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素東
為做好新時代小學勞動教育,江蘇省東臺市新街鎮小學積極探索勞動教育的實施途徑,從立德樹人出發,以當地墾殖文化為基礎,以勞動教育為紐帶,鏈接德育、智育、體育、美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江蘇省東臺市新街鎮原為海邊荒灘,100 多年前,近代著名實業家、教育家張謇帶領啟海人在這里開荒種棉,隨后便形成了現在的集鎮。墾殖的本意是開墾荒地、進行生產,對新街人來說,“墾殖” 還有其更為豐厚的文化內涵——實業興國的愛國文化、拓荒興業的耕耘文化、超越創新的拼搏文化、篤行不怠的實干文化。一代又一代新街人用實際行動提煉出墾殖精神的內涵:“愛國、勤勉、開拓、篤行”。2020 年11 月12 日,在江蘇 考察調研的習近平總書記到南通博物苑參觀張謇生平展陳時指出,張謇在興辦實業的同時,積極興辦教育和社會公益事業,造福鄉梓,幫助群眾,影響深遠,是中國民營企業家的先賢和楷模。張謇的事跡很有教育意義,要把這里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讓更多人特別是廣大青少年受到教育,堅定 “四個自信”。
當前在未成年人教育中,勞動、創造、付出、拼搏的理念都顯得比較缺乏,需要更多地為孩子補精神的 “鈣”。為 “繼承優良傳統,彰顯時代特征”,學校以墾殖文化為核心,立足區域特色和勞動教育,開展 “以墾樹人” 實踐基地建設,讓墾殖教育有根,讓墾殖文化有形。
學校依據從傳統到現代、從原初到創生、從校園到校外的思路,通過建設 “三地兩館一資源”(鹽堿荒地、勞動基地、家庭微型基地;西瓜溫室館、無土栽培館;整合地方資源),讓學生漸次實踐、體驗和感悟勞動。
荒地模擬為鹽堿地,土質鹽堿化嚴重,雜草叢生。學生在教師引導下開展探究學習,自主提出鹽堿地改良方案,嘗試進行荒地改良和棉花種植。之所以選擇種植棉花,是為了再現當年先民開荒種棉的艱辛。鹽堿地改良不是短時間能做到的,一般需要2—3 年的時間,然后才能成功種植棉花,所以學校第一年選擇三年級的學生參加,進行圖片、視頻和文字等過程性記錄,到學生六年級時荒地得到改良,學生得以成功種植棉花,圖片、視頻及收獲的棉花等均布展于墾殖館,讓學生通過親身實踐體會先民開荒之不易。
“以墾樹人” 主題園——童墾園,此處為熟田。學生走進田地勞動,體驗日常種植,這里是對學生開展勞動教育、傳授勞動知識的有效陣地,是學生養成勞動技能,在勞動中形成勤勞能干、智慧堅忍等優秀勞動品質的堅實平臺。學校各班級都有種植管護區,學生定期參加除草、施肥等勞動。種植的果實在每學期的 “農貿節” 進行售賣,所得款項捐給敬老院或用于其他獻愛心活動。起初,學生滿懷新鮮感和走出課堂的快樂參加勞動,一年下來,就能漸漸體會到 “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進而樹立 “尊重勞動、尊重勞動者” 的意識,在勞動實踐中學到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真正形成勞動意識和勞動技能。
勞動教育不能局限在校內,家庭也應積極配合。學生家庭大多有田地,學生有條件擁有一塊屬于自己的家庭微型勞動基地。通過長期的家校合作,學校發動有條件并積極支持學校工作的家庭,建一塊家庭微型勞動實踐基地,種植瓜果類或花卉類植物,以學生打理為主,安排學生在每年生日時在自耕的勞動基地拍照留念,在每年的植樹節和自己栽種的樹木合影,用這種方式記錄成長。
學校借助 “東臺市國家級農業產業示范園” 技術力量(鄭州農業大學合作項目)和 “東臺西瓜” 品牌優勢,開展了溫室種植西瓜活動,讓學生體驗現代農業的先進。學校組織自愿參加活動的學生組建西瓜娃娃社團,從播種西瓜種子到日常管護,全過程體驗溫控、濕度管理、授粉等農業技術。學生將拍攝的活動圖片、視頻,以及寫作的觀察日記、活動體會等,定期展示在學校的主題長廊或班級的 “墾殖勞動” 展示區,進一步擴大勞動教育的受眾面。
以先進的組織培養為例,讓學生見識到蔬菜、花卉等的工廠化生產,體驗未來農業,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此項目技術要求較高,主要由教師帶領高年級的興趣小組參加。學生培育的康乃馨等花卉,配上學校無土栽培館的簡介,再配上學生自制的祝福卡片,作為節日禮物在教師節、婦女節、母親節送給自己要感謝的人,這也于潛移默化中進行了先進農業技術的宣傳和推廣。
