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晉江市陳埭鎮涵埭小學 蔡榮妹
結合當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工作的開展狀況來分析,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語文知識教學的過程中,雖然能夠結合新課改的需求和教育現代化的理念為學生設計合理的教學素材與教學內容,但是在制定教學方法、明確教學制度、突出教學趣味、改變教學模式的背景下依然存在嚴重的認知不足和行動缺失。對此,研究將從現實角度出發,探討如何借助小學語文文言文教學工作的開展,融合故事教學法,實現對學生的高效培養和引導,并將之作為一種后續推動學生文言文知識學習的有效方法來應用。通過故事分析、故事解讀與故事探索的方法,有效還原文言文的教學情境,幫助學生厘清文言文的內容,建立學生的文言文故事學習認知。現階段教師主要面臨的問題有:(1)對于如何結合文言文幫助學生探索故事的情境存在一定的問題;(2)對于如何借助文言文譯文為學生提供有效的故事教學存在一定的問題;(3)對于如何在文言文教學中通過分析文本人物特征突出故事教學的功能存在一定問題;(4)對于如何借助朗讀教學的方法提升學生的故事學習認知存在一定的問題。
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文言文教學的時候,需要結合原文內容對學生進行故事教學,并且要依托原文還原故事情境,從而為學生構建一個良好的學習空間和學習環境;同時教師需要在這一過程中分析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熱情,通過設計符合學生學習需求的故事內容,實現對文言文知識的深度教學和講解。這對于改變學生的傳統學習狀態、提升學生的文言文學習能力與學習素養具有重要的引導作用和積極意義,另外對優化小學文言文課堂教學的質量也有著一定的促進作用。
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文言文教學的時候,需要從漢語的特點入手,設計整套教學素材與教學內容。這樣能夠讓學生在參與課堂學習的時候更深入地了解文言文的意蘊和內涵,而且能夠讓學生結合文言文素材的引用實現對原文內容的有效表述和解讀。這樣,學生的文言文學習能力和文言文翻譯能力將得到顯著的提升,同時教師開展文言文課堂教學的難度會大大降低。
例如,在講解《王戎不取道旁李》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原文解析與探索,在原文解析中解決讀音問題、找尋生字生詞,使其對文本內容有一個全面的了解。教師可以找準提問時機,詢問學生:“為什么王戎就能提前知道李子是苦的?”在問題導向下,教師可以再次引導學生投入文章解析的氛圍中,使其在誦讀中思考,幫助其順利地理解文本知識,突破部分難以理解的詞語和句子。
另外,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兩小兒辯日》這一文言文教學的時候,可以結合原文對學生進行故事還原教學與指導。在教學中,教師需要結合文言文中的內容引導學生對其進行逐句分析與解讀。學生在這一學習過程中,能夠在拆分文言文文章的時候對不同的語句內容進行有效的分析,同時可以將拆分解讀過后的語句進行再次整合。此時,學生便可以將拆分過后的語句內容連貫起來為學生提供教學和輔導,讓學生了解到《兩小兒辯日》到底講了一個什么故事。學生學習之后了解到,這是一篇講“孔子東游”故事的文言文,孔子看到兩個小朋友在爭論什么時候太陽離人最近,但是,經過一陣討論之后,當孔子了解到兩個孩子的想法之后,孔子表示自己也不知道到底什么時候太陽離人的距離更近。通過原文探索的方法對學生進行故事還原教學,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在參與學習的過程中建立起一種正確理解文言文和正確應用文言文的態度,這對于提升學生的文言文知識學習能力、改變學生文言文知識的學習方式具有重要的影響意義和幫助作用。
