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留偉,顧賽君,褚建忠,楊國鋒
(1.臺州科技職業學院,浙江臺州 318020;2.濱海模塑集團有限公司,浙江臺州 318020)
《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國辦發[2017]95號)和《教育部等六部門關于印發〈職業學校校企合作促進辦法〉的通知》(教職成[2018]1號)等文件明確指出要引導企業深度參與到當地職業教育中,鼓勵企業與當地職業院校建立人才培養基地,開設培訓中心、教學工廠等;根據當地產業發展的需要,調整職業院校對應專業結構、課程體系,開發能滿足企業發展需要的課程;另外,當地政府要拿出足夠優惠的政策去激勵相應企業,激發企業積極性,發揮出企業在合作中的主體地位,從而實現校企政三方共贏[1~3]。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指導綱要》文件中明確指出要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政策,所設置課程要符合地方產業發展,增強學校競爭力,要能夠提高學生綜合實踐能力;隨著文件的實施,校本課程的開發被越來越多的職業院校所重視。
明平象等以校企合作的現代學徒制為依托[4],對模具鉗工實訓課程進行校本開發,從崗位目標、產品課程以及課程體系、課程特色等方面著重開發,效果較好,實現了企業、學校、學生三方共贏。郝二濤以特色機械加工項目化校本課程為切入點[5],從課程目標、教學內容及模式、教學方法及情景和評價體系等幾方面著重探討校本開發過程,實踐結果較好,畢業學生能夠服務當地產業,較好解決當地企業生產中產生的棘手問題。薛菲以民航客艙服務課程為研究目標[6],進行有針對性的校本開發,主要從研究目的、存在問題、保障機制以及開發思路等多方面探究,從而提升學生綜合實踐能力,優化專業課程建設,提升教師專業能力,并且企業認可度大大提高。唐杰以高職英語課程為研究主體[7],進行以職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的校本課程開發,并采用三位一體的教學體系,實行模塊化的教學模式,提升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為地方經濟的發展和新舊動能轉換重大戰略的實施盡微薄之力。雖然很多學者對校本課程的開發、設計和實施進行了探討與研究,確很少有人對校本課程的深層開發進行研究與詮釋,本文以模具制造工藝課程的校本開發作為依托,對校本開發存在的問題、深度開發策略、課程評價體系等幾個方面進行研究,希望為相關研究提供借鑒。
校本課程以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等優點被越來越多的學校所認可。調查研究發現,很多學校在校本課程開發過程中盲目跟風,課程開發過程中沒有結合學校育人目標,沒有與相關企業密切合作,沒有結合當地產業發展需求,一味地的跟潮流,缺少整體構思,開發出的課程內容與傳統課程無本質區別,這就違背了校本課程開發的初衷。高職模具專業《模具制造工藝》校本課程開發導向為:
(1)符合模具行業發展需求。
模具行業被稱為工業之母,在國民經濟發展中起到重要作用。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工業4.0 的大力推進,我國模具產業市場規模逐漸增大。《中國模具行業發展前景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預測到2026 年我國模具行業銷售收入將達到3,438億元。模具產業的快速發展,勢必為大大增加模具從業人員的數量,其中高素質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缺口更大,這就要求高職院校能培養更多優秀模具人才。培養優秀人才離不開好的教材,而傳統的《模具制造工藝》教材只能讓學生對模具有初步感性認識,對相應機加工設備有了解,并不能滿足企業對模具人才的需求,因此,開發優秀的《模具制造工藝》校本課程勢在必行。
(2)滿足企業對新型模具技能人才的需要。
