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讓
(麗江文化旅游學院 院團委,云南 麗江 674199)
主題活動教育是“第二課堂”的重要組織形式,它不僅是實現思想引領的關鍵載體,還起到吸引人、凝聚人、激勵人的核心作用。主題活動的開展強調思想性、時效性和延續性,引導學生正確認知人生追求和責任使命,通過多樣化的活動形式以及長時間的積累,把握正確的導向,抓住合適的時機,在發展中不斷創新,強化大學生的精英認同意識,有效凝聚學生、引領學生。其中儀式教育必不可少,無論是國慶閱兵式或“全國哀悼日”等國家儀式,還是開學典禮、各類活動誓師大會等有組織的儀式,都會讓學生產生共鳴,表達的是一種信心和決心,進而激發學習動力,促進歷史使命感、社會責任感的生成。
“第二課堂”區別于“第一課堂”最明顯的特征在于提升了社會實踐的比重和實效性。目前,高校社會實踐工作正不斷探索實踐育人的長效機制,常見實踐教育形式包括社會調查、公益活動以及勤工助學等。通過真正的、貼地氣的接觸基層和普通群眾,學生通過切身實踐方式增長才干,完成自我認知的轉變。社會實踐以項目為單位開展,不同地區的高校社會實踐教育組織與工作開展各具特色和優勢,在宣傳動員工作體系的基礎上,緊貼時代脈搏,促進學生下基層,通過關注社會、服務社會,著眼身邊“小事”,積極為當地開展社會服務。激發學生整體的實踐熱情,通過頂端設計與學生自發相結合的方式,培育優秀人才,提高社會實踐的質量和效果。
隨著高校志愿服務隊伍的壯大,志愿者組織及人數的增多,大學生積極參與志愿活動的熱情越來越高,逐漸發展成為社會志愿服務隊伍的主要提供者。近年來,大學生志愿服務教育的形式不斷豐富,常見的服務領域除了扶貧開發、社區建設、大型賽會之外,逐漸向環境保護、應急救援領域衍生。基于“以人為本”的基本理念,通過設置科學合理的目標,為社會提供服務與幫助,讓更多參與的大學生獲得最大的組織向心力,找到組織內部的歸屬感。針對不同的志愿服務教育,通過志愿服務的方式來開展思政教育,不僅有助于在全社會引起廣泛影響,而且能夠通過志愿服務的過程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學會平衡、理性地看待問題,收獲成長的感悟。
在相關部委的積極推動下,為了促進大學生創新人才茁壯成長,高?!暗诙n堂”科技創新教育正逐步走入正軌,形成穩定的工作格局[1]。大學生課外科技創新工作,一來可以為大學生創設自我展示和交流學習的契機,二來能夠起到總體引導作用,擴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受益面。例如“挑戰杯”等品牌賽事,依托專項基金支持,對于科技創新教育就起到強勁的引領作用,又如復旦大學的“科創行動”“望道學者”計劃,以及華南理工大學設立“百步梯攀登計劃”,這都是開辟“第二課堂”新領域和新作為的有利嘗試,極大拓展了課外科技創新工作體系。
校園文化作為一種文化形態,在“第二課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承載了太多的內容。掌握文化傳播的主動權,以創新多元化活動為載體,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為指導,凸顯校園文化的多樣性,既能夠滿足學生不同層面的文化需求,從而正確認識國情,還可以重塑大學生對文化自覺自信以及道德情操的形成。校園文化教育的載體包括校內品牌項目、文體舞臺、校園媒體以及校園氛圍。例如學術講座、迎新生匯演、校園歌手大賽、捐款祈福活動、校風、教風、學風建設等。隨著信息化時代的來臨和自媒體平臺的發展,校園網絡文化建設面對的壓力增多,更需要恪守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動權。
隨著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頻發,利用“第二課堂”開展心理教育教育,引導大學生健康成長極為必要。常見形式包括咨詢輔導、講座教育、朋輩互助、專題團體心理訓練、心理健康主題月活動、心理健康教育網頁、建立學生朋輩成長聯盟等。心理健康教育以測評、篩查、干預為核心,是預防大學生出現心理危機的有效方式。
(1)政治導向功能。第二課堂”最直接和外顯的功能在于發揮政治導向作用,無論是各種活動的開展,還是各類型教育形式的轉型與升級,都需要采取啟發、動員、培訓的手段,致力于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覺悟和素養。(2)人格塑造功能?!暗诙n堂”能夠全面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格,通過開展各類活動,在充分挖掘自身潛能的過程中,學生會對當今物欲橫流的社會產生新的理解,進而正確認識人生、認識自己所應承擔的歷史使命和社會責任,形成崇高的精神境界并與社會價值統一,完成自我人格的重新塑造。(3)精神激勵功能?!暗诙n堂”通過先進典型示范,可以呈現出情感激勵和榜樣激勵的效應,這對于調動學生提高思想道德水平的積極性極為有利,可以增強對思想政治教育理性認同。良好的示范效應需要“第二課堂”精心設計,創設豐富多彩的活動形式和內容,基于對照先進找差距的方式,讓學生產生由衷的欽佩感,帶給他們的將是深刻、持久的學習體驗,長此以往,在感召力和影響力的協同作用下,才能自覺地養成正確信念[2]。
