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輝 王 朝
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宿遷分校學院路校區認真貫徹落實國家“雙減”政策要求,統籌謀劃,全面部署,精準施策。“雙減”政策落地以來,學校既解決了家長“看護難”等“急難愁盼”的問題,又立足高質量發展,不增加師生負擔,探索出一條向著幸福教育出發的“雙減”之路。
“雙減”是減家長焦慮,減學生校外培訓負擔,減學生對學業的痛苦體驗,不是減課堂容量,也不是減教育期許。學校作為教育教學主陣地,應該著力提高教學質量、作業管理水平和課后服務水平,讓學生更好地回歸校園學習,在校內“吃飽”“吃好”,減少參加校外培訓需求。
強基在課堂,“課改”必須“改課”。充滿思維和思想活力的課堂才是有生命力的課堂,才能真正讓師生在課堂中提升生命質量。學院路校區圍繞課改,立足課堂,構建了以小組合作學習為基礎的“力行課堂”。目前,學校的小組合作教學日趨成熟,學生的精神狀態、學習主動性、學習效率有了明顯提升。
在新型課堂中,學生合作學習意識明顯增強,合作解決問題的水平明顯提高,學習中的伙伴情結更加濃郁,合作學習的思維場域更加寬廣。教育行政部門對“力行課堂”予以了充分肯定,要求學校及時總結經驗,加快推廣。截至目前,宿遷市已有多所學校分批到學院路校區觀摩課堂教學。
上學年,學院路校區又啟動了智慧課堂環境下的小組合作學習新樣態研究。該研究旨在借助科技和大數據,滿足教師和學生課堂教與學的需求,為師生提供個性化服務,利用動態學習數據分析系統,實現教學決策數據化、評價反饋即時化、交流互動立體化、資源推送智能化,創設有利于協作交流和意義建構的學習環境。智慧課堂環境下的小組合作學習新樣態,借助智慧課堂提供的技術支持,通過智慧高效的教與學,以小組合作學習為基本形式,以小組為活動主體,系統利用教學中動態因素之間的互動,促進學生的學習,給課堂教學注入生機與活力。小組合作學習新樣態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使學生在互補促進中共同提高,最終形成一種智慧課堂和小組合作學習相輔相成、不斷優化、效果顯著的課堂教學新范式。
為加強對作業的統籌管理,落實對作業來源、設計、布置、批改、分析、反饋、輔導的全過程管理,學院路校區各班級每周末都會發布一張下周的“作業清單”。在這張清單里,不僅詳細列出了下一周各科需要完成的作業,還明確了完成每一項作業大致需要的時間。班主任作為本班作業統籌管理的第一責任人,對每天完成作業的時間進行協調安排,確保學生在校基本完成作業,保證學生自我學習時間和睡眠時間。
備課組在集體備課時,把作業設計作為一項重要的研究內容,重視提高教師的作業設計、實施與命題能力。以“基礎+拓展”“基礎+提升”“規定+自選”等方式,因材施教,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吃飽吃好”。
學習是思維方式的比拼,不是知識存儲的較量。學院路校區組織全體教師研究費曼學習法,了解學習規律,用科學的方法指導學生學習。上學年,學校開展了“思維導圖進作業”的工作,要求學生學會把知識“畫”出來,達到知識場景可視化、知識關系可視化、學習過程可視化的效果。“思維導圖進作業”通過視覺表征的方式,刺激大腦的圖像化思考,使學生擁有“直升機視野”。
無論是延時服務還是托管服務,最終都延長了學生的在校時間。家長對此樂見其成,但同時也加重了教師的工作負擔。教師是學校最寶貴的資源,教師沒有幸福感,學生的幸福就無從談起。因此,學院路校區把為教師減負、提升教師幸福感作為“雙減”工作的重中之重。
最美的風景是人,最暖的氛圍是情,最好的管理是愛,最大的動力是使命。人際關系簡單融洽、管理民主、紀律嚴明、氛圍溫馨,是學院路校區學校文化鮮明的特征。尊重和信任也是戰斗力。學校在建立誠信辦公制度的基礎上,上學年又出臺了彈性辦公制度,讓老師們有更多的寬松的時間。對于工作量最大的班主任和語數外教師,學校在編制延時服務和托管服務值班表時,采用靈活多樣的方式,盡量減輕教師的工作負擔。同時,學校還投入資金,解決教師工作餐的問題;通過租賃拼車、協調幼小教育資源等方式,精準施策,著力解決教師上下班、子女照護等問題。
張弛有度才能永續發展,藏息相輔方可行健致遠。學院路校區秉承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百年優良辦學傳統,構建了科學、豐富、立體的“智立方”課程體系。課程以促進學生智慧、個性、適切、多元發展,提升教育質量為目標,衍生出六大課程模塊,它相當于一個立方體的六個面,簡稱“智立方”課程體系。該課程體系包括優質高效的國家必修課程、品位高雅的德育活動課程、內容豐富的自主選修課程、注重體驗的社會實踐課程、拓寬延展的學科特色課程以及創新導向的綜合實驗課程。課程模塊之間相互關聯,包羅學生個性素質的不同方面,喻示學校尊重個性,全面育人,立體發展,為培養具有關愛精神、責任意識、創新能力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厚植基礎。
多元的課程選擇,滿足了學生不同的興趣愛好,培養和發展了學生的個性特長,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學院路校區已經成立了“美食社”“攝影社”“未來科技社”“科學實驗社”“未來樂隊”“桃花島文學社”等40 余個學生社團。學校充分整合校內資源、家長資源和各類社會資源,積極推動“無書面作業周末”,開發“研學旅行”“院士校友研究”等特色課程,社會各界共襄教育,形成了以學校為主體,以學生為中心,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育人模式,為學校優質教育的開展奠定了牢固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