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璇
(豫章師范學院)
新時代,高校要想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就要充分發揮思想政治教育與其他專業教育的協同育人作用。當前,這一協同育人之舉已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在實踐的過程中仍存在著許多亟待解決的矛盾和問題,諸如專業課程的思政育人資源難以充分挖掘并真正融入課堂教學,思政教育與專業教師的溝通機制有待暢通,專業教師的政治素養仍有待提升等。因此,在“課程思政”視域下,探索全面、高效的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協同育人的有效路徑具有重要的現實價值和時代意義。
“課程思政”不等同于輔導員、班主任或者思政課教師對學生開展的思想教育工作。要切實推進“課程思政”的建設實效,就必須完善“課程思政”保障體系,優化“課程思政”建設環境。高校是“課程思政”建設的主陣地,應當統籌規劃、協同推進,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相關工作有效開展。建設過程中,學校黨委要做好頂層設計、高位推動,明確“課程思政”建設的正確方向;教務部門要制定建設方案、統籌協調資源,督促推進“課程思政”的建設過程;相關職能部門要研究具體工作細則,確保在人才引進、職稱評審、師資培育等方面制定相應的配套措施和激勵機制;思政教師和專業教師要將“課程思政”建設理念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切實將思政教育滲透教育教學各個環節。通過建立行之有效的領導機制、管理機制、運行機制和評價機制,全校上下形成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一盤棋,才能充分調動和激發“課程思政”的熱情,促進大學生的健康成長。
當前,高校思政課建設在持續改進中教學質量得以不斷提升,完備的學科體系、科學的教材體系、嚴格的教學體系、有效的評價體系,使其成為培育青年大學生政治素養、理想信念、品德能力的關鍵課程。在新時代,為真正落實立德樹人的育人根本任務,高校在切實有效抓好思政理論課教育教學的同時,還要充分挖掘專業課程中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使思政課程和專業課程同向同行,有效構建協同育人的教育新格局。具體可以從課內課外兩方面著手。
課內方面,為保證“課程思政”教育實效,提高“課程思政”育人水平,就需要在專業課程與思政元素如何“融入”上下大功夫,在各類專業課程的教育教學過程中潤物細無聲地融入豐富的思政元素。一是內容融入要保證思想正確性。課堂教學應契合時代要求,彰顯主流價值,確保教學內容與主流價值觀念同向同行,同頻共振。各類專業課程普遍蘊含的德育資源,主要集中在引導學生樹立正確三觀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體現我國發展歷程、主要成就,能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的愛國主義理念;鼓勵學生開拓勤奮、勵志成才的堅持不懈的奮斗精神等等。二是內容融入要符合學科育人特點、專業實際要求。專業課程不僅在內容設置上種類多樣、各具特色,同時不同專業的學生在道德素質、思想觀念上也不盡相同,因此教師在開展“課程思政”育人過程中就要針對不同專業的特點進行深入分析,結合專業特點尋找行之有效的教學思路。例如,理工類專業普遍具有較為嚴謹的數字邏輯和思維結構,對科學研究的準確性和精確度要求很高。通過長期潛移默化地學習,理工類專業的學生較其他專業學生普遍也顯得更為理性和客觀。結合這一專業和學生群體特點,如若單純將思想政治理論機械植入課堂教學,學生是無法接受和深入理解的。倘若教師能夠將專業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假定為講授“論點”,并以豐厚的知識底蘊作為“論據”,像解答某一公式一樣抽絲剝繭、層層深入、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相信一定能有效激發學生興趣,形成寓教于樂的學習氛圍。與理工類專業相區別,文科類專業相對更為感性。這類課程主要是基于一定的學科理論,并且注重運用理論知識來解決社會實際問題,這與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相通。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充分地挖掘與學科理論相關的典型人物和榜樣故事,啟發學生像榜樣人物學習,提升自身品德素質。三是內容融入應當靈活多樣。“課程思政”要切忌采取固定時間、固定形式的生搬硬套,思政教育元素應當像鹽溶到湯里一樣,讓學生在品“湯”的同時體味“鹽”的滋味。授課過程中,專業課教師要善于將理論融入故事、以道路贏得認同、用故事明晰道理,從而引發學生的情感認同和共鳴。
課外方面,為保證“課程思政”的育人效果,還要切實做好第一課堂、第二課堂之間的聯動,通過課內課外、校內校外、線上線下協同配合,從而將社會大課堂和學校小課堂緊密銜接。譬如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慶典之際,我校就積極組織學生剪紙,向祖國告白。中國剪紙是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們的手工課程之一,同時也是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代表作。通過剪、刻、鏤等藝術手法,并在創作過程中融入黨史故事、中國夢、偉人事跡、改革開放、紅色記憶等內容,促進青年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培育家國情懷。同樣,疫情發生后,我校以開展疫情防控阻擊戰作為現實的生動“教材”,鼓勵各院系結合專業實際為學生上好這堂鮮活感人的“抗疫大課”。其中,音樂舞蹈系推出以“藝”戰“疫”系列專題“以聲傳情”;文化與旅游學院鼓勵師生自創抗疫詩歌和書法作品;外國語學院自覺將疫情防控素材轉化為外語教學材料,在鍛煉提升學生第二語言交往能力的同時,融入愛國主義教育、家國情懷教育等。這些方式都有效地加強了專業教育,同時也有力地提升了青年大學生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情懷。