文言文屬于古漢語,若想對文言文進行有效的閱讀與理解,特別是針對小學生而言,教師需要結合文白對照的方法對學生進行教學。該方法的應用可以讓學生的文言文閱讀能力得到有效提升,而且可以提升學生的文言文理解深度,應用文白對照的方式實現對學生的有效培養和引導。在這一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現有的教學素材為學生設計白話文譯文的文言文故事還原教學方法。基于此,學生的學習能力會得到再次提升,同時學生參與文言文知識學習的深度以及參與文言文翻譯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也會得到相應的發展和建設。
在語文學科中,強調人文性、工具性這兩種學科屬性。文言文教學中也是如此。從工具性角度看,文言文屬于古代漢語范疇,相較于現代漢語的構詞、組句,兩者存在明顯差異,小學階段的文言文相對易懂,掌握這一語言工具對后續學習具有重要作用。同時,文言文中蘊含著豐富的人文色彩。在傳統文化的分支中,文言文知識占據著重要地位。每篇閱讀文本都具有其獨特的思想、文化和精神價值,這也是文言文學習的魅力體現。因此,教師應兼顧工具性、人文性這兩大重要學科屬性,一邊幫助學生解決閱讀和理解上的難題,一邊帶領學生發掘其中深層內涵,確保文言文教學效果。
例如,在講解《囊螢夜讀》時,教師可組織學生進行自主預習,讓學生利用注釋、工具書等查詢不會讀、不明白的生詞。其后,教師可以圍繞重點語句進行講解,讓學生在了解通篇語意的基礎上,深入地解釋和解讀其中的思想內涵,在夯實學生基礎能力的同時,使其主動感悟和掌握其中的道理。教師在借助文白對照的方法對學生進行文言文故事還原教學的時候,可以結合原文故事展現的方法對學生進行初步引導和培養。在此,教師可以對學生提出教學問題:“同學們,我們都是聰明的孩子。現在,老師有一個問題需要向大家請教。我們在學習《兩小兒辯日》的時候,能夠結合文言文內容初步了解到故事的大致意思,但是現在老師想深入了解這一故事內容,那么大家可以幫老師進行白話文的翻譯嗎?”此時,學生躍躍欲試。在此,教師可以再對學生進行引導,告訴學生在參與文白對照學習的過程中,可以應用自己的思維和自己的語言對文言文內容進行翻譯和解讀。此時,學生給出了自己的答案:“孔子在向東游玩的時候,路上看到了兩個小朋友在爭辯什么。走近一看,其中一個小朋友說,太陽在剛剛升起的時候離人最近,因為它那時候最大!另外一個小朋友則說,太陽在中午的時候離人最近,因為它那時候非常熱。最后,兩個小朋友對孔子進行詢問,孔子并沒有說出什么時候太陽離人最近。所以兩個小朋友才說,誰說你知道的知識多?”經過學生的自主翻譯,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鼓勵,并按照學生提供的故事素材為學生進行正確的譯文教學和指導。這樣,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自信心將得到顯著的提升和發展。
文言文故事中包含著大量的人物素材,而且每個人物都有著自己獨特的個性。因此,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文言文故事還原教學的時候,可以結合文言文中的人物內容為學生提供有效的教學和輔導。該方法的應用可以讓學生在參與學習的過程中建立起正確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且能夠讓學生的學習思維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和建設。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文言文扮演著重要角色,對學生文化素養提高具有重要作用。但是,部分教師在文言文教學中未能形成有效方法,使得文言文教學課堂缺乏特色和趣味性,阻礙了文言文教學活動的有效開展。首先,受限于語文教師自身的傳統文化素養,以及陳舊的教育理念和思維,部分教師更多是采用講授方式進行文言文講解,尚未關注到文言文體裁的特點,使得教學活動缺乏針對性和趣味性。其次,由于文言文與現代漢語在用詞酌句等方面存在較大區別,容易引起學生的畏難、反感情緒,再加上教師缺乏靈活性的教法,很難激發學生對文言文知識的了解、認知和學習熱情。因此,本文立足文言文以上教學實際問題,提出了有效教學方法與策略。
