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凱燕
(江蘇省南京市浦口區星甸小學 江蘇南京 211803)
字理識字教學是根據漢字的構字組合原理進行的一種教學方法,由于低年級學生認識的許多生字都是象形、指示和會意字。因此,教師在開展識字教學時,應順應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貫徹字理識字教學方法,并輔之滲透以一定的造字原理,為學生進行更多合體字的學習奠定基礎,提高學生對漢字的理解能力和識字效率,幫助學生體會蘊藏在漢字中的深厚文化背景,加深其對中華文化的理解,為學生日后的語文學習奠定堅實基礎[1]。
眾所周知,識字是學習文化的起點,是閱讀寫作的基礎。識字的多少、快慢、質量如何,直接影響到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小學生只有認識、掌握了一定量的漢字,才能比較順利地進行閱讀,寫作,拓寬知識面,提高學習的能力。因此,識字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尤其是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如何提高小學生的識字效率也成了廣闊教師重點研究的課題。
新課改背景下,我們發現,低年級語文學期總課時量少了,課文數量卻多了,課文篇幅也長了,識字量更是增加了不少。在教學實踐中,我們看到不少教師為了趕進度或擠出時間進行所謂的“閱讀分析”,生字教學像是走過場,獨體字數數筆畫,合體字說說結構,或干脆讓學生課前自學、課后機械抄寫,久而久之導致識字效益下降,學生造句、作文錯別字連篇。本課題主張通過字理分析幫助學生識字,從漢字形與義,音的關系為識字的切入點,運用直觀、聯想等手段識記字形,以到達識字的目的,讓學生見形知義,牢記于心,把他們從繁重的機械抄寫、識記中解放出來,切實減輕學生學業負擔,提高識字效率,并在了解漢字負載的文化知識的同時,遷移默化的受到漢字文化的熏陶,感受到漢字內蘊的博大精深,逐漸認識漢字是我們祖先智慧的結晶。
字理教學法育字音、育字義、連字串、育文化,既可以激發了學生的識字興趣,促進學生系統化識字,又有助于學生在閱讀教學中理解文本,增強學生對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了解,強化文化認同。字源和字串可形成識字量,字意加字音增強理解力,而識字量和理解力決定了閱讀能力,閱讀能力和文化認同則會形成我們一直期待學生所擁有的東西——核心素養。所以,字理識字教學法"一箭四雕",最終指向核心素養,為培養會做人、會做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者而服務[2]。
識字認字對于低年級階段的孩子們來說大都是陌生且枯燥的,強制性的記憶不僅效率低下,而且學生對它們的學習興趣很低。在教學中采取字理識字方法,通過圖文演示等展示漢字內涵,能夠在調動學生學習熱情的基礎上幫助學生記憶新字,如"象"是個象形字,古人畫了一頭長著長鼻子、大腦袋和巨大身體的大象以代表這個意思,隨著漢字的演變,大象的長鼻子演變為斜刀頭的一撇,碩大的身子變為"象"中間四方的一口。教師可以基于多媒體設備,采用趣味化語言對象字進行解析講解,讓學生在愉悅的學習氛圍中進行識字學習。此外,字理識字教學的運用可以在激發學生自主參與識字教學的過程中,提升學生對于字形的掌握,例如在教“瓜”字時,總有學生漏寫一點,或將中間錯寫成一豎。但教師將運用字理識字教學法,在“瓜”字的教學過程中,給學生介紹"瓜"字的演變歷程,就可以使學生知曉該字形與義的內在聯系,減少漏寫或錯寫的現象,助力學生語文綜合素養提升。
漢字是字字有理的,漢字承載了我們的文化與內涵。通過識字、寫字與閱讀,漢字符號是抽象直觀的,而字理識字的方法是有趣的,觸類旁通的。如“冊”一個不易理解的字,但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學習理解"冊"的多重內涵,如“小冊子”,“注冊、冊封”,“一冊書”中的量詞等等,調動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先從“冊”字的本義入手:即“編串在一起用來書寫的竹簡”,是古代的讀書工具,展示象形字圖文來學習理,不難理解。