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海淀區實驗小學 樓薇琳
我國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是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因此,做好教育教學的服務與改革是教育的關鍵要素。校園文化是校園教育階段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需要對校園文化進行有效分析與有益建設,以爭取更好地服務于廣大青年學子的頭腦與身體,在理性學習與感性體驗中收獲課堂上和課堂外盡可能多的、對自己學習與生活有益的東西,讓學生更好地朝著“德智體美勞”全方位發展。
首先需要從新課程理念的角度,對校園文化的定義和外延進行界定,從根本上明白什么是“校園文化”;其次需要對校園文化的功能進行系統分析,從多方面考察校園文化對學生、教師、學校、社會等多種主體的功能與作用,對“校園文化”進行深入透視與解析;最后依照新課程理念與具體的現實進行校園文化的相關建設,以求提供更多的、學生喜聞樂見的校園文化活動,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做好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教育工作,在學習與生活中服務更多的學子,實現教育現代化。
新課程理念以關注學生發展為基礎,推進素質教育,培養社會主義“四有”新人,改變知識傳統的、被動的傳授方式,化為興趣探究與主動學習;改變原始課程的應試結構,以素質教育為推進方向;改變課程內容的“教材+教輔”的單一、單向的結構,研究探索出開放性的學習資源與學習方式;改變課程實施過程中的被動與信息流通單一的問題,化被動為主動,化信息單一為信息多元化流通;改變課程考核方式,從多方面、全方位、立體化、多層次的角度對學生進行考量與分析,提供以應用性、實踐性的教學方案;改變課程設置、教學管理的僵化結構,引入多元權力主體,進行多方位監督教學,增強補弱。新課程理念從根本上關注學生發展、關注教師成長、重視教學理念,從而在教育現代化的過程中培育新時代的“四有”青年,為我國培育可靠的社會主義建設者與接班人。
文化是社會事物、思想風潮所形成的形而上學匯總與歸屬,是社會一切的組織、親屬、個人孕育的場所與孕育的結果,校園文化是社會整體文化的一部分。校園文化孕育于校園,誕生于校園,成長于校園,并且逐漸成為校園的一種形式與表征。校園文化是由校園行政人員、學校教師、學生以及社會的一些政策所共同催生、培育出來的,飽含著本校所特有的風格與特點,如學習的認同度、生活舒適度、道德感、培育目標等。如果將校園比作人的身體,校園文化就是人的精神,就是人的頭腦、思維方式、生活樣態等。新時代的校園文化建設成為一個系統工程,既反映出學校的辦學水平、硬件實力,也體現出一所校園的校紀校風、內涵與底蘊,所以我們應該以全方位的視角對現階段校園文化的功能進行深入分析,對現階段校園文化進行評估,對未來校園文化的發展進行預測與建設,以全方位、立體化、多層次、多角度的眼光與手段進行校園文化建設,為學生提供一個優良的環境與氛圍,建設新時代的校園文化。
校園文化是校園這一具體事物形而上學的總括,它在某些方面起著推動性的作用與長遠性的價值與意義,所以我們需要從校園文化對學生行為與道德思想的培育、對學生美德的提高、對學生的實踐行動方面進行研究與分析,找出校園文化在功能屬性上與整體氛圍上對學生的影響。
首先,它有助于學生發展良好的道德品質。校園文化在塑造正確的道德品質、“三觀”方面發揮重要性作用,并能提供一種更有效的、長期性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培養。雖然校園文化不是某個人決定的,但它可以從大體的環境與多方位的角度調節個人思想、心理和行為。校園文化可以激勵學生熱愛學校、熱愛家鄉和熱愛家園,幫助學生培養團隊合作的能力。良好的校園文化可以使學生發展進步、謙遜和學習的心態,并形成良好的學校精神。充沛有活力、有價值的活動可以引導學生走上正確的成長之路,成為國家、社會需要的優秀人才。與此同時,一個健康而優雅的校園文化也可以抑制庸俗、非理性的文化和消極、墮落的思想,從而在學生中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一個充滿理想的、團結的、友好的集體將使學生感受到集體力量的溫暖和榮耀,從而建立一種集體意識形態,即個人服從于集體,對他人嚴格,對他人慷慨,勇敢地承擔責任。
其次,它促進了學生日常行為的標準化。校園文化是一種客觀和實用的環境力量,可以引導和限制學生的行為。因此,一旦某種集體意識形成,它將成為一個巨大的領導力量。環境影響決定了可能成為真正行為的潛在行為趨勢,而合理的規章制度、有號召力的口號、警告效果和健康的集體輿論可以對學生產生良性的監管。當學生的思想、語言和行為不符合在校園里發布的制度規范和在校園里正確的輿論方向時,他們將進行自我調節和修正,以實現自我教育,所以校園文化具有宏觀的德育功能與作用。
