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潔
(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宿遷分校 江蘇 宿遷 223800)
在小學教學中,音樂是一門相對特殊的教學科目,音樂教學氣氛輕松,除了要將課本中所呈現的理論知識傳授給學生更加關注學生審美能力的提高。而學生審美能力關系到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和主觀思維能力,教師的教學活動中就應當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手法,為學生構建輕松靈活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可以積極融入到音樂作品中。利用音樂作品的內涵情感,讓學生在音樂聲中飛翔,以此來達到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目標。
在小學教學階段,音樂教師所需要面對的學生主要為12歲以下的青少年,這部分學生正處于身心快速發展時期,邏輯思維和思想表達能力的發展都相對有限。所以學生對于音樂這一項以審美為標準的抽象教學科目,認識相對不足。但目前受到傳統教學思維的影響,大部分小學音樂教師仍然以課本為主,來為學生講解音樂知識,教師的教學過程缺乏全局意識,忽略了學生音樂核心素養的培養,無法達到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目標。所以在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下,大部分小學生對英語知識的掌握處于懵懂的狀態,腦海中雖然擁有音樂基礎知識,但是卻不知道這些知識的實際應用方法以及存在的內涵作用。再加上當前家長為了孩子的全面發展,在課后往往會給學生報一些音樂方面的技能培訓班,音樂成為了部分學生不愿意學習的科目,學生對音樂教師的教學活動往往存在一定的基礎情緒,這樣不利于學生英語核心素養的快速發展。
2.1 師資力量薄弱。小學音樂教育在課堂教學上主要面臨三大困境,師資力量薄弱就是其中之一。師資力量薄弱這種現象普遍存在于各地區的小學院校中,其原因具有一定的復雜性。重視性不足、教師綜合素養水平較低及教學資金缺乏都有可能導致小學音樂教學出現師資力量薄弱的情況。師資力量薄弱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是音樂教師數量較少的問題。大部分小學的音樂教師在數量上都會明顯低于其他學科的教師數量,甚至會出現一位音樂教師負責整個年級教學的情況。音樂教師數量的不足會導致其工作量加大,出現過于忙碌的情況,從而進一步影響教學質量,這是導致小學音樂教學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另外,音樂教師缺乏專業的音樂教育素養也是師資力量薄弱的另一大重要表現。音樂教師自身素養的缺乏毫無疑問會對課堂教學的質量及學生學習效果帶來巨大的負面影響。鑒于師資力量薄弱為小學音樂課堂帶來的教學困境,學校應加強重視并從資金、規劃等角度出發盡可能引入更多優質的小學音樂教師資源。
2.2 學生興趣缺失。除了師資力量薄弱以外,學生學習興趣缺失也是目前小學音樂課堂所面臨的困境之一。音樂課堂的價值在于教師向學生灌輸音樂知識,幫助學生提高音樂素養。但這種知識灌輸的形式很容易使學生失去學習興趣,從而影響音樂教學質量。音樂知識的灌輸不可避免是枯燥無趣的,因此學生很容易在失去了新鮮感之后出現懈怠的學習狀態。很多時候學生興趣的缺失是不可避免的,而教師最應該做的就是積極制定科學的教學策略盡可能吸引學生更專注于課堂學習,并培養其學習自覺性,從而使學生學習興趣保持在基本穩定的狀態,不出現大幅度降低的情況。學生興趣缺失雖然是目前小學音樂課堂中面臨的主要困境,但其解決方法也具有一定的多樣性,教師完全可以通過各種形式的教學方案幫助學生提升學習興趣和課堂注意力,從而使小學音樂教學質量水平穩步提升。
2.3 教學設施缺乏。小學音樂教學區別于其他學科,其對教學設施的要求會相對較高,例如教師需要演奏樂器引導學生學習音樂知識。然而由于一些主客觀因素的制約,部分學校的音樂教學設施未必會非常充足,導致小學音樂課堂教學的有序開展受到一定的阻礙。教學設施的缺乏包括教學工具的缺乏與教學場地的缺乏,無論是哪一種情況都必然會影響到實際的教學質量,使小學音樂課堂教學陷入不小的困境。教學設施缺乏很多時候與教學資金的投入有著重要的聯系。部分小學因為資金投入不足導致無法為學生購置優質的教學設備并提供寬敞的教學場地,因此學校管理方及當地教育部門應針對這種問題積極尋找合適的解決方案,加大對小學音樂教育的資金投入,為小學音樂教師的教學工作提供更多的資金支持,從而保證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不再受困于教學設施缺乏等客觀因素。