接著,可以引出“冊”字的引申義,如皇帝的命令與詔書(冊封大典),皇帝的地位是至高無上的,屬于皇帝的物品、連名字、都是別人不能隨便使用的,連“駕崩”這個明明只表示死去之意的詞,都能是皇帝專用,可見古代階層等級森嚴。由“冊”字還能引申出一個知識點——在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古人讀的書和我們讀的書不一樣,這是為什么?”以及“書”、“卷”、“籍”、“冊”的區別。此時,學生能夠由理解字義來區別字形,比強行記憶會好很多,為之后的學習打下了基礎,今后的學便是“學”與“鞏固”相結合,難度會小很多,且能幫助學生區分極易錯的生字“藉”與“籍”,減少錯字、別字,在趣味性的識字學習中潛移默化的拓展了知識視野,提升了知識基礎[3]。
字理識字教學除了幫助學生識字寫字之外,漢字的表意功能又有助于學生在閱讀時進行想象和理解,從而加深對文本的認識,提高閱讀能力。如在辛棄疾的《清平樂村居》一詞的教學過程中時,為引導學生想象詞中的畫面,教師可以從“醉里吳音相媚好”的“媚”字入手(“媚”字恰巧也屬于會認會寫的字),出示“媚”字的小篆字體,引導學生觀察字形,進行字形分析:“媚”為形聲字,從女旁,眉聲,意思為:女子眉毛上揚,以示喜愛。然后,想象“醉里吳音相媚好”中老夫妻二人“相媚好”的動作和語言,學生在描述中感受鄉村生活的美好和幸福。從而加深了對詞的理解。再如《窮人》一課中有詞語"忐忑不安",學生通過字形就能看出是心一上一下,非常不安,那么后面桑娜的一系列心理描寫就非常的容易理解。
字理識字教學法的運用,有助于學生了解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通過對漢字結構及其理據的分析,既可以把握造字的思維規律和心理特點,也可以體察古代社會的生活文化狀況,如“斬”字,從車從斤,車是古代車裂的刑具,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五馬分尸”;斤是斧子,用來砍殺的刑具。從車斤會意,表示殺人。這反映了我國古代統治者為維護自己的統治,曾經采用了多么野蠻而殘酷的殺人方式。再如在小篆中,凡是跟錢財有關的字,多以“貝”字表意構件,如“財、貨、資、賠、賺、貴”等,可以推知古人曾經用貝作為貨幣來交換貨物[4]。
語文教學應注重培養學生對知識的應用能力以及語言能力。小學階段是學習語文的重要階段,其中,漢字是基礎學習的內容,教師應對其給予充分的重視,積極增強自身的字理教學意識。通過結合多種有效的授課方式,激發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提高學生學習漢字的效率。
低年級學生對于象形字的學習較為多,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易忽略了其它類型生字教學這一問題,如“風”是個形聲字,“風動蟲生。故蟲八日而化。從蟲,凡聲。”“蟲”是“風”字的形旁,表示本字的意義。由此,可以在教學中引申出“風”字部的生字,如飄,是一個左形右聲的形聲字。要想成熟運用字理識字,教師應首先注重樹立自己的字理識字教學意識,每個漢字都有它的造字規律與意義,漢字與漢字之間也或許有聯系與奧秘,這都是學生的興趣所在,教師應該打好自己的專業知識基礎,讓自己成為“一眼泉”,引導和給予學生一瓢瓢水。此外,教學方法在在合適的環境中運用,方能事半功倍。教師應結合教學內容與學生實際學習情況確定是否要選擇字理識字法。首先,有的漢字筆畫比較簡單,比如“少”,學生很容易就能記住,這類漢字無需分析字理。有的漢字字理非常深奧,或者流傳至今其字義已經發生了變化,這類漢字也不適合運用字理識字法,所以要根據生字的具體情況適當選擇。再者,漢字背后的字理有深有淺,每個學生的理解能力也有所不同,對于較為深奧的字理,高段學生會比低段學生更易理解,理解力強的學生會比弱的學生更易掌握,所以要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接受能力適度選擇教學方法。最后,每個老師對字理的掌握程度不盡相同。在識字教學時,對于較難理解的字理,有的老師可以不用字理識字法,有的則可以將其轉換為學生能理解的語言,所以也要根據教師的教學風格靈活選擇教學方案[5]。
