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申福
教育是黨之大計、國之大計,但隨著社會的發展,教育 “內卷”現象逐漸嚴重,教育短視化、應試化問題沒有得到徹底解決。分數至上、唯成績是從的觀念,加重了家長、學生乃至整個社會的焦慮。家長們以 “不輸在起跑線上” 的心態,強拉著孩子從小學到高中,以學校教育為主陣地,以社會培訓為重要補充,追隨盛行的 “題海戰術”,導致孩子很苦、家長很累、教師很忙、社會更“卷”。由于長期處在沉重的學習負擔與壓力中,一些學生不堪重負,出現厭學、逃學甚至傷害自己的極端行為,青少年身心健康受到較大影響。
2021 年7 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 《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各級政府和教育部門內外聯動,結合作業、睡眠、手機、體質、讀物5 項內容,大力整治校外培訓機構,推進校內作業減負等活動。經過大力整治,目前義務教育學校的 “雙減” 工作取得明顯成效。
然而,伴隨 “雙減” 工作的推進,也出現了一些新的問題,尤其是一些家長的焦慮情緒變得更嚴重了。他們普遍擔心學生的學習減負了,教育會不會減質?孩子的作業少了,雙休日不再參加校外培訓了,學習成績會不會下降?教育管理者必須落實 “雙減” 政策要求,在實際工作中,一方面,要做到學生學習減負,但是教育不減質;另一方面,要密切聯系家庭教育、社會教育,把 “減” 出來的時間與空間安排好、利用好,做到學生減負,教育質量非但不減,還能增效。“減” 不是目的,而是要通過“查缺補漏” 的方式,做好相關的“增量” 工作,進而 “增質” “增效”,更好地顯現學校教育的價值與意義。
高負荷的學習給學生的身體健康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2021 年3月,教育部辦公廳印發了 《關于進一步加強中小學生睡眠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小學生每天睡眠時間應達到10 小時,初中生應達到9 小時。有關調查顯示,當前我國有38%的中小學生就寢時間晚于規定要求,67%的中小學生睡眠時間不達標,22%的中小學生反映體育與健康課程開設時數不達標,體育課時被擠占的現象比較突出,初三、高三年級尤為嚴重。
因此,通過 “雙減”,首先,要保障青少年基本的睡眠時間,引導學生在面對高強度的學習壓力時,學會自我調適、自我放松,提高睡眠質量。只有休息好了,學生才會有充沛的體力與精力,從容地學習、運動、生活。
其次,學校要配齊、配強專業體育教師,開齊、開足體育課程,督促大課間操和眼保健操的有效開展,在學生中普及體育運動,倡導科學健身、合理膳食。學校要根據新冠肺炎疫情的實際情況,適當增加學生的體育運動與室外活動時間。
第三,以學校為主、家庭為輔,聯合體育俱樂部,根據學生的興趣與潛能,讓學生熟練掌握一至兩種運動技能。學校與社會要經常組織舉辦群體性體育競賽運動。加大學生力量型運動與技能的訓練。學校要有意識地設計一些對抗性體育比賽、一定距離的遠足、一定高度的登山活動,培養學生強健的體魄、頑強的意志、敢于擔當的精神。同時,在持續的運動與激烈的對抗中,訓練并培養青少年學生的體育精神,讓運動成為學生的習慣,陪伴學生終身成長。
學習的高度重復性一定程度影響了思維訓練的效率。受中、高考指揮棒的影響,機械重復的訓練、標準化的答案,讓學生的思維慢慢被固化。教師對學生的測試,一般側重于識記層面的知識,學生系統分析的能力得不到充分訓練;片面追求高分與排名,對失分較多的弱勢學科采取反復強化訓練,讓學生的興趣得不到尊重與保護,導致有的學生逐漸失去了學習的興趣、信心與耐力。對學生的高分低能、缺乏想象力與創造力等現象,社會各界一直努力嘗試著去改變,但是效果不佳。
因此,首先要把 “減” 去無效作業、低效課堂和校外過度培訓之后的時間與空間合理運用起來。通過精心設計日常課堂教學、適量高質量的作業訓練和高效的測試等,切實把學生在學習中的思考機會“增” 多些,把思維品質 “增” 強些,尤其要注重學生的邏輯思維、批判性思維意識與習慣的養成。
其次,在課堂教學中繼續大力倡導以學生為主體、師生互動的教學方式,注重啟發式、互動式、探究式、體驗式教學,讓學生的頭腦“動” 起來。在教學設計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啟發學生進行有效思考,把思考、分析問題的機會和時間適當留給學生,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質疑意識與批判能力,鼓勵學生主動思考、積極提問、大膽表達、自主探究,進一步促進學生打開想象空間。
第三,發揮教研組、備課組的集體智慧,精心設計作業,做到基礎性作業與個性化作業相結合,有效控制作業的數量,提高作業的質量。學校要通過貫徹落實 “雙減”政策,達到不以作業數量保質量,而以作業質量減數量的目標,杜絕機械、無效作業,嚴禁重復性、懲罰性作業。
