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景
(江蘇省泗洪縣明德學校 江蘇 泗洪 223900)
在小學教學階段小學生是初次接觸英語教育,每一名學生對于外來語言學科的認識與理解能力都有所不同,所以分層教學策略就成為了小學英語教學中重點的教學模式之一。特別是對于小學英語閱讀教學來說,如果采用統一的標準來要求所有學生進行閱讀學習,那么部分英語感知能力較差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認為閱讀教學難度過高,容易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信息。因此合理利用分層教學策略,就成為了促進所有小學生英語閱讀水平提高的有效教學措施。
1.1 分層教學基本觀念。在傳統小學教育中,大部分教師沿用傳統教學模式,認為只需要將課本中的知識完整的傳輸給學生,即可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所以在教學活動中往往規范全體學生的學習目標和學習內容,學生在統一的教學目標下來完成學習任務,無法突出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需求,以及同時小學生在成長過程中,由于其個人對語言技能的掌握和應用有所不同,所以學生語言學習能力有極大的差異。但是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卻被忽略了,學生的個體化差異,部分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可以跟上教學進度,而部分學生則無法跟上教師的教學進度,因此導致學生的學習質量參差不齊,存在諸多學習問題。因此需要在原有教學基礎之上合理應用分層教學模式。
在小學英語閱讀教學中,分層教學主要是指在教學活動中,應當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特點以及教學內容客觀的為學生展開針對性,層次化教學活動。分層化教學,更加關注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需求,教學內容、教學目標以及教學方法符合每一個學生的身心特點,從而讓學生在個人基礎之上不斷提高,讓學生在層次化教學中獲得學習信心,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真正促使學生能夠獨立學習,自主完成教師所提出的相關任務,達到挖掘學生學習潛能的教學目標。分層教學在教學活動中將學生和教學目標來進行分層。學生和教學目標的分層進行一一對應,從而讓學生擁有良好的學習狀態和符合學生學習基礎的學習內容,以此來幫助學生,在個人基礎之上獲得不斷的提高,從而達到學以致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學效果。
1.2 分層教學對小學英語閱讀教學的價值。在傳統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為了提高學生的考試成績,往往采用統一的教學標準和教學方式來面對所有學生,學生的學習過程就是教師傳授知識的過程,學生的學習相對被動。特別是對于英語成績不好的學生,往往無法跟上教學進度。這樣就導致學生會逐漸出現放棄英語或者厭倦英語的學習負面情緒。而分層化教學,則可以在教學中將不同層次的學生明確的劃分成為不同層級,讓每一個層級的學生能夠在個人學習基礎之上獲得相應的教學任務和學習目標,這樣的教學模式下,學生的學習將會獲得階段性提高,讓優秀的學生英語閱讀成績進一步提高,而讓學習成績不好的學生可以獲得學習成就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建立學習信心。因此分層化教學是小學英語教學改革的必然方向,無論是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還是對學生英語知識的掌握,都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與之同時,每一階段的學生在其個人層級中去進行自主學習,學生對于知識的探索和掌握完全出自于個人學習能力,這樣的教學模式更加突出了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有利于提升學習質量,幫助學生掌握學習方法。這樣的教學措施降低了學生的學習難度,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更為適應找到屬于個人的學習方向與方法。
