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傳芳
淮北師范大學信息學院,安徽 淮北 235000
近年來,高校校園不斷爆出教師性騷擾甚至強制猥褻、強奸學生的丑聞。校園作為傳承人類文明的象牙塔,絕非藏污納垢之所,教師作為文化傳承者,理應為人師表。是故,人們對校園性騷擾持零容忍態度。相關教育行政法規以及教師職業規范也將這種行為作為教師不能觸碰的紅線和底線。教育部明確高校教師不得“對學生實施性騷擾或與學生發生不正當關系”。隨著“某大學性騷擾事件”的發酵,教育部不斷警示“堅持零容忍態度,發現一起,查處一起,決不姑息”,并著手構建長效機制。可以說,校園性騷擾防控問題正逐漸被重視。
一般而言,校園性騷擾多發生在中學尤其高校校園內。不過,從廣義上看,針對學生的性騷擾可以延伸至一對一的家庭輔導中。尤其對于后者,隨著課后輔導業的興盛和輔導機構的崛起,往往在其間衍生出不容忽視的性騷擾事件。而在發生群體關系上,可以發生在教師員工與學生之間,也可以發生在教師員工之間,還可以發生在學生之間;在層級關系上,既可能是上級對下級,教師對學生,也可能反過來。概括而言,校園性騷擾可以發生在任何校園主體之間。不過,按照社會民眾傾向性觀點,校園性騷擾往往指向師生之間,而且主要是教師針對學生。的確,近些年發生的校園性騷擾典型案件多涉及師生關系,這也似乎成為上述觀點的有力佐證。以此而言,發生在校園或者延伸至家庭、輔導機構的針對學生的性騷擾被籠統地稱為校園性騷擾。
近些年,校園性騷擾已經成為一種引人關注的社會現象。從社會學研究的研究范式來看,實證調查是必不可少的研究手段。如一項調查顯示,近七成受訪者稱遭受過不同形式的性騷擾(該報告共搜集6592份數據樣本和上百個案例)。[1]而早在2006年有學者就此調查女大學生,其中44.25%遭遇性騷擾3次以上,遭遇性騷擾2次以上的占46.3%。23%的人認為當前性騷擾的情況很嚴重,60.4% 的人認為情況嚴重。[2]
落位到具體個案上,近些年亦有不少典型案例予以佐證。除了“某大學性騷擾事件”和因人舉報而往事重提的“沈陽事件”之外,其他如“某美術院校副教授餐廳強吻女學生事件”“某大學副教授誘奸留學生事件”“某師大副院長騷擾女學生事件”“某高校教授博導騷擾女研究生事件”……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在國內,就目前現行有效的法律規范來看,鮮有明確“性騷擾”這個字眼的。只有我國《婦女權益保障法》第四十條提出,禁止對婦女實施性騷擾。不過,這部法律也沒有進一步明確性騷擾的定義與內涵,只規定受害婦女有權向單位和有關機關投訴,并沒有就此承擔怎樣的法律責任予以明確。當然,嚴重的性騷擾行為可能會觸犯《治安管理處罰法》等行政法規,強制猥褻以及強奸行為會觸犯《刑法》,如此,則要承擔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不過,性騷擾行為的危害程度不易辨識,其隱秘性也會面臨取證難題,加之不少被害人選擇沉默,所以很難追究行為人的法律責任。
實踐中,有權處理的機構往往對校園性騷擾行為采用選擇性執法方式予以應對。對于一般的校園性騷擾事件,校方或者其他有權機構往往保持沉默或者觀望的態度,甚至有些院校為保持學校聲譽選擇息事寧人的“私了”方式;對于引起民眾關注上升為社會事件的校園性騷擾往往會堅決立場和態度,迅疾制定處置方案。但從處置結果來看,大多處置停留在紀律處罰、學術處罰和行政處罰層面。但凡涉及身兼行政或者學術頭銜的涉事教師,校方也大多做出撤銷行政職務或者學術稱呼了事,再重一點的亦有做出解除聘用合同或者責令當事人主動辭職的處理決定。
