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良
(福建省龍巖市永定區城關中學 福建 龍巖 364100)
隨著現代教育的發展和語文高考改革的推進,情境教學法愈加受到教師的重視。運用情境教學法,有助于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在短時間內了解更多的知識,啟迪學生發散的思維,有助于提高學習效率。現階段,部分教師缺乏正確的教學方法,導致課堂教學缺乏有效性,限制了學生思維的發展,也影響了學習能力。
關注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是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一大特色。語文作為母語教育課程,更是具有其他課程無可比擬的資源優勢。觀念的更新使語文教師越來越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在探究環節中適當地導入與課文相關的素材性課外資源,可以開拓學生的視野,啟發學生的思維,幫助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課文的思想感情、寫作特色等,使課文內容向現實社會延伸,賦予課文內容更強烈的現實意義。
運用情境教學的方法,能夠有效調動學生的興趣,構建良好的學習環境,從而完成各種學習任務。情境教學法的特點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首先,情境教學由比較生動的場景組成,顯得比較直觀。其次,情知對稱,也就是通常說的感覺與知識對稱,學生的情感發展與認知和諧發展,運用情境教學方式可以促進學生的情感發展。
教師通過語境的介紹,讓學生感到語文學習是一種情境的樂趣,可以激發學生創造良好的審美能力。通過情境教學,將情感與現實生活知識進行有機結合,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也能充分感受到作者表達的感情。通過構建合適的教學環境,有助于營造積極的課堂學習氣氛,在情境創造過程中彰顯個性,引起學生語言、感情和思維的共鳴和拓展。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對教學的反應直接影響著教學的有效性。因此,教師需要始終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原則,培養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鍛煉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拓寬思路,共同討論。通過確保學生積極參與所創造的環境,完成情境的建構,培養語言技能,形成語文素養。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所涉及的教育情境,展現生動的教育形象,使教師和學生更好地融入教育過程,形成全方位的情感場景。這種教育氛圍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教育效果,促進教育目標的順利實現。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對語文感興趣的學生才能認真掌握知識。教師必須在充分了解學生心理特點的基礎上,采取多種方法,保護學生的積極性,提升教學的有效性。對學生來說,心求通而未得的問題類似“跳一跳才摘到的果實”,最有價值。因此,教師創設的問題情境處于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的范圍內,才能激發學生的認知沖突,喚起他們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情境教學法與新課程理念相適應,是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關鍵途徑。具體來說,集中體現在三個方面:(1)凸顯學生主體地位。情境教學模式下,師生角色得以轉換,學生從“被動接受的狀態”,逐漸轉變為“主動建構知識”,凸顯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促使其以課堂主人的身份參與到課堂中、參與到知識構建中。(2)活躍氛圍,喚醒內驅力。教學情境的應用,通過視覺和聽覺等多種感官的刺激,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活躍課堂氛圍,最大程度喚醒了學生的內在求知欲望。(3)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通過特定的情境,將文章中的抽象、難以理解的知識具體化和形象化,進而降低學習難度,使學生完成語文知識學習和構建,完成高效語文課堂的構建。