2.1 合理對學生進行層次定位。在展開分層教學之前,教師必須要對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進行總結與分析,在充分了解學生實際學習情況的前提下對學生進行分層,這樣才可以有針對性地展開分層化教學。班級學生基本可以分為ABC三個層次,其中A層次學生是學習興趣較高,具有較強英語感知能力的學生。這部分學生對于英語語言學習具有良好的學習興趣,并且學習基礎能力相對較強,可以快速完成教師所布置的教學任務。而B層次學生是對英語抱有良好的學習興趣,但是由于方法欠缺所以學習效率不高。而C層次學生則是英語感知能力不強,缺乏學習興趣的學困生。但需要注意小學生年齡偏小,擁有較強的自尊心,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分層時不應當公開學生的等級,或者只對學生個人公布自己的等級,隨后在教學活動中對每一個層次學生展開針對性教學即可。
同時,教師在針對于學生進行分層時,應當采用動態化分層教學模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獲得不斷的成長與發展。所以學生所處于的學習層次將會發生不斷的變化,教師在教學分層時應當遵循學生當前的發展狀態來對學生進行等級的劃分,避免學生長期處于同一等級以下,而無法獲得具有針對性的學習幫助,教師應當定期對學生進行學習水平的測試,從多方面來規劃學生的學習層次,讓學生可以在完成一階段學習后自動進入到下一階段來展開學習與發展。
2.2 合理規劃每一層次學生的學習任務和學習要求。將學生劃分為不同的學習層次后,則需要合理劃分,符合該層次學生學習需求的教學內容。只有設計符合學生層次需求的教學內容,才能夠讓學生找到自我定位,不斷提高個人學習成績。
在傳統教學中A層次學生學習速度最快,在閱讀時往往優先于其他同學完成了閱讀任務,學生在完成任務后將會進入無所事事的狀態,不僅影響到其他同學的學習還會擾亂課堂秩序,此時教室則要安排A層次學生在完成閱讀的同時還需要總結閱讀內容的基本含義,尋找出閱讀重點。而B層次學生基礎不夠扎實,那么教師則需要為這一部分學生提供閱讀輔助,幫助學生解析閱讀素材中學生無法理解的詞句。C層次學生較為特殊缺乏學習興趣,不會主動參與到閱讀活動中,此時教師就需要由基礎入手,讓學生結合課后注釋,對閱讀文本進行解釋即可。這樣每一層次學生都可以找到符合自己發展需求的學習目標和學習方向,從而保障所有學生都可參與到教學活動中。
其次,教師應當對閱讀教學素材進行分層,閱讀教學素材的難易程度將會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體驗和自我感知能力,學生對閱讀素材的認識往往與學生所掌握的詞匯量有了直接的關系,如果閱讀素材詞匯量要求較多,學生往往讀不懂素材,則無法達到閱讀的訓練目標,并且還會導致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出現畏懼心理,從而放棄英語閱讀學習,為學生的未來發展造成了阻礙。另外,文章的不同題材也會對學生的閱讀發展產生負面不同的難易程度。小學低年級階段英語閱讀素材主要與短文對話為主,并且配合相應生動有趣的插圖而中斷閱讀素材,則主要以長對話和小故事為主,中低段對話一般來說圍繞同一個話題和故事而展開,而高段閱讀素材往往以小短文的方式加以呈現,短文內容豐富多樣,包括故事、童話、幽默小品等形式。
教師在進行閱讀素材分層時,還需要根據閱讀詞匯量的要求多少來進行分層。生詞量的搭配應當符合學生目前所處于的學習標,段一般來說含有3~5%左右的生詞類閱讀素材符合C層次學生來進行自我閱讀,而10%左右生詞量則符合B層次學生自我閱讀。20%左右則可以讓A層次學生來進行閱讀,學生的閱讀過程不僅僅只是單純的文本閱讀,而是讓學生在一邊閱讀的同時一邊進行思考,加強對于更多英語知識的認知與理解生詞量,不斷拓展為學生未來的英語閱讀與學習奠定良好基礎。
2.3 合理利用網絡多媒體資源,引導學生展開自主閱讀。英語是一門語言學科,教學內容豐富,知識點繁多,教師想利用課堂中的幾十分鐘來提高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是不現實的。所以多讀多練才是提高學生英語閱讀能力的根本,學生普遍對課文教學內容存在一定的厭倦心理,那么教師就需要合理利用網絡多媒體等資源,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自主閱讀素材。通過自主閱讀引導學生掌握閱讀方法,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而閱讀素材的提供也需要按照學生的學習層次來進行劃分。對于a層次學生來說,教師可以為學生尋找一些具有拔高性質的閱讀文本來展開教學活動,要求學生閱讀完復查后可以寫出讀后感,且與其他同學分享自己的閱讀內容。例如教師可以讓學生去閱讀一些青少年讀物,如童話故事,寓言故事等。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除了完成自主閱讀練習以外,還會通過閱讀文本了解更為多元化的英語文化這樣就能夠讓學生在腦海中建立英語文化背景,從而突破傳統的英語學習思維,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質量。對于B層次學生來說,學生的知識儲備相對偏弱,那么此時教師就需要為學生提供英漢互譯的閱讀文本。教師可以將英語閱讀與語文閱讀相結合,選擇一些語文課本中所出現過的閱讀文本來引導學生進行英漢對照閱讀,學生由于已經學過語文課文內容,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就可以利用已經掌握的語言知識來完成閱讀內容的解釋和認知。這樣不僅能夠降低學生的英語閱讀難度更能夠加強學生對英語閱讀文本的認識與理解。學生在進行英漢對照閱讀的同時,還會對生詞產生屬于自我的理解,加強學生的詞匯量讓學生完成自主閱讀。
