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良玉
(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宿遷分校 江蘇 宿遷 223800)
為了提高小學體育教學有效性,教師首先要做的就是改善教學思想,摒棄傳統的體育教學方式,設計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內容,注重師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交流。在實際教學中,良好的師生關系可以使得教學氛圍更加的融洽,教師也能通過個人魅力調動起學生的運用興趣。
1.1 加強學生的體質。在高考場上,除了考察學生基本的學習能力和應試能力,也在考察著學生的心理心態與身體素質,總有學生因身體原因退出高考,也有學生因心理原因無法考試。隨著全面發展的素質教育推行,如何切實加強學生的體質成了一個重要的教育性問題。提高小學體育教學的有效性,就是從小學階段開始打基礎,增強學生的身體素質,培養學生的健全心理,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體育在五育中是人日后發展的重要物理基礎,體育教師能高效的提高體育教學的有效性,也是培養學生道德意志品質的一種方法。
1.2 有利于提高體育教師的創新意識。在新課改最新的教育觀上,明確的指出教師應當樹立終身學習觀念,提高自身的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在持續的學習上增進自身的專業素養及專業能力。小學體育教學有效性的提出,不僅突破了以往教育體制的限制,也有利于幫助教師建立創新意識,在實踐的過程中進行教學反思與教學經驗的積累,善于利用理論化知識來融入實踐,切實的在問題中解決問題,在創新與反思中突破自身的教育閾值,積極的響應新課改的要求。隨著時代大潮流的發展,國家對于教育的投資比也越來越大,對于體育領域的重視度也越來越高,體育教師必須樹立愛崗敬業的工作精神,做體育教學改革的實踐者和推進者。
1.3 有利于體育教學的科學化與有效化。體育教學的有效化從小切口入手,細化到體育的教學目標、教學過程、教學方法,最終落腳點于學生個人的教育需求上。體育的教學結果不僅要符合教師的心理預期,也要同時符合學生、家長、學校和社會的心理預期。這些嚴謹的地方都有利于體育教學的科學化,根據實際處理、根據真實情況進行教學,滿足了素質教育的內在要求,也關注了學生作為“人”的發展,切實的立足于學生自身的發展上來。提高體育教學有效性,是從固有的教學體制中脫離出來,經過長期的實踐推動教學的改革,實現新課改的總體目標,這都有利于體育教學的科學化與有效化,繼而推動整個小學體育的實質性突破與發展。
2.1 營造良好教學氛圍,加強師生溝通。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體育教學都十分地急切,教師設計本次課程重點,然后讓學生聽教師的口令進行動作模仿,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學習途徑就是教師的口令,遇到有困難、不標準、不會做的動作不會尋求幫助。在新課程標準的背景下,提倡以學生為本的教育思想,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與學生保持平等的狀態,運用鼓勵的語言強化學生的自信心,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程的開始環節,教師就可以運用學生感興趣的話題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讓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調動自身的真情實感,然后教師再為學生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提升身體素質。
例如,在開展“400米跑步”活動時,教師可以在正式教學前為學生介紹一下跑步的相關知識,讓學生初步了解跑步的發源與來歷。然后再進行動作的教學,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跑步姿勢,可以帶領學生一起做動作,在做動作時教師要進行巡回指導。在進行動作教學后教師可以加入到學生跑步的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勝負欲,鼓勵學生在跑步過程中超越老師,這樣類似于比賽的游戲不僅可以營造出良好的課堂氛圍,還可以促進學生與教師之間和諧關系的發展。再者,教師要時刻的觀察每一位同學的跑步姿勢,認真的分析好每一位同學能夠進步的地方,為學生查漏補缺。體育教師在以往一般以一節課跑一次的訓練為主,主要都是需要學生自覺的去訓練跑步。為提高體育教學的有效性,體育教師必須要細致入微的勘察每一位學生的跑步情況,根據他們的身體素質、跑步姿勢來進行適當的點撥與指導。體育訓練不是一蹴而就,但也不是死板訓練,教師要靈活的處理好各種狀況,切實的根據實際狀況來進行教學調整,提高體育教學的有效性與科學性。
