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帆
(閩江學院 教務處,福州 350108)
學分制是以學分為計量單位的課程修習制度,將選擇修習的課程分為不同分值,要求學生在就學期間的課程學習量達到設置的合格分數。學分制以學生為教育主體,在高校教學方面更有機動性,更符合因材施教的教學初衷。由于學分制能夠讓高校學生自主選擇課程,因此學生在學習課程方面更加積極,并使高校的教學資源配置得到了更加充分的利用。學分制改變了學生被動學習的狀態,使“要我學”轉變成“我要學”。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為社會提供高質量復合型人才。
教育的微觀目的是讓學生“學以致用”,教育的宏觀目的是推動我國社會的全面發展,為了讓教育能與社會共同進步,我國在教育史上發起了多次教育改革。不同歷史階段的高校教育尤其特殊的改革特征和發展軌跡,如歷史背景、地理空間、文化場域等都是影響高校教育改革特征形成的重要因素,我國的高校教育具有明顯的辦學地域性、培養目標多樣性、發展趨同性和文化多元性等改革特征。當前學分制下的高校教育改革特征如下。
高校教育的社會功能決定了高校教育辦學的地域性。從世界各國高校教育發展歷史可以看出,高校教育是社會經濟高速發展的映射,由于我國改革開放政策形成的獨特的地方經濟發展差異性,決定了我國高校教育辦學具有地域性,比如制造業較為發達的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的高校的機電和文秘等專業實力較強,河南、山東等傳統農業大省的農工專業更強,福建和遼寧的造船專業優勢突出等。在高等院校普遍向“大而全”發展的同時,各省高校教育仍具有明顯的專業設置地域性。
此外,各地高校教育的發展速度也有明顯的差異性,由此形成了明顯的辦學地域性。傳統意義上,高校教育的發展階段可以劃分為發展初期、規模擴張期、內涵深化期、成熟期[1]。我國的高校教育可以追溯到清末開始的實業教育,到新中國成立,我國的高校教育進入規模擴張期,全國各地的??圃盒__到360所,專科學生占本??茖W生總數的38%。到改革開放之前,全國各省的??平逃k學條件嚴重滯后,各地區差距不顯著[2]。然而,改革開放之后的20年,我國東西部經濟開始拉大差距,高校教育的辦學條件也開始拉大差距,越來越多的國際化、高技術專業出現在東部高校教育院校中,比如數控專業、國際貿易專業等。如今,我國部分地區的高校教育已經進入成熟期,而部分停留在內涵深化期,還有一些邊遠地區停留在規模擴張期,各地發展速度不同也使得高校教育具備了明顯的地域性改革特征。
我國高校教育結構復雜,培養模式豐富,不同地區、不同時期的培養目標都有所不同,這也反映出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和勞動力市場需求的多樣性[3]。比如,新中國建國初期,為了解決全民糧食問題、振興工農業,我國高校每年培養出約4萬技術和管理人才。改革開放之后,制造業和高科技產業需要大量技能型人才,高校教育轉向實現經濟目標,培養出了龐大的先進技術人才,以此緩解制造業的用工需求[4]。20世紀末,我國人口勞動力高峰來臨,大量的年輕人即將進入社會,但勞動力市場上并不能妥善容納快速增長的就業需求,就業問題成為國家首要解決的難題之一,為了實現社會目標,吸納適齡青年、穩定社會發展成為當時高校發展的主要動力。如今,伴隨國家經濟的30年高速增長,國民收入不斷提高,對專業人才的需求不斷提升,越來越多的國民接受了終身教育理念,高校開始為滿足國民教育理念等需求提供必要的服務。主要體現在社會目標、經濟目標、教育目標等三個方面,在不同時期發生了嬗變和外延,側重點也隨之發生轉變。
