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東峰,高佳男
(1.延邊大學 朝漢文學院,吉林 延吉 133002;2.長春市文廟博物館 展陳文保部,長春 130041)
“文學概論”作為理論類課程,從理論的高度和宏觀視野上闡明文學的性質、特點和規律,建立起文學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疇以及相關的方法。相較于生動、形象的文學史類課程,它抽象晦澀且枯燥難懂。課程性質使“文學概論”課程思政改革中首要思考的就是其教學目標的設立,圍繞“立德樹人”這一核心目標,將“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放在優先地位予以考察,實現該課程的價值深化與目標重建,從而對課改教學實踐起到導向、推進、控制、評價和管理作用。
①品德與修養。通過課程學習,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展當代中國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開放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增進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認同、政治認同、理論認同與情感認同;堅定民族品格與文化自信。②學習與積累。掌握有關文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原理;把握文學活動的特點、構成、產生及發展;理解文學的本質特征和文學創造的本質規律;領悟文學作品的外在形態、內在形態、經典形態及其獨有的話語特色;了解文學消費與接受的性質與特征以及文學批評的性質、形態與標準。③批評與運用。提升文學閱讀、鑒賞、分析能力;運用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正確分析、理解、批評各種文學活動與文學現象,從中找到其規律所在,并在文藝實踐中靈活運用。④拓展與融合。拓展思維模式與文化視野,能夠有效運用所學知識,增強民族文化共同體意識,尊重和理解少數民族文化,關注當代文化生活,積極參與多元文化的傳播、交流與融合。⑤發現與創新。培養探究意識和發現問題的敏感性,運用批判性思維探討中國當代文學理論建設的總體成就、不足及其發展規律等問題,具有終身學習和學科發展意識。⑥審美與關懷。建立正確的審美觀與價值觀,實現對真的發掘、善的追求與美的創造,將“真善美”的內涵具體轉化為對個人高尚品格的錘煉與社會人文精神的傳遞。
教學目標的重設與調整使教學原則也隨之形成了質的提升。主要概括為:以“多元原則”“民族原則”“階段原則”為中心的有機整體原則。“多元原則”指在多元文化背景下,設置既符合民族傳統又具有地方特色,將古代經典與現代文學、中國文學與外國文學兼收并蓄的教學內容;“民族原則”指要選取既要保持民族特色,還堅持維系共同文化認同的教學內容;“階段原則”指根據校情與學情,秉持“以學生為中心”的指導思想,有的放矢地對學生進行教育教學。階段原則又分為兩個子原則,第一是顧及使用少數民族語言學生和使用漢語語言學生的分層教學,第二是教學承接的階段分層,為后續“中國古代文學理論”“西方文學理論”“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等課程留下教學伏筆。三個原則在實質上是一個有機整體。“民族原則”與“多元原則”的有效貫徹,離不開專業教師對“階段原則”的探究與執行,同時,“多元原則”與“民族原則”的落實也為“階段原則”提供了頂層設計,進一步推動教學體系內容的更新與教學實踐路徑的建設。
①愛國主義教育。文學概論與其他文學類課程不同,是意識形態性很強的課程,在導論部分開宗明義,重點闡述了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與中國當代文學理論的建設,爾后緊緊圍繞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的五大基石對文學活動、創造、作品、消費與接受四大板塊進行知識講解。這在指導思想和文化方向上與厚植愛國主義教育同拍共振。因此,講授課程內容時,將晦澀難懂的理論概念通過古今中外具有愛國情懷的優秀作品加以詮釋引導學生對愛國的認識轉化為具體的情感體驗,打造愛國奮斗的新時代青年。②文化自信教育。中國不僅有燦爛輝煌的古典文學,中國的古典文論、詩論、詞論等也在世界文論史中占據著重要地位。許多文學觀念及范疇,并在經過“古今對話”后煥發新質。同時,現代文學理論在經過一個世紀的發展過程中,取得了許多收獲,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文論話語。這些不僅是我們中華文明的瑰寶,更是中華人民對傳統文化、傳統思想價值體系的認同與尊崇的重要體現。因此,在對這些中國優秀傳統文論、現代文論的重點講授中,進行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教育,同時引導學生運用中國特有的文學理論遺產對當下文學理論問題展開思考和展望,打造堅定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關鍵主體。③共同文化認同教育。“民族創造出文化,文化又融凝此民族。”少數民族文化是我國文化史上不可忽略的一角,蘊含著深蓄內涵的民族品格,其文化的傳承不僅維系著民族的生存與延續,也推動著中華文化的繁榮與發展。“文學概論”的教學內容,根據校情與學情,在充分尊重和保持民族特色的同時,找尋文學概論中的共同點,在知識傳授過程中,闡述各民族共同奮斗的歷史進程及相似的哲學觀念,深化對民族間人文精神、人文知識、文化傳統的融合。進而加強對中華文化深層次的認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④人文精神教育。“文學是人學。”人是文學所反映“世界”的中心,一切的文學活動必須經過人的觀察、體驗、分析與研究,表達了對人類的自我關照與終極關懷,體現著人的一切尺度與目的。在課程思政的背景下,“文學概論”課程內容的優化更應秉持著“以人為本”的態度,在不同的章節中對文學進行全面審視,圍繞人類命運列舉古今中外的相關作品。通過知識的學習與運用,引導學生對人的尊嚴、人性解放、人生使命、人生價值產生思考,在學如何做“文”的同時學習如何做“人”,不斷完善“真善美”價值體系。從而實現“以文載道”“以文化人”的隱性目標。