2.2 創新教學設計,做好課前籌劃環節。首先要立足于學生學情,改變一刀切的教學思想,仔細研究班級學生的知識及能力水平并將其進行分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結合維果茨基的教學觀念,關注到學生的個體差異,針對每個學生的能力及可以達到的能力設計教學目標,并在教學過程中選擇合適的教學方式去進行指導,充分挖掘學生的內在潛力,激發學生的體育活動興趣,以滿足不同能力水平學生的需求。
其次,教師在設計教學目標時要準確把握“期望目標”與“行為目標”。所謂的期望目標就是學生通過體育教學最后實現的目標。“期望目標”可以體現在教師的學期工作計劃、月工作計劃以及周工作計劃上。但是在每節體育課程教學目標上應當用行為目標來表述。例如,教師在教學中運用了什么樣的教學手段,對本次課程的教學要求,學生在課程結束后體驗到了什么,在學習過程中產生的情感方面的體驗,這些都屬于行為目標。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充分地運動項目提升學生的技能,使學生獲得不一樣的情感體驗,在一學期的學習積累下保證“期望目標”的實現。
以“前滾翻技巧”教學為例。前滾翻技巧是小學三四年級體育教學的主要內容之一,為了能讓大部分學生掌握前滾翻技巧,在開展具體教學活動前教師要提前進行教學活動設計。教學活動設計一般包含目標的設計、環節的設計兩個方面。首先是目標的設計,教師在設計目標時可以從認知、情感、技能三方面進行預設。將“通過本課學習,學生能了解前滾翻的方法要領,掌握翻滾時團緊身體的動作技巧。”作為認知目標;將“大部分學生能初步掌握前滾翻技術動作,發展學生上下肢力量及靈敏、協調能力。”作為技能目標;將“培養勇敢頑強、吃苦耐勞的意志品質,提高團隊協作能力”作為情感目標。在進行目標設計后緊接著就是教學活動內容的設計,教師為了調動學生主動參與到體育活動的積極性,可以設計團隊競賽的環節“教師準備10塊海綿墊,分別鋪成兩條長路,將學生分為兩組,第一名學生翻滾完后跑回隊伍中與后面的隊友擊掌,然后下一名隊友繼續翻滾,看哪一隊的學生翻滾得最快”。教師運用競賽、游戲等趣味性強的方式不僅能使學生的注意力集中,還能提高學生的參與程度。體育教學要注重教學設計的創新性,就是對教學過程與教學內容進行創新。認知、情感、技能三方面要作為基本的目標概括,對于教學形式的創新還需要進一步的考量與設計。不僅是競賽與游戲,體育教師還可以定期的舉辦“體育周”,讓學生來參與大型的體育活動,來親自感受體育運動所帶來的樂趣。體育分為競技體育與休閑體育,教師可以就這二者的分類來設置體育周賽事的規格與分類,讓學生各取所需,共同將體育周打造成一個學生樂于參與、勇于參與的體育活動,積極的推動體育教學的有效性。
2.3 選擇合適的教學方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小學生生性活潑,身體正處于生長狀態,所以日常所需的運動量也比較的大,教師恰巧可以抓住這一特點選擇適合的方式開展體育課程。小學生學習新鮮事物都是基于興趣之上的,在體育課堂中教師要引導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學生只有動起來才能有所創新,才會有真正的體驗。因此,體育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優化課堂結構,可以利用整潔、安全、美觀的教學環境,豐富多彩的教學模式,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開始環節,教師可以運用游戲的形式進行導入,在幫助學生熱身的基礎上調動學生積極性。在教學環節,教師則可以利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如在教學過程中涉及具有激勵作用的練習內容,學生可以按照不同的需求進行選擇,使每個學生都能在不同的層面上體驗到學習與成功的樂趣,以滿足自我發展的需要。不僅如此,教師鞏固訓練環節,還可以采用一些競技性的比賽內容,讓學生提升參與度,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例如,在課堂開始前的熱身環節,教師都會組織學生進行熱身運動,大部分教師會選擇跑步、做操等方式進行熱身,長此以往使用這兩種熱身方式會使學生逐漸喪失運動興趣。針對此現象,教師可以在熱身環節加入游戲的元素,教師發號口令學生根據口令變換跑步時的姿勢,這樣的方式不僅能夠調動學生的興趣,還能達到熱身的效果。
