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開
浙江凱旺律師事務所,浙江 杭州 310000
消費者的維權意識不斷提高,當自身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可以運用法律武器來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當維權過程中雙方出現糾紛時,可以通過民事訴訟、消協調解或向媒體等第三方進行求助的方式來合法維權。但由于我國相關的法律不完善以及雙方的法律意識淡薄等原因,導致消費者維權困難,從而出現維權過度的行為,過度維權主要是由于消費者自身的合法權益受到了侵害但得不到合理賠償,從而被迫采取過激方式或提出大額賠償來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維權行為。而威脅經營者、向經營者索要大額賠償的行為與敲詐勒索的行為類似,因此認真研究維權過度與敲詐勒索罪之間的界定,有利于維護消費者和經營者的合法權益。
過度維權是指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后,消費者通過媒體曝光經營者、索要大額賠償、利用網絡輿論、夸大事實等過激方式來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維權行為。過度維權與正常維權的本質是一樣的,其維權目的、維權對象、維權緣由是沒有區別的,唯一區別是過度維權要求的賠償數額超出了正常維權的賠償數額限度。
我國《刑法》第二百七十四條規定,敲詐勒索罪是指以非法占有為目的,對被害人使用恐嚇、威脅或要挾的方法,非法占用被害人公私財物的行為。敲詐勒索罪的主要表現是行為人通過威脅、強迫、恫嚇等手段,通過限制被害人及其家人的自由、威脅曝光被害人隱私等方式,強迫被害人必須交出個人財產的行為。
過度維權與敲詐勒索的本質區別是是否以威脅、強迫的手段非法占有他人公私財物為目的,過度維權并不是以威脅經營者和破壞其商譽為手段索要大數額賠償,而是消費者通過正當途徑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這與敲詐勒索行為有著本質的區別,不可等同而論。兩者之間的界定主要從四個方面進行區分:
(一)以消費者過度維權的主觀目的為界定依據。消費者維權的目的是不是以索取大額賠償為目的,有沒有私自占有他人公私財產,這是區分維權過度與敲詐勒索罪的關鍵。消費者維權的原因是自身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經營者應該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消費者通過法律合理、合法地追究損失賠償時,并不是以非法占有經營者的財產為目的,而敲詐勒索是以非法占有為目的[1]。雖然,消費者存在過度維權的行為,但初衷是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由于法律規定不完善,就像快遞丟失時,按規定商家只賠付快遞費的10倍,可能遠遠低于消費者購買的物品價值,這種情況下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得不到保障,就會導致消費者維權過度,但是究其原因,消費者是在主張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并沒有無理地索要數額賠償。
(二)以維權行為是否惡意損害對方名譽為界定依據。敲詐勒索罪經常以被害者名譽為威脅,脅迫經營者給出超出合法范圍的大額賠償,但是,消費者過度維權行為并不使用威脅性手段,也不會惡意損害經營者的名譽權。當消費者在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時,往往存在經營者以各種理由推脫,遲遲不予解決的現象,這時消費者一般通過媒體介入的方式來協調催促經營者盡快解決糾紛,通過媒體曝光的方式,加大社會關注度,借助社會輿論來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但這種方式是公開、透明、合法的,對經營者的名譽沒有構成威脅。同時,通過媒體曝光,可以加強對經營者的社會監督,有利于提高經營者的服務質量。而以侵犯經營者的名譽脅迫其做出違規賠償的行為屬于敲詐勒索罪。
(三)以消費者過度維權時索要的賠償數額是否合法為界定依據?!断M者權益保護法》規定當經營者出現欺詐行為時,經營者承擔3倍懲罰性賠償,食品安全問題經營者承擔10倍懲罰性賠償,但是這個規定現已不能適應于當前出現的各種新型糾紛。當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消費者有權向經營者主張要求賠償,賠償數額雙方可以協商解決,也可以進行民事訴訟等通過第三方進行調解,但賠償數額不應該設置下限,也不應該設置上限,因為各種消費糾紛的產生的原因不同,給消費者帶來的傷害程度也不同,應根據實際情況計算賠償數額,例如給消費者帶來的精神損害賠償是不容易計算的,所以,當消費者提出超出實際損失的高額賠償時也是合理的[2]。有部分人們認為索要高額賠償就是敲詐勒索就是因為相關法律不健全所致,在部分西方國家,人們通常會很正常地看待這種情況,不會認為是消費者在敲詐勒索,因為部分西方國家法律相對完善,比較重視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以及精神損害賠償。因此,索要高額的賠償是否等同于敲詐勒索,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判定。
(四)維權過程中曝光經營者的行為不等于敲詐。在維權過程中,看似消費者和經營者雙方處于平等的地位,但實際上消費者大多數處于弱勢地位。由于相關法律不完善,消費者的維權之路非常艱辛,部分經營者存在店大欺客的現象,對消費者百般刁難[3]。這時,消費者為了改變自己的弱勢地位,采取曝光經營者的錯誤行為或者聲稱撥打12315投訴熱線等方式,但這種行為只是消費者與經營者的交涉手段,不能認定為消費者在威脅、敲詐經營者,并且經營者并沒有因為害怕曝光或者投訴而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去賠償,這種情況下如若雙方達不成和解,可以通過民事訴訟或者第三方調解來解決問題,因此,消費者通過曝光消費者的行為進行維權是合法的。但在敲詐勒索中,經營者是沒有選擇的余地的,在犯罪嫌疑人的威脅、恐嚇下,為了保證自身的名譽或者生命安全,必須按照犯罪嫌疑人的要求進行數額賠償,這和維權過度是有本質區別的。