隨著我國模具產業的快速發展,對模具方面高層次新型技能人才的需求與日俱增,未來模具產業的發展需要更多的高素質勞動者。現階段企業對精益制造、高端制造的新型高層次模具人才的需求較大。但是,現階段的高職院校培養的模具人才還是以中低端的模具設計人員、機加工操機人員、普通鉗工等工種為主,這些崗位的總體待遇較差、工作環境不友好。伴隨著模具產業不斷升級,高職院校設置的模具課程未來得及更新,這就使一些模具新技術、新工藝、新裝備不能融入課堂教學,對培養高端模具人才極為不利。這就要求職業院校要及時更改人才培養方案,對課程體系的設置要及時,模具專業教材的更新要與時俱進。校企合作校本教材的開發不僅能讓學生掌握理論知識,也能夠讓學生及時跟上模具產業發展的步伐,了解更多的模具新技術、新工藝和新裝備。因此,《模具制造工藝》校本課程的開發迫在眉睫。
(3)提升模具專業內涵的需要。
校企合作的校本課程的開發可以進一步加強與企業的合作,學校把模具專業任課老師派到企業實踐,提升自身技能,同時為企業普及模具專業理論知識;企業把高技能師傅送到學生課堂,為學生帶來一線的新技術、新工藝。同時,校企雙方可以合作建設技能大師工作室,一起編制校本教材,實現共贏。由于《模具制造工藝》這門課程的理論知識較多、實踐性強,傳統的教材授課已經不能滿足企業對人才的需求,這就要求企業和學校雙方共同編制教材,保證教材先進性、實用性。高職模具專業需要依據模具專業內涵的要求進行合理定位,充分利用企業資源,改變傳統授課模式和評價體系,培養高層次復合型模具專業人才。
(1)校、企、政三方共同開發課程。
在校本課程開發的過程中,高職院校和任課老師是課程開發的策劃者和實施者,合作企業是課程開發的協助者,也是重要參與單位之一。但這不意味著地方政府可以不管不顧,政府相關部門應該拿出對應措施去支持校本開發,從而使培養的高技能復合型人才服務地方經濟。《模具制造工藝》課程的理論性很強,實踐性又要求較高,這就要求地方政府協助聯系有條件的企業來接納學生的崗位實踐,同時政府部門可以給企業一些優惠政策,促進企業與學校合作的積極性。
(2)建立校企合作的校本課程群。
培養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和核心素養,就要求課程與課程之間形成互補。由于《模具制造工藝》課程與塑料模具設計與制造、沖壓模設計與制造、工程制圖、沖壓CAE、模流分析、模具外貿、UG 注塑模設計、特種加工等課程聯系緊密,因此,這些相互聯系的課程都要開發校本課程,形成相互補充的課程群,能夠讓學生系統性的學習模具專業相關知識。這樣就能把模具專業基礎課程、專業課程和實踐課程有效連接起來,形成三維一體的課程體系。這樣的模具校本課程群的建立,可以大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培養出企業需要的高素質高技能的復合型模具專業人才。
(3)培育校本課程開發團隊。
校本課程的開發是一項系統的工程,既有開發團隊、教學設備、教學實施方案等宏觀因素影響,也有實施內容、課程評價、課程目標等微觀因素影響,總之,開發過程中需要理論知識與相關技能的支撐[8]。《模具制造工藝》課程實踐性和專業性比較強,這就要求授課老師具有扎實的模具制造基本功;但事與愿違,有些老師是從學校到學校,有一定的理論功底,但實踐技能較為薄弱,在課程開發中的自信心較差;此種情況應該加大提高對應教師的實踐技能,提倡教師下企業鍛煉,培育成雙師型教師,為提高校本課程開發的綜合能力奠定堅實基礎。校本課程的開發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個長期積累經驗的過程。在開發實踐探索過程中,必須有一個高效有力的課程開發團隊,對課程進行深入開發,形成機制,從而提高模具專業內涵建設。
校企合作的校本開發課程是國家課程與地方課程的有效補充,它能夠根據地方產業的發展規劃改革課程專業體系。充分利用地方企業的力量,把新技術、新工藝、新裝備的引入課堂教學,從而達到人才培養與地方產業相融合。《模具制造工藝》課程實踐性較強,必須依托地方模具企業,共同建立切實可行的模具人才培養體系,為企業源源不斷輸送高層次高技能復合型模具專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