面對新教材,教師需要改變過去的教學模式,不要直接灌輸語文知識,要給學生獨立思考的空間,讓學生獨自去面對多元化的語文課本。目前,語文教學越來越重視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團隊合作意識,學生自主組成小組去探索未知的語文世界。語文的學習內容是豐富多彩的,學生要提高思維能力,才能夠更深入地學習和了解多元化的語文世界。
老師和學生之間的相處模式也有所改變,與以往老師下達任務,學生完成學習任務的教學模式有所不同,學生和老師之間應該減少距離感,要像朋友一樣相處,在語文學習中遇到問題時,相互交流共同探究答案。這時,老師可以開展語文情境教學工作,模擬自然社會情景,讓學生們親身體驗流露出真實情感,完善學生對知識、對生活的認知能力。情境教學模式的開展,不僅可以讓學生學習到豐富的語文知識,學生可以在情景教學中與老師的情感達成共鳴,最終對知識產生深刻的印象。這個過程,不論是對學生的學習生活,還是日后的發展,都會有所幫助。
3.1 創設故事情境。教師在優化課堂教學時,結合“語文學科本身就是一個故事”的基礎,立足于教材,對其進行改造,將其創設成為一個故事,促使學生在特定的故事情境中,延伸知識、拓展語文學習渠道,不斷提升語文學習的有效性。以《鴻門宴》教學為例,這篇文章主要講述楚漢爭霸中的一個小故事,教師在開展教學的時候,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安排學生以講故事的方式,將鴻門宴的內容復述一遍。通過“鴻門宴”故事情境的設計,帶領學生快速進入到課文中、進入到學習狀態中。同時,也為具體的內容學習奠定堅實基礎。在故事情境中,為了實現知識的拓展和延伸,教師又引導學生結合故事情境中的人物,或者同時期的相關故事等,課后尋找資料進行學習,真正實現故事情境的價值,也展示語文學科的魅力。
情景教學的開展前提,是順利開展新課標語文課本的學習,首先需要完善學生的語文素養,教師營造出適合學生主動探求知識的閱讀環境,保證學生獲取的知識具有真實性和準確性,最后學生需要在課堂上與老師交流互動,與老師達成情感共鳴,共同解決學習上的問題。學生要跟隨老師的步伐,仔細閱讀文章大致內容,在相同的時間搜索資料、整合資源,各個學習小組通過合作,分享自己獲取的資料,最終通過演講、公開課等形式完成一份完美的案例。
3.2 創設問題情境。語文閱讀教學中問題情境可使學生置身于特定的認知任務之中,激發他們的認知內驅力,從而引發其解決問題的行為。在設疑情境中,學生能夠產生對知識的疑問,才能夠逐漸激發學習的興趣,在不斷探究與思考中解決學習中的難點,提升思維的品質。設疑情境教學注重對教學知識的設疑,教師在整個教學的過程中都可以設疑,以提升學生學習的專注力,引導學生積極地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以此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比如,在教學《祝福》的過程中,可以為學生由淺入深地設置幾個問題,以激發學生的興趣。(1)《祝福》中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有哪些?試舉例說明。(2)結合作者創作的背景,闡述“祝福”的具體含義。(3)《祝福》表達的主題是什么?學生在思考問題進行解答時,教師可以設定解題的時間,讓學生在學習中體會到緊張感,以此激活學生枯燥的內心,使課堂教學的氛圍多樣化。學生在解答教師設置的題目時,需要調動儲備的知識、腦力、能力等,無形中參與到課堂學習中,重復感知學習的趣味性,以此增強學習的興趣。
問題情境的創設,必須基于深入分析和挖掘教材內容中蘊涵著的能力價值和情感價值,利用這些知識作為情境素材,創設問題情境,才能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只有問題結構與學生認知結構相匹配,才能在課堂上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學才能達到目的。在創設問題探究情境時,教師應為學生創設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應積極引導和鼓勵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使學生對教師的發問樂于思考,并能夠各抒已見,在積極的思維中進行知識的習得,能力的提高。這樣的教學活動大大增加了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改變過去的單向度交往方式為多向度交往方式,師生關系更加親密,課堂氣氛更加活躍。
