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利平
(江蘇省宿遷市泗洪縣金鎖鎮中心小學 江蘇 泗洪 223900)
語文是以語言、語感以及語用等內容為核心的課程,是學生的語言啟蒙,更是學生的語言能力提升平臺。
在小學階段開展的語文教育,往往從基礎識字開始,逐步增至篇章,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掌握漢語表達,幫助其形成正確的語言使用習慣。該階段的語文教學往往關注學生的基礎打造,旨在以趣味課堂內容激發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進而培養其長久學習習慣。
當前,小學語文教學主要呈現以下形式:(1)語文教學形式靈活,學生的課堂參與感較強。這得益于近期的教學改革,語文課堂已經不同于傳統課堂,逐漸向“生本課堂”轉化。(2)教師和資源等得到一定提升,其中,教師的教學觀念不斷更新,教學方法不斷優化。教學資源則不斷豐富,尤其依賴互聯網所帶來的便捷。(3)現階段的生源往往表現出較強的適應力,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對所學內容的吸收和消化能力較強,這給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果提供支撐。總體來看,語文課堂正在優化,教師應當把握住這些特點,進一步探討優化的方案,順勢而為,為學生提供更有內容和價值的優質課堂。
在小學語文課堂應用趣味教學方法,有利于轉變授課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實現教學相長,真正做到寓教于樂。
2.1 趣味方法的應用符合新型教學內容設置,以恰當教學方法進行授課,能夠事半功倍,達到良好的授課效果。例如,傳統課堂以讀寫為主要的課堂鞏固手段,相對機械,而趣味教學方式引導的課堂支持學生進行討論、詩朗誦、自主講課等,化被動為主動,學生的參與感得到較大提升。
2.2 引入趣味教學方法,有利于拉近師生距離,進而實現師生身份轉化,教師不再作為課堂的掌控者,而是以引導者的身份與學生相處,能夠幫助學生在課堂上更加放松主動。
2.3 趣味教學方式的使用,符合發展的時代背景,即高新技術牽引的時代下,向課堂引入新媒體等資源,能夠有效加強授課效果,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
3.1 情境教學法。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發展,隨著教學方式的不斷創新,為了提升語文課堂教學效率,改善課堂教學環境,使學生語文知識能力水平得到有效地提升。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擯棄傳統的教學思想,結合多元化的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能夠在不同學習方式獲得更多學習可能性。而情境教學法是提高課堂內容可視化程度的途徑之一,能夠有效轉化課堂形式,吸引學生,進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語文課程包含詩歌、小說等內容,這些文本往往情感豐富,情境性強,為情景教學的使用提供基礎。
以五年級下冊《草船借箭》為例。《草船借箭》節選自羅貫中所著《三國演義》,描述了諸葛亮使用智計向曹操軍隊“借”來十萬弓箭的故事。這個故事包含諸多人物,且各個人物的性格、動作等均不相同,各有特色,適合于表演。教師可以向學生分配相應角色,引導其熟讀課文,分析角色,并根據課文所述場景,表演一出“草船借箭”。表演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鼓勵其主動探討人物的藝術形象,在還原場景過程中,學生可以展示出個人見解。通過表演,課堂的情景化程度提升,學生的參與感也得到保證。教師能夠更細致地觀察學生對課文的掌握情況,進而完善教學計劃。同時,學生參與其中的表演課會給自己留下更深刻的印象,有利于加深其對課文的理解,提升學生對文字的感知和喜愛。
除此之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比較常用問題情境和生活情境兩種情境教學方式來開展教學活動。所謂的問題情境就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遵循啟發性、開放性、發展性的教學原則,以啟發引導式的方式為主,激活學生的思維,釋放學生的大腦,使學生能夠從多方面對教學內容展開思考,從而促進語文能力的提升。而生活情境就是將與教學內容相關的生活場景運用至教學過程中,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幫助學生降低知識難度,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能夠更好地提升知識運用能力。
在《窮人》一文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就可以從頭至尾采用啟發性提問的形式促進課堂的開展。窮人一文作者是俄國被譽為文壇泰斗的列爾夫·托斯泰,課文講述的是漁夫和妻子桑娜,在鄰居西蒙死后,主動收養她的兩個孩子的故事,真實地反映了沙俄專制制度統治下的社會現實,表現了桑娜和漁夫勤勞、善良,寧可自己受苦也要幫助別人的美好品質。科文用樸實、準確的語言,恰如其分地表達了真實情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精講細讀,體會情感是教學重點環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句分析理解。在學習第一段時,教師先用課文配樂朗讀的方式將學生帶入情境中,在此基礎上,教師抓住本段的關鍵詞“溫暖而舒適”引導學生發散思維,從中體會主人公桑娜的勤勞能干,用對比的方式,體會窮人悲慘的生活,并在此設置疑問“這里的‘溫暖而舒適’僅僅是指‘地掃得干干凈凈,爐子里火還沒有熄.’這些外在的表象嗎?它還有沒有更深刻的內涵?”這樣設計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啟發式問題,引導學生對文章有更進一步的了解。