第四,教師要有意識地設計一些與實際生活密切聯系,且學生認知水平又可以達到的應用性、開放性題型,從而測試學生運用已學知識對某個社會現象進行觀察、分析并大膽提出自己設想的能力,然后再引導學生通過推理、歸納,得出個性化的解決措施與方案。
這樣,學、練、考、思緊密結合,學生的思維能力、想象能力不斷得到訓練、強化,頭腦才能真正“活” 起來。
當前,中小學生的日常生活基本鎖定在 “家” 與 “校” 兩點一線之間。除了常設的體育課外,絕大多數時間都被 “關” 在教室里,“拴” 在作業中,“耗” 在題海中。長期 “過重” 的學習負擔,導致學生心理比較脆弱。疫情防控又減少了學生節假日戶外活動的時間與空間,學生身心與情緒受到影響。在單親家庭和有留守兒童的家庭中,如果家長的教育方式簡單粗暴,這些孩子的內心可能更加封閉、孤獨。目前,青少年心理抑郁傾向增多,學生自我傷害現象也隨之增多,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如何讓孩子們稚嫩的心靈舒展開來,堅忍起來,進而快樂起來,牽動著每一位家長、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神經。
因此,首先,要切實做好美術、音樂等藝術類學科的教育,讓學生的藝術素養得到提高,陶冶學生的情操,充盈學生的內心世界。
其次,輔之以心理健康知識普及與團體活動,讓學生能夠科學地認識自己的心理健康狀況,學會及時排解不良情緒,冷靜面對問題,有效化解焦慮,從而讓學生的心堅忍起來。
最后,選配一些經典讀物,豐富學生的課外閱讀。讓學生與書為友,讓閱讀成為習慣,讓書陪伴學生終生。在培養學生閱讀理解能力、分析歸納能力、概括提煉能力的同時,讓學生日益豐富的內心世界打開共通共融的通道。讓學生在閱讀中,讀懂世界,讀懂生活,讀懂自己,進而愛自己、愛生活,學生的心自然會 “亮” 起來。
學習與社會生活一定程度的脫離,給學生的情感體驗帶來一定的沖擊。缺乏體驗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 “知” 與 “行”的深刻性與持久性。學校原有的育人模式,多以說教、灌輸為主,這對成長中的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風險,因為他們的道德認知與價值準則大多是在課堂上、課本中建立起來的。隨著學生認知水平的提升,接觸社會面的逐步擴大,一旦受到社會上一些不良現象、丑惡行為的影響,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可能會發生一定程度的改變,嚴重者可能會變形、扭曲。青少年時期是人生的 “拔節孕穗” 階段,教師必須教給學生正確的思想,引導他們走正道。在育人形式上,盡可能多地增加體驗教育。
首先,學校要多開展研學旅行、勞動實踐、調查研究等活動,讓學生走進祖國的大好河山,感受自然界的和諧共生,體味各地的風土人情,體驗生產勞動的艱辛與價值,厚植愛國、愛民情懷,把與祖國血濃于水,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的情感貫穿于學習的全過程,融匯在人生追求中。
其次,學校要把各種紀念館、紀念碑、博物館、文化公園等列入青少年學生的教育活動卡,納入學校育人活動的考核單。同時,結合學校的愛國主義教育、民族風俗熏陶、傳統經典誦讀等活動,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入腦、入心。
最后,學校要把好理想信念的“總開關”,教育引導青少年學生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堅定共產主義信念。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知識教育與道德教育中,引導青少年學生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模范踐行者。
由于我國人口眾多,就業與崗位競爭比較激烈,一些非重點大學畢業的學生,一進入社會,就覺得“低人一等”,甚至出現 “畢業即失業” 的現象。這些現象,倒逼家長們 “綁架” 自己的孩子,走上 “熱門小學—優質初中—重點高中—雙一流大學” 的成長軌跡。這些現象,深刻地影響并制約著學校教育的發展與變革。
如果把社會評價人才的尺子加寬點、加長點,對進入基層工作的年輕人更公平點,創造更加公平的學習、就業、創業的機會,就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基礎教育的壓力,把學生學習過重的負擔減下來。
總之,義務教育學校在各級政府和教育部門的科學指導下,貫徹、落實 “雙減” 政策,要努力發揮主陣地的作用,密切聯系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并形成合力,不僅要做好 “減” 法,更要做好 “增”法。學校要做到既教好書,又育好人。教育培養好 “今天的孩子”,就是為 “明天的社會” 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