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曉林
(閩南師范大學 數學與統計學院,福建 漳州 363000)
“協同”一詞源自古希臘語,最初是協作的意思。德國物理學家赫爾曼·哈肯在20世紀70年代從他對激光理論的研究中得到啟發提出協同理論,又叫“協同學”。他在《協同學:大自然構成的奧秘》中提出協同學是發現結構的普遍規律,研究其最終形成的整體模式[1]。協同理論以信息控制論和突變理論為基礎,通過類比的方法,在同類系統和現象中找尋它們變化所具有的公共規律,然后用平衡相變理論中序參量概念和絕熱消去原理建立模型和方法,揭示了一些學科的共同特征。協同理論包括協同效應、伺服原理和自組織理論,從分析視角來說包括協同視角、整體性視角、動態性視角和反饋性視角。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協同理論廣泛應用于社會科學領域,它的方法論被很多學者用來研究一些學科中長久未決的問題。
意識形態是一個復雜的概念,是社會的觀念或思想的上層建筑,本質是國家現象、集團性話語,實質是階級意志的思想表達[2]。意識形態具有階級性,我國意識形態工作的根本任務就是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保障社會主義制度和人民民主專政。高校意識形態安全是國家意識形態安全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系統內的一個子系統。高校意識形態安全風險防范化解工作又涉及到高校內部各個部門,比如高校黨委、宣傳部門、保衛部門等,它們各自在意識形態安全風險防范化解的工作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發揮不同功能。此外,將高校意識形態安全風險防范化解工作置于整個社會治理的橫向管理中,又與高校之外的民族宗教事務部門、國家安全部門等有著諸多的關聯。因此,高校意識形態安全風險防范化解需要一個特殊的理論基礎,用以支撐和啟迪高校意識形態安全風險防范化解工作新思路。協同理論廣泛被用于社會科學研究,其主要觀點認為各種因素或者系統相互協調合作能夠使“混亂”“無序”走向“穩定”“有序”。
協同理論與高校意識形態安全風險防范化解的耦合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高校意識形態安全工作既是國家意識形態安全工作的一個子系統,又是社會治理中的一環,扮演著兩個角色,在國家意識形態安全和社會治理中都有著各種的功能,都可以從協同理論的視角討論其如何在各自的系統中發揮出自身的作用。因此,用協同理論審視高校意識形態安全工作的雙重角色具有現實意義。二是運用協同理論分析高校意識形態安全風險防范化解工作中的各種參量,如高校黨委、宣傳部門、教師等,這些能夠影響系統最終走向和結果的關鍵變量如何協調同步運作。協同內部變量從“無序”到“有序”的變化是決定整個高校意識形態安全風險防范化解工作的重要因素。
在當代中國的文化思潮中,新儒家思潮、馬克思主義派和自由主義派是國內并立的三大思潮[3]。隨著全球化的不斷深入和網絡新媒體的迅速發展,東西方思想文化在高校內不斷對撞交流,高校成為西方不同社會思潮擴散的集散地,不同社會思潮也將高校作為主要陣地進行著激烈的交鋒。高校可以說是意識形態工作的前沿陣地,各種錯誤思潮在高校沉渣泛起。目前,高校意識形態領域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受到多維沖擊。一些非馬克思主義思潮和反馬克思主義思潮在高校意識形態領域對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發起了挑戰,如歷史虛無主義、民主社會主義等。這些錯誤思潮從憲政改革、人權、否定中國革命歷史、宣揚西方資產階級的自由民主平等、主張徹底私有化、主張人權至上國家不得干預等多方面對大學生思想意識和價值觀念帶來了巨大沖擊。馬克思主義過時論等言論悄然登堂入室,在高校思想文化領域造成負面影響,消解當代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這些錯誤思潮在高校的沉渣泛起對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造成了影響,對掌握高校意識形態領導權、管理權、話語權帶來了挑戰,成了高校意識形態安全風險防范化解工作的新難題。