而為學生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時教師則可以通過結合文本內容或者是運用實物兩種方式為學生創設合適的學習情境。
例如,在《北京的春節》一文中作者描寫了從過年前的準備工作到過春節的三次高潮,最后再到正月十九春節結束,并列舉了大量的老北京過春節的習俗,字里行間處處透出人們歡歡喜喜過春節的心情。在課堂的開始環節教師就可以為學生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教師首先通過提問喚起學生對春節熱鬧喜慶氣氛的回憶,然后再播放提前制作好的動漫童謠: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凍豆腐;二十六,去買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滿街走。運用動畫童謠的方式為學生創設生活情境,并引導學生說出感受,將學生自然地引入到學習過程中。
3.2 互動教學法。課堂是學生獲取知識,與教師溝通交流建立情感的主要場所。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大多數采取教師一人講述,學生聽的教學方式。采用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使得課堂教學毫無生氣,更會讓學生喪失學習興趣。在課程改革的發展下,雖然課堂方式已經做出了改善,以提問的方式來進行課堂互動。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如果加入過多的問題,會使得學生產生疲倦的心理,學習積極性就會因此下降,學生的認知就不能得到更好的發展。因此,教師要在問答的形式上進行創新,為學生營造良好的互動氛圍,更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化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課堂互動的效果會對教學的效果產生重要影響,良好的互動不但有利于增進師生情感,更能夠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可以通過增加課堂互動來營造良好課堂氛圍,進而實現高效課堂的搭建。
以四年級上冊《言語交際·我們與環境》為例。口語課是展示學生語言使用能力的機會,在進行課堂設計時,教師應當保證活動的合理性以及學生的參與感,以銜接得當的課堂促進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發展。以“保護環境”為話題舉辦倡議大會,學生需要以小組為單位提出相應倡議,并在全班范圍內進行溝通交流。教師則從旁輔助,對學生的語言使用規范以及發言狀態進行指導,引導學生進行得體的發言,要言之有物,言之有禮。在小組交流時,學生提出“撿垃圾”,教師可以告訴學生充實論點的方法,如提供理由,即“垃圾危害生活環境,對空氣、水等造成污染,所以需要撿拾垃圾”。在交流過程中,學生互相交換意見,實現同學互動,教師指導學生,實現師生互動,當互動豐富起來,課堂也就更為生動有趣,學生受益更多。
例如,在《盤古開天辟地》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就可為學生營造積極的互動交流氛圍,激發學生的想象力與創造力。本篇課講述了一個叫盤古的巨人,用斧頭開天辟地,用身體頂天蹬地,最后化作萬物,創造了美麗的宇宙的神奇故事。這是學生第一次認識神話這種文學形式,體會巨人盤古的獻身精神,感受神話豐富想象力,激發其熱愛祖國燦爛的傳統文化的情感。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積極采用互動交流、溝通的模式引導學生讀懂課文,了解盤古開天辟地的故事內容,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其想象能力。在課程的開始教師首先為學生出示課件,運用爆裂的聲音營造氛圍,學生閉上眼睛聽老師激情解說盤古開天辟地的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將學生一下子帶進文本中。在引導學生體會盤古“化作萬物”的無私精神,教師在朗讀結束后,則可以順勢進行提問“同學們,頑強地盤古最終還是倒下了,他怎么樣了?誰能說說看。”然后引導學生進行闡述進而進入到“體會化作萬物的無私”。然后再通過小組合作,設計一個“我當小小的神話家”的寫話練習,讓學生先模仿文中句式展開想象,先通過個別寫話,再小組內合作交流修改,連句成段,最后進行分享與評價。最后再通過“我想說.”這個談話主題,引導學生表達一下對盤古的敬佩之情,說一句自己最想說的話,然后自然地結束本次教學。在這個教學過程中,教師運用問題、談話、小組合作的互動方式,提升了學生的溝通交流能力,還促進了對文章內容的理解,使學生的個人能力在此次活動中得到了更好的發展。