本地的女貞樹是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產品,苗木產業在江蘇乃至全國都很有名。學校的課程基地建設充分利用地方資源,將現有的 “墾殖文化館” “苗木展示館”作為學生實踐基地。學校還邀請本地農業農村局局長、苗木產業大戶開展 “墾殖大講堂” “新街苗木助力鄉村振興” 等講座,引導學生樹立綠色發展理念,更好地建設綠色家園。
在墾殖精神的引領下,學校培養農村孩子不斷向上、永不放棄的品質,讓每一處環境都說話,為孩子健康成長服務,建設 “一館一廊一雕塑”,并對樓宇、道路、景觀等進行墾殖方面的命名,布置班級 “墾殖勞動” 展示區,打造校園墾殖育人氛圍。
學校建立 “以墾樹人” 主題館,旨在讓墾殖精神薪火相傳,激勵學生不斷進取。館內主要介紹張謇帶領啟海人民廢灶興墾、拓海墾殖的歷程,以及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堤西人民 “東遷” 等歷史文化。注重景觀與自然的結合,穿插天井式主題庭院。館內陳設模擬墾殖場景、墾殖勞動工具、墾殖名人像及其用物、墾殖成品、新街墾殖史料等。同時,創新陳列理念,合理運用聲光電和觸屏展示等手段,使之成為一座可觀、可學、可觸、可玩的校園文化場所。
主題長廊的展示,讓學生透過圖片和文字了解墾殖歷史、墾殖人物,感受墾殖藝術、墾殖精神。主題長廊由七大部分構成:一是墾殖史話,以片段式文字、速寫式簡筆畫介紹墾殖的歷史淵源;二是墾殖人物,以人物的照片、生平、成就為主,介紹墾殖精神代表者和實踐者;三是墾殖名言,師生搜集古今中外含有 “愛國、勤勉、開拓、篤行” 等墾殖內涵的名言,以書法創作的形式呈現;四是墾殖心語,分為墾殖名人心語和師生墾殖心語;五是墾殖暢想,以圖畫為主,展示在墾殖精神引領下,美好家園的未來發展圖景;六是新街變遷圖文;七是留白,展示學生墾殖活動圖片、成果,以及學校勞動小能手、小達人的事跡。
拓荒者雕塑 “拓” 位于學校大門內、校園主干道旁,這個位置正好與墾殖館相呼應。拓荒者雕塑是學校的標志性景觀,能給師生帶來強烈的視覺沖擊力:拓荒者一手扶著挖掘工具,一手擦拭汗水,眺望著前方。雕塑后方布置有學生 “觀拓荒者有感” 的作文。拓荒者時刻提醒師生要不斷拼搏創新。
學校教學樓、綜合樓、藝體樓、辦公樓和餐廳樓分別命名為“勤墾樓” “樂墾樓” “善墾樓” “恒墾樓” “精墾樓”,分別寓意勤勉墾殖、快樂墾殖、智慧墾殖、堅持墾殖和精心墾殖。校園大道命名為“墾殖大道”,另兩條校園路分別命名為 “墾新路” “墾創路”,寓意創新創優、不斷超越。校園雕塑命名為 “拓”。學生在探究樓宇、道路和景觀名稱含義的過程中,了解墾殖歷史,感知墾殖精神。
學校將各班教室前的走廊設為班級 “墾殖勞動” 展示區,多樣化展示學生墾殖活動成果,例如,展示主題手抄報、優秀日記、文章或圖片,階段性“墾殖章” “勞動章”獲得者的優秀事跡等,讓墾殖文化深入班級環境。主題性活動評比展示長期化,每一期的布展,都同步進入電子班牌,家長在手機客戶端隨時可以看到,從而擴大了宣傳效果。
通過編寫學生讀本,構建體驗課程體系,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動手能力、審美能力,引導師生在校本文化的自主體驗中,樹立銳意進取、愛鄉愛國的意識與情懷。課程設計突出墾殖主題,體現年段梯度特色,由教師及學生、家長共同參與,課程管理由教導處、少先隊、社團協同實施。
墾殖讀本的主要內容包括四部分:第一部分,墾殖人物及新街歷史介紹,包括張謇和新街走出的其他名人、墾殖能手,新街地方史,地方產業轉型升級史;第二部分,墾殖工具介紹,讓學生通過認識工具聯想生活中尚能看到的部分農具,增強對墾殖的關注;第三部分,墾殖文化故事、典故、民俗、民謠;第四部分,新街鎮小學校史,介紹新街鎮小學前身(與張謇相關的歷史)和發展。全校師生人手一本墾殖讀本,以強化對墾殖文化和墾殖精神的學習。
