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云艷
(江蘇省泗陽縣北京路小學 江蘇 泗陽 223700)
場境教學主要指的是在教學中,為了實現教學目標,教師結合教學內容、結合學生的實際狀況,科學地導入或者創設和教學內容相關的場境或是氛圍,豐富學生的場境體驗,值得學生更加科學地學習與把握閱讀內容,使得學生可以建立良好的體驗情緒,使得學生與文本內容產生思想上的共鳴。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為了培養學生閱讀能力,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教師要為學生創設良好的教學場境,營造更好的學習氛圍,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1.1 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很多教師在為學生設置閱讀場境時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充分地堅持以生為本的基本原則,于是就會影響到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導致學生在閱讀文本的過程中是十分被動的,不能夠積極、主動、高效地學習與吸收相關知識[1],影響到學生的學習興趣,影響到學生的閱讀有效性,影響到學生的語文素養。
1.2 閱讀場境缺乏針對性。不同的學生有著不同的生活環境,所以,在學習語文知識、閱讀文本時也會獲得不同的效果。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很多教師不能夠結合學生的學情針對性地創設閱讀場境,在創設場境時往往會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采用主觀認可的教學方法,所以就會導致創設的閱讀場境無法滿足學生的實際需求,影響到學生的閱讀有效性,影響到學生的閱讀效率,影響到對于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
1.3 閱讀場境缺乏生活性。在閱讀教學中,大部分的文章往往是源自于現實生活的。然而,通過相關調查研究結果表明,很多教師在創設閱讀場境時并未與學生的現實生活進行有機的融合,于是就會導致學生無法準確地理解與把握作者在文本中想要表達的思想情感,影響到對于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培養,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效率與學習質量[2]。
2.1 結合教材內容,創設生活場境。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充分意識到語文學科以及現實生活之間具有的密切關聯,根據學生的現實生活指導學生對語文知識進行感知與分析。教師要深入地研究與分析語文的教材,教材中收錄的許多文章都有著深厚的內涵。對于認知能力較弱、并且以形象思維為主的小學生來說,在學習時會面臨一定的難度。所以,為了使得學生可以透過晦澀難懂的語言文字充分了解到其中蘊含的深厚情感,教師要加強研究與探索,結合學生的現實生活組織開展生活化的閱讀活動,為學生營造生活化的教學場境,在此基礎上使得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與把握文本的內容[3]。例如,在學習《桂林山水》的相關內容時,很多學生都有過外出游玩的經歷,因此,在教學活動以前,教師要鼓勵學生將個人在外出游玩時拍攝的照片帶到課堂中進行展示,并且講述個人的出游經歷。在此過程中,學生的心情都是十分輕松、愉悅的,另外也會被美麗的自然風景打動、雖然很多學生并沒有去過桂林游玩,然而結合其他地點的出游經歷也能夠充分地體會到在作者游覽桂林時的輕松愉悅心情,很容易對桂林山水產生濃厚的學習與探究興趣,如此一來,就為高效教學活動的開展奠定良好基礎。
2.2 提攜全文內容,創設問題場境。在以往的閱讀教學中,很多教師往往是按部就班,更多的是為學生講授相關的文字與知識,忽視了對于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培養,影響到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因此,新課改背景下,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根據閱讀文章的整體內容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問題場境,通過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深度思考,使得學生可以自主地研究與分析文本內容。通過思考以及探究深化學生的理解以及掌握,使得學生可以對文本內容建立感性的認知[4]。例如,在學習《日月潭》的相關內容時,文章的閱讀教學目標是使得學生準確地理解與把握文章的內容,對其中優美的文字進行欣賞,對優秀的語句進行背誦。在對日月潭進行描繪的時候,文中采用了大量的抒情方法,其中詳細地描繪了日月潭美麗的風光,充分展示出作者對于日月潭美麗風光的喜愛之情,充分體現出其對大自然的贊美。為了達到教學目標,教師要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采用互聯網檢索與翻閱書籍等方式收集并整理和日月潭具有密切關聯的資料信息,更加全面地了解日月潭的美麗風光,結合收集的資料信息想象日月潭的美麗景色,并且背誦個人喜愛的語句,基于良好問題場境的創設幫助學生了解本節課的文本內容,全面地了解日月潭的美麗風光,培養學生對于日月潭的熱愛之情。