(1)問題驅動的導學環節。在保障“文學概論”課程內容體系完整、對學情具有一定認識和把握的前提下,教師積極汲取先進的教學觀念,對原有的教學模式進行創新。在文學概論課程教學中,教師針對漢族學生和少數民族學生提出不同層次的教學任務,“從熟悉知識、知識深入和知識創新三個方面由低到高設計出立體、細致的教學目標。”圍繞教材中的某一章節、文學理論問題、文學觀念、文學現象為核心,通過當下鮮活的社會文化現象、豐富的文學作品,提煉出具有全局性、方向性、引導性的問題,借助慕課的方式進行導學預設。學生按照要求,完成學習任務,并根據自身情況標注好重點與難點。教師通過后臺觀測到學生的學習進度與學習情況,在此基礎上因地制宜地調整自己的教學計劃,提高課堂效率。通過導學預設,對“文學概論”中涉及到的核心理論觀點、概念、問題進行情景還原,幫助學生利用自身知識經驗去思考現實生活進而增強文學感性體驗。
(2)引導探究的講授環節。 在講授環節,課程組重新構建了學習流程,采取“翻轉課堂+傳統講授”的融合型教學方式。教師充分調動已有的課程資源,在深度和廣度上對教學內容進行新的開拓,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將教學基本內容予以線上解決。按照教材邏輯順序,以“愛國主義教育”“民族共同體教育”“文化自信教育”“人文精神教育”為闡發文學原理的軸心,對理論知識進行講授。同時在“兩結合”“三原則”的基礎上,精選合適恰當的思政因素對教學重點、教學難點進行深度解析,對漢族學生和少數民族學生的講授重點應該在牢牢把握“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前提下”各有側重,使教學體現出濃厚的多元性、民族性與階段性。在這一環節中,除講授理論知識外,還設置了第一個課程思政觀察點,對第一階段的導學效果進行檢驗,考察學生是否具有正確的道德判斷能力,對于方向錯誤進行及時糾正。在課堂教學中進行教學引領和人格教育,從而實現“立德”與“樹人”的良性互動。
(3)小組合作的討論環節。教師在導學與教授環節中,對學生的理解程度和存在問題已經有了明確的認知,因此如何深度理解學習內容就成了教師在這一環節中應該重點思考的問題。教師在以教學目標為導向的基礎上,借助線上慕課和線下翻轉相結合來指導學生進行小組合作的小組合作討論。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對于討論問題的設置與方向的引導一定要與教學原則相一致。由于是分組合作,更有利于對不同民族學生的分層次的教學,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在此更為凸顯。教師在討論環節也需要把握住節奏,對在討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予以正確的解答,討論時間應該控制在20分鐘以內,便于各組長進行總結發言,其他組對其觀點提出不同的看法,鍛煉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同時,在討論環節構建了“多元參與”的第二個課程思政觀測點,考察育人目標的落實效果。這一觀測點的建立,不僅扭轉了以教師為主評的簡單考核模式,讓每一個學生甚至學生自身都參與到對自己的觀測與評價中。同時充分調動了學生的自主性,使學生在認識自身不足后,及時扭轉自身認知上的偏差,自覺地提高自身認知能力和道德素質,為接下來的實踐環節打下良好的基礎。
(4)知行合一的實踐環節。教師對整體教學活動進行全面的總結和評價,并進行整體性把握,糾正并講解學生在理解上出現的偏差與問題,對知識點進行串線與梳理,幫助學生加快對知識的內化,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引導性的實踐教學,將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轉化為能力的拓展。實踐教學共分為三個部分:線上慕課實踐、線下翻轉實踐與實踐總結。具體到文學概論這門課程,就是正確運用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分析、鑒賞批評各種文學活動與文化現象,在文藝實踐中靈活運用所學知識,積極參與文學的傳播、交流與融合。在線上,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圍繞某一個文學活動、文學現象、文學作品設計一篇學術小論文,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提高學生專研學術的熱情。在線下,教師可以設置“模擬教學”“專題討論”等活動,引導學生在文學經典所滲透的深邃思想的感召和啟發下,維系文化認同,樹立文化自信,構筑豐富而博大的心靈世界。