至此,關于校園性騷擾的現象描述來源于數據,事件處置亦來源于媒體、網絡等渠道,但從包括學校行政機構在內的校園群體和校園外的社會民眾的反應來看,卻不止于數據,情形變得復雜化起來。而且,有一種跡象正在顯露,即在此類事件發酵過程中,呈現教師被污名化的趨勢。事實上,關于校園性騷擾,多年來,能夠見諸報端引起社會廣泛關注的也就寥寥幾個案件。當然,不排除有不少基于各種原因而得以隱匿的性騷擾事件存在,但也似乎到不了駭人聽聞的一半以上的學生皆受到教師性騷擾的程度。目前來看,若想得到校園性騷擾的真實數據,不是幾份問卷就能得出真實結論的,還有待于權威機構和部門的介入。在此之前,人們不宜簡單認為校園性騷擾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現象。在此,需要理性看待校園性騷擾事件,并對此進行解析定性,從而有利于分類治理。
如上文所言,我國《婦女權益保障法》明確提出禁止對婦女實施性騷擾。此般規定自會因為法律規范的指向性和宣示性而給人們帶來指引。不過,值得注意與擔憂的是,這部法律僅僅將受害人局限于女性顯得也與時代脫節。因為,在刑法修正案將強制猥褻對象由“婦女”調整為“他人”的情況下,性騷擾的對象也不宜僅僅限定為女性了。實踐中也存在女導師騷擾男學生、男生騷擾男教師、女生騷擾男生的案例。
對于校園性騷擾,也不能籠統論說,至少需要從法律層面上予以大致劃定。首先,需要廓定性騷擾的本質內涵。這里需要特別注意的是,既要區分沒有指向性的“暴露癖”等癥狀與具有明確對象性的性騷擾行為,也要區分一般性騷擾行為與更為嚴重的侮辱、強制猥褻和強奸等行為。后幾種行為性質嚴重,已然觸及刑法,需要交由刑事司法機關處置。其次,要明確性騷擾的主體和對象。其實這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主體確定了,對象也就明確了。在此問題上,筆者堅持上文的觀點,既然謂之校園性騷擾,就不應當將其主體僅限于教師身份,而應當強調發生場域和當事人之間的關系。即使以教師為主要考察主體,亦不應當將其限定在一線教師和從事學生管理工作的教師身上。學校中沒有教師資格證、不具有教師身份的行政管理人員和后勤服務人員都應當視為性騷擾的可能主體。最后,性騷擾對象也不能僅僅限定為女生,男生也可以成為性騷擾的對象。如此,校園性騷擾主體就不再限于男性教師,而應涵括所有的教職、勤雜人員與學生。
如其他性侵事件一樣,校園性騷擾較為隱蔽,不易取證,加之如上文所言,界定性騷擾不容易,確證性騷擾事件的真實性更不容易,不能僅憑被害人或者其他舉報者一面之詞就斷定性騷擾事件的存在。所以,如何收集和甄別證據是其中的關鍵因素。尤其證據的甄別更需要技術支撐。例如,面對微信、視頻等電子證據,即便技術高超的刑偵人員也會異常謹慎,因為它易復制和篡改。另外,在一些性騷擾事件中可能涉及多個被害人和證人,但是這并不會當然增加事件的確定性和真實性,相反,拙劣的取證、質證技術可能導致證人之間、證人與被害人之間串供、作偽證,從而給事件蒙上虛假的陰影。所以,作為大多數沒有受過專業偵查技術訓練的校園性騷擾事件調查組來說,更要慎重對待事件中涉及的證據和證人,不能僅憑幾句證言、幾段視頻資料、幾段通信記錄就坐實性騷擾事件的存在。為此,校方應當注意吸收法律等專門人士進入調查組,以保障取證、質證等程序的合法性,必要時,還需要借助于專業偵查力量以破解技術難題。證據的甄別只是其中一個關鍵環節,這也是性騷擾事件處斷工作開展的前提,處置不當,將后患無窮。
對于一般性騷擾事件,校方可以自行處斷,凡涉及違法和犯罪,則要交由政法機關來處理。有處罰就要有救濟。任何處斷機制中都應當包括當事人的申訴、抗爭以及獲得賠償、補償的機制。涉及行政處罰,行政相對人可以通過申訴或者控告保護自身權益;涉及刑事處罰,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可以通過辯解、反訴、上訴、申訴等方式保護自身權益;如果僅僅是涉事校方發布紀律處分,則也要給予涉事者充分的辯解乃至反擊空間。對待涉事者,既不能姑息遷就,息事寧人,也不能一意孤行,強加責難。如果因處理不當給當事人帶來名譽以及經濟上的損失,除了當事人能夠通過有效賠償機制獲得物質賠償之外,尚需要處斷者通過官方渠道或者權威媒介進行公布解釋,以恢復涉事者的名譽,還其一個清白,當然也是給自己一個澄清的機會。