3.3 創設生活情境。認知心理學中的建構主義學說認為,學習者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經驗構成一種認知的預結構,教師應該把學習者現有的知識經驗作為新知識的生長點,引導學習者從原有的知識經驗中生長出新的知識經驗。在課堂導入中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與課文內容進行比較溝通,可以水到渠成地把學生的注意力和思路引入課文中,激發他們探究未知領域的興趣。
求知欲望是學生在學習中的原動力,是推動學生了解知識、理解知識的力量。生活情境教學,可以把學生帶入社會與大自然中,觀察與分析生活中的場景,使學生體悟教材中的知識,逐漸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目前,較多學生是為了學習而學習,為了高考而學習。長期如此將逐漸喪失對知識的渴望,學習效率將逐漸降低。因此,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生活情境課堂,利用生活中的事物激發學生,喚醒學生的求知欲望。比如,教師在教學《竇娥冤》的過程中,可以讓學生觀看相關的影視作品,讓學生了解影視作品中竇娥的事件;可以引導學生閱讀相關的書籍,讓學生認知書籍中竇娥的冤情。學生在影視作品與書籍中了解竇娥的故事,并結合教材中的內容,通過推理與分析更為深入地了解文章表達的內容與思想。學生通過不同的途徑學習《竇娥冤》,認識到竇娥冤獄的典型意義,認識到當時社會制度的殘酷、吃人本質。
3.4 創設爭論式情境。“學啟于思,思源于疑”。經過時代的驗證,在教育中思考是非常重要的,而思考的來源是對于問題的疑惑。思維方式決定了行動的方式,高效的思維能夠調動智力,增強學生學習的有效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激發的發散性思維,有助于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增強對知識學習的理解力,不斷突破自身學習的極限。教師在教學中若想有效啟迪學生的思維,可以創設爭論式情景,引導學生進行合理的辯論,在增強學生學習趣味性的同時,能夠有效啟迪學生發散的思維。比如,在教學《短歌行》的過程中,可以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先讓學生自主學習,探究文本四個部分的內容,讓小組學生闡述內容,若有不同意見,小組則可以進行辯論,在辯論中闡明自己的觀點。學生在對古詩進行辯論的過程中,不僅有助于初步認知到《短歌行》的內容,還能夠增強語言表述能力,拓展學習的思維。教師在學生爭論過程中,需要進行適當的引導,以防學生偏離主題,引起相反的教學效果。爭論式的學習環境,有助于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活學習的動力,培養反思的習慣。
在學生的作業、試卷和課堂回答、討論中,經常有一些錯誤的觀點,以這些觀點創設問題情境,具有針對性強、易引起學生高度重視的作用。問題情境創設后提出問題,再通過學生自評、互評或教師點評等方法,引導學生分析理解問題,其教學效果較好。有時為了教學需要,甚至教師故意設計一些錯誤觀點,供大家評述。
在設置問題情境時,應考慮內容、方式上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知識水平和能力水平,讓學生通過積極思索和探究,解決問題或得出正確結論,從而讓學生嘗到成功的喜悅,進一步提高學習的興趣。教學過程中,當學生提出疑問時,教師要善于抓住機會創設問題情境。這樣,既保護了學生的求知欲,使課堂探究氣氛濃厚;又讓學生學到了教師尊重知識、嚴謹治學的態度。
3.5 進行角色扮演。角色扮演就是讓學生扮演文中的人物形象,是一個加深理解的過程。學生將自己代入所扮演的角色中,能夠設身處地的感受人物的情感,引發情感共鳴。在日常授課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對文本內容的劃分和分析,選擇恰當的事件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進行情境創設。在創設情境時需要注意,要引導學生加入自己對于人物的理解去演繹,而不是干巴巴地背誦臺詞或利用文本進行對話。演繹完成后,可以讓其他同學進行評價和補充,從而達到語文學習的整體效果。如在學習《林黛玉進賈府》一文時,教師可以安排學生扮演文本中的不同角色,可以選取林黛玉出入賈府,賈母向眾多人介紹時的場景。在進行角色扮演之前,教師可以先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組織學生共同探討文中所涉及人物的語言、神態、肢體動作等,并要求學生在扮演人物的過程中將這些元素加進去,同時加入自己對于人物的理解,盡量將王熙鳳的豪爽、聰明,林黛玉的敏感、寄人籬下的愁苦,賈母的慈祥和藹等演繹出來,確保在保證演出故事情節的基礎上,將人物表現得更加活靈活現。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會不斷揣摩人物的形象和情感,通過自己的理解和討論得出的結論,能夠將人物和劇情演繹得更加生動逼真,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于文章內容的理解和對于人物形象的分析,還能夠讓課堂更加生動有趣,極大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課堂效率。
