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晶巖
(黑龍江日報報業集團,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1)
在融媒體時代,各類信息的更迭速度不斷加快,作為傳統媒體的報紙要想在媒介融合中獲得一席之地就應該轉變認識,調整思路,實現自身的變革。對于報社記者而言,在融媒體環境下要想獲取有價值的新聞信息,必須要具備良好的采訪技巧,并借助新媒體的力量提高采訪效率和采訪質量。目前,報社記者在轉型過程中暴露出了采訪能力方面的短板,因此,有必要針對報社記者的轉型進行分析,探究記者提升采訪技巧的路徑。
在融媒體環境下,報紙這種傳統媒體在轉型過程中對記者的專業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從報社記者采訪技巧的運用來看,其專業素養的發展顯然未跟上融媒體的發展要求,因而在采訪工作中也出現了諸多問題。具體表現為:第一,思想理念固化,對融媒體缺乏深刻認識。報社記者在報紙的發展過程中已經適應了固有的新聞制作模式與相關制度,并形成了相應的思想認識。這種思想認識導致報社記者在面對融媒體采訪環境的變化時缺乏創造力及應變力,導致采訪工作過程單調、采訪內容僵化,難以為受眾提供有效的信息,導致受眾對采訪失去興趣,并逐漸流失。此外,部分報社記者對融媒體的認識只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層次的分析,在應對挑戰的過程中茫然無措,導致采訪工作一成不變,因此,影響了報紙的轉型與發展。第二,采訪技巧運用效果不佳,采訪工作缺乏效率。融媒體環境下,媒體行業運行的節奏逐漸加快。為適應快節奏的行業需求,記者需要運用自身的專業技巧獲得更加及時、豐富的新聞素材。但是,一些記者在采訪工作中由于準備不足、提問不恰當等問題,導致與被采訪者的交流出現障礙,降低了采訪效率,影響了新聞質量。第三,采訪綜合能力有待提升。在新時代背景下,增強腳力、腦力、眼力、筆力是記者保持專業性的基本能力要求,但是一些報社記者在采訪工作中不愿意深入基層,缺乏對新聞素材的創新整合,對社會現象的洞察力不足,表達和寫作能力欠佳等等,這導致其采訪技巧長期得不到提升,并在融媒體的環境中逐漸處于劣勢。
隨著各種媒介的不斷融合,傳媒業的格局也正在發生深刻的改變,報紙作為傳統媒體在融媒體環境下受到了巨大的沖擊,而報社記者在適應融媒體發展的過程中需要積極轉型,提高認識,準確定位,提升采訪能力,進而在采訪中迅速獲得獨家新聞、創意新聞,以更好地吸引受眾,提高報紙的競爭力。從報社記者采訪的角度來看,其在轉型中首先要從思想認識上進行調整。
第一,加強學習,加深對媒介融合的認識,把握融媒體的特征。現代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促進了媒體技術的更新,也推動了融媒體時代的到來。記者作為媒體行業中最為關鍵的角色,其素質對于媒體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因此,報社記者面對報紙發展日漸式微的形勢,應主動加強學習,提升對于融媒體的認知,認清媒介融合的過程中報紙具備的優勢、劣勢,面對的機遇、挑戰。采訪是記者體現自身價值重要途徑,在采訪中記者也應該保持對融媒體時代的思考,了解融媒體時代受眾青睞、習慣的采訪形式和采訪內容,進而讓采訪過程工作更加適合融媒體時代的發展,并以此推動報紙的轉型。
第二,明確自身定位,回應融媒體時代對記者采訪提出的新要求。在傳統媒體時代,報社記者掌握著信息獲取的渠道,他們會利用自身的專業能力,為受眾提供及時、優質的新聞。然而,隨著融媒體時代的到來,互聯網成為信息傳播的主要途徑,受眾不再局限于單純地接收信息,而成為了信息的傳播者,甚至扮演起了記者的角色。面對媒體與受眾關系的變化,記者應重新定位自身角色,及時完成角色轉變,打碎過去所謂的“無冕之王”的桂冠,真正回歸到大眾之中,并通過專業的采訪為受眾提供切實需要的新聞信息,在紛繁復雜的信息環境中為受眾傳遞新聞真相,并做好輿論引導。
第三,保持開放思想,主動接受并運用新型拍攝工具。記者的新聞采訪工作十分注重時效性,尤其是在融媒體時代,受眾對于新聞傳播速度、新聞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這種環境下,傳統的采訪設備已經難以適應當下的采訪工作需要,而不斷推出的新的采訪“神器”為記者的專業采訪提供了條件。作為報社記者,在融媒體環境下應保持開放的態度,積極運用新媒體工具,例如,智能手機、錄音筆、編輯器等等,保證采訪工作的迅速展開、推進。同時,記者還應不斷探索,關注設備的更新,結合采訪需要不斷充實“采訪包”,保證新聞采訪的及時、準確、優質。