我國歷史悠久,幅員遼闊,各地區的發展各具特色,從而形成了更多元的地域文化。隨著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各地區城市間的差異性在消減,但地區間由于自然環境和生產生活方式不同而形成的不同的群體文化仍然盛行。地區間文化的多元性,必然導致各地高等院校在辦學理念、教學體系、教學管理、課程內容和教學方式等方面存在顯著差異。無論是地區間的文化差異,還是院校本身的文化特質,都是文化多元性的體現,也是多元文化得以傳承發展、高校特色文化形成所必需的重要條件。在我國傳統文化沒落、文化差異性消弭的潛在威脅下,保持文化多元性是各高校差異化發展、我國高校教育多元化發展的根本途徑,因此,通過文化多元化不斷發展院校特色專業、傳承院校文化特質,不僅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也是我國高校教育多元化發展的需求。
人才導向型教育是現代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高校教育的發展與社會經濟發展是高度相關的。梳理各國高校教育發展史可以發現,高校教育的起落都與經濟波動緊密相連,最初的高校教育目標是服務于社會經濟建設,調整人才結構以便適應國家或地方經濟發展,即高校教育的價值在于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然而,縱觀過去20年的高校教育,解決就業矛盾、培養實用型人才成為高校教育的首要目標。在“中國創造”戰略指導下,中國高校教育學會于2016年發表了《從教育大國邁向教育強國——中國高校教育2030研究報告》,2017年“兩會”期間提出了《中國教育現代化2030》,其中指出了中國成為世界制造強國的核心問題,以及教育如何自覺、有目的、有規劃地支撐國家戰略實施的目標。從以人為本觀念看,高校教育的價值觀應當向以高校教育發展促進國民能力提升、素質提升以及社會經濟發展等方面轉變。
人才驅動模式指打破高校教育根植的傳統的封閉的環境,將高校教育與本地區教育建立協作發展模式,通過高等院校與地方政府、地方教育協會進行校產溝通、協調,以地方教育發展規劃為人才培養結構定制依據,以地區教育人才需求為專業設置依據,以教育企業為高等院校實訓平臺,以企業實踐替代模擬實踐,精準培養地區教育需求的高素養實用型人才。簡單來說,人才驅動模式就是服務于地區教育需求和地區教育規劃的一種高校教育發展模式。比如德國的商業巨頭們都積極參與主導高校教育,企業可以根據自身用工需求和未來發展的人才需求設置培訓計劃,學生與企業簽訂培訓合同后,再尋找適合的高校學習基礎理論課程,而實踐課程就在企業完成。
人才驅動模式的優勢在于能夠精準地為地方教育服務,能夠更快地跟進地方教育發展步伐,其在實踐過程中的缺陷也較為明顯,我國地方教育缺少參與高校教育的主動性。德國參與高校教育的中小企業占比高達40%,但是我國中小企業基本不參與高校教育,因為我國員工流動率高、參與成本高,僅僅依靠大中型企業很難牽頭驅動地區高校教育轉變,特別是沿海地區大中型企業數量又極少,這需要政府和行業協會更加著重于高校教育。
社區化發展模式是指高校教育承擔起服務社會的重任,以周邊社區為主要服務對象,依托社區辦學,服務社區居民,能夠發展社區經濟的一種高校教育發展模式。這種模式在服務地區經濟、服務社會發展基礎上,更加突出社區地域性,服務社區居民的發展,是使高校教育成為終身學習重要一環的關鍵,也是全民創新、全民創造的基本需求。目前,我國不少高等院校在繼續教育基礎上設立社區教育,將繼續教育延伸至社區,比如青島大學與靈珠山街道辦事處、紅石崖街道辦事處合作成立了兩個社區,社區居民可以在社區中參與繼續教育和終身學習計劃,青島大學的學生到社區進行社會實踐、參與社區建設、社區旅游資源開發等,實現了社區、大學、居民三贏。