3.3 多媒體輔助教學。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以教師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以書本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已不適應于新課程體系的需求。在教學中引入多媒體課件教學模式,已經獲得了非常好的教學效果。在互聯網時代,各類教學資源流通速度增快,數量增多,教師應當積極利用優質資源,提高課堂的趣味性和層次感。多媒體輔助教學就是引入音像、視頻等,能夠在吸引學生的同時,加深其對文本的理解。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多媒體信息技術的使用有利于為學生創設愉快、輕松的學習氛圍,提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愿望,加深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運用圖片、音樂、聲音結合的內容為學生將抽象的文章內容轉化為具體形象,由于多媒體在表達抽象的概念、復雜的變化過程和運動型時尚有著更強、更豐富的表現力,加深了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和記憶,使教學內容更加的成熟化、現代化。不僅如此,多媒體輔助教學模式使單向的教學活動成為雙向或者是多向的教學活動,不僅運用了大量信息化的功能,為學生提供了更多豐富的學習資源,還拓寬了學生的認知深度,通過真實地情境再現和模擬,激發了學生探索和創造力的形成。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合理地運用多媒體進行輔助教學,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
如在教授愛國主義主題如《我的父親李大釗》、《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三味書屋》等課文,在介紹人物生存環境或者是人物背景時,教師可以播放電視劇《覺醒時代》的片段,以優質的影視作品增強情感交流,渲染課堂氛圍,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文本背后的歷史背景和人物命運。
在《桂林山水》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就可以合理地利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情境。本篇課文以生動形象的筆觸描繪了桂林山水的秀麗風光,是一篇寫景佳作。文章開頭引用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點明桂林是聞名遐邇、令人神往的游覽勝地,一個“甲”字高度概括了桂林山水的奇麗之景,堪稱天下第一,此句為全文的總領。下文就圍繞這一名句,分別對漓江水的靜、清、綠和桂林山的奇、秀、險兩個方面作了具體描繪。文章最后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的詩句收尾,既畫龍點睛地概括全文,又與首句“甲天下”遙相呼應。全文脈絡清晰,起承轉合,自然流暢,給人以美的享受。為了讓學生更加直觀地觀察、了解到桂林山水的美和漓江水的綠,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出示桂林山水的圖片或者是播放桂林山水景色的介紹視頻讓學生觀察,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所觀察到的桂林山水,并嘗試口述一段寫景的文字。不僅如此,在教學完成后,教師還可以讓學生結合視頻或者圖片開展“小小導游”的活動。讓學生在了解桂林山水景色的同時也能提升口語表達能力以及寫作能力。
3.4 采用游戲導入法增添語文教學趣味性。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重視每個教學環節的作用及應用方式。教師要針對學生的個人能力設計相應的教學內容,不僅要加強課程環節的設計,課程導入環節也不例外。好的課程導入環節可以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能夠快速融入到課堂學習過程中,還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及求知欲,促進學生創新思維和邏輯能力的發展。而在教學中采用游戲的方式進行導入無疑是學生最喜愛的導入方式。小學生具有好玩、愛玩,容易被有趣事物吸引的特征,因此,教師要積極采用學生樂于接受的教學方式,將游戲融入到課程導入環節,讓學生從學習開始就保持學習熱情,積極參與到學習過程中。
在事件描寫教學過程中,教師就可以先通過“撕名牌”的游戲來進行導入。在游戲過程中讓學生觀察臺上同學是如何做游戲的,運用了哪些語言、哪些動作,有什么樣的表情。然后再運用四人一小組的形式,一起說一說自己觀察到同學們在游戲過程中的動作、語言、神態,學生溝通交流完后再鼓勵全班交流,鼓勵學生把游戲過程中描述得更加生動具體,重點描寫同學們在游戲室里的語言、動作和游戲開展的過程。最后再鼓勵學生將自己剛剛描述的游戲過程記錄下來,整理成一個文字小片段。
采用趣味的教學方法,有利于增強語文課堂的厚度,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良好語言使用能力。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輔助教學,利用互動和情景提升課堂效果,構建優質語文教學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