中的未成年人。而教育的目的,是希望在老師正確教育的引導下,激發起學生積極向上、自我成長的內驅力。作為一名有高度責任感的班主任,我的慈悲心、同理心、熱忱心在起作用:一個在外不懂如何與人相處的孩子;一個只會通過極端的方式去引起他人注意、變相“求關注”的孩子;一個沒有同伴愿意跟他玩耍的孩子,是多么可憐,他承受了多大的壓力啊!針對這種情況,我不敢再耽擱,立即開始著手工作,只想幫助小Q盡快融入到集體生活中,融入到每天的學習生活中。因此,讓小Q回歸正常就成了我最迫切的愿望。
3.1 約見家長。家長們平時都很忙,所以我一般不會輕易打擾他們。但是,面對開學初就遇到的特殊情況,在跟各科任老師溝通之后,不敢有片刻耽擱,立即約見小Q的家長,了解孩子的一些情況。家長還算配合,很快來到學校。在交流溝通中我得知,小Q從小由爺爺奶奶照看,父母都忙于工作,從小到大基本沒有參與過對孩子的教育。而小Q的父親不僅對孩子撒手不管,甚至某些行為也更助長了孩子的驕縱任性,讓孩子產生錯覺,導致無法分辨是非,更不知約束自己。顯而易見,這又是一個典型的父母缺位、長輩溺愛的孩子!任性妄為是其最大的特點。
在了解了小Q的基本情況之后,我把孩子在校的表現也一一反饋給了家長,希望父母雙方能抽出時間來教育孩子。幸運的是,家長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于是承諾會開始參與到對孩子的管教中來。
3.2 隔代教育。“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雖然,我在開學第一周就發現問題,第二周便約談了家長,但世上沒有既能治標又能治本的速效藥,教育尤其如此,只能慢慢來,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對于“問題”學生教育轉化更是如此。此后一個月,小Q每天都還是要整點動靜出來,否則,他都不到自己的座位上。面對這個“與眾不同”的學生,其他科任老師、特別是本來就沒有一年級教學經驗的老師簡直是束手無策。這種痛苦,只有當事老師才能夠體會深刻。甚至有老師無奈地找到學校領導,希望可以申請換班教。
這不,又出事了。某天上午的一節數學課上,后面的同學因不堪小Q的干擾,生氣了,憤怒之余開始還擊。而小Q同學更是大怒,竟然直接操起身后的凳子砸向同學,暴戾實足!所幸的是沒有傷到同學,但由于他那不顧一切地、不計后果的動作幅度太大,最后卻不小心傷到了自己,額頭磕傷了!課后,數學老師把情況告訴了我,這正是上午最后一節課。放學時,家長要進教室接孩子,于是我把情況反饋給了小Q的奶奶。沒想到,他奶奶第一句話竟然是:“老師,你這么說,你親眼看到了嗎?”我一聽,那個氣啊!但我也瞬間明白了小Q為什么這樣目中無人,原來是有一個是非不分、護短的、強勢的奶奶!稍作遲疑,我開始耐心地跟小Q的奶奶陳述厲害,告訴他這是非不分的護短行為帶來的嚴重后果。
等學生們都回家后,我又立即打電話給小Q的媽媽,把事情的經過告訴了她,希望她跟小Q的奶奶好好溝通孩子的教育問題,而且身為父母要更加重視,兩代人都要配合學校工作,立即參與到孩子的管教中去,這才是對孩子真正的好。倘若剛上一年級,還向之前一樣聽之任之,放任自流,結果是可想而知的。同時,我又抽時間專門邀請小Q的父親來到學校面聊,真誠地跟他交流溝通,告訴他對于男孩的教育問題,父親的角色尤為重要。好在,經過溝通后,這位家長最終也能明白事理,不得不開始直面孩子的教育問題。
3.3 理論引導。作為班主任,單是自己努力還不夠,一定要讓家長們也參與對孩子的教育中來,都說家長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孩子終生的班主任。只有家校合作,才能最大程度地影響孩子,方能讓教育效果最大化。平時,我喜歡博覽群書,特別是與教育有關的相關書籍。不僅自己讀,在看到一些有關家庭教育的文章或書籍,我也會及時分享給家長,幫助家長釋疑解惑。針對男孩子紀律的教育,我向家長推薦了費爾茲的《兒童紀律教育》一書,很多家長第一時間就購買了這本書,包括小Q的媽媽。針對習慣養成教育,我推薦了現代教育家陳鶴琴的《家庭教育》,陳錢林校長、也是一位成功的家庭教育的踐行者寫的《家教對了,孩子就一定行》等書籍;針對很多家庭教育中父親角色缺失的現象,推薦了蔡笑晚先生著的《我的事業是父親》,《父親,請守住你的教育主場》一類的專題類書籍或文章;針對在語言方面需要幫助的孩子,推薦美國最著名的親子閱讀專家吉姆·崔利斯的《朗讀手冊》等等,鼓勵家長多讀書,跟孩子一起成長。
3.4 行為跟蹤。面對“問題”孩子,班主任要更用心地去關注、更耐心地去幫助他。我對小Q的關注和幫助,大致有以下幾方面:
