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市昆山市城北高科園中心小學 李紅
目前我國正處于素質教育改革發展的關鍵階段,各學科教師都必須對傳統教學模式進行全方位的優化與創新,為進一步增強學生的綜合素養,教師應采取開放式教學模式進行課堂的構建,重新制定教學目標,優化教學組織形式與授課方法,盡可能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在自主實踐中理解所學知識內涵,獲得理想化學習效果。基于此本文將聚焦于小學美術學科,探索開放式課堂的具體構建方法,以供廣大同仁參考。新課改時期素質教育成了教師構建課堂的核心原則,在此時期美術、音樂等人文性、藝術性學科也受到了廣泛關注,為增強學生的綜合素養、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小學美術教師必須明確學科的教育價值,并及時對傳統教學模式做出優化、改善,盡可能為學生提供開放的學習空間,保證所有人都能在身心放松的狀態下參與各項活動中,最終在積極實踐、多元探索中提高審美能力、藝術素養,符合當前社會的發展需求,為成長為全能型人才打下良好基礎。
小學是學生成長的關鍵時期,無論是知識教育還是藝術指導、德育都必須受到教師的關注,結合當前社會發展形式、教育改革需求積極對教學模式進行多元化的優化與創新。受傳統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課程內容單一、教學形式枯燥,學生在課內始終處于被動狀態,他們對知識的理解停留在表層,在傳統美術教學課堂上學生無法發揮出自身的潛能,藝術鑒賞與創作能力始終難以提高,為他們綜合素質的發展設置了阻礙。而開放式課堂的構建不僅能增加課內教學內容,還能活躍課堂氛圍,學生能在欣賞美術作品、沉浸在藝術的魅力中后充分發揮出自己的無限潛能,將自己對美術作品的理解分享給教師、同學,營造出舒適、輕松的課堂氛圍,學生暢所欲言,無論是師生還是生生之間有效互動也不斷增加,整體教學效率也在潛移默化中提升,有利于小學生未來學習與發展。
新課改時期許多小學美術教師都嘗試使用開放式的方法展開教學,但是教學效果始終無法達到理想化標準,其主要原因是教學未能真正做到在開放式課堂上“收放自如”教學,學生在掌握課堂后逐漸偏離教學主題,大量的固定任務未能及時完成,學生無法掌握更多專業性較強的知識,綜合素養也未能得到發展。為改善這一教學現狀,教師必須做好課前預設工作,對課堂進行高效調控,從而達成理想化教學目標,按照課前預設落實課程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重點關注預設的生成效果,一般情況下教師的課前預設都是情境創設、問題設置方面的內容,為保證預設的有效性,教師需要提高問題的開放度、情境的開闊性,要在簡潔明了的前提下自然啟發學生,讓他們能在開放空間內充分發揮出主觀能動性,而教師則需要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以及他們的反饋信息來調控課堂,做好深層引導教學工作,既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也能在規定時間完成教學任務,激發學生的自主性,讓他們在生成開放式思維的前提下得到綜合能力的提升。
以人美版五年級上冊“認識抽象畫”一課的教學為例,教師應以構建開放式教學課堂為核心目標進行課程預設,首先了解當前小學生的學習狀態,對五年級小學生而言,抽象畫是一個全新的領域,他們在面對夸張的色彩以及模糊的形象時會產生疑惑,難以快速理解并認同這一藝術形式,為解決這一教學難題,教師在進行課程預設的過程中需要結合具有抽象感的建筑物、生活服飾、裝修設計為學生提供開放性思考問題,如展示康定斯基《光之間,第539號》作品,要求學生討論色彩特點、畫面帶給人的感受,讓他們在認真觀察圖畫的過程中帶入主觀情感,在被寧靜畫面吸引的前提下理解抽象畫的美,感受到畫家的情感,并且不自主地尊重多元化的文化藝術情感,也實現自己美術素養和審美能力,教師在此基礎上應一鼓作氣,利用好預設的“生成”,為學生布置更多鑒賞任務,讓他們能對抽象畫進行區分,提高學習效率。
