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輝,潘愛瓊,朱明浩
(鄭州科技學院機械工程學院,河南鄭州 450064)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保證高校的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耙煤谜n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它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边@為新時代高校怎樣發揮好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指明了方向[1]。
課程思政是近年來高校人才培養工作的核心內容,是有效連接思政課程與專業課程之間的橋梁,而企業實習是檢驗專業課程學習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樣在課程思政中發揮著重要的協同作用。課程思政的開展狀況直接影響到高校大學生的綜合素養和整體思想政治水平,是回答“培養什么人,為誰培養人,如何培養人”問題的重要路徑,直接決定了高校企業實習的效果。
雖然大思政理念不斷深入人心,但一直以來更多是專業課程,公共基礎課等領域,像高校企業實習這樣的實踐課尚未系統開展課程思政,高校企業實習作為檢驗大學生專業課程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也迫切需要系統引入課程思政。目前的高校企業實習,不能適應大思政的新形勢。針對高校企業實習中現存問題,通過采用線上線下混合式實習模式,探索開展高校企業實習類的實踐課城的課程思政的創新方法,有助于完善高校高等教育思政育人目標,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模具設計與制造是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的核心課程。在講授模具設計與制造基本知識的基礎上,以本科畢業設計要求為導向,依據企業生產的實際流程從沖壓模具的沖裁、彎曲、拉伸、到塑料模具的擠壓成型,注射成型,以及鍛造壓鑄等3大方面,要求學生通過課程理論學習和實踐學習掌握模具設計與制造的方法與步驟,具備完成中等復雜零件的模具設計與制造與模具設計的能力。掌握基本的實驗技能,能夠對與沖壓成形工藝與模具相關的模具結構、模具安裝與調試等進行實驗和驗證。
在專業實踐學習中,本課程在完成專業知識傳授的同時,堅持落實立徳樹人的根本任務,把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的教育與科學精神的培養結合起來,提高學生正確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2]。強化學生學以致用,以大國工匠為精神榜樣,激發學生愛國熱情,用知識武裝自己,報效國家和社會。①通過了解本技術的應用及國內外的發展引導學生愛專業、愛學習,激發學生肩負振興專業的責任和為國家經濟建設服務的家國情懷;②通過專業知識的學習,培養學生認真思考、精益求精的工作態度,強化學生的工程倫理觀念和創新觀念;③通過規范工藝設計流程,深挖企業產品,工藝,設計與課程的內在關系,培養學生嚴謹的工作作風,激發學生學習的內在主動性;④通過實際動手操作,團隊合作,提高發現、分析及解決的能力,在實踐中消化理論知識,升華理論知識,并有適當創新,最終強化團隊合作的重要性。
根據企業實習過程中,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涉及的模具設計、壓力加工、熱處理等崗位典型實習任務,按照專業實習大綱的要求,從沖裁模、彎曲模、拉伸模到塑料模、鍛造模等由簡單到復雜,涵蓋了模具設計與制造主要知識點。學生由易到難完成實習任務,逐步掌握模具的設計和操作方法。針對某些復雜的模具結構,對于制圖基礎不好的學生,單純觀察二維裝配圖,可能無法理解其工作原理,更無法想象其運動過程,然而通過三維模具設計結構結合運動仿真,可以讓學生一目了然,一看就懂,一學就會,輕松解決上述問題。
(1)結合《模具設計與制造》的實習內容特點,抓住課程教學中思政教育的切入點。