還例如在“學習籃球的傳球和接球動作”時,本次課程教學主要目標是引導學生張偉傳接球的基本技術和方法,激發學生對籃球的熱愛。教師通過示范傳球和接球的動作要領,讓學生初步掌握接球和傳球的方法,然后再加入游戲環節,將學生以兩人一組的形式進行劃分,讓學生自由練習傳球和接球,在學生練習的過程中教師進行巡回指導,發現動作不規范或者動作錯誤的學生進行單個輔導教學。在練習后再開展競賽活動,讓學生在游戲的氛圍中體驗到體育運動的樂趣。教師要適當的進行考核與檢驗,但不以硬性指標為標準,而是根據每個學生的身體素質狀況來具體斷定他們的合格與否。缺少了硬性指標,能夠更加因材施教,為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礎,也能讓學生脫離應試教育的限制,更為自由、自主的進入體育活動的參與與訓練上,把握好學生體育學習的最佳時期,既鍛煉了學生的身體,又增強了學生的身體素質,培養了學生良好的意志與品格。
教師評價也是體育課程中最重要的教學環節。小學體育教師要加強對教學評價的重視程度,運用評價提高教學效率,針對學生的課堂表現、動作接受情況以及個人體能進行適當的評價,以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對于教學過程中學生所表現出的不好的現象,教師要給予正確的引導,不能運用過于激烈的言辭損傷學生的自信心。教師在評價過程中要運用積極的鼓勵的語言,給予學生公平合理的評價,引導學生對自己有正確的認識。教師在評價中要始終堅持“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以學生發展為中心,激發學生的運動興趣,培養學生健康的意識與體魄,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在以往的評價過程中,學生往往處于被動的局面,扮演一種被評價的角色,對于評價的結果也往往是被動地接受。為了有效地提高評價效率,讓教學評價在教學過程中起到導向作用,在實際的評價過程中教師可以采用教師評價、學生互評和自我評價相結合的方法,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靈活的運動不同的評級方法。一方面,學生作為活動的主體,所有的活動他們都擁有感知與體驗,針對在活動過程中所產生的情感、態度、興趣等內容都比教師更有發言權,學生只有通過自我評價才能對自己有一個全新的認知。另一方面,學生在自我評價與學生互評的過程中所產生的想法、表述的語言都是學生自我調控的過程,學生不僅能在評價過程中學會評價技能,還能學會他人的學習方法,取長補短。
例如,在“立定跳遠”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學生的練習發現學生手臂擺動姿勢或者是身體過于前傾等問題時,教師就要及時地進行評價指導,針對學生出現的這一問題進行再次教學,糾正學生的錯誤姿勢,避免錯誤姿勢對學生身體造成一定的傷害,在確保安全的基礎上提高課堂效率。
在教學“花樣跳繩”的過程中。每當學生成功跳過跳繩時,教師就可以對學生說“你跳得很好,動作也很好”運用積極鼓勵的語言內容激發學生的運動興趣。而當學生不能成功完成動作時,教師則可以幫助學生找出失敗的原因,并加上鼓勵的語言“別泄氣,再來一次,你會行的”使學生擁有面對失敗的勇氣,避免學生在運動失敗的過程中喪失信心。通過實踐證明,對學生進行適當的鼓勵,可以調動學生積極性,從而更好地提高學習效率。
除此之外,新課改正改善著評價方式的多樣化,比如延緩評價。新《課程標準》指出:“特別是對于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而言,這種‘推遲判斷’能讓他們看到自己的進步,感受到獲得成功的喜悅,從而激發新的學習動力。”每個學生都具有自身的獨特性,教學也要因材施教、因人而異,多運用啟發式教學。體育教師要積極的利用延緩評價,根據學生能夠達到的與經過教師點撥后達到的最近發展區來進行相應的評價。除此之外,體育教師也要制作成長記錄袋,切實的記錄好學生的運動狀況以及優劣勢,以此來評價學生學習和進步的狀況。小學階段還是較為懵懂的階段,大多學生對于教師的評價與贊美有極強的激勵作用,教師一定要謹慎的做出評價,多贊美、多鼓勵、多肯定,以積極的態度去鼓舞學生,將學生的潛能充分的激發出來,做一個善于教學、也善于發現的體育教師,樹立關懷學生的教學觀念,真正的重視到學生本身上。
體育課堂應是學生放松身心、快樂發展的地方,在體育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創設以學生為本的教學內容,提前為學生設計好教學環節及教學內容,運用趣味性強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運動興趣,讓學生主動地參與到體育運動中。不僅要為打造高效的體育課堂,更要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永不言棄的體育精神,為學生的成長道路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