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建升 吳麗明 劉勇武 樊旭彪 田湘瀟
辦好鄉村學校,對鄉村振興、教育發展有著特定意義和價值。近年來,為推動鄉村教育振興和教育振興鄉村工作,浙江省縉云縣教育局遵循 “追隨兒童意愿,支持兒童發展” 的理念,堅守教育底線,以“從鄉村孩子的真實生活出發” 為行動路徑,鼓勵鄉村學校主體性和個性化發展,探索有鄉村特質的未來教育。
1.國家戰略的需要和教育發展的必然
鄉村學校振興,一是國家戰略之需。對鄉村來說,教育既承載著傳播知識、塑造文明鄉風的功能,更為鄉村建設提供了人才支撐,在鄉村振興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礎性作用。二是探索未來教育之需。據預測,2030 年中國鄉村學校依舊會有1700 萬小學在校生,約有400 萬初中在校生。[1]鄉村學校不會消失。三是教育走向優質均衡之必然。2012—2021 年,我國義務教育在實現全面普及的基礎上,僅用10 年左右的時間就實現了縣域基本均衡發展。優質均衡教育要求鄉村學校不再是簡單追隨、模仿城鎮學校,而是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各有所長。
2.鄉村教育有自己的優勢和價值
鄉村學校有很多自身的教育優勢和亮點,值得挖掘和發揚。班額小,有助于關注每一個孩子的發展;資源多,鄉村有著豐富的自然和人文教育資源。未來的教育應是具有鄉村特質的,是更關注順應自然,更強調遵循規律,更在乎人與自然、自我、他人、社會和諧共生的教育。
自下而上、自主摸索。以長坑小學為代表。長坑小學在劉勇武等校長的帶領下,以 “新生活教育”為核心,實現了鄉村小學辦學逆襲。
多方參與,特色驅動。以城北小學、坑沿小學、章村小學等為代表。從2017 年開始,以留守兒童、務工人員子女、原生態農村學校等不同樣態的鄉村學校為試點,以“生活美育” 課程為驅動,募集社會志愿者、教育愛心人士和教育公益機構,共同開發鄉土課程,推進項目化學習,努力從教與學方式的轉變上推動鄉村教育變革。
上下聯動,抱團發展。以組建縉云縣小微學校聯盟為代表。2020年,由15 所學校組成的縉云縣小微學校聯盟抱團發展,形成行政保障、專家引領、社會參與、上下聯動、共同助力的鄉村小規模學校建設氛圍。
多方共建,深度探索。以建立鄉村教育振興實驗區為代表。縣教育局與21 世紀教育研究院及致樸公益基金會共同籌建鄉村教育振興實驗區。23 所鄉村小學互助共贏,真正成為一個共同學習、互助成長、生態發展的團隊。
堅持追隨兒童意愿、支持兒童發展 “一個理念”。反對替代主義、功利主義 “兩個主義”,讓孩子自主成長、自我生長。實現尊嚴、自信、自強、幸福 “四個夢想”:一是夢想所有的孩子都不會因為某門學科學不好、某項活動跟不上,而受到嘲笑、歧視,失去尊嚴。尊嚴是教育的底線。二是夢想所有的孩子都能在學校設立的平臺中獲得自信。自信是教育的關鍵。三是夢想所有的孩子,所有的努力都能夠在學校里得到發現和肯定,獲得自強。自強是教育的根本。四是夢想所有的孩子都能夠在學校里找到快樂,體會到幸福。幸福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縉云鄉村教育的發展路徑,主要從以下方面進行探索。
縉云縣教育局明確提出學校辦學要堅守三條底線,通過共創、巡查、支持等方式予以保障。
1.法律底線
認真學習貫徹實施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 等法律法規。只有守住教育的法律底線,依法辦學,家長、學生、教育工作者才能真正從緊鎖的鐐銬中釋放出來,心智得到自由,真正擁有工作、學習和生活的創造性、價值感和幸福感,教育也才能真正回歸到 “人”。
2.道德底線
道德教育是教育的重要內容,道德的底線不能突破。教育教學行為應遵循社會的公序良俗,不能違背道德原則來追求所謂的教育目標,不能把投機視作教育手段。
3.規律底線
教育規律是指學生的身心發展和學習規律。黨中央、國務院及教育行政部門出臺的政策、法規、文件,都是教育規律的體現,全面貫徹和執行,這樣教育就不會偏航。
我們以 “從鄉村孩子的真實生活出發” 為路徑,將學校與村莊、課程與生活、學習與成長融合。
1.學校與村莊融合
一是村莊即學校。聘請村黨支部書記為學校副校長,帶領村民用全村的力量辦好學校。鄉村有意義的場所,都是課堂。章村小學把菜園、茶園和家園都變成了課堂。所有德者、能者,都是教師。長坑小學聘請品德高尚的人、專業導游、婺劇愛好者、武術教練、技藝特長者等作為學校教師。鄉村所有能讓學習發生的事物都是課程。河陽小學把小導游、剪紙、棋類、婺劇、武術、美術等拓展課程開到了村莊里面,將村里的古祠堂、古建筑發生的有意義的故事都上升為課程。二是學校即村莊。校長任村黨支部副書記,帶著師生共同建設村莊,為鄉村振興貢獻自己的力量。首先,參與鄉村建設。如宮前小學有一個 “宮前的未來,孩子的村莊” 主題活動——學生代表參加村民代表大會,讓孩子從小用自己的小手建設自己的村莊,成為新時代鄉村振興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其次,促進鄉風文明。如2021 年10 月,全縣24 所鄉村學校一起做 “芳華” PBL 課程,鼓勵師生走進村莊,通過交流、訪談,了解老人們的精彩人生,記錄他們的 “芳華”,培養孩子的社會化情感能力,引導村民尊老、敬老、護老,形成愛老、助老的社會氛圍,傳承鄉風文明。最后,助力產業振興。如大源鎮以 “大源饅頭”為特色,大源小學就以建立 “饅頭研究中心” 項目為驅動,探索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三教結合” 的實踐。
