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新華 王 利
在心理學中,“適應”表示對環境的變化所做出的反應。大學新生適應指初上大學的學生在新環境中面對生活、學習以及人際關系等方面新舊模式的沖突時,主動進行心理狀態和行為方式的調整。大學新生面臨學習和生活的重要轉型,常常存在諸多適應性問題,主要表現為以下幾種心理:難以適應新環境的焦慮心理;理想與現實的落差形成的失落心理;學習適應不良引起的困惑心理;人際交往問題帶來的孤獨心理;自我評價失調導致的自卑心理;失去奮斗目標產生的迷茫心理等。
從縱向角度來看,大學新生適應性問題與學生初高中的經歷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初中階段,學生正值青春期,開始形成自我同一性,需要被認可、被尊重、被支持和被欣賞。高中階段,學生的自我意識更加強烈,但由于受到學習壓力的影響,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受到壓抑。到了大學階段,學生面臨的首要問題是分離與出發,他們需要告別過去,與原生家庭分離,開啟新的大學人生。在這幾個階段的成長歷程中,學生的自我同一性不斷發展、形成。同時,學生也面臨著不同的矛盾,學習內容、學習風格、學習壓力在不斷變化,同學關系、師生關系等人際關系也在不斷變動。在這復雜的變化過程中,適應不良者可能產生自卑、迷茫等心理,甚至漸漸形成人際交往障礙等問題。
從橫向角度來看,全國各地的大學生經過新一輪篩選來到同一個校園、同一個班級,不同人群在一起學習和生活,情況會更加復雜。大學新生適應性問題可以按照不同學生類型來劃分,如優等生問題與貧困生問題等。優等生問題可能鮮少受到關注,但其實“好”學生也存在適應性問題。并且,通常情況下,優等生的焦慮可能更多,榮譽、面子、學業等像一座座大山壓在他們身上,他們的內在需要與外在需要容易形成巨大沖突,從而導致心理問題。再者就是貧困生問題,他們通常學習基礎一般,但是仍艱苦奮斗,并且目標遠大。與此同時,他們容易心理失衡,患得患失,產生自卑心理。
大學新生適應性問題涉及考試壓力、人際交往、升學及就業壓力等方面,這些問題是可以解決的。解決重點在于提高大學生的適應能力,防止適應性問題發展為更嚴重的危機事件。
大學新生適應性問題源于高中階段與大學階段之間的差異。對此,大學生需要在不同方面進行補足。學習方面,學校可以通過開設大學新生入學指導系列課程、分配指導教師、組織各類入學講座等,幫助大學生盡快適應大學學習環境。為提升大學生的學習動力,學校還可以通過分層教學、增設專業課的導入性指導課程和課后補習課程、增加項目式學習和體驗式學習等不同方式,更好地引導大學生適應獨立探索和主動學習的大學學習風格,激發其學習動機。
人際方面,首先,大學的師生關系與高中相比有很大變化,教師不會時刻緊盯學生的學習,除了上課時間,與學生的接觸也較少。對此,大學生可以利用機會主動與教師交往,主動詢問,尋求指導,從而充分利用教師資源,更好地適應大學生活。其次,大學的同學關系也不似以往親密。學校應重視人際溝通和團隊合作相關課程的開設,利用課程思政激發大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和自我歸屬感。另外,學校還可以以社團或班級為單位開展團隊活動,強化大學生的團隊意識,幫助他們擴大關系網,體驗良好的人際互動。
大學新生適應性問題之所以需要引起重視,是因為適應不良會誘發各種危機。近年來,有關大學生危機事件的報道越來越多,這一問題也越來越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學校應提早關注大學新生的適應性問題,防止適應性問題發展為更嚴重的危機事件。
大學新生適應性問題的預防方法可分為一級預防和二級預防。一級預防,即在學生問題出現之前進行有效的檢測、評估和處理,重點在于提升大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培養大學生適應新環境、迎接新挑戰以及承受壓力的能力。大學新生入學心理普測和心理訪談就是其形式之一。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課程也能很好地幫助大學新生進行自我覺察、調節不良情緒以及應對各類壓力問題。另外,一級預防不能僅依靠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這一獨立的職能部門,還應該建立從宿舍到班級,到學院,再到學校的系統性危機預防機制。二級預防,即對出現心理問題的大學生進行心理輔導或心理治療,重點在于幫助大學生解決各類適應性問題。二級預防取得效果的關鍵在于學生自身的求助意識。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實踐證明,能主動尋求幫助的學生,他們的問題一般可以得到有效的化解。因此,學校應積極向大學生普及心理輔導的相關知識,消除大學生對心理輔導的誤解,提升其求助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