2.3 突破教學重難點,創設活動場境。通常狀況下,在以往的閱讀教學中,教師往往會采用填鴨式的教學模式,該方式十分枯燥乏味,不能夠幫助學生全面、深入地了解文本描繪的畫面,無法準確地把握其中蘊含的深刻情感。另外,還會使得學生的思維產生一定的局限性,影響到學生的閱讀熱情[5]。新課改背景下,在閱讀教學中,為了增強學生的閱讀熱情,幫助學生充分了解到語言文字中蘊含的深厚情感,教師就要根據教學內容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活動場境,使得學生可以通過生動有趣的活動場境建立良好的體驗以及感知,突破重難點知識,更加深刻地理解與把握相關的知識。例如,在學習《我不能失信》的相關內容時,在教學活動中,為了幫助學生深刻地把握“失信”的內涵,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角色扮演,營造良好的活動場境。教師要邀請若干位學生站在講臺前演繹故事情節,通過不同角色的體驗幫助學生將個人的思想情感融入到活動場境中,基于此全面地了解宋慶齡的心理活動,深刻地把握失信的內涵,更好地突破學習的重難點,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
2.4 利用信息技術,創設信息場境。近些年來,信息技術得到了飛速發展,為教育領域帶來更多的發展契機。所以,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作用,利用電子白板以及微課視頻等方式為學生展示教學內容[6]。教師要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播放和文本內容具有密切關聯的視頻,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得學生開展深度閱讀。例如,在學習《開國大典》時,文中對開國大典的盛況進行描述,記錄了開國大典的時間、參與人員以及地點等,對當時宏偉場面進行描述。在學生對文本內容進行閱讀時,為了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教師要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作用,為學生播放相關的視頻資料,基于此,使得學生充分體會到開國大典的宏偉氣勢,了解到廣大人民群眾內心的無比激動以及自豪之情。不僅如此,教師也要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補充相關的知識,使得學生的知識體系得到不斷的優化與完善。教師要加強研究與探索,不斷地優化與完善教學方法與教學理念,基于此解決問題、彌補不足,提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2.5 優化課堂環境,創設快樂場境。為了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教師要為學生營造輕松、愉悅的閱讀環境,結合學生活潑好動的特點,為學生營造歡樂的閱讀場境,積極地構建閱讀高效課堂,增強學生的閱讀動力,提高學生的閱讀熱情,提升學生的閱讀有效性,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例如,在學習《少年閏土》的相關內容時,因為該篇文章有著很長的內容,除此以外,由于受到文化背景的影響,很多學生在閱讀時也會存在一定的難度,難以由頭閱讀到尾部。所以,為了解決問題,教師可以考慮將文章劃分成若干部分,如雪地捕鳥及沙地刺猹等,并且將相關的內容制作成圖片,充分發揮多媒體技術的作用,向學生進行展示圖片。每次展示一張圖片,引導學生閱讀有關的內容,在教師將所有圖片展示完畢以后,學生也可以順利地閱讀完整的文章內容。基于圖文與閱讀融合的方法,使得學生能夠更好地完成閱讀任務[7]。為了提高閱讀環境的輕松性與愉悅性,教師要組織開展“復述競賽”活動,即為為學生展示圖片,引導學生利用個人的語言對圖片內容進行描述,引導學生發揮個人豐富的想象能力以及聯想能力,加入個人的認知與理解、感悟,基于此鍛煉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以及表達能力。