“課程思政”提倡每一門課都是思政課,因此要實現“課程思政”的教育效果,匯聚跨學科的全員育人優質師資顯得尤為重要。在當前“課程思政”視域下,這就要著重處理好思政教師與專業教師的關系,促進二者基于共同的育人目標互助合作。其中,思政教師可以為專業教師提供正確的思想理論指導,同樣專業教師也可以反過來為思政教師提供專業支持,最終通過有效合作實現互利共贏。具體可以通過以下四個路徑予以實現。一是樹立協作育人理念。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是構建協同育人機制的目標和前提,全員育人的共識則是構建協同育人機制的具體和落實。只有共同認清協同育人的本質,進而樹立協同育人的理念才能使思政教師與專業教師的教育實踐達到良好效果,“課程思政”也才能取得真正成效。二是構建協同育人平臺。思政教師與專業教師專業背景各不相同,對彼此的專業了解相對較少,故在育人過程中應當彼此協作,共同促進。通過創建“課程思政”團隊的方式,可以打造共同學習的機會和平臺,便于開展交流合作,進一步改進教學方法,提升教學質量。三是創設協作育人活動。構建思政課教師與專業課教師的協同育人機制是一個連續的發展過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課程中要創設連貫的協同育人活動,使其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服務。例如,一種方式可以定期組織開展學術交流培訓,在這一過程中,思政課教師能夠幫助專業課教師提升思政素養、豐富思政知識。同樣專業課教師也可以幫助思政課教師解答專業學生的思想和行為上的相關困惑,有利于思政課教師能夠進一步因材施教,強化教學效果。另一種方式還可以建立競賽同盟。近年來高校的競賽活動,尤其是文科類競賽不僅僅要考量學生的專業技能,作品的內涵、寓意包括解說也是得分的重要一環。在這一過程中,就需要專業教師給予專業技能的指導,思政教師則在思想方向、文體寓意、表達展現上凸顯指導優勢,兩者的有利結合不僅能夠促進比賽取得優異成績,同時還能夠加強協作水平,提升協作效果。四是注重協同育人評價。要促進專業教師與思政教師協同育人實效,還要鼓勵引導思政課教師和專業課教師開展相互聽課、評課,這不僅有利于教師了解學生課堂情況和心理特點,實現取長補短、相互借鑒等等,同時還能夠有效挖掘和豐富完善專業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有效推動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的深度融合。
“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德才兼備是高校培育人才的重要目標,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則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路徑。為有力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實效,還需要合理優化“課程思政”效果評價監督機制。一是推進教師培訓。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居于主導地位,是實現鑄魂育人使命的主體。為保證“課程思政”效果,高校可以通過崗前培訓、晉升培訓、交流培訓等方式加強教師責任感和使命感的培育,明確“立德樹人”不單只是思政課教師、輔導員及學工干部的工作職責,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應當是每一位教師的工作要求。教書與育人不是互不相關的,而是相互促進的整體。在專業課程中開展思政教育不僅不會妨礙專業課程的教育任務,反之會使專業課程的學習變得更有溫度、深度和高度,有利于提升教學效果。二是完善激勵措施。高校教師的工作積極性能否得到充分發揮,與高校是否開展了有效的激勵舉措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高校缺乏激勵措施,教師就難以有效激發自身潛能,工作也就容易喪失主動性和創造性。通過物質獎勵、精神獎勵、職業獎勵等各種方式,高校可以激發教師的創造活力,提升“課程思政”的建設實效。例如,可以開展“課程思政”系列教學活動,并進行活動表彰推廣;鼓勵“課程思政”優秀教育教學案例參與相關教學或科研評獎,并將其作為績效評定和職稱晉升的有力依據;申請相關課題時,單設“課程思政”研究欄目,推進“課程思政”的理論研究等。三是合理評估監督。教師具備良好的思政素養,并在教學育人過程中充分挖掘思政元素,這樣才能有助于引導學生健康成材。實踐過程中,高校應當建立一套合理有效的教育評價監督機制,引導并督促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貫徹“課程思政”育人理念。評價標準方面,高校應當加強對教師教學行為及學生德育的思政教育內容檢查,并將其作為教學評價的關鍵因素。評價主體方面,由于“課程思政”的建設涉及面廣、內容豐富,因此評價主體應當實現多元化。考核評定“課程思政”的育人成效,評價主體應當涵蓋學校分管教學領導、輔導員、任課教師、學生、家長監督人員等,便于從不同的角度來做出更為客觀合理的評價。評價方法方面,“課程思政”效果良好的重要指標是學生思想道德素質過硬,因此在評價方式上,可以嘗試更多采用開放性評價方法。例如在學生成績評定時,不僅要考量學生的專業水平,同時在日常表現方面,可以結合學生德育綜合素質進行考量。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將學生培養成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新時代人才。只有緊緊抓住課程建設的“主戰場”,課堂教學的“主渠道”,教師隊伍的“主力軍”,讓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同向同行、協同育人,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才能真正承擔好育人的神圣職責,從而進一步構建全員、全程、全方位的育人大格局。
【相關鏈接】
豫章師范學院,位于江西省南昌市,是國家教育部批準成立的公辦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是江西省和南昌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
學校前身是1908年成立的省立女子師范學堂和1914年成立的省立第一師范學校。1947年院名為省立南昌師范學校。1973年院名為南昌師范學校。2004年升格為南昌師范高等專科學校。2017年5月經教育部批準在南昌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的基礎上升格為豫章師范學院。
據2021年7月學校官網顯示,學校有紅角洲和灣里兩個校區,占地面積1000余畝;館藏紙質適用圖書85.33萬冊,電子圖書120余萬冊;設有14個教學單位,21個本科專業,26個專科專業;共有專任教師590人,全日制在校生12193余人。
據2019年12月學校官網顯示,學校有教職工701人,專任教師590人,教授31人,副教授152人,碩士學位以上教師327人(其中博士17人),雙師型教師195人,“江西省百千萬人才”2名,江西省級骨干教師17名;省級教學團隊4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