建立政策制度與法律規范之間的銜接機制,建立教育行政主管部門、高校行政部門與公安司法部門之間的銜接機制。這兩個銜接機制的建立對于處置校園性騷擾至為重要。政策和法律的銜接以及不同部門之間的銜接可以通過工作交流傳播相關信息、證據等,以利于處置工作的有效開展。基于危害程度的不同,校園性騷擾亦可分為不同層級,而針對不同等級的校園性騷擾需要分層應對,視需要分別給予行為人紀律處罰、行政處罰和刑事處罰。如此就會涉及不同處罰主體之間的工作銜接和處罰結果認可的問題。當然,銜接機制的建立和順暢運轉尚賴于專門針對性騷擾的相關法律體系的建立。
在域外,國際組織、其他國家、地區也都在積極探討性騷擾事件的防范之道,有的力圖將校園性騷擾行為性質界定及處置模式寫入法律規范,有的則在積極尋求現實應對策略。例如,1993年聯合國明確將性騷擾納入暴力范疇。此概念已經獲得包括我國在內的眾多國家的認可。不過,本文更想關注的還是域外的經驗做法。就校園性騷擾防范而言,在美國,教育主管部門將防治校園性騷擾與大學排名掛鉤;在英國,大學將性健康教育課為公共必修課;日本宮崎大學給研究室、辦公室安裝透明玻璃,在校園粘貼防性騷擾標語。受此熏陶,日本教員在公共食堂就餐如果單獨面對異性學生,會自覺離開這一飯桌。[3]
長期有效的校園性騷擾預防機制至少包含以下幾個層面的內容:一是建立思想保障體系。教職工、學生等校內群體以及校外群體如何看待校園性騷擾,是諱莫如深,保持沉默,還是刻意渲染,矯枉過正?針對校園性騷擾事件,首先需要整肅人們對待這一現象的心理、觀念、意識,確保人們具有正確統一的思想認識。二是建立體制保障體系。在提煉并解決校園性騷擾的政策、體制層面理論問題的基礎上,提出高校校園性騷擾的政策、體制保障體系的構想,從而推進校園性騷擾應對的體制化、規范化進程。三是構建法律保障體系。將高校校園性騷擾防控納入法律軌道,是建立針對這一現象長效機制的必由之路。為此,需要構建適合我國高校校園性騷擾預防的法律保障體系。
充分發揮學生管理工作者尤其是輔導員、班主任的作用,是校園性騷擾預防體系中的重要乃至關鍵一環。在高校,學生管理工作者尤其是輔導員像一條紐帶聯系著學生和學校其他群體。雖然人們將大學輔導員定位為思想政治輔導角色,而事實上,在與學生密切交流狀態下,輔導員對學生動態信息的掌握程度遠勝于任何其他人。在另一個層面,輔導員也往往成為學生最值得信賴的教師。這也決定了在應對校園性騷擾事件中,輔導員的角色不可忽視。
輔導員,這些學生的親密導師如何才能發揮其在校園性騷擾預防中的優勢地位,還取決于其自身的角色定位、工作態度和工作能力。筆者以為,要想在校園性騷擾預防體系中扮演一個合格的角色,首先,他們要加強自身能力培養,例如,增加心理學方面的知識學習以增強其和學生溝通并分析問題的能力。其實,性騷擾行為在多數情況下是異質性心理因素導致。正如有人所言,心理學的研究可以歸為一點,即性變態是行為人實施性騷擾的主要原因。[4]而作為被害人,卷入事件一方面是心理脆弱或者誤導所致,另一方面事件發生后的沉默或遮遮掩掩同樣屬于心理問題。作為學生管理工作者,要加強對學生的性心理輔導,讓學生懂得,性是生理和心理現象,使其自覺遵守性的社會倫理規范。[5]其次,他們要充分了解相關性騷擾的法律規定,防止劍走偏鋒。最后,要通過各種渠道獲取并篩選重點學生的動態,并能跟進目標,個案深入,做出預判,分類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