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艷梅
(江蘇省泗洪縣梅花中心小學 江蘇 泗洪 223900)
隨著現代社會的快速發展,外來文化的影響不斷深入,近年來廣大學生群體中出現了崇洋媚外,學習無用論以及拜金主義的不良思想侵襲著無數的小學生及青少年。這些問題說明在教育過程中德育教育基礎薄弱,如何加強德育教育就成為了各學科教師所需要關注的主要問題。小學生年齡偏小,正處于形成良性思維以及行為習慣的關鍵時期,教師應當在小學教育中加強德育教育,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思維和學習體驗。而語文作為滲透德育教育的重要學科,學生能夠通過語文課文接觸到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科學,遵紀守法等基本理念,在潛移默化中即可達到德育教育的目標,幫助學生成長為一名新世紀的綜合性人才。
1.1 教師明確小學語文學科教育德育教育的滲透結合點。小學語文教育的基本依據是小學語文課本,而在語文課本中擁有大量與德育教育相關的課文內容,所以可以借助語文課文來體現德育教育。例如,在《黃山奇石》,《我們的祖國多么廣大》等課文中可以表現出祖國山河壯麗,物產豐富的特征,以此來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其次,在《狼牙山五壯士》、《飛奪瀘定橋》的課文中可以讓學生從歷史角度感知我國百年來的歷史屈辱,并且感知我國革命前輩的愛國情懷以及當前美好生活的來之不易,從而讓學生能夠更為直觀的感受祖國人民遭受帝國主義侵略所體現出的英勇抗爭精神,從而讓學生建立遠大理想,為建設祖國做出一份貢獻。同時還包括《雷鋒叔叔和我們在一起》的課文,讓學生可以了解雷鋒精神感受奉獻的思維理想??偠灾?,小學語文教師必須要明確學科知識與德育教育的有機滲透結合點,讓學生通過學科教育內容加強思想品德的建設。
1.2 語文學科特點與德育教育相統一。語文作為一門較為綜合的學科,不僅可以加強學生知識教育,更加能夠體現學生的日常語言技能。語文學科的核心重點是語言文字訓練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辯證統一,所以在語文教學中可以對學生形成潛移默化的德育,教育學生一邊學習語文學科知識,一邊及可提升政治思想認識,讓學生長期處于愛國主義情懷,高尚道德思想品質的環境中去接受思想洗禮,從而激發學生的道德理念,讓學生接受德育教育。
1.3 小學教育階段正處于德育教育的關鍵時期。學生的不同年齡和成長階段將會影響學生德育教育的作用,所以對學生需要進行分段化德育教育,能夠針對不同年齡不同差異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和教育內容,認真做好德育教育的階段性原則,而小學生年齡偏小,知識差異和自主學習能力都相對一般。小學生正處于形成正確思想和行為習慣的關鍵時期,所以在該階段融入德育教育尤為重要。
針對于低年級的小學生,在語文教學中應當體現出良好的愛國主義情懷,在小學一年級課本中,包括升國旗和北京天安門等教學素材,可以幫助學生建立家國意識,讓學生可以明白國旗就是國家的象征,每一個人都是國家的組成元素,要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在升國旗時行注入里,以此來表現學生對于國家的尊敬和熱愛。而在中年級教學中小學語文內容,包括美麗的小興安嶺和林海等有關于祖國美麗強盛的課文能夠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而對于高年級學生來說,學生已經基本擁有了主觀思維,認識此時需要避免單純的說教教學,而是讓學生自主學會對實質政治和事件的思考。例如,可以在語文教學中為學生安排一些有關于時事政治的課外讀物或習作,加強學生的德育教育表現體現了循序漸進的基本原則,讓學生擁有德育思維的基本認識。學會在日常生活中明辨是非,真實辨認事件的真假。
1.4 加強小學語文德育教育的實效性原則。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需要教師挖掘教育內容,同時又需要延伸好教材內容,鼓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加強實踐和自我探索,以此來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養。注重教育的實效性原則,要讓學生在具體的活動中加強德育思維感知,以此來形成循序漸進的教學模式。所以在實際教學活動中,需要教師展開良好的課外活動,讓學生從活動中接受教育,樹立正確優秀的思想品質,要對學生生成德育教育榜樣,積極鼓勵學生向黨向學習,從小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引導學生成長為一名有紀律有文化的新時代人才。