真正意義上的高效課堂教學建立在學生端正的學習態度上,只有他們身心放松并發揮出自主性、積極性,才能更加深入地理解知識內涵,提高綜合實踐能力,在此過程中教師為提高課堂的開放度、消除學生的恐懼與抵觸心理,可以自然在課內注入愛心,平等地對待每一名學生,并且在充分理解、尊重、信任他們的基礎上增加課堂互動,學生在此環境中也能逐漸對教師敞開心扉,他們愿意將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與教師分享,并且自然獲得學習的動力。教師的愛對學生具有較強的吸引力,他們愿意主動配合教師完成各項學習任務,從而在課內營造出和諧、溫暖的氣氛,拉近師生關系的同時也能強化教學效果。教師在授課期間應該有意識地與學生親近,在課內用心交流,讓所有人都對課程活動產生參與感,從而釋放出積極性、主動性,除語言的交流外教師還應增加與學生之間的肢體交流,如組織繪畫游戲、開展小組活動等,既在有限時間內完成對知識的講解,幫助學生開闊眼界,掌握多元文化藝術知識,同時還能引導學生說出他們的真實想法,鼓勵他們想象與創造,促進小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
美術是一門藝術性較強的學科,教師不能一味地對一些理論知識進行常規化講解,不能長時間組織千篇一律的實踐活動,需要將轉換學生知識學習態度視為核心目標對教學模式進行改革與創新,期間可以采取情境創設的方式構建課堂,在充分展示出美術獨特魅力的前提下來激發學生的觀察欲、表達欲,讓所有人都能在較為開放的空間內用心學習,養成良好美術探究習慣,最終提升認知能力。情境創設過程中教師需要充分利用現有的材料,如實體的美術作品、文化背景故事、實際生活的美術元素等,賦予這些事物鮮活的生命,將藝術作品、趣味故事、文化內涵與美術理論知識有機整合,突出強調美術教育的趣味性、包容性、開放性,讓學生在置身于情境中的前提下暢所欲言,并在自由空間中投入自己的真實情感,他們會將美術知識視為普通的生活元素,在情境中認真觀察周圍的事物,打破教材的局限性,通過自己的雙眼和內心來總結美術知識內涵,最終在自由交際、創新實踐中獲得自身的全面發展。同時教師也可以通過教室布置的方式創設情境,從外部環境出發改變學生的學習心態,讓他們可以在產生身臨其境之感后生成探索欲望、表達欲望,積極與教師分享自己的心得感悟,在潛移默化中實現藝術素養的發展。
由于長期受傳統教育思想影響,小學美術教師都采取講授、示范、布置臨摹練習任務的方式構建美術課堂,無法適應現代教育的發展,想要最大程度上提升教學的有效性,教師需要合理使用現代化信息技術輔助教學,充分利用多媒體網絡聲畫結合、信息多元呈現的特點,將美術課堂生動化、形象化,同時也做到開放化,為學生提供一個可以自由想象、積極創造的學習環境,在自然狀態下了解美術藝術的多樣性,全方位對藝術作品進行細化解讀,從而在靈活教學中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信息技術的多元化使用不僅能提升課堂活力、為學生提供自我展示的空間,同時還能以生動形象的畫面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所有人都能在興趣的支撐下對課內問題進行自主處理,他們會主動深度探究美術知識的內涵、感受藝術的魅力,同時還能在多元化素材的輔助下全方位了解知識、文化,對所學產生深刻印象,在潛移默化中得到美術鑒賞能力的發展。例如,教授人美版五年級上冊《中國龍》一課時,教師首先為學生播放歌曲《龍的傳人》,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他們會在跟唱后深化自己的愛國之心,并且集中注意力,與教師共同探索“龍”的知識,在此基礎上教師繼續播放“龍”的主題短片,介紹這一形象的由來,讓學生受視頻感染,能在課內帶著崇敬之情來感受中國龍、創作中國龍,正式授課中教師繼續為學生展示我們日常生活建筑中對龍的形象的應用,如端午節龍舟、古建筑、龍玩偶等,為學生提供更多觀察“龍”的機會,讓學生明確龍的形象特點,從而激發他們的創作欲,組織分工合作活動,要求他們充分發揮出創新能力創作出獨特的“中國龍”。