3.1 激發學生生化情感,培養學生學習興趣。任何藝術作品都源自于作者對生活的感悟,音樂作品也是如此。音樂作為一項抽象的教學科目,學生理解起來相對困難,但如果可以將音樂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展開聯系,讓學生通過演唱歌曲來表達個人生活和情感,那么將能夠引發學生的生活經驗,這樣就將音樂變成學生生活的一部分,更加直觀的展現在學生面前。與此同時,通過音樂教學及易發學生的生活情況還能夠引導學生在演唱歌曲時發現藝術的魅力,表達自我思想情感,從而產生音樂學習興趣。
例如,在《手拉手》這首歌曲的教學中,歌曲內容生動活潑,符合幼兒的興趣發展,所以教師需要通過傳統教學思維,避免學生只能夠模仿的去演唱歌曲。首先,教師可以讓學生將班級內的桌椅板凳放在一旁,空出一片空地。隨后所有學生來到空地上手拉手,向學生提出開放性問題:“同學們,你最好的朋友是誰,如果要讓你與自己所堅守的同學交朋友,你應該怎么做?”這樣就將學生的思維引入到日常生活情境中,激發了學生的生活和情感,隨后教師再引導學生手拉手共同演唱歌曲來感受,同學之間的親情友情。學生的歌曲演唱過程就成為了與朋友同學之間的互動過程,感受到了朋友的重要性,同時認識到了音樂所表達的思想情感而提高學習興趣,喜歡上唱歌。
在欣賞音樂作品的時候,老師要突破課本教材的限制,要創新教學內容,為學生學習音樂創造良好的空間環境,提高學生的音樂欣賞能力。比如,在學習歌曲《老虎磨牙》的時候,這首音樂是打擊樂曲,由于這首曲子具有比較復雜的結構和旋律,學生在學習的時候會存在一定的難度,并且欣賞起來也面臨著困難。老師針對這種情況,可節選一段簡單的節奏進行演奏,在課程開始之前,讓學生通過傾聽樂曲的片段對曲子產生好奇心。之后老師再為學生播放全曲,但是不告訴同學們這首曲子的曲名,讓學生自己傾聽。老師在播放完成音樂以后,可引導學生回答相關問題。此時,《老虎磨牙》打擊樂器老師可以讓學生進行巖石,將自己傾聽的節奏進行嘗試性的演奏,調動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使得學生在音樂學習期間表現出良好的活躍度,全身心的投入音樂欣賞和學習中,從中感受到學習音樂的快樂。
3.2 引入音樂教學游戲,將音樂變得更加豐富有趣。傳統小學音樂教學教師為課堂的主導者,為學生單純的講解課文中的理論知識,學生缺乏學習興趣,課堂教學死板枯燥。久而久之,學生將會把本應生動活潑的音樂教學作為一項可有可無的學習任務來進行。為了改變學生對音樂教學的態度,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中引入音樂游戲,利用游戲的趣味,喜歡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學生在音樂游戲中積極表達自我思想,與其他同學展開交流互動,體現學生的主體學習地位。準確處理好學生活動和傾聽兩者的關系,音樂欣賞的中心程序是傾聽音樂,學生只有用心感受音樂,對音樂內容有切實的了解,才可以優化個人欣賞能力和學習能力。在欣賞音樂的時候,老師根據學生學習情況,適當性的增加活動方式,讓學生在游戲活動中提升欣賞音樂的能力,保證學生學習興趣高昂。在課堂教學期間,老師要充分協調好游戲活動和傾聽兩者之間的關系,以傾聽音樂為主,合理的參與到音樂活動。在欣賞音樂過程中參與到游戲活動,可以將教學要求和音樂特征進行結合,綜合畫畫、寫寫、說說和唱唱等多種形式,完成打擊樂演奏,鼓勵學生散發想象力,提高創造力。
例如,在《采茶》音樂欣賞教學中,本首曲目具有強烈的江南風味,教師可以為學生構建“看誰學的像”的音樂游戲活動。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江南地區采茶風貌,隨后結合音樂讓學生共同模仿采茶時的樣子。學是為了模仿的更像,將會仔細品味音樂作品中獨特的情感風趣,在結合個人的想象展現出獨特的形象。夸張的表演往往引得所有學生哈哈大笑,學生成為了課堂的主導者,學生的思想情感和個人表現能力在教學中得到了充分的發揮,以此來獲得最優化的教學效果。