(5)多元動態的考核環節。“合理的教學評價能夠引導教學活動趨向理想的目標;能夠提供反饋以發現教學中的不足從而為教學的改進奠定基礎;能夠促進教師參與教學活動的內部動力,調動他們的潛能,增進他們工作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因此,在考核環節,課程組將客觀閉卷考試所占比例大幅度下調,提高平時學習中的考核占比,變老師考核為師生共同考核,增加開放式考核形式,形成一種“全過程、多層次、動態開放”的考核體系。具體而言,線上成績占總成績的50%,以課程視頻完成進度、章節測驗的成績為考核依據;線下成績占總成績的50%,以學術論文、課堂表現、小組評分、文學實踐、期末考試為考核依據。這種多元的考核體系不僅充分地利用云平臺對學生的學習數據進行統計,便于教師對整體教學過程進行監控與管理,還激發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真正意義上將課堂還給了學生。在考核內容上,除了考核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外,在期末考核中適當加入思政評價環節,建立第四個思政觀測點。通過對學生進行全方面的衡量,總體上考核思政元素與“文學概論”課程是否做到了有機融合,是否達到了課程預設效果,是否實現了“立德樹人”的核心理念。
(1)“教師教授”到“學生主體”的轉變。傳統的“文學概論”教學模式存在一種教師向學生“奉送真理”的狀況,忽視了學生自身“發現真理”的能力。“文學概論”這門課程較為抽象且理論性強,傳統的機械的灌輸只能使學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這種教學模式下的課程學習,既不利于學生對學科知識的理解與掌握,也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文學概論”新教學模式改變了以往教師講授貫之始終的教學模式,采用慕課+翻轉課堂相結合的教學模式;通過“導學—講授—討論—實踐—考核”五個步驟,開創了教學與學習互通、線上與線下互聯、課前與課后互補的新局面。在這種模式下,教師改變了以往在課堂上的中心地位,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充當學生的引導者和領航人,把“發現真理”的主動權交還給了學生。在導學環節,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知識儲備和理解能力來規劃自己的學習計劃,設定自己學習中的重點。在學習過程中,遇到困難疑點、難點可以與其他學生進行交流討論,通過自身學習所獲取的反饋信息形成對知識的理解與認知,以突破自身知識、能力、智力的局限,培養思維的創新性、廣闊性和邏輯性。與此同時,學生還在教師設定的種種教學實踐中,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教學實踐幫助學生在“學會”的同時完成“會學”,構建了一種主動參與、樂于探究的新式課堂。這樣不僅極大地提高了課堂效率,更好地適應新時代的發展,也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單一形式”向“多元教學”的創新。傳統的教學模式無論是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還是在考核體系上都呈現出形式上單一的特點。具體而言,相比其他學科來,文學概論課程開設在大一,且“文學概論課程涉及到的范圍不僅橫跨古今,還包含中西方文化的內容,因此在學習這些知識時必須要有一個合理的體系,如此才能讓學生對該學科的知識架構形成鮮明的認識”。但傳統教學內容的設計多圍繞教材來進行,缺少對文學知識的延伸,不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消化和理解。同時,傳統的教學模式沒有充分利用互聯網時代的新興教學技術,仍采取以傳統“講授法”為主的教學方法,具有只注重深化和鞏固理論知識的弊端。對學生也通常采取以閉卷考試為主的單一考核方式,作為評定學生學習情況的標準。“文學概論”新教學模式打破了以往種種的單一現象,向“多元教學”的方向轉變,實現了全方位的創新。首先,依據“兩結合”“三原則”的標準選取和設置教學內容,以“愛國主義教育”“民族共同體教育”“文化自信教育”“人文精神教育”四大板塊作為闡發文學原理的軸心,避免脫離現代的抽象意義的傳統理論說教,兼顧傳統文化和地方文化、朝鮮族文化和現代文化和諧有機的融合,多維度擴展教學內容。其次,在教學方法上,采用“引導探究、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三種方式,科學設置課程思政觀測點,全方位創新教學方法。最后,在考核方式上,建立了一種動態與靜態相結合、動態開放的師生考核評價方式,由過去“一把尺子”的考核變為“多把尺子”的評價,將評價變為雙向、多元的評價,讓學生成為自己的監督者、考核者與管理者。
(3)“專業知識”與“立德樹人”的互融。傳統的課程教學,往往以知識為導向,將“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當作外在的附加任務,導致了“傳道”與“授業”之間的不均衡、不融通。在“課程思政”的視域下,“文學概論”課程的教學模式進行了革新,緊緊圍繞“立德樹人”這一核心理念,將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一維度放在優先考察地位,積極挖掘文學概論的知識系統及能力訓練中的思想政治因素,對教學目標、教學內容進行優化與構筑,并在教學實踐中予以貫徹。把“德育”貫穿于文學概論的教學模式之中,使其成為該課程教學內容的血肉,成為整個教學過程的靈魂。“專業知識”與“立德樹人”雙向融通模式的建立,不僅只教給學生知識技能,而是從“授業”之中,傳遞給學生一種思想、人格、品質和靈魂,幫助學生扣好人生中第一粒扣子。同時,在這樣的教學模式的熏陶下,學生也扭轉了自身的學習思維,將教學內容視為生命的禮物來接受,將課程學習視為一種審美活動,并樂此不疲地參與其中,從而在內心中確立對真善美的價值追求,樹立遠大的社會理想,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與模范踐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