第四,增強團隊意識,利用團隊合作提升采訪效果。采訪工作的順利開展不是一個記者就能夠完成的,它需要一個優秀團隊的通力合作。在傳統媒體環境下,一些報社記者在采訪中總能發掘事件背后更深層次的問題,憑借準確的報道、犀利的語言俘獲一大批忠實受眾,而這樣的一份報道并不全是記者的功勞,其背后的團隊支持是保障采訪質量的關鍵。在融媒體時代,記者的采訪對于團隊合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身為記者必須要提高團隊意識,與團隊共同討論采訪流程、設計采訪問題,并做好部門之間的溝通,這樣才能保證采訪工作質量。
作為一名專業的記者,在確定新聞主題、采訪對象后,做好采訪前的準備工作是確保采訪工作順利進行的關鍵。在融媒體時代,受眾對于采訪效率、采訪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因此,報社記者在面對新的采訪環境時,應做好全方位的準備,并采用合適的采訪技巧和方法,以采制出優質的新聞報道。
第一,做好采訪前的多項準備工作。所謂“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采訪工作也是如此,如果沒有事前細致周全的準備,采訪工作勢必會陷入一片忙亂,最終影響采訪進度、采訪效率和采訪質量。在融媒體時代,人人都是“記者”,但是,從一些媒體的報道中來看,這些所謂的記者并沒有進行充足的準備,采訪更多的是為了追逐熱點,“急就章”,而其獲得的信息自然也是片面的,難以滿足受眾對于真實、優質新聞的需求。在這種情況下,專業記者在充分準備的前提下形成的深度采訪就顯得更有針對性。以人物采訪為例,報社記者在采訪開始前,首先要對人物進行深入全面的了解,通過多種渠道搜集、掌握素材,包括其工作、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做好人物背景調查和分析,這樣在采訪工作中才能讓記者與被采訪對象迅速熟悉起來,并有針對性地引導其說出更多、更有價值的信息。其次,要明確采訪主題,擬定采訪問題,預設采訪中出現的未知情況并制定處理方案。進行人物采訪時,記者要根據采訪主題擬定采訪提綱,并圍繞提綱循序漸進提出問題,層層剖析,步步深入,從而把控采訪的主動權,做到臨陣不亂,讓采訪順利進行。最后,與攝影團隊做好溝通,準備好專業設備,支持采訪需要。如VR設備作為全新的攝錄器材能夠從視覺效果上直觀地把受眾帶到新聞事發現場,為受眾提供“浸入式體驗”;智能錄音設備能夠迅速將語音轉文字,提高采編效率等等。這些專業設備是記者適應融媒體環境的體現,也是促進采訪工作創新的工具。因此,記者在準備環節也應重視硬件設備的檢查,保證其在采訪中充分發揮作用。
第二,合理設計問題,挖掘有價值的采訪資料。提問是記者采訪中獲取信息的主要方式,尤其是在人物采訪中,記者只有通過巧妙的提問才能讓被采訪者“打開話匣子”,并推動采訪不斷深入,從而為受眾提供更加全面、更加深刻的采訪內容。基于此,記者在人物采訪中可以采用如下提問技巧:(1)明確提問原則。記者應明確計劃性原則,即根據采訪提綱、遵循原計劃按部就班推進采訪工作。在計劃中記者應保證問題設置的合理性,深入淺出地引導被采訪者回答問題;對于脫離計劃的情況應靈活應對,圍繞采訪主題進行提問,確保采訪的大框架依然在計劃之內。記者應遵守傾聽原則,即認真傾聽被采訪者說話,不要過度發表自己的看法。傾聽可以讓被采訪者感受到被尊重、被理解,可以讓采訪充滿人情味,也有利于記者獲取更加準確有效的信息。記者應堅持同情原則,即從被采訪者的需求出發,充分考慮被采訪者的處境、心情等,并換位思考,維護被采訪者的尊嚴。(2)采用多樣化的提問方法。記者可以采取封閉式提問方法,即提出答案為“是”或者“不是”的問題,引導被采訪者對事件事實進行確認,以作為新聞報道的基本依據;記者可以采取開放式提問方法,即對所提出的問題不設置固定答案,甚至沒有參考答案,讓被采訪者自由發揮,以探求被采訪者的真實想法,同時也引導受眾在提問與回答中思考,共同深挖新聞主題;記者可以采取引導式提問方法,即設計有明確目的的問題,并啟發、引導被采訪者進行回答,讓被采訪者說出一些不愿意直接講述的信息,或者從沒有想過的思路,從而保證采訪獲得豐富而有價值的信息。(3)采用靈活的采訪技巧。記者可以通過對話型采訪進行提問,即記者對被采訪者提出針對性的問題,并通過一問一答的形式將話題不斷深入,這樣可以在采訪互動中逐漸拉近記者與被采訪者的感情,讓被采訪者更樂于接受記者的提問,也更樂于表達自己;記者可以通過誘導型采訪進行提問,即在面對被采訪者不愿意講解相關事實、采訪工作受到阻礙的時候,記者可以曲線推進,用旁敲側擊的方式誘導提問,這樣既可以避免與被采訪者的直接對話,也可以獲得相對準確的采訪信息;記者可以通過論辯型采訪進行提問,即記者可以利用縝密的邏輯和精準的話術與被采訪者進行交流,逐漸打開采訪者的心理防線,以獲得有價值的采訪信息。