3.3 養成學生想象力和編造能力。學生在學習音樂的時候,老師要立足學生群體,通過多種方式養成學生良好的編曲能力和想象能力。在小學階段的音樂課程中,音樂大多是一些有趣的小故事,每位學生在學習完成音樂以后,可以在腦海中勾勒出音樂的故事背景,通過鮮活的音樂形象,幫助學生快速理解音樂故事內容。與各類樂器相互配合,從中形成準確且切實可行的感受。比如,學生在傾聽《百鳥朝鳳》這首曲子的時候,吹奏樂器有嗩吶和笛子等,這兩種演奏樂器在音色方面存在著很大的不同,學生在傾聽的時候能直觀的感受出不同樂器的特點。學生在傾聽音樂的時候,可以將兩種不同的樂器想象成百靈鳥和小鴨子,在傾聽曲子的時候,學生可以散發想象力,根據演奏的聲音編造小故事。比如“在一條小河邊,有一只美麗的百靈鳥和一只可愛的小鴨子,百靈鳥的聲音十分清脆,啼鳴時彷如清晨射入窗內的陽光,打破沉寂。小鴨子的聲音十分低沉。小鴨子與百靈鳥在一起練習唱歌,兩只小動物一唱一和,在河邊形成一道美麗的風景線。”學生將曲子中的樂器進行想象,可幫助學生快速分辨出樂器的音色,也能夠逐漸了解曲子內容。
欣賞音樂的時候,有機聯合起戲劇、舞蹈、美術和文學等藝術形式,盡可能的將抽象性的視覺形象和聽覺藝術形成具體聯系,推動學生深入認識音樂作品。比如在欣賞《音樂之聲》的插曲《雪絨花》時,可以讓學生觀看電影片段,讓學生通過視頻了解這首音樂的背景,通過視頻觀看的方式,讓學生感同身受,激發起學生的共鳴,使得學生與視頻中的人同上高歌,讓學生感受歌曲中的愛國主義精神。
3.4 指導學生演奏音樂。演奏音樂,是以學生對音樂的了解為基礎,對音樂展開二次創作,其主要目的是為了強化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從而養成學生音樂方面的多種能力。在演奏音樂的過程中,其形式有打擊樂器伴奏,創編歌詞,伴唱演奏結合和歌曲表演等。音樂老師引導學生對音樂展開二度創作時,可采取某種形式或者結合多種形式,但是在進行二次創作時,必須要以學生的能力情況和歌曲特點為基礎,保障歌曲的二次創作合適合理。
在學習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時,就可以采取領唱加哼鳴、伴唱的形式,讓歌曲的形象變得更加豐滿。學生通過合作,能夠打造出更加令人動情的氛圍,使得《歌唱二小放牛郎》這篇音樂思想情感淋漓盡致的表達出來。另外,在學習歌曲《小小花傘》的時候,老師可整合打擊樂器伴奏和伴唱兩種演藝形式,讓學生在演奏歌曲的過程中,通過短小間奏,重復前句的結束曲進行伴唱。在歌曲的稱詞部分,請部分學生選擇使用打擊樂器等方式進行伴奏。首先為學生講明這樣設計的理由,之后,鼓勵學生進行踴躍實踐,提高配合力度,獲得良好的演奏效果。
歌曲演繹要在學生掌握歌曲演唱的基礎上而展開,否則將難以取到顯著的效果。歌曲在演繹時,要對時間做好合理的安排。若演奏歌曲需要在一課時內完成,需要對歌曲演繹的時間做好控制,一般需要保持整節課堂的五分之一的時間即可。在下一課時進行的時候,可適當性的增加歌曲演奏的時間。歌曲在進行演繹時,要充分保證其質量,在日常練習時,要不斷積累專業知識,老師對學生的演奏展開合理的指導,避免因為時間緊促和熱鬧的場面而導致演奏出現問題,降低演奏效果,產生畫蛇添足的效果。在歌曲演奏期間,要立足于學生群體,保證演奏音樂活動面向全體學生,以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年齡為出發點,綜合學生實際能力和興趣愛好,保證歌曲演繹有條理、有目的、有組織的展開。
3.5 整合信息化技術。整合信息化技術是提高小學音樂教學效率的有效策略。整合信息化技術指小學音樂教師將先進的信息化技術手段與實際的音樂課程內容相結合,使課程內容以信息化的形式得到展現。
信息化技術的整合可使音樂知識的傳播更具象化。教師利用信息化技術為學生創設生動的教學情境,學生在這種生動有趣的教學環境中潛移默化地完成知識的獲取與吸收,這是提升小學音樂教學質量水平的重要形式之一。整合信息化技術是一種教學模式的創新,適用于大部分學校的音樂教學,同時其符合新時期素質教育課程改革的要求與規劃。整合信息化技術要求教師積極轉變音樂教學理念,并主動學習各種信息化技術的使用方式。學校可定期為教師安排相關的培訓活動,鼓勵教師創新教學模式并保持與時俱進的教學觀念。通過整合信息化技術豐富教學模式是促使小學音樂教學向著科學化及專業化方向不斷發展的重要契機,也是新時期小學音樂教學質量與效率穩步發展的有效動力。
綜上所述,在當前小學音樂教學中仍存在諸多問題。教師應當認識到學生的發展規律以及音樂教學的特殊性,合理安排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學生的主觀思維。真正在音樂教學中培養學生音樂審美情操,為學生養成良好的音樂核心素養而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