以教育部2020 年7 月印發的《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 為基礎,結合東臺市教育局印發的 《小學生養成教育三年行動計劃》,學校編制讀本,介紹各年級應知應會的基本勞動和勞動技能,教師在家長和學生層面宣傳,家長積極配合實施,學校定期開展評比活動,以檢查促進學生家庭基本勞動習慣的養成。循序漸進的階段培養,使學生懂得人人都要勞動,感知勞動樂趣,愛惜勞動成果。
勞動教育要從最基本的日常勞動抓起,為此,學校劃出每班的衛生區、綠化區、管護區,學生開展日常管理,做到每天一小掃,每周一大掃。校園日常勞動讀本,主要包括在校期間的打掃、保潔要求,以及衛生工具的使用方法等。每學期隨機抽查學生,開展基本的衛生技能展評,以此促使學生掌握基本勞動技能,并鞏固勞動習慣。
根據學校特點,每學期每個年級參加為期一周的進食堂勞動實踐。學生參與擇菜、洗菜、分餐、分餐具、收餐具、洗餐具等任務。食堂勞動周一般選在寒冷季節或較為炎熱季節,讓學生凍凍手或出出汗,更能體會工人的辛苦,更懂得餐盒里的食物來之不易。勞動周還開展勞動周記評比,發布勞動體會,采訪食堂師傅心得等。將校園勞動和家務勞動有機結合開展勞動教育,讓學生初步養成熱愛勞動、熱愛生活的態度。
學校結合植樹節、學雷鋒紀念日、“五一” 勞動節、端午節等編制月度主題活動手冊,開展豐富的勞動主題教育活動,營造 “勞動光榮、創造偉大” 的校園文化氛圍,各年級的具體要求不一樣。學校每年開展一次墾殖節活動,以任務清單的形式引領、指導、評價墾殖教育。學校在活動設計中凸顯墾殖元素:少先隊設置墾殖章,體育組設計趣味運動會,綜合組設計墾殖小制作等。在日常勞動教育的基礎上,月度主題活動使勞動教育更有趣、更有效。
學校建有校級社團和班級社團。校級社團中誦讀、合唱、科創、書法、剪紙等均開展與 “墾殖” “勞動” 緊密聯系的活動,其中,科創社團開展智慧農場活動,模擬現代化農業試驗。班級社團每周三活動,開展的活動緊密聯系勞動。學生通過誦、唱、寫、剪、捏等形式,表達對 “墾殖” “勞動”的理解。社團活動手冊和校本化社團活動的開展推動學校的勞動教育縱深發展。
過程決定結果,沒有平時的評價引導,學段結束時勞動素養就可能不達標。為此,學校主要從以下三方面進行了評價的創新。
在引導學生完成家務勞動年級手冊、校園日常勞動手冊、勞動周活動手冊、月度主題活動手冊等實踐中,綜合評價每位學生的表現,每班每月評選出五到十名勞動小達人,頒發證書,以此來激發學生對勞動的熱愛。對于教育工作來說,過程比結果更重要,勞動教育更是如此。勞動小達人評比,是在各項活動基礎上進行階段性評價和評比,進行階段性、評價性引導,有助于學生勞動意識的形成和勞動習慣的鞏固。
“三好學生” 是大眾熟知的學生榮譽,“五育” 并舉呼喚 “五好學生” 評比。顧名思義,“五好學生” 評比中的 “五好” 指 “德智體美勞” 全面發展。開展 “五好學生” 評比需要提前開展工作,學期初在家長和學生層面廣泛宣傳,讓家長和學生均理解并知曉勞動教育的重要性,平時積極參與學校、家庭和社會各項勞動活動。每學期基于平時開展的各項勞動教育活動檔案,依據評比條件,對學生進行綜合評比。“五好學生”評比,能有效引導學生全面發展,穩步進入 “五育” 并舉的良性循環軌道。
“以墾樹人” 育新苗,紅領巾獎章伴成長,學校將課程建設與“紅領巾獎章” 爭章活動有機結合,設置具有墾殖文化特色的 “墾殖章” 和 “勞動章”,根據各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已有生活經驗,在各項勞動實踐活動中,有機滲透爭章要求,量化每個項目的分值,明確每個獎章的獲得標準。針對不同的爭章內容,制定不同的教育路徑和考核方式。考核認定后,評選一星級獎章獲得者,并在學年末舉行頒章儀式。表現優異者,會進一步被推薦為縣級二星級獎章獲得者。
墾殖文化是地域文化,也是新街鎮小學的特色文化。研究和學習墾殖文化,就是研究家鄉生生不息、銳意進取的動力之源。發展墾殖文化,就是要站在歷史的高度,審視學生的成長,既要重視墾殖精神的孕育,又要關注勞動精神的傳授,還要激發以開拓為核心的綜合實踐教育動能。學校結合本地的墾殖文化特色,以勞動教育為抓手,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教學效果,學生在勞動教育中,更加熱愛家鄉、熱愛勞動、熱愛勞動人民,獲得了精神上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