對于C層次學生來說,學生缺少閱讀興趣,那么教師就要為學生提供更具有趣味性的英語繪本漫畫,甚至是動畫片來作為閱讀素材,首先引導學生熟悉英語語言語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逐步培養學習積極性。教師可以從學生日常生活中所喜好的繪本或動畫片入手,以蜘蛛俠英語漫畫為例,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蜘蛛俠漫畫,讓學生來進行閱讀,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師除了要讓學生閱讀漫畫以外,還需要去理解漫畫中所發生的各種有趣事件。例如可以在課堂教學中組織開展閱讀分享大會,讓學生結合自己所觀看的漫畫來完成故事情節的分享,每一名學生都需要分享自己所最喜歡的畫面和情節,這樣學生的閱讀活動變得更加豐富有趣,還能夠讓學生掌握不同特點的閱讀文本。
2.4 閱讀要求加以分層。對于C層次學生來說,學生僅僅能夠掌握簡單的單詞和句子,并且缺乏英語閱讀興趣,此時為了提升學生英語學習興趣并且降低學習難度,教師可以在英語閱讀教學過程中為學生提供一定的配圖和插畫,并且教師為學生講解英語閱讀文本的總體故事梗概,通過實物或者播放多媒體等手段引出閱讀素材,讓學生對于英語閱讀文本擁有初步認識,從而對閱讀內容感興趣,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有意識的仔細閱讀,反復體會,從而達到將語言技能內化的目標。
而對于B層次的學生來說,教師可以采用圖片錄像等多種閱讀輔助手法來呈現閱讀內容,讓學生去自主閱讀,從而幫助學生提高閱讀能力,并且學會如何在閱讀文本中去捕捉重點內容語句。在語言閱讀過程中教師要強調學生在閱讀活動中詞不離,句句不離文,讓學生可以意識到不同語句中的英語單詞和英語短語的意思和用法。并且遇到不理解的詞語時,應當讓學生去學著聯系上下文來進行猜測,從而對文章擁有更為深刻的見解與認識。教師還能夠要求學生分角色來進行閱讀,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需要將自我融入至閱讀文本中,從主人公的角度出發,去看待閱讀文本中所發生的各類事件。這樣閱讀教學就具有了一定的表演能力。為了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閱讀文本提高閱讀水平,教師可以結合閱讀文本向學生提出幾個具有針對性的問題來引導學生進行解答,其目標是給予學生一個具體的學習任務,對學生的閱讀過程加以監控,讓學生對閱讀文本內容進行更為深入的解讀與感知。
對于A層次學生來說,學生已經基本掌握多元閱讀方法,所以教師的閱讀教學內容,更多的目標是為了開拓學生的學習事業,活躍學生學習思維,為了達到這一教學目標,教師在展開閱讀教學活動時,應當讓學生從宏觀層次對整體閱讀文本進行解讀與吸收,引導學生利用文本中所提到的故事情節來進行探討。如在故事豐富的閱讀文本中可以引導學生對故事內容進行改寫和續寫,強調語言技能和重點句型的應用,讓學生的閱讀過程變得更為靈活生動,真正將語言技能轉化為屬于自己的技能。
2.5 在教學活動中注重分層化教學評價。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主要以學生的考試成績為唯一依據。而在分層教學策略下,教師應當改變評價依據,如果單純依靠學生的考試成績來評價學生,那么考試成績較好的學生則會長期受到表揚而考試成績較差的學生,則會長期受到批評,打擊了學生的學習自信心,所以教師在分層化教學下應當采用以學生進步程度為評價依據的評價體系。讓學生能夠真實的看到個人在學習過程中所取得的進步,提高學生的學習成就感。教師的評價內容需要更加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而非學習結果,即便學生在短時間內無法快速提升學習成績,但是如果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積極性有所改觀,也應當給予學生肯定性評價。而對學習水平和能力都有所不足的學生,教師不能夠單純的去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信心,應當在教學活動當中分析學生學習過程和學習心態中所存在的問題,從而幫助學生改變學習認知讓學生從自我出發尋找到符合個人情況的學習方法,幫助學生穩扎穩打的完成自我提升。
在小學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應當靈活利用分層化教學模式展開教學,合理為劃分學生學習層次以及學生學習目標,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展開針對性教學,保障學生能夠在個人學習基礎之上獲得不斷的提高,為學生的英語學習打下良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