a.以模具的發展歷程為切入點,將實習單位的相關產品,工藝,設備等與本門課程相結合,介紹當下關于模具設計與制造研究動態、應用實例并引入課堂,例如在鍛壓工藝中,通過視頻介紹國內外鍛壓模具及我國大型鍛模在國防、航天、軍事等領域的應用,以此為切入點激發學生愛國熱情,增強民族自豪感,激勵其為中華民族復興,報銷國家而學習的熱情。
b.以課程教學中始終貫穿的“科技是第一生產力”這一重要結論為切入點,向學生傳達內因和外因的辯證關系,引導學生用知識武裝自己,激勵學生努力成為祖國需要的科技型人才。
c.以模具行業現狀、現存問題作為切入點。比如以熱模鍛的能耗、資源消耗、工藝更新等問題引導學生重視模具設計與制造的學習,分析國內外模具技術在精度、加工工藝等方面的差距,客觀認識目前我們的優勢和劣勢,激發學生奮發圖強,為縮小與發達國家的技術差距,甚至趕超引領模具行業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培養學生奉獻精神和責任使命感。
(2)借助名人名事及工程案例傳達思政觀點。《模具設計與制造》與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等工程項目密切相關,在實習中結合模具的專業知識應用,增加一些實際案例,不但能增加課程趣味性,而且也能潤物細無聲地傳達本課程的思政觀點。例如講授鍛造模具時,以《大國工匠:鍛造大國的鍛工劉伯鳴》為切入點,用29年的堅守詮釋了一個大國重器鍛造人對理想信念的執著追求,用極致、專注、堅守、匠心詮釋對理想信念的執著追求。一萬五千噸水壓機,名副其實的國之重器,幾百噸重的大鋼錠要想乖順地變形為軸、輥、筒、環各類大鍛件——就需要操作這座萬噸水壓機以及相應的模具。 在不斷的探索中,劉伯鳴和他的團隊們克服了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關,最終創造性的實現了中國超大核鍛件國產化、產業化,這樣的教學過程更易引起學生共識,達到課程思政的教學效果,引導學生產生強烈的愛國熱情和自豪驕傲感,并要樹立創新精神,工匠精神,在災難面前,能夠領會科技裝備的力量。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為國家、為社會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人才。為了實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目標,課程思政也必須從根本上重視“學的設計”。
(1)課上學習:作為材料成型專業核心課的《模具設計與制造》,是一門重要的工程應用的技術課程,本門課程的學習效果直接決定了學生是否能勝任模具的相關技術崗位,并成為合格的技術人才。故在講授過程中,一定要把理論知識與實際案例多結合,再從企業實際出發,最終碰撞出樂學,愛學的火花。例如,在學習鍛壓模具時,引入中國第二重型機械集團成功建成世界最大模鍛液壓機,這臺8萬噸級模鍛液壓機,地上高27m、地下15m,總高42m,設備總重2.2萬噸,是中國國產大飛機C919試飛成功的重要功臣之一。超大噸位的模鍛壓力機是衡量一個國家裝備制造業技術水平的重要標志,是一個國家工業實力的重要象征,目前擁有完全自主設計制造超大噸位模鍛壓力的能力的國家全球僅有中國、俄羅斯、美國和法國四國,這標志著我國在鍛壓裝備及模具方面受制于外國的時代徹底結束。通過上述的教學活動,在結合企業實習中的動手操作,使得學生在實習中既了解并深化了模具設計的相關知識,又激發學生的赤誠的愛國之心。
(2)課下學習:當今是知識大爆炸,學科大融合的時代,課堂上接受到的知識占比越來越小,課堂學習僅起到一個學習導向激勵作用,更大量的知識攝取在于課堂之外。為了更好地調動學生學習情緒,需要學生了解課程的發展前沿及國內外的發展現狀,提升對專業的認知和自信,從而激發學生的好學樂學的熱情及和愛國情懷,可以采用針對課下實習中的實際案例,深入挖掘與教材相關的知識點,并突出若干個模具設計的板塊,給學生相關的論文或者綜述任務,通過查閱大量相關文獻,分析研究,,使學生既了解我國目前發展現狀,又清楚目前與國外的技術差距,從而能更準確的找到今后努力發展的方向,同時也激發了學生們的愛國熱情,提升學生們的專業自信。
(1)基于超星學習通實現線上線下混合教學,使自主學習和個性學習成為課外的有效補充。