資產階級意識形態和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較量始于冷戰時期,至今已有多年。西方意識形態滲透以顛覆社會主義制度為目的,慣用從武裝干涉發展為遏制戰略再演變到“培植親信”“顏色革命”“和平演變”“街頭政治”等伎倆。西方意識形態滲透在高校以文化滲透為先導,借助經濟支持、科技學術交流、社會文化交往從而實現意識形態輸出的最終目的,其一貫套路就是丑化社會主義,將其符號化,并且丑化中國共產黨,懷疑歷史事件和戲謔英雄人物,刻意建立意識形態的二元對立。高校是思想文化多元并存的地方,也是青年大學生學習本領的地方。近年來,西方意識形態在高校的強勢滲透摒棄單一的滲透方式,看似順其自然的意識形態交流,實則夾雜著西方意識形態的價值觀念和政治觀念,它們將資產階級意識形態滲透進行名稱包裝化、內容嵌入化和手段隱蔽化等操作,用普世價值倫理或大眾文化掉包資產階級意識形態,并將西方意識形態的內容嵌入到哲學、經濟學等各個學科中,通過開展學術交流、研究項目資助等隱蔽化手段強勢滲透到高校思想文化層面,給高校意識形態安全風險防范化解工作帶來了新問題。
網絡意識形態安全屬于國家總體安全下的非傳統安全領域,直接關系到國家的政治安全和文化安全,西方國家利用強大的網絡技術優勢向全球植入和傳播西方價值觀念,利用強大的網絡輿論力量消解他國民眾對本國主導思想和價值觀念的認同,網絡意識形態安全已成為國家意識形態安全的重要戰場。網絡空間整治、網絡意識形態治理是新形勢下宣傳思想工作順利開展的關鍵一環。近年來,高校成為網絡意識形態爭奪的新戰場,西方意識形態利用互聯網,微媒體以及組建的網絡大V不斷以高校為據點對青年大學生開展價值觀念誘導和政治體制批判,給我國高校意識形態安全帶來了挑戰。網絡意識形態攻堅戰成為新態勢,一方面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等具有腐蝕青年學生的價值觀念通過網絡快速傳播,青年學生精致利己主義滋生,對集體主義、愛國主義等逐漸淡化,屢次出現對歷史、英雄人物的詆毀事件。另一方面,非理性的網絡輿論傳播呈現快速擴散特點,且破壞巨大,充斥著非馬克思主義信息。自媒體平臺作為個體的傳聲筒把一些“中國問題”無限放大,而對“中國成就”極限縮小,造謠惡意攻擊現行政治體制。因此,高校網絡意識形態攻堅戰已成為高校意識形態工作的新態勢。
高校是發展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陣地,高校意識形態工作擔負著弘揚馬克思主義的重要任務,直接關系到高等教育“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教育的核心問題。高校意識形態工作隊伍主要包括高校黨政干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哲學社會科學教學研究人員和網絡宣傳工作人員[4]。目前,面對各種錯誤思潮沉渣泛起,西方意識形態強勢滲透,雖然有調查研究顯示高校意識形態工作隊伍總體素質是好的[5],但高校意識形態工作隊伍建設薄弱這一事實不斷顯現,主要表現在兩方面:(1)高校意識形態工作隊伍內部主次責任不清晰,思想認識不統一,政治認識不到位。這主要體現在對主流意識形態的認識不夠深刻,責任意識欠缺,對意識形態工作的擔當不夠。(2)高校意識形態工作隊伍理論能力不突出,工作意識不敏銳。這表現在少數人員理論素養不高,抓意識形態工作底氣不足,出現“本領恐慌”現象。
自組織原理認為,一個系統如果沒有與外界進行信息和能量的交流,自身就會處于封閉狀態,在這樣的狀態下內部的有序結構也將一成不變。這一原理揭示了系統在外部信息、能量交換后,大量子系統依靠內部一定的規律,經過內部自我選擇和排序形成一種新的有序結構。可見,在協同作用下,經過外界能量和物質交換的系統能夠成為一個更為完善合理的新系統。協調理論下的高校意識形態安全風險防范化解的核心目標是在高校構建以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為主流的認同體系,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青年大學生的價值追求。要實現這個核心目標就要求高校意識形態工作在方法上運用顯性與隱性有機結合的新方式。