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國祥 李懷攀 馮昌靖
(重慶旅游職業學院 重慶 409000)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從黨和國家教育事業發展的戰略高度,就我國教育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要求努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健全立德樹人落實機制,深入挖掘各類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積極構建“大思政”工作格局。大學體育作為“五育并舉”教育主體格局構成元素之一,蘊含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過程中,應圍繞“運動技能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結合”的目標,積極進行“課程思政”改革,清晰課程思政的相關概述,明確課程思政的相關要素,從而充分發揮大學體育綜合育人功能,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質量發展。
2016 年12 月,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新時期社會背景下,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秉承“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育方針[1]。由此,課程思政的改革實踐和理論探索方興未艾,成為教育界和學術界研究的熱點之一。關于課程思政的定義,學術界普遍認為,課程思政作為一種教育理念,不是簡單增開一門課,增設一項活動,而是積極構建全員、全程、全課育人格局,著力解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究其內涵,相關研究指出:課程思政就是發揮所有課程的德育功能,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將知識傳授與思政價值引領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2],其本質是立德樹人,其理念是協同育人,其結構是立體多元,其思維是科學創新,其方法是顯隱結合。
2.1.1 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原則
在當前社會思想文化越來越多元、多樣、多變的新形勢下,青年學生的學習生活環境承受著巨大沖擊,部分學生理想信念缺失,品德和素質亟待提高。在大學體育課程思政要素確定中,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目的在于更好地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健全立德樹人落實機制,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馬克思主義作為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作用于體育課程思政元素確立中,首先,可以增強大學體育課程思政的方向性,利于思政資源的挖掘,確保體育課程思政要素確立過程中始終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其次,利于體育課程思政更好地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將學生體質健康與精神價值素養發展融為一體,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2.1.2 問題導向性原則
英國哲學家培根曾說過:凡事若以肯定開始,必以問題結束;以問題開始,必以肯定結束。在高校體育課程思政要素確定過程中,堅持問題導向是落實課程思政的邏輯起點,發現、分析和思考問題、形成科學決策,每一環節缺一不可。體育課程思政要素的確立,首先,必須從人才培養大局出發,發現體育教學中人才培養的亮點和不足,無論是從課時安排上,還是價值定位以及教學理念上,都應全面客觀評價。其次,遵循教育教學規律,理性分析問題產生的根本原因,是思想理念還是機制體制層面的問題。最后,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充分挖掘資源,尋找需求突破口,力爭建立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
2.1.3 可操作性原則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機遇新挑戰面前,必須具備狠抓落實、善抓落實的能力。對大學體育課程思政要素確立原則進行分析,其目的就在于更好地落實課程思政,推進高校立德樹人工作的開展,但無論是狠抓落實,還是善抓落實,各院校都還應從實際情況出發,在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內容設計等方面,立足學校教學條件、學生素質基礎以及心理特征,進行綜合分析和認真思考,并結合社會發展需求和課程思政要求,制訂操作性強的方案。