2.6 開展角色扮演,創設表演場境。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收錄了很多的故事,不同故事有著不同的情節與創作背景,有著不同的內涵,表達了不同的思想情感。例如,《將相和》與《賣火柴的小女孩》等,這些故事都是學生進行角色扮演的良好素材。小學生的年齡較小,比較活潑好動,所以對于劇本課本劇表演有著良好的興趣。通過表演可以鍛煉學生的表演能力,發揮學生的想象能力,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8]。因此,教師要利用故事素材鼓勵并且指導學生進行改編,使其改編成課本劇,完成表演活動,營造良好的故事場境,在此基礎上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鍛煉學生的表演能力。比如,在學習《將相和》的相關內容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對文章的內容進行熟讀,并且引導學生分角色地扮演故事中的人物,組織開展課本劇的表演活動。由不同的學生分別扮演廉頗、藺相如與趙王等。通過角色扮演幫助學生了解不同人物的性格特點,了解“負荊請罪”的典故,了解文章要表達的思想情感。基于此,營造良好的教學場境,使得學生更加深刻、準確地理解與把握相關的內容,鍛煉學生的人文素養。
2.7 引導情感交流,創設互動場境。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場境,使得學生可以更好地表達個人的思想情感,實現人與人之間的良好交流與互動。教師要引導并且鼓勵學生將個人的思想與見解表述出來,引導學生相互之間進行合作學習、進行自主交流,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使得學生成為堂堂真正的主人,充分地體會到閱讀的魅力,鍛煉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9]。例如,在學習《賣火柴的小女孩》這篇文章時,教師要將全體學生劃分成若干學習小組,引導小組成員對文本內容進行閱讀,了解故事的梗概,然后再引導組員之間進行交流與互動,充分地體會到賣火柴小女孩生活的艱難困苦,充分認識到資本主義社會的黑暗以及邪惡。接下來,教師再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上臺表演這個故事,要采用默片的形式進行表演,引導臺下的學生進行認真地觀看并且交流,從而在思想上受到震撼。一些學生指出:賣火柴的小女孩好笨,他為什么不向外人求助呢?世界上有很多的好人,她應該向大家求助。教師要引導學生展開交流與討論,并且可以將全體同學劃分成兩個學習小組,開展辯論活動,基于該教學場境的創設提高學生的閱讀品味,培養學生的思想情感,使得學生可以建立正確、科學的三觀。
2.8 加強動態整合,創設連續場境。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創設連續性的教學場境,要保證場境具有很強的動態性,有著良好的深度以及廣度。在每篇文章中基本上都會描寫特定的場境,其中蘊含著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情感或者是人生道理,利用字詞、段落共同建立整體,向廣大的讀者展示相關場境,表達相關的思想情感。所以,在場境教學中要由整體入手,實現對于學生知識、情感以及能力、智力的有機整合[10],在此基礎上組織高效的教學活動。教師要科學地選擇創設教學場境的途徑,增強場境的連續性,即為要伴隨教學活動的進行情況創設一個接一個的教學場境,從而不斷地優化教學工作。要保證教學場境的動態化,能夠充分地反映出相關的規律與原理,更好地符合小學生的學習規律與發展規律。例如,在講解《趙州橋》的相關內容時,教師要借助于圖片與語言,引導并且鼓勵學生進行大膽的想象以及聯想,營造良好的教學場境,使得學生可以獲得身臨其境的感覺,接下來,引導學生融入到文章設計的場境中,從趙州橋建造者的角度入手進行思考:怎樣設計才可以使得橋上的人和馬車并行?使得橋下有更多的船只可以順利通過,能夠在發大水時減小洪水對于橋身產生的沖擊與影響等。教師要引導學生基于設計者、游覽者與建造者的不同角度進行思考與分析,充分體會到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全面地掌握橋梁的建造藝術,了解說明文的寫作方法與寫作技巧。
總之,通過閱讀教學可以幫助學生學習更多的語文知識,鍛煉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與閱讀理解能力。小學生的年齡較小,其尚未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意識不強,而且學習的漢字數量不多,所以就會造成其在學習的過程中產生一定的畏難情緒。除此以外,教師也忽視了對于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因此,為了增強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教師要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教學情境,增強學生的閱讀興趣,提升學生的閱讀效率,使得學生可以更好地學習語文知識,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