(1)教育活化功能。思想政治教育既是認知性教育,也是實踐智慧。如何讓學生在輕松的環境下不知不覺中受到教育,而且能夠得到最佳的感化教育,這就需要“第二課堂”發揮教育活化功能。由于“第二課堂”活動具有生動、形象的特征,有助于產生直接經驗,更容易感染學生,并促進教育內容產生“活化”的效應,最終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3]。(2)調節適應功能。在“第二課堂”平臺中,基于學生的實際特點和存在的問題,可以創設不同類型的活動項目。通過多類別的教育形式,借助心理調適和情緒調適等手段,極大滿足了學生思政學習需求,有助于學生學會保持個人的心理平衡,幫助學生調適心理和情緒,為日后步入社會適應新變化奠定堅實基礎。(3)文化育人功能。大學作為思政教育的全新載體和平臺,“第二課堂”文化育人的功能至關重要。如何增強大學生文化自信,提升大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豪感,“第二課堂”需要融入更多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通過設置“文體競賽”和“文藝創作”等活動,倡導社會主流文化,在廣闊的舞臺中提高學生的創造力,使大學生成為民族文化的傳承者和踐行者。
為了開創齊抓共管的良好工作格局,需要高校對“第二課堂”的功能產生足夠的認識和重視。一方面,高校應從頂層設計入手,加大對“第二課堂”的制度建設和組織管理,領導要起帶頭作用,深入視察“第二課堂”的開展情況,同時加強黨性修養,提升實際工作經驗,為“第二課堂”的優化建言獻策。另一方面,統籌推進校內“第二課堂”一體化進程,成立專門領導小組,便于統一指導和針對性考核評估,使“第二課堂”產生整體合力的效應。此外,高校還要加強對“第二課堂”成績單的管理,保障其教學成果輸出的質量和最佳化參考價值,使用人單位扭轉對“第二課堂”的傳統認知,以期通過第二課堂的成績單,既能夠展示學生的綜合素質情況,又可以掌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和能力。
“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在高校的普及為第二課堂地位的提升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然而就目前的體系制度而言,仍處于實踐摸索的階段,還需要不斷對實際情況進行修改和完善。為此,不同的高校應堅持“第二課堂”服務于專業教學的原則,基于人才培養目標,站在統攬全局的高度上,持續優化“第二課堂”培養方案。通過制定個性化培養方案,保障學生的全面發展。首先,“第二課堂”培養方案要與第一課堂有效區分,尤其要注意解決教學時間相沖突等問題,按照教學管理計劃,確保二者能夠形成相得益彰的教學體制[4]。其次,不可采取“一刀切”的方式,要加強與第一課堂的聯系,針對專業人才培養目標,采取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的教學內容和活動方案。最后,本著全面發展、自由發展和具體實踐的原則,堅持以拓展服務促進思想交流,形成實踐育人的合力。
為了促進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提升,全力釋放第二課堂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需要從“人、財、物”三重保障入手,以期為增強教育效果奠定堅實的基礎。首先,要加強專業化的教師隊伍建設,以又紅又專、德才兼備的教師隊伍為目標,對他們進行專門的業務培訓。結合針對性的監督和考核以及有效的激勵機制,組織經驗交流會,規范第二課堂教師準入門檻,確保第二課堂活動順利進行。其次,在“第二課堂”專項經費投入方面提供保障,不斷完善經費管理機制,可設立第二課堂獎勵制度,為活動的有效開展提供應有的保障,確保每一筆錢都用在實處。最后,為提高第二課堂管理質量,要充分利用系統平臺,依托切實可行的制度作保障,建立評價反饋體系,有計劃地設計活動環節,拓展“第二課堂”系統使用面,增強“第二課堂”快速發展的牽引力,促進“第二課堂”思想含量和有針對性的立體化提升,進而強化學生的認識和意識,促進其黨性意識增強。
“第二課堂”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開展要探索學生樂于接受的形式,充分利用社會資源,選擇合適的“第二課堂”教育形式。基于整合資源,加強合作的方式,積極挖掘特色化愛國主義教育資源,唱響第二課堂交響曲,使大學生們樂于接受,以期開拓“第二課堂”更為廣闊的活動空間,形成良好的思政教育環境。在此基礎上,提升“第二課堂”的內驅力還有賴于師生雙方的積極參與。就高校方面而言,需要與時俱進、全力以赴、因地制宜地開展活動,豐富、拓展課程資源,強調學生的主體性,在迎合新時期不斷發展變化的形勢基礎上,有針對性地開展愛國主義教育,讓學生深刻地領悟教學活動的意義,保障學生的課程評價權利,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5]。
總之,隨著我國進入新的歷史時期,各種思潮不斷碰撞沖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越發凸顯。為了更好地發揮“第二課堂”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突破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制約,還需要樹立并保障“第二課堂”的主體地位,加強對其功能定位的詮釋和細化。在此基礎上,借鑒第一課堂的工作體系,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與課堂教育相互補充、相互促進,通過精心設計、統籌安排、強弱項補短板的方式,不斷健全體系設置、管理制度和組織形態,建立“第二課堂”持續發展的長效機制,充分利用現有資源,開發創設豐富多彩的活動形式和內容。拓展第二課堂的發展空間,完善課堂效果評估和質量評價體系,最終讓“第二課堂”思想政治教育氛圍“濃”起來、教育空間“暖”起來、教育細胞“活”起來、教育范圍“廣”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