第三,整合采訪資料,去粗取精,為新聞編輯奠定基礎。記者通過運用靈活的采訪技巧,能夠獲得許多采訪素材。這些素材有些是按照采訪提綱進行的,且與新聞主題密切相關;有些雖然脫離了提綱,但是卻有“意外收獲”,對于充實新聞主題有著一定價值;有些則是與新聞主題關聯不大,甚至嚴重脫離主題。面對這些采訪素材,記者應該做好取舍,堅持去粗取精的基本原則進行有效整合。當然,整理采訪素材的思路有很多。例如,記者可以選擇受眾可能感興趣的素材進行處理,可以對生動鮮活、主題突出的典型事例進行處理,也可以根據不同媒體平臺新聞報道的風格進行處理等等。有效的素材整理能夠提高采訪素材的利用率,也能夠讓記者根據材料內容進行初步編輯,在融媒體環境下為報紙的新聞編輯和新聞報道打好基礎。
在融媒體時代,受眾對于新聞的真實度和專業度有著強烈的需求。因此,報社記者在適應融媒體環境的過程中,應堅持自身的專業性,并通過增強腳力、腦力、眼力、筆力來提升采訪技巧,為受眾提供更加及時可靠、有溫度、有深度的新聞報道。
第一,扎根基層,貼近群眾,增強腳力。長期以來,報紙這種傳統媒體在長期的發展中,因其新聞采訪工作嚴謹,且能夠立足新聞事實和真相進行報道,而贏得了較好的口碑。這相較于一些新媒體不求事實、只求速度新聞報道形式更有利于吸引受眾。當然,在融媒體環境下,報社記者要想持續獲得受眾的關注與認可,就必須要深入基層“跑新聞”,在新聞采訪中不斷提升腳力,磨煉采訪技巧。在采訪工作中,報社記者一方面要回歸現實生活,貼近基層群眾,在與群眾的接觸與溝通中發現新聞線索、探求新聞背后真相,并將群眾最關心、最重視的信息傳遞出去;另一方面則應該深入網絡世界,了解網民的反應,把握融媒體時代新聞采訪發展的新趨勢,并多渠道獲取新聞線索,開展采訪工作,以及時回應網民的呼聲,并用真實、客觀的報道保證報紙的公信力和輿論引導力。
第二,洞察社會發展,提高新聞敏感度,增強眼力。在融媒體時代,互聯網讓“人人都可以發聲”,不斷更新的技術讓“人人都可以采訪”。這種情況下,受眾獲得了更加豐富的新聞信息,但同時新聞內容也是泥沙俱下,真假難辨。在這種情況下,報社記者在采訪工作中必須要保持良好的思想政治素養,用正確的價值觀和是非觀分析新聞事實,并形成正確的報道方向;保持對社會事件的敏感度,通過專業化的采訪技巧迅速捕捉有價值的新聞;同時保持自己的見解,發出自己的聲音,保證采訪內容的辨識度,讓新聞報道形成強大的輿論引導力。這樣報社記者在采訪中才能保持獨立,避免陷入人云亦云的泥潭,為受眾提供真實、優質的新聞報道。
第三,綜合發展采編能力,增強腦力。融媒體時代,報紙受眾的流失已經是一個不得不承認的現實。報社記者在采訪過程中需要遵循特定的模式和流程,這在一定程度上減緩了新聞報道的速度,也讓采編工作陷入了困局。對此,報社記者在采訪中應打開思路、創新思考,創新編排采訪,提升采訪的吸引力和影響力。例如,報社記者可以加強與當代年輕人的交流,了解他們喜歡的采訪方式和編輯形式,并利用直播、短視頻等方式拋出話題,增強新聞主題的吸引力,為采訪預熱,推動采訪工作的開展;報社記者可以對傳統的采訪模板進行調整,進行多種形式和多個維度的采編,為受眾提供精準、有創意的新聞內容。
第四,不斷錘煉語言表達能力,增強筆力。善于表達和寫作,用優良文風呈現新聞內容是記者優秀筆力的體現。在當前良莠不齊的新聞報道中,專業記者的筆力可謂是吸引受眾提高新聞報道影響力的“法寶”。基于此,報社記者在采訪工作中應主動閱讀專業書籍、參與寫作小組訓練、堅持日常練筆、重視采訪札記書寫等等,以形成良好的寫作習慣,并在反思打磨中提升語言表達能力,進而將采訪素材進行有效整合,提高自身新聞采訪和新聞報道的水平。
總之,在融媒體時代,報社記者在轉型過程中存在諸多問題,其中最突出的表現在采訪方面。因此,報社記者要通過采訪獲得有價值的新聞信息,就要不斷提升自身的能力,優化采訪過程,提升采訪效率和采訪質量。這樣才能適應融媒體環境,為受眾提供真實可信的新聞,實現自身的轉型,同時也推動報紙這一傳統媒體的可持續穩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