1993年10月31日我國頒布了《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于1994年1月1日正式實施,距今已有29年,在這期間人們的生活水平和綜合素質有了很大提高,消費糾紛不只是體現在產品質量問題上,還存在由于商家疏忽大意損壞了消費者的物品的新型糾紛,例如名牌衣服鞋子被洗壞、貴重快遞丟失等情況,但由于法律沒有具體的賠償規定,經營者賠付的金額有時遠遠低于商品本身的價值,引起消費者的極度不滿,但維權困難,自身的合法權益得不到保障,這就導致消費者出現過度維權的行為。
當前,大多數的消費糾紛事件中,當消費者主張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時,首先是與經營者進行友好溝通,達到協商一致解決問題的目的,但由于部分經營者在面對消費者投訴時推脫不處理或是敷衍處理,對待消費者態度惡劣,消費者的維權得不到經營者正確回應,又可能遭到經營者在言語上的侮辱,激怒了消費者,導致消費者出現過度維權的行為。
雖然消費者的維權意識在不斷提升,但是由于部分消費者和經營者對《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相關知識了解程度不足,雙方對自身的責任和義務并不明確,例如,經營者打著已經提前告知消費者“所有商品一經售出,概不退換”的理由,對消費者提出的商品退換問題概不處理,卻不知這種行為違反了《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定的消費者享有公平交易的權利,從而出現了經營者不處理消費者的糾紛和消費者維權過度的現象。
消費者在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時,使用的維權方式不當也是導致消費者維權過度的關鍵因素。部分消費者認為事件本身是經營者的過錯導致的,抓住經營者想息事寧人、不想對自身品牌形象造成不良影響的心理,開始索要超出經營者承受限度的大額賠償,這種維權方式部分經營者可能會妥協,但大部分經營者不會接受。消費者本身認識不到自身維權方式不當,從而導致過度維權。
目前,消費者維權困難和維權過度的現象時有發生,反映出我國相關的法律不夠完善,對消費者合法權益的保護機制建立方面仍有所欠缺。進一步完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律法規和相關保護機制,加強對經營者的管理并明確其責任和義務,強化對大眾消費者的法律知識宣傳,增強法律意識,有利于引導消費者通過正當的手段合法維護自己權益。
之前,消費者的法律意識淡薄,當自身權益受到損害時,不能充分運用法律來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但是,現在有《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保護以及政府12345市民熱線的開通,還有網絡曝光等方式,使消費者維權的途徑更廣泛,維權由最初的維權無門到合理維權到維權過度,反映出我國在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方面的立法還不夠健全[4]?!断M者權益保護法》是1993年10月31日頒布的,2009年和2013年分別對其進行了修訂,但距今已有近10年未曾修訂,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消費產品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應根據新時代發展需求,對《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進行進一步的完善,細化相關的賠償規定。此外,為避免消費者惡意維權,侵害經營者的權益,國家也應出臺相應的法律、法規,保護經營者的合法權益。
發生消費者過度維權事件的根本原因是當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經營者和消費者之間溝通不到位,兩者之間存在誤解,從而導致消費者出現過激的維權行為。首先,作為經營者,當自身銷售的產品出現問題時,應當主動積極地配合消費者處理、解決問題,而不是一味地推卸責任,與消費者過度爭論,使消費者感到維權困難[5]。其次,當產品出現問題時,經營者要馬上聯系產品生產廠家,說明情況,與廠家共同處理,商議解決方案,在合法的范圍內,與消費者達成和解。最后,經營者要正確看待消費者的維權行為,從中汲取經驗教訓,不斷改善自身存在的問題,進一步把控好產品質量,提升服務水平。
維權過度現象的存在,代表著我國消費者當自身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不再忍氣吞聲,開始運用法律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但過度維權反映出了消費者對《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內容掌握得不夠全面。消費者應該加強對《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學習,了解掌握維權的范圍和法律規定的合法賠償額度,做到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合法維護自己的權益,要認識到過度的維權行為不受法律支持,嚴重的還會被判定為敲詐勒索罪[6]。另外,工商部門以及消費者權益保護協會等,要積極運用微信公眾號、微博等網絡平臺以及電視廣播、報紙等媒體加強對《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知識的宣傳,加以相關維權案例進行說明,一方面鼓勵、引導消費者合理維權,另一方面要提醒消費者要合法、理性、適度維權。
消費者進行維權時,應做到有法可循,并且要做到理性維權,不得觸犯法律及社會公德底線。但是,由于我國相關法律不夠完善,有時消費者維權困難,消費者可能會采取過激的方法去維權。所以,針對消費者維權過度的行為是否被判定為敲詐勒索罪,司法部門應根據消費者的維權方式和維權目的進行綜合研判,保護消費者和經營者的合法權益,維護社會經濟秩序,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