第一,發現他的優點就及時表揚,并有意放大。直夸到他兩眼放光,滿心歡喜為止。比如,值日的時候主動倒垃圾,并清洗垃圾桶。有些孩子可能覺得這些活又臟又累,但是小Q一高興就搶著干。于是,我在班上就夸他的勞動小能手。夸得多了,他也就真的愛勞動了。甚至,其他同學也愿意向他學習了。這些細微的變化,我看在眼里,樂在心頭。
第二,在班級里營造一種積極上進的氛圍,去影響小Q。針對孩子的心理特點,設立人人都能的小目標,提出了“人人每天進步一點點”的口號,并寫在黑板上。告訴同學們只要今天的你比昨天有進步,這節課比上節課有進步,只要任何一方面進步了一點點,那他就是最棒的,就是老師欣賞的和喜歡的,同時也給予獎勵強化。一年級的孩子,一朵小紅花的作用就非常大的。偶爾一點物質小獎勵,孩子們更是欣喜不已。每個孩子都有向上向善之心,小Q身上的問題雖多,但是對身邊同學屢屢獲獎和得到表揚,還是會有觸動并有一點心動。這時我再加以適當引導、用正能量去激蕩小Q的內心,從而樹立他的自尊心,激發他向上的內驅力。
第三,班級所有科任老師同心育人。我跟科任老師溝通好,在課堂上對小Q適當寬容點,針對他吃軟不吃硬的特點,盡量多表揚,少批評。之后,老師們也開始自我改變,都希望通過自己的改變能浸潤到小Q的心靈,讓他能夠體會到來自每一位老師的愛心和耐心。
就這樣,在家校的共同努力下,小Q在慢慢地進步。他的第一個變化就是早上和中午進教室的時候知道先問候老師了,要知道,他以前可是“目中無人”的,就連走路都像螃蟹似的橫著來!于是,我立即抓住他的這個小改變,在班上大力表揚了他。你看,他把這種喜悅帶到了課堂,在課堂上能坐著認真聽一會兒課了,打擾別人的次數也越來越少。教育契機又出現了,可以提一點要求了!于是我跟他約定,只要他每天進步一點點,我就每天獎勵他一朵小紅花,他表示愿意努力去試一試。在我的堅持下,在各科老師的不斷努力下,在家長的配合下,小Q慢慢地融入到正常的學習生活中。學期末,在班級頒獎儀式上,我專門給他頒發了一張大大的“進步獎”獎狀。看著他那高興的勁兒,我心里也樂開了花!來接小Q的奶奶臉上有笑意了,說話也客氣了。看來,孩子的改變,也帶來家庭生態的向好變化。或許,這就是教育的力量!
第二個學期一開學,我給小Q安排了一個非常有愛心的同桌,并告訴他,要跟同桌好好相處,這是老師對他最大的信任。讓人欣喜的是,除了偶爾說點小話,小Q沒有再去干擾自己的同桌,更不會像第一學期那樣滿桌底爬了。同學們看到小Q的變化,也愿意跟他交朋友了。
孩子終究是孩子,他們的成長并非一帆風順,更何況曾經的“問題”生,有反復也正常。小Q也如此,不時還是會出一些狀況。因為要鍛煉孩子的自主能力,第二個學期家長只能在校門外接孩子,另有些孩子包括小Q開始了自己回家的自我管理模式。在這個過程中,小Q又出現了點新狀況,在第三周的一天下午放學后,他自己去參加跆拳道興趣班。因為去早了,在等待的時候因無聊,去攀爬了旗桿旁邊的圍欄,被值日老師發現并批評了。而我是在第二天看到每日評比數據之后才知曉的。我當即就去找小Q同學了解具體情況,表達我的關切之情,跟他說老師希望他能學會保護自己,注意安全,不要因隨便攀爬而傷了自己,而不是批評。然后又及時聯系家長,進一步跟家長溝通,希望家長在家也要加強孩子的安全教育,孩子雖在進步,但畢竟他還是一個貪玩的、自控力不那么強的小孩子。
一波剛平一波又起。第五周的某天下午上學的時候,小Q因為上學太早了,還沒有到開門時間。等待過程中又覺得無聊,于是又去攀爬了校門口的一條護欄,被保安批評教育了。因為沒有同學看見,他自己也沒有主動找我反映,我還是通過第二天的評比數據才了解情況的。經與家長溝通后,得知小Q當天晚上回家之后就主動跟家人交代,承認自己中午又犯了錯,希望得到家長的原諒。我聽到這兒,感覺特別欣慰:孩子已經懂得主動承認錯誤,這是多么大的進步啊!這兩周因他而扣的分,真是值得!
第二個學期末,我們年級采用的是樂學趣考的綜合評價方式來檢查學生的學習效果的。小Q不僅能完成語文、數學、英語的快樂答題,還能夠順利接受體育、音樂、美術、活動等課程的檢驗。活動結束,老師們紛紛夸贊小Q,他別提有多高興了,還自信滿滿地向老師們保證,他會繼續努力,等到二年級,自己至少要成為班級的小組長,成為班級自主管理的小主人。
英國著名哲學家、教育家懷特海說:“教育的目的就是引導和激發孩子自我發展。”只要學生知錯能改,這就說明他已經有了上進心,有了責任心,懂得自己是班級的一分子,要為班級爭光了!更重要的是,這些過早“老練”的孩子身上有了這個年齡的孩童該有的童真童趣了!我想,這就是教育者具有慈悲心、同理心、熱忱心的效果。今后班上可能還會出現像小Q這樣的比較特殊的孩子,作為老師,我們應該有更多的愛心和耐心,懂得將心比心,去包容,去等待花開的日子,不隨意貼標簽,更不能輕言放棄。我堅信只要師者能夠守住初心,下自成蹊必將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