2.1 小學語文德育教育有利于培養學生優秀的道德品質。小學生年齡偏小,心智和行為尚不成熟,所以小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再加上學生模仿能力極強,在學習活動中將會很快生成具體的行為習慣,但是外界環境對于學生的影響存在不良誘導和正確引導兩方面。不良行為的誘導是指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受到家庭社會和他人不良行為的影響致使兒童生成一系列不良的思想和行為習慣,導致兒童在日常生活中體現出自私自利自大妄為等負面體現。而小學語文德育教育則能夠將良好的品質和正確的行為通過語文教學中的課文內容和思想引導,直接傳達給學生,讓學生可以明辨是非,糾正學生其本身存在的不良情感和道德認識,幫助學生回歸到正確的發展前景,通過德育教育滲透,可以讓學生主觀情感上認識到什么是好什么是不足。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做好思想道德的啟蒙教育作用,培養學生優秀的思維品質。
2.2 有利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小學生正處于學生快速發展的關鍵時期,而小學教育的核心目標是引導學生德智體美勞等多方面全面發展。而思想道德品質的教育,會對學生本身的教育造成重要影響,道德是學生其他方面發展的基礎,如果沒有德育教育再深入的教育也會存在缺失,小學智力能力培養關鍵時期必須要注重德育教育,有利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讓學生達到更高的人生高度。
2.3 有的形成良好的社會和班級環境氛圍。德育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體現,可以讓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質,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價值觀世界觀,讓學生可以意識到自己只是社會中的一部分,但是卻又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讓兒童的思想品德可以得到有效的培養與提升。而學生擁有的良好的德育教育將會體現于學生的日常生活和學習中,這樣就能夠在班級教學中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和社會風氣。其他學生也可以,在該教學環境下擁有良好的學習習慣,更為主動且配合教師完成多樣化的實踐教育活動。
3.1 立足于教材落實德育教育。在新課程改革中強調學生的素質化教育,而小學語文教材中包含愛國主義情懷和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等多方面的教育內容,所以可以應用教材來展開小學語文德育教育。教師可以突出語文學科特點的優勢來落實德育教育,目前小學語文教材德育教育已成為廣大教師展開德育教育的重要方法之一。與之同時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年齡偏小,自主學習能力和拓展能力有所不足,所以教師仍然需要以教材為基礎來展開教學活動,在教學實踐中以教材為根本,發揮出語文教材內容的特征及優勢來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例如,在《落花生》這篇課文的教學中,本篇課文的核心目標是為了讓學生通過落花生的思維品質來認識到人不能過于在乎外表,應當不斷加強自我內心建設,這樣才能夠真正讓自己達到心靈之美的目標,所以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當結合教學內容,讓學生去認識生活中的內心之美。如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互聯網去查詢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美的心靈事件,隨后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進行相互分享,大學生可以從多層次多角度去了解生活之美。并且教師可以讓學生結合課堂討論內容來引導學生進行寫作。不僅可以讓學生說出內心的想法,更能夠讓學生加強語文作文寫作水平。使學生的思想受到良好的訓練,獲得良好的德育教育效果。再例如再有關于北京亮起來這篇課文的教學中。其主要目標是為了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思維,教師可以在課前依據文章內容為學生尋找有關于北京標志性建筑物的圖片或者視頻,讓學生通過多媒體親眼看到北京夜景的美麗,并且激發學生對于首都的向往和愛國熱情,以此來實現德育教育的基本目標。