2.課程與生活融合
一是課程即生活,讓課程更有意思。孩子是感性的,他們更多是為了有意思而學習。章村小學的“設計心目中的校門” PBL 項目化學習課程,讓孩子在暢想校門、尋找校門、展示世界校門、探尋門文化、設計校門等一系列學習活動中,提升學習的興趣。二是生活即課程,讓學習更有意義。從日常生活入手,落實國家課程標準,讓孩子的生活、學習更有意義。
3.學習與成長融合
一是為自己內心而學。學習是一個不斷尋求自我成長的過程,需要為自己特有的興趣而學,為自己獨特的思考而學,為自己親身的體驗而學,為自己獨立的決定而學。城北小學讓孩子自主申報和選擇拓展課程。不僅讓孩子學到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學會選擇,觀察自我,認識自我。二是為改變環境而學。我們要引導孩子從生活實際出發,為家庭、他人和社會做力所能及的事,改變環境,成長自己。
縉云縣自開展鄉村教育探索以來,已取得了些許成績。
一是重新發現鄉村教育的價值。縉云縣教育局從未來教育角度和振興鄉村高度重新認識鄉村教育的價值,激發了專家學者、教師等人士對鄉村教育的重新思考,在一定程度上改變鄉村教育被忽視、被邊緣化的傾向,鄉村教育不再是 “被遺忘的角落”,贏得了21世紀教育研究院、省教育廳教研室等眾多機構、部門的認可。
二是提升了鄉村學校校長的領導力。在進行鄉村小規模學校校長選拔時,縉云縣教育局采用 “自我推薦” 和 “專業推薦” 相結合的方式,選拔了體藝專業教師7 人、市級專業骨干教師8 人、城區學校中層干部3 人,任小微學校校長。同時,推行 “自下而上” 的田野改革思路,鼓勵廣大校長從生活、課堂出發,改變可以改變的。在多個機構助力下,各校長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對鄉村教育充滿熱情。
三是改變了鄉村教師原有的工作狀態。教育實驗吸引了一批骨干教師投身鄉村教育探索,近年來,每年有30 多名城區學校教師主動到鄉村小學支教。如2022 年3 月,致樸公益基金會牽頭開展鄉村小微學校項目化學習探索,在縣教育局不作動員、不考核也不獎勵、不作硬性要求(參不參與、以什么方式參與都由學校決定)的前提下,共計21 所學校42 位教師主動放棄休息時間,參與產出21 個項目選題(100%),目前開課率達到90.5%。過去鄉村教師 “等靠要” 的狀態一去不復返,大家定期開展線上交流和線下學習,從他律走向自律,自覺追求專業發展與成長。
四是激活了學生對生活和學習的熱情。在 “從鄉村孩子的真實生活出發” 的理念指導下,各鄉村小微學校大膽變革教學方式,變空洞說教為 “做中學” “在體驗中學”,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如致樸公益基金會聯系專業設計師與章村孩子面對面交流 “心中的校門” 等諸多活動讓鄉村孩子大膽規劃自己的未來,勇敢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全力去實現自己的夢想,真切理解學習的力量和價值。
五是激發了鄉村學校的辦學活力。通過與公益機構合作,校長師生的視野不斷開拓;公益機構的敬業精神也深深打動和感染了教職工,激發了基層的積極性和內在活力。在多方參與下,學校辦學思路更加開放、多元,村校關系融合密切,促進了鄉村產業振興、文明建設和文化發展,助力了鄉村振興。
六是助力了縉云縣教育質量的整體提升。在鄉村學校變革帶動下,全縣各中小學結合本地優秀傳統文化特質,加強“一校一品” “一校多品” 建設,不斷豐富教育發展內涵,大膽推進教學管理創新,進一步提升發展空間,為建設和諧美麗好縉云凝聚強大力量,有力促進了縉云教育質量的整體提升。
通過多年的鄉村教育探索,我們積累了一些經驗,也遇到了兩個困惑。一是如何統籌各個角色,營造綠色教育生態圈。綠色教育生態是由學校、教育行政部門、家庭、社會等多方組成的。我們認為,教育行政部門是教育底線的守護者、教育方針的引導者和教育資源的整合者;社會力量如村莊、公益機構等是專業資源的補充者、教育創新的呵護者、師生發展的陪伴者;學校是教育方針的實踐者、適性教育的擔當者、兒童成長的支持者;家庭是美好生活的追求者、健全人格的保障者、多元發展的助力者。如何讓各個角色的定位更清晰,形成共建機制,更好地協同助力鄉村孩子發展,需要進一步完善和探索。二是如何制定有利于鄉村學校孩子和學校成長的評價方案。知識技能非常重要,但僅以此來評價孩子是不夠的,如何以更多關注尊嚴、自信、自強、幸福等生命成長狀態的指標評價學生成長是值得探索的。
我們堅信,鄉村學校是為鄉村孩子而建,為鄉村振興而建。鄉村學校是本地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者、鄉村文化的中心、鄉村振興的引擎。鄉村學校還是未來教育改革的探索者、試驗田,天地廣闊,值得耕耘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