例如,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學弈》這一文言文內容教學的時候,可以從《學弈》中的人物出發為學生提供故事教學素材。在此,教師可以結合弈秋的兩個徒弟進行性格的分析與解讀。通過分析之后學生可以得出,之所以第一個徒弟比第二個徒弟學得好,是因為第一個徒弟能夠認真聽弈秋的話,而且可以專心致志地學習。但是第二個徒弟在學習的過程中經常會走神,而且想用弓箭把天鵝射下來,這就影響了他的學習心態,最終導致他的學習能力不如第一個徒弟優秀。隨后,學生還能根據這一故事總結出相應的道理:“老師,我覺得我們在日常學習知識的時候也一樣,只有心無雜念地認真聽講,才能讓我們的學習能力得到快速的提升,而不是像《學弈》中的第二個徒弟一樣,經常開小差是不能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的。”
學生在學習文言文知識的過程中,一個重要的教學方法就是,教師需要在文言文朗讀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素養,提升學生學習文言文知識的認知能力。“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在文言文教學中這一方法的應用效果非常顯著,學生在不斷朗誦文言文內容的時候,可以逐步了解到文言文的含義,且能夠對其進行自主性的分析和翻譯,這對于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影響。
由于古漢語和現代漢語存在運用和理解差異的問題,學生原本對挑戰性事物的探究熱情容易受到影響,甚至會導致其出現畏難心理。因此,教師應將文言文學習興趣、動機的激發放在首位,通過突破固有教學思維限制突出學生主體地位,使其在跨時空情境下產生學習興趣,激發其挑戰和學習熱情。在良好的文言文情境下,學生可以被趣味橫生的場景所吸引,進而充滿對文言文故事的探究興趣。所以,教師應在深入剖析和研讀文言文內容的基礎上,結合小學生認知興趣、思維發展規律創設情境,讓學生在活靈活現的情境中走進文言文。在具體情境創設中,教師應結合文本內容靈活選取教學輔助工具,如視頻、動畫、圖片和文字等,以問題情境、角色扮演情境等引導學生進行和諧的討論和思考。例如,在圍繞“司馬光”開展情境活動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分成小組,在動畫情境示范下,模仿和還原“砸缸”的情景。在這樣活潑、生動的場景下,學生可以積極參與到活動中,使其在熱情的演繹中順利地理解文言文內容,激發其持續學習興趣。又如,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課堂教學的時候,可以結合《學弈》這一內容鼓勵學生對其進行不斷朗誦。在朗誦的過程中,學生會不自覺地投入感情,深入感受弈秋的兩個徒弟在性格方面和行為方面的差異性。隨后會將兩者之間的不同帶入自己的日常學習中進行思考和分析,最終學生能夠了解到,自己的學習成績不好,或者自己的學習積極性不高,并不是因為自己比別人笨,也不是因為自己的智力水平不達標,而是因為自己沒有專心致志地投入學習中。基于此,學生后續的學習態度能夠得到有效的改變,且學習的積極性和自覺性也會得到相應的提升和發展。由此可見,在朗誦文言文的過程中,學生能夠從個人的角度出發探索文言文故事中的核心思想,且能夠結合古人的經驗有效約束自己、提升自己、鍛煉自己。
綜上所述,文言文是極其重要的教育教學資源,為小學生傳統文化的傳承提供了有力支持。在義務教育政策和教材的支持下,我國接受小學階段教育的學生可以從中發掘和傳播優秀文化內容。在現存的傳統文化中,文言文是其中重要分支。在語文課堂中加強文言文教學,能夠讓學生以古人的視角看待問題,使其在了解諸多古文化知識的同時,加深對傳統習俗、節日、禮儀等方面的理解。從當前小學文言文課堂教學工作開展的狀況來分析,教師在結合故事教學方法對學生進行文言文內容教學的時候,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將得到顯著的提升,同時參與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也得到了有效的發展。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務必要結合全新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理念,不斷創新故事還原教學的內容,從而為小學生提供一個全新的文言文學習空間和問題思考環境,這對于改變學生傳統的學習方法具有重要的影響意義和幫助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