高校意識形態安全風險防范化解要實現自組織過程:(1)系統必須是開放的,這體現在意識形態工作方法上就是顯性方法,對青年大學生進行意識形態風險防范的意識教育,增強防范意識,同時搶占高校意識形態風險防范主陣地,積極宣傳馬克思主義主流意識形態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同時,校內部門和校外部門在應對意識形態安全風險防范化解上要共同發力,內部外部要開展信息交流,保持自身的有序發展。(2)系統內部各子系統需要協調合作。子系統就是高校內部各機關部門和相關教育工作者,如教務處、學工處等,只有子系統減少內耗,才能充分發揮各自功能。這體現在意識形態工作方法上就是隱性方法,即通過無意識的、間接的內隱方式,把馬克思主義主流意識形態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寓于校內各種社會活動、影視作品和環境氛圍中,使青年大學生不知不覺受到影響,產生意識形態認同。這就要求高校內部各子系統相互協調配合,產生協同效應,保持高校意識形態風險防控化解的有序發展。
協同效應是一種內部作用力,是由各子系統之間的非線性相互作用產生的能夠作用于整個系統的整體效應。一個開放復雜的大系統內,當系統內部和外部各子系統多方位、多層次相互作用,并且能量和物質交換達到某個臨界點時,各個子系統服從整體,內部子系統開始做協同合作運動形成協同效應。面對西方意識形態滲透展現出滲透主體多元化、滲透內容去政治化、滲透手段網絡化和滲透對象普泛化等新態勢[6]。高校意識形態風險防范化解面臨新挑戰,如面對滲透主體的多元化,青年大學生“抵抗力”逐漸弱化,面對滲透手段網絡化,出現抵抗方式分散化等。因此,需要基于協同效應構建高校意識形態安全風險防范責任主體體系,以應對西方意識形態的強勢滲透。首先是建立健全領導機構,高校黨委主要負責同志要帶頭抓意識形態工作。其次是實行院校兩級負責制,在黨委領導下,發揮院校兩級行政職能部門、輔導員、思政教師的作用,形成合力,筑牢意識形態思想防線。最后是推動德育教師責任制,拓展青年大學生喜愛的德育課程,利用課程思政形成教育合力。我們將通過多方努力,使系統從無序變為有序,產生協同效應,應對西方意識形態強勢滲透。
伺服理論認為,系統在發展演化的進程中,受到了外部和內部參量的影響,部分具有核心作用的參量,決定和支配著系統的發展演化進程和方向,而其他不具有核心作用的參量不起決定性作用。因此,抓住了系統發展演化的主要序參量,并強化提升這類序參量,就能夠左右系統的優化提升。從伺服理論的邏輯出發,高校意識形態風險防范化解工作中要抓住關鍵變量,能夠起關鍵作用的變量就能夠引領意識形態風險防范化解工作的新方位,所以要準確分析出高校意識形態安全風險防范化解的關鍵變量,以此為基礎,構建安全風險防范化解新系統。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我國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堅決抵御西方國家對我國進行的意識形態滲透、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構建高校意識形態安全風險防范化解的三個關鍵變量。以此三大關鍵變量為基礎,深刻準確理解高校意識形態教育的主要內容,以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核心要義,采取青年學生喜聞樂見的教育方式把它們融入到日常教學和生活點滴中去,如制作微視頻、微課堂等,在線下和線上構建起高校意識形態安全風險防范化解新屏障,以應對日益復雜的網絡意識形態陣地爭奪戰。
新形勢下,高校意識形態工作面臨許多新情況新課題,迫切需要一支強有力的意識形態工作隊伍。目前,高校意識形態隊伍建設雖然取得明顯成效,但面對新形勢新情況,一些薄弱環節逐漸顯現,高校意識形態工作隊伍建設方面也表現出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如政治認識不夠到位、培養管理不夠完善等。因此,從協同理論的視角,應該在健全完善高校意識形態工作隊伍中引入新的序參量,支配系統內部各個子系統,協調推動系統實現“有序”的自組織狀態。高校意識形態工作隊伍主要是高校黨政干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等,為了完善健全高校意識形態工作隊伍,應將隊伍組織協調能力提升、信仰引領能力提升、傳播能力提升、創新能力提升作為引入的序參量,相互配合協作、相互促進,自我發展,從而“有序”提高隊伍工作能力,緩解高校意識形態工作隊伍建設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