高校教育社區化發展具有推動社區文化建設、促進社會和諧發展、完善社區教育等重要作用。然而,社區化發展模式也具有明顯的局限性:首先,社區化發展模式受限于高等院校的改革創新自覺性。社區化發展模式需要高等院校從運作機制、培養模式到教育目標等多層面進行教育教學改革,需要院校在探索實踐方面不斷深入,不斷加大改革力度,這些都需要社區領導和院校領導承擔較大的改革風險,極易影響到院校社區化發展模式的實踐創新。其次,社區能夠為院校和企業等多方合作提供極好的平臺,幫助學生更為了解社會和企業的實際用人需求,解決學生技能與人才市場需求錯位的問題,也較為便于合作的連續開展,因此,社區也將成為本科院校的主要目標。
集團化發展模式是指由政府主導,以地方高等院校、行業企業、科研機構組成高等教育集團,整合不同機構的資源打造知名院校和名牌專業,進而以名牌專業帶動地方其他高等院校發展。簡單來說,集團化發展就是構建一個產學研合作平臺,高校和企業之間可以通過訂單式培養、合作辦學等方式深化校企合作,平臺上的不同高校之間可以整合辦學優勢打造名牌專業,以合作競爭替代惡性競爭。例如,對于河南而言,其建立了14家高等教育集團,包括了河南省內的17個行業協會、652家企業、84個科研機構和112所高校。河南高等教育集團化發展的實踐不斷完善,為我國高校教育的集團化發展模式提供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從中可以看出主要優勢在于:第一,集團化發展有利于企業資源整合,發揮成員優勢。高等教育集團內的行業覆蓋范圍廣泛,主要服務于地方行業,因此集團發展更具針對性和導向性,可以為地方企業提供更為合理的人才結構,縮小學生技能和企業需求的差距。第二,降低地方高等院校之間的惡性競爭。集團化發展模式可以讓高等院校之間惡性競爭愈演愈烈的問題得以緩解,甚至消滅惡性競爭,使得高校之間變成合作競爭關系,進而縮小各高校之間的差距,突出各高校的名牌專業辦學優勢,使平臺上的高等院校走上差異化發展的道路,同時解決我國高等院校的同質化問題。第三,有利于統一規劃課程設置和教材選擇等。集團內部的高校之間可以統一課程設置和教材,協調安排教學設備和師資力量,相互取長補短,提高教學資源的利用率,提升整體的教學質量。
集團化發展模式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其受制于地方政府的主導力度,受制于集團溝通體系和資源協調方式。政府主導的教育集團是相對松散的組織,即便建立了完整的管理制度,也很難建立統一的獎勵制度和約束制度,各成員之間的互動主要依賴于成員自覺,這導致校企之間、校校之間缺乏有效的凝聚力。因此,集團化發展模式亟須解決內部缺少利益關聯、情感紐帶的問題,亟須研究監督機制和約束機制的建設理論,以便發揮高等教育集團的集群優勢和市場效應。
首先,妥善應對城鎮化帶來的教育規模擴張。未來十年,我國城鎮化水平達到70%時,城鎮居民人口將增加約3億,城鎮社區將迎來社區教育發展的高峰期,大量新居民需要通過高校教育提升自身技能和素養,以便更好地融入城鎮社區,適應社區文化。在應屆高考生源競爭越來越嚴重的情況下,高校教育院校應轉變發展思想,深耕社區教育,深入探索實踐社區化發展模式,將社區教育納入高等院校整體發展規劃中,面向周邊社區擴大招生范圍,積極參與社區建設和社區居民高校教育,引導社區居民建立終身學習理念,幫助居民再就業,深化區校合作深度。同時,與周邊行業企業積極溝通,建立順暢的溝通渠道和溝通機制,為企業發展定向培養社區居民,是高等院校成為促進地區經濟發展、支撐地方教育的關鍵。
其次,積極應對人口結構改變帶來的教育對象結構變化。我國老齡化問題愈加嚴重,人口結構將逐漸形成倒金字塔形狀,會有越來越多的地區的老年人口占比超過30%,因此高等院校應當正視老年人口的教育需求,發掘老年教育需求,不能僵化思想,固執地認為老年人僅對繪畫、書法、太極拳等課程感興趣,而應當發現老年人對于科學研究的興趣,以及相應的教育需求。高等院校需從招生模式、課程設置、教學方式等多方面入手進行教育教學改革,積極應對老齡化社會時期教育對象結構的深刻變化,挖掘老年人的創造潛力,真正實現以人為本,不斷促進各年齡段民眾的發展,也為中國創造提供更完善的人才培養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