通過將智能學習平臺工具(超星學習通,微信等)引入高校企業實習,將管理,和線下實習培訓課程合二為一,形成智能化混合式高校高校企業實習新模式打破傳統的空間和時間的限制,從而提高實習管理和實習培訓的效率。通過經驗豐富的帶隊老師共同探索利用互聯網和借助智能學習工具或平臺,將企業實習中實踐學習和課本上的理論知識有效結合起來,明確思政目標,深挖實習中的工藝、設備、產品等與本專業專業課程之間的內在聯系,通過加強對教師信息化教學技術的培訓及應用,有效借助現代化教學手段實現課堂教學效果的提升。比如可以將課件、PPT、任務書等內容上傳到網絡平臺上,再在平臺上發布相應的課前任務,由學生完成所需理論知識的搜集與整理。像這樣通過在線學習學生可以有效加強對理論知識與實際操作技術的掌握,提高綜合教學效果,為學生的綜合發展打下基礎;另外以我校材料成型教研室主持的省級一流本科課程為支撐樣板,優化教學過程,開發優質數字資源,重構教學內容,提高教學效率。課程所有教學課件、視頻、圖片等上傳超星學習通、愛課程網站,通過共享系統向學習者提供優質教育資源服務,促進現代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實現優質課程教學資源共享[3]。
(2)課程思政融入專業教育、創新就業教育,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緊密結合。
a.課程思政的專業教育:對于專業課程的思政教育要以專業教育為出發點,通過列舉大量與模具設計與制造相關的案例,突出模具在裝備制造業工業之母的地位,增強學生學習專業的信心,比如通過介紹我國模具從過去一窮二白發展到今天完全自主設計、擺脫進口依賴,甚至逐步走出去的輝煌歷史,講述模具及其裝備國產化的重大意義。潤物細無聲的增強學生的愛國情懷和時代責任感,激發學生的創造創新熱情。與此同時幫助學生認識為什么我國大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攻克卡脖子的技術難題始終強調把技術和能源、糧食一樣攥在中國人自己的手里的重大戰略意義。在實習中,還要使學生充分認識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性,在生產中不但要追求效益,還要保證安全,減少噪音污染、降低碳排放,節約能源、綠色環保。以熱處理工藝中酸洗處理為例,詳細介紹它的危害性和嚴重性,反過來提高學生注重安全環保,優化工藝,具有綠色生產的意識。
b.課程思政融入創新和就業教育:注重啟發性和創新性教育,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辯證思維能力,引導學生在學習模具設計與制造的過程中不斷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思考問題,在不斷啟發中讓學生水到渠成得出結論,確定合理的制造流程,增強創新意識[4]。創新是民族發展的根本動力,隨著全球的教育向著五化(智能化、綠色化、集成化、系統化和現代化)方向發展,高效也要與時俱進,大力宣傳并踐行創新教育,特別是在實踐學習環節,要緊緊圍繞實習大綱和實習任務,除了鞏固課本理論知識,還要結合企業現有產品生產工藝和流程,努力提出新問題、新見解、新方法,不斷優化生產效率,提高生產力。此外,在后疫情時代,大學生的就業形勢非常嚴峻,2022年大學畢業生預計已經突破千萬人,競爭壓力非常大。在實習過程中,課堂上、課堂下要見縫插針,宣傳黨和國家最新的大學生就業政策,介紹政府宏觀統籌建設的社會就業指導服務體系,讓學生及時了解當地的招商引資成果,比如2021鄭州航空港經濟試驗區簽約比亞迪新能源汽車項目等,為當地大學生的就業提供更多崗位,同時了解行業和地區最新精準就業幫扶政策以及畢業生社會技能培訓,以此來彌補學生學校教育的不足。同時加強學生對于專業崗位的認知,增強學生愛崗敬業精神教育:教育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培養學生的奮斗精神和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做到服務群眾、奉獻社會。
以《模具設計與制造》課程為例,結合企業實習中的產品、工藝及設備,從課程教育與思政目標、總計教學設計、課程思政創新點等方面入手,通過探索研究《模具設計與制造》在實踐教學環節的課程思政,形成一套適合專業實踐課程的特色思政內容,對類似課程開展思政教學提供了一定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