3.2 構建良好的語文學習氛圍引導學生思想品德發展。在實踐教學活動中良好的學習氛圍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思想品質,讓學生在環境的熏陶下加強思想認識,使學生在語文教學中獲得更為良好的德育教育,并且還能夠促使語文教學方法和形式,在教學活動中得到不斷的創新與改革。一般來說,在語文學習氛圍的設置過程中,首先要求教師在語文課堂中應當做好教學準備,加強教學情境的設置是學生在教學中可以與學習內容產生情感共鳴,繼而獲得良好的德育教育效果例如,在有關于圓明園的毀滅這篇課文的教學中,為了增強學生的畫面感,教師在講解有關于侵略者破壞圓明園,這一自然段是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火燒圓明園的影視片的,讓學生在觀看影視作品的同時去對關鍵章節進行解讀,使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去理解祖國所蒙受的苦難讓學生親眼看到美麗圓明園被破壞的情境,從而讓學生在內心中奮發出一種悲憤的情緒。這樣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將會得到有效的激發,讓學生在未來的學習與生活中認識到只有國家強盛才能夠不會欺負,讓學生樹立遠大的目標,從而激發學生努力學習建設祖國,幫助學生形成正確且積極的愛國主義情懷。
同時,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建立良好的行為習慣,讓學生在毛主席情懷的引導下,養成獨立自主的習慣。讓學生可以脫離家庭教育的寵愛氛圍。以爺爺的小說和爸爸的書文章教學中,由于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有著緊密的聯系,教師可以為學生設置一些生活化問題,以此來引發學生進行思考如:“同學們記得自己的父母生日是哪一天嗎?自己的媽媽最喜歡吃哪些食物?自己這一年中為父母做過哪些事?”讓學生聯想日常生活行為來進行回答,隨后學生很快就會發現,只有父母對自己的付出自己卻沒有為父母做任何事。隨后教師就可以借助教學氛圍來讓學生認識到親情和孝心的關系。讓學生可以回家后嘗試為父母做一頓飯或者刷一次碗等小任務。讓學生在良好的實踐活動中去學會尊敬和孝敬長輩,讓學生獲得更為良好的德育教育。
3.3 加強課外活動設計,對學生德育教育加以延伸。教師可以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將教學活動延伸到課堂之外,小學語文課本與課堂活動有著緊密的聯系。為學生開設合理的課外活動,在課外活動來滲透德育教育內容讓學生進行不斷的實踐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還能夠加強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在組織課外活動是需要針對于學生個體的不同來進行差異化活動的設計。保證每一名學生都可以在其個人基礎能力之上來參與各類活動,并且活動還應當符合學生的學習興趣,以此來增強學生的課堂參與度。
例如,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可以為學生設置演講比賽、作文比賽或者表演節目等多元化的語文課外活動。也可以在中國傳統節日中來加強傳統文化的傳統。豐富多元課外教學活動,有利于讓學生體會到語文的學習快樂還能夠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道德。除此以外,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開啟了學生的社會活動,讓學生通過一系列社會活動來感知生活,認知生活。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在周末或者節假日期間去到地區養老院或者兒童醫院慰問老人,輔助醫護工作者形成模范小組,讓學生在不斷的實踐活動中養成助于樂人的良好思想品質,同時教師還應當讓學生更多的去參與到語言實踐活動中讓學生更多的去與社會人群進行交流互動。
在有關于傳統文化教學中,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離開課堂離開學校,到地區周邊的村莊現成尋找傳統工藝和傳統文化。與傳統工藝人進行對話學習傳統文化,不僅能夠增強學生的傳統文化意識,還能夠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去提高語言應用和對話溝通能力,讓學生可以脫離傳統生活與學習環境去靈活運用所學知識。
3.4 加強教師評價引導,強化德育教育。教師的教學評價對于學生的成長起到重要的影響作用,小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對于德育教育內容會產生一定的誤解,所以就需要教師對學生的思維進行糾正,以此來幫助學生健康成長快速發展。
例如,在有關于《守株待兔》這篇課文的教學中,在小學討論中,部分小學生會說:“如果自己也可以撿到兔子就好了?!彪m然小學生天生無邪,并不是想要不勞而獲,但是這樣的思維也會對學生產生不良影響,教師就需要及時對學生的想法進行糾正,告訴學生天上不會掉餡餅,讓學生可以形成正確的思想,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總而言之,在當前教學改革體系下德育教育成為教學改革與發展的根本任務,教師必須要認識到語文教育和德育教育的內在關系,突出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在不斷的實踐過程中滲透德育教育方法,讓學生成長為一名德才兼備的高素質高質量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