任何優秀的文學作品,都具有它的多義性。每一個人對一部作品的解讀過程,是一個再創造的過程,有自己的獨特性。這種獨特性不僅表現在對作品意義的認識,對人物的評價上,還表現在對語言材料所構建的意象、意境的感悟上。所以教師不能過早地拋出所謂的“標準答案”,而應該及時地設疑質疑,于無疑處生疑,使學生在不拘泥于那些權威答案的基礎上能再推開一扇窗子,讓學生看到更美的風景。
3.6 借助信息技術。現行高中語文教材包含許多教育內容,包括精心設計的插圖和文本。情境教學的方法能夠幫助學生快速的來解文章的含義,但是很難充分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果引入多媒體技術創造情境,可以為學生提供聽覺和視覺刺激,從而推動教學活動的開展。創設生動的情境教學,讓學生對語文學習產生強烈的好奇心,進行更好的學習。大多數的語文教學都發生在課堂,對學生而言,所接觸到的不可能都是真實的現實情境,常見的是模擬情境,以假設的情形創設他們可能在生活或學習中面臨的復雜情境,以引導他們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使其更深入地思考與認知。
如《故都的秋》的傳統教學方式,是以提問方式讓學生品味景物描寫,包括景物的清、靜、悲涼體現在哪里,你最喜歡哪一幅景物,等等。學生依據問題尋找每處景物。但在新課程理念下,教師可通過創設模擬情境任務,設置活動式的任務探究。某雜志社要征集秋之韻視頻,如果讓你以《故都的秋》為素材,你會如何撰寫參評視頻的文本?請按要求完成以下幾個任務:(1)將文中景物進行分類;(2)在視頻中,你對景物如何組合與取舍;(3)請你為拍攝景物取名,并嘗試寫一段文字。這個模擬視頻拍攝的情境,強調以我的視角組建文中景物。我作為鑒賞者在走近景物,進行交流后,會發現景物拍攝與寫景一樣,景之味不僅停留在景物外顯的形、色、味上,更多是意境和姿態中的韻味。而下設的子任務,又為這個任務的完成起到了導引路線的作用。制作梳理分類圖的方式能直觀體現作者從不同側面呈現出的秋味、秋色、秋形。對于清、靜、悲涼有交叉的地方,教師則加以重點討論,有利于將學生的思維成果直觀呈現,品味從粗到細,從淺入深,體會出文中之景是作者有意識地營構,是經他的獨特審美情趣調味出來的,從而更好地理解前面三個詞語中包含了作者孤寂、清冷的審美偏好。
開展情景教學模式時,語文備課組研究出具體方案,在執行方案的過程中,團隊成員之間互相支持,將課堂中學生被動的學習方式轉變為主動學習,這樣學生可以更深入了解內容,感受語言的魅力,進而加強教師的教學水平和隨機應變的能力。老師在開展情境教學過程中,時刻關注每位同學的動態,幫助每位同學參與到活動中,活動的開展可以讓同學們感受到語文學習是豐富多彩的,學生的閱讀水平也會有所提高。活動的開展前期工作,學生與學生之間要保持交流無阻,充分發揮團隊合作精神,實現閱讀書籍的資源共享,這樣學生不僅可以讀到自己的書,還可以讀到組內其他同學的書籍,增加語文閱讀量,久而久之學生的寫作水平也有所提升。語文素養的提高與情境教學模式的開展也有關。高中學生思想發育還不完善,易受周圍環境的影響,學生受到情景教學模式的熏陶和感染,除了培養表達能力、動手能力外,其他潛在能力也可能被開發出來。
新課程改革中的語文教育有著豐富的課堂教學活動和課程設置,結合教學和生活的內容,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還能夠幫助學生擴展視野。可以邀請具有豐富教學經驗的教師分析他們在教育中面臨的教育問題,鞏固現有知識,填補教育空白,豐富教學經驗,為教師創造良好的教育基礎。教育是師生之間的雙向交流過程。教師講解的內容應體現內容的開放性和層次的清晰性。通過強調教材內容與各種社會信息之間的關系來豐富課堂知識。學生不僅在課堂上學習知識,而且被生動的課堂所吸引。學生應該有足夠的時間在課堂上自主學習、思考問題,并允許學生提出不同類型的問題,有權對老師的分析和解答發表看法。在這些問答中,學生的思維會變得更加靈活。教師要善于創設問題情境,使教學內容產生巨大的誘惑力,使學生的思維不斷迸發出智慧的火花,從而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許多新的教學方法被引入課堂,也為學生帶來新的學習方法。高中語文教師應該創新教學方法,從學生的發展需要出發,讓學生開展深度學習,直至進行高效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