美術是一門藝術類學科,而生活又是藝術表現的源頭,因此小學美術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必須沖破傳統教育思想的局限性,不要再為美術知識附上一層神秘的面紗,而是要更加“接地氣”,帶領學生真正走進生活、走進大自然,從而在親身體驗中發現美、鑒賞美,并且嘗試創造美,最終在生活中發揮出自身的無限潛能,實現個體的全面發展。在此過程中教師一定要注重對教學輔助生活元素的選擇,堅持實踐性、現實性、開放性的原則,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素材,讓所有人都能自然地借助現實性事件、常規生活現象來學習設計美術作品,并且結合自身的生活經驗、學習經驗來對作品進行自主性創作,在實際生活中獲取藝術靈感,為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保證他們整體學習的有效性。此外小學美術教師在展開生活化教學的過程中還要注意一點,將引導視為自身的基本任務,尊重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為學生提供廣闊人格、個性發展空間,利用現實因素激發他們潛在的創造力、鑒賞力,深度挖掘學生,促進小學生的個性化發展,為他們未來學習、成長奠定良好基礎。
小學美術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還應該準備開放式的教學內容,不再將教學主題局限在規定的題目、要求之內,有意識地對固定創作題材進行模糊處理,為學生提供更加多元化的自主探索、自主創造、自我展示空間,打造出開放性教學模式,讓學生得到更加全面的發展。授課過程中從題材、表達形式上營造更加寬松的氛圍,讓學生能根據自己的興趣偏好或者對空間的直覺感來完成自主創作,讓學生基于所學習的核心內容來進行自主命題、自主創作,還能自然進行交流分享、互相評價,相互之間欣賞作品,在交流、互動中提高思維創新力,同時也能明確自身的優勢與不足之處,在汲取他人成功經驗的前提下優化自己的作品,讓自己的創作更加豐富、立體。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需要懂得設置課程留白,在展示示例作品、資料后為學生提供自主思考空間,讓他們主動使用靈活思維分析美術理念的內涵,并在交流、探索中得到綜合能力的提升。例如,教授人美版五年級上冊“立體賀卡”一課時,教師首先幫助學生了解“立體”的概念,并且引導他們自由選擇線材、面材、塊材等豐富的素材來完成對立體卡片的制作,在此期間教師不要為學生限制立體卡片的主題,讓他們根據自己的實際生活經驗或者當前的實際需求來自由選擇類型,通過這樣的方式為學生提供極其廣闊的自主探索、自主創作空間,他們不僅能借助立體卡片表達自己的主觀情感、主觀思想,還能掌握繪畫、粘貼、拼貼等多種美術創作技能,并且在制作過程中將自己的制作原則、理念與教師、同學分享,在交流中不斷獲取靈感,對立體卡片創作進行進一步創新,最終在開放式的學習空間內得到個體的全面發展。
評價是小學美術教學的一個重點環節,教師只有結合學生的作業完成情況給予客觀、全面的評價才能提升他們的藝術欣賞和藝術表現能力,并且保證整體教學的有效性。但是傳統教學中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僅僅是對他們的作業打分、排名,或是按照常規要求給予學生修改意見,束縛了教學、實踐,不利于學生的學習與發展。因此教師必須改變自己的評價方法,明確在美術欣賞中“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觀點,面對學生所呈現的獨立作品或者他們對美術理念的獨到見解時,一定要給予他們肯定的態度,這樣一來才能為學生樹立藝術分析、藝術創造的自信心,讓他們在自由、開放的空間內充分釋放自己的思維,積極主動完成各項實踐任務,在追求個性發展的過程中得到綜合素質的提升。教師在評價學生美術作品過程中,不應該用簡單的“像”“不像”來衡量,將培養小學生想象力、創造力放在第一位,最大程度上激發學生的創作潛能,讓他們在受到教師的鼓舞后更加自信地展示自我,并且在不斷實踐中實現藝術素養的提升。
綜上所述,新課改時期小學教師必須注重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明確美術、音樂等學科的價值,并且在課程設計中堅定以生為本的核心理念,以美術教學為例,教師可以采取開放式教學方法完成對課堂的構建,通過精心預設、情境創設、開放教學環境、開放教學評價等方式完成知識教學、組織實踐任務,調動小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為他們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促進他們審美能力、綜合素養的發展,實現理想化教育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