校園環境、校園文化的整潔、清新、自由、風趣和詩意不僅反映了學校的精神文明,而且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美學概念、審美觀念和審美品位,并能提高學生對整體環境的認知。校園美麗的風景、獨特的建筑、整潔方便的交通、完善的科學規劃、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及良好教育設施等,都給了學生巨大的精神力量,校園美麗整潔的環境和積極的文化環境有利于學生的情緒發展。人性喜歡美麗,學生也不例外,在追求美的過程中,大多數學生可能還有著明顯的弱點,歸根結底在于他們無法定義美,經常認為美是新奇,美是“不一般”,美是個性等,將美與丑相混淆,而不懂得“美”的崇高與審視。可以說,良好的校園文化有助于教育學生正確的美學,提高他們的美學欣賞和創造美的能力。
高質量的校園文化可以為學生提供廣泛的娛樂和教育空間。學生可以在自己參與的文化活動中,表達他們的自尊,滿足了尋找知識、追求美麗、追求健康和追求快樂的需求。因此,我們需要創造一個美的、向善的、向著自由與人道的環境,使學生能夠接受周圍文化的影響,培養和體驗文化的魅力,并利用它有意識地維護自身文化、凈化靈魂、培養情感和建立自己的信心。這是一個具有塑造性的、強大的文化環境,道德之美、環境之美也可以被情感之美所升華。建設一個美麗舒適的校園,科學嚴謹的課程規劃,簡單具有美感的服裝,使用文明和禮貌的語言,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等,都會鼓勵學生學會欣賞美、孕育美與創造美。
新課程改革的方向之一就是注重學生的素質教育,培養其綜合能力。教育學家認為人的心理成長是需要在多元化的環境中形成的,單向度的環境會壓榨人的創造力,降低人的幸福感,特別對學生來說。在新課程改革之前校園更加注重應試教育,無限度地減少學生的課余時間,壓榨學生的創造能力,培育了一個又一個考試機器、“小大人”,這喪失了學生應該具有的、強大的想象力與創造力。所以需要通過一系列的手段與措施培育積極的、健康的、良性的校園文化,如舉行書法比賽、歌唱比賽、“撕名牌”、辯論等活動,讓學生在玩樂的同時激發個人的興趣與想象力,更好地培育學生。正是多姿多彩的校園生活才孕育了開放、自由的校園文化,而這也符合學生的心理需要與目標需要。寓教于樂、教學相長是新課程理念的目的,是新課改的方向,所以重視與協調校園文化的實踐功能,可以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實踐空間,培育學生的創造力與想象力,為國家與社會更好地教書育人。
良好的、優秀的校園文化需要多個主體部門進行互相協調、共同建設,需要不斷圍繞“為了學生、服務學生”這個大方向進行策略研究與實踐。
新課程改革的方式之一是對教學大綱課程文化的重建。新的教學大綱課程文化應旨在促進學生整體認知的提高,促進學生人格的全面、立體、和諧的發展,融合多種學科的知識,激發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課程文化有兩個重要的方面:一是課程本身所反映具體的、現實的、群體的文化,二是課程本身所攜帶的文化特征。所以我們首先需要進行教育教學文化的重構,在開放、包容的理念下培育屬于自身的、獨特的課程文化、教學文化,鼓勵進行教學方式創新,降低課程改革的難度,增加課程改革的深度與廣度;其次需要對學生學習文化進行重構,結合最近正在推行的教育“減負”。通過對學校、教師、家長層面素質教育理念的倡導與學習,通過對學生層面開展“小發明”“小能手”等活動,組織相關的比賽與課外知識學習競答,最終豐富校園學生的課余生活,增加學生對周圍世界的認知,讓學生在實踐中提高學習能力與學習認知,最終將應試的課程文化改造為開放的、創造的、自由的、素質的課程文化。
一種行為文化自身是帶著思想的、實踐的與傳播的,儒雅的行為文化會讓人身心愉悅,增加學生間、師生間、教師間的互相溝通與交流,開闊自己的知識視野,而低俗的行為文化則會讓伙伴避而遠之。所以針對校園這個特殊的場所,我們應該培育出儒雅的行為文化,從學生的生活習慣、教師的教學習慣、校園的管理習慣、校園的活動四個方面進行針對性建設。
在學生的生活習慣方面,加強對學生的日常培養,從課堂思政上、課下行為規范上出發,期望養成自律的、主動的、樂于研究的生活習慣,倡導學生采取主動的、合作的方式進行知識學習與問題解決。在教師教學習慣方面,需要由相關教育部門、人事主管部門制定相關教學準則與課后反饋機制,立足于育人、育德,以學生為中心,立足于學校發展、學生發展、師風校風發展,明確師生互動的“白名單”與“黑名單”,從制度化、規范化的角度出發,創造和諧、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使師生之間的溝通和想法達到互相與相融。在學校管理方面,需要“憶初心、學歷史、固使命”,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本地區學校歷史、風氣、資源為依托,打造具有開放的、適度的、人性的、優越的校園文化,對每位教師與學生進行關懷,關注每個發展與成長環節;在校園活動方面,需要緊跟時事,發展師生喜聞樂見的校園生活娛樂方式,如“撕名牌”、桌游、唱歌大賽等,通過寓教于樂的思想緊密團結師生群體,做好師生娛樂生活的保障,以此凸顯校園文化、學校管理方面的教育性與創造性。
實行新課程理念與新課程改革需要向著教育樹人、教育立人教育現代化的方向進行,而校園文化的創建則是新課程理念實行與新課程改革應有之義,我們需要從打造創新的課程文化及行為文化著手,通過校園文化孕育與助推新課程改革,最終實現教育現代化。馬克思主義告訴我們:事物的發展是曲折性與前進性的統一,我們將不斷在教育現代化的背景下乘風破浪,做好、做大、做強校園文化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