2.2.1 體育課程思政目標要素
課程思政要求將所有課堂作為育人主渠道,積極構建全面覆蓋、層次遞進、相互支撐的課程體系,充分挖掘課程所蘊含的思政元素,力求價值性和知識性相統一,實現潤物無聲。大學體育作為高校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其他課程共同承擔著立德樹人的神圣使命,所呈現并傳承著的文化精髓,是開展體育課程思政的重要資源,在確保課程內容選取的科學性和知識邏輯嚴密性的基礎上,遵循適應性、相融性、可行性的基本原則,把課程中所蘊含的價值觀教育,職業素養教育,意志品質教育等思政元素進行挖掘并融入課程教學的各環節[3]。然而,由于主客觀方面的一些原因,重慶旅游職業學院落實推進體育課程思政,實現層層發力、同頻共振還存在不小挑戰,其難點在于對課程思政要點的把握,并結合不同專業,實施精準發力。價值引領與知識技能傳相統一是實現育人的基本形式,切忌顧此失彼、先入為主,對于思政元素過度強化或隨意設置,為課程思政而課程思政,形成機械式教育,造成與課程思政初衷背道而馳。
2.2.2 體育課程思政載體要素
體育課程思政,潛移默化式地進行思政元素滴灌,關鍵在于選準用好課堂載體這一要素,保證課堂內容與體育學科發展相適應,遵循教學規律及其大學生心理特征,把理想信念、法治意識、人文精神等思想政治教育導向有機貫穿于教育教學全過程[4]。近年來,重慶旅游職業學院圍繞課程思政進行了大量探索和嘗試,但就體育課程思政來講,還存在不少問題。一方面,課程思政建設質量有待進一步提高,思政元素融入體育課堂,不是簡單的加法,將思政課的部分內容挪移到日常教學中,而應在立德樹人的理念下,將課程思政教學內容與時下熱點話題聯系起來,創新課堂教學方式,在知識技能學習的同時,實現對學生的精神引領和價值觀培養。另一方面,體育課程思政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有待加強,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要求進行課程思政時,應將教學與其日常生活、學習等有關情況相結合,積極回應情緒需求,從而因勢利導地進行價值引導和能力培養。
2.2.3 體育課程思政教師激勵要素
體育課程思政建設工作的具體貫穿落實,教師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是在社會多元價值交織、滲透的復雜背景下,如何內聯外動,激發體育教師群體的積極性和能動性是值得深入思考的問題。作為專業技術人員,其內驅動力主要是力求認知世界,渴望獲取知識和不斷探求真理的主觀意向以及勇于實踐、實現自我發展的精神追求,外在誘因主要為激勵機制的建立和完善[5]。一方面,應不斷加強體育教師的德育能力和德育素養,提高體育教師群體政治站位和教育情懷,讓其建立起主動落實課程思政的自信自覺,積極發掘、合理加工、正確利用,科學切入,將思政教育元素滲入日常教學。另一方面,應健全激勵機制,將體育教師考核評價、崗位聘用、評優獎勵、選拔培訓與大學體育課程思政推進情況和教學效果相聯系,構建科學、系統化的評價指標體系,促進大學體育課程思政牽引力和驅動力的形成,從而最大限度地激發教師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2.2.4 體育課程思政保障要素
古語有云,“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就課程思政而言,“糧草”就是一系列基本的保障條件。之于大學體育而言,首先,應積極搭建課程思政交流平臺,摒棄體育教學只負責技能和健康知識教授的狹隘認識,建立大學體育與思政學科協同合作機制,整合思政教育資源,通過積極有效探討,不斷強化體育教師德育能力,切實抓準學生疑惑點和情感觸發點,從而確保大學體育課程思政貫徹落實。其次,應注重大學校園體育精神文化的形成。校園文化,來源于師生的共同創造,同時也滋養和浸潤著師生,它不僅是一種氛圍、氣息,更是一種精神。其中,校園體育文化所釋放的信息和營造的環境,尤其是民族體育文化中所蘊含的強身衛國、仁愛友善、守法平等、自強合作等優秀因子,不僅有利于激發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而且可以為大學體育課程思政的實施提供精神層面的支撐和促進作用[6]。最后,大學體育課程思政的落實,必須借助于體育教學設計。在現實教學中,往往存在著“學生愛好體育,但是不愛上體育課”的現象,這主要涉及課程內容的科學設計。從大學生心理和生理層面來講,在課程內容選擇上應該更加多樣化,教學難度應根據學生實際情況進行動態調整,從而調動學生課堂積極性,在此基礎上,體育教師通過積極挖掘和整理,將體育課程思政元素有計劃、有目的、有針對性地融入日常教學有關環節,從而構建生動有趣、目標明確、紀律嚴明的體育課堂。
課程思政作為一種全新的教育理念,它的產生和推行既是課程改革的需要,更是時代進步、社會發展對我國教育事業的新要求。在當前多元文化相互滲透,社會發展日新月異的大背景下,貫徹落實體育課程思政,理應在準確把握課程思政的核心要義和內涵基礎上,挖掘育人資源,完善育人機制,從而充分發揮大學體育課程的協同育人功能,推進課程思政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