在字理識字過程中,教師還應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加強自身對于漢字字理知識的運用,利用溯源、對比、歸類、故事聯想等方法引導學生識字。如針對會意字,教師可以對其進行拆分組合和對比聯想等方法,引導學生學習記憶。如“群”是個形聲字,學習時可以借助圖片法,出示“群”的本義:羊群,羊是群居動物,常常成群結隊。隨后,通過其他識字方法進一步了解字義,如“群體”。再如,對于會意字的學習,教師可以利用會意字原理區分不同漢字的字義,如“從”字,形似二人并行,“隨從也”,此時,再引入會意字的概念:是由兩個獨體字組成的漢字,又賦予了它新的意義。此外,教師還應培養學生自主識字的興趣能力,除了傳統的樹立榜樣、引導識字方法等策略,還可以在教學時在獨體字向合體字逐漸的過渡中,由易到難地對學生進行字理識字方法的指導,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誠然,低學段學生的學習能力與意志力是有限的,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的能力也有待提升強化,但是只要教師循序漸進的進行引導,適時幫助學生"跳一跳,摘個桃,"便可以充分激發學生的潛力,提升學生識字效率[6]。
字理識字教學方法是新時代有效的教學方法之一。字理識字作為一種系統的教學方法,因其注重漢字歷史之美,探究漢字構形之謎而得到師生的廣泛喜愛。它不是將漢字單獨羅列出來,機械地進行音、形、義講解,而是把漢字放到歷史的大潮流中去,帶領孩子們追尋漢字發展的足跡,去探究為何它會形成今天的模樣。這份探究的過程,包含著故事情節、圖畫構造、人類發展等感性成分,孩子們如此習得的漢字,也將攜卷著奠基深厚、歷久彌新的造物情感。小學語文教學工作者應與時俱進,通過創新教學設計,優化教學方案推進字理識字教學方法與小學語文教學的融合互促,下面就字理識字教學方法在識字教學中的具體實踐路徑進行探討。
(1)利用字理識字教學方法,開展字音教學
讀漢字的前提是認漢字,讀字與認字相輔相成。在識字教學實踐中,教師要結合小學低年級學生自身的特點展開教學,因為其年齡較小,所以在課堂上學習的注意力很難集中,其最容易出現的就是唱讀和模仿讀。當讓學生讀一個詞語或者一個句子時,其都會非常流暢。但是在這一過程中可能會存在一個問題,就是學生會讀,將所學生字單拿出來時,其不一定能快速地認出這個字。因此,為了避免出現這種問題,老師可以將生字集中在一起,讓其單獨讀出來,幫助其牢固地記住所學的生字。
比如,教師可以展開"摘蘋果"游戲,將所學的生字放在每個“蘋果”中,指出一個蘋果讓學生將其讀出來、認出來,結合學生喜愛的游戲活動,在將音和形結合的基礎上,幫助其更好地記憶漢字。此外,教師還可以創新教學設計,結合小學生喜聞樂見的新聞熱點或生活化常識開展字音教學。比如“京”字教學的教學實踐中,教師在字理識字類教學方案的設計上,可以與2008年的奧運會會標相結合,以語音導入故事情境。"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之前,為了將中國特色、北京特點、奧林匹克運動元素巧妙結合,設計者設計了這枚‘中國印舞動的北京’會徽。會徽以中國傳統的印章為載體,‘京’字采用漢簡體,字形上像一個舞動的人,歡迎世界各地朋友到來,又像一個運動的人,彰顯奧林匹克運動精神。"這樣介紹完后,老師只要點擊鼠標"筆畫"按鈕,屏幕上就展示出了“京”字的書寫順序。同時,配以語音“‘點’就像是人的頭,‘長橫’代表張開懷抱的雙臂,‘口’字是人的身體,下面的‘小’字好像歡舞著的雙腿。”這樣講解,學生就對字形有了非常直觀的認識。最后,動畫中會徽上的拼音被提取出來,在“京”字上面標注,指導學生進行正確的拼讀。至此,學生對“京”字有了字形和字音上的整體把握[7]。
(2)利用字理識字教學方法,開展字形教學
新課標在“識字與寫字”部分對第一學段的要求是認識常用漢字1600個左右,會寫800個左右。這對處于幼小銜接的第一學段學生來說是一大難題。因此,低段孩子經常會出現提筆忘字、遺漏筆畫、依樣畫字的現象。這些問題的產生,都是因為學生對漢字筆畫機械記憶,他們沒有理解為什么這個字要由這些筆畫構成,那個字要由那些筆畫構成。因此,在字理識字教學方案設計中,老師應結合漢字運筆過程配以來源探究、故事解說進行講解,讓學生在有趣的情境中了解漢字筆畫構成之因,掌握漢字筆畫構成之美。
例如,在學習“貓”字時,教師可先出示“貓”的圖片,引導學生從圖當中認識反犬旁,然后借助字源認識“貓”,認識反犬旁。接著出示豬、狗、狐貍的圖片和動物名稱,讓學生借助拼音讀一讀,猜一猜它們為什么都有反犬旁?學生交流,最后老師點播:反犬旁的字大多與動物有關,通過這樣的教學過程強化學生對于字形的認識。
(3)利用字理識字加教學方法,開展字義教學
漢語是美的語言,每一個漢字背后都承載著自己的故事。和孩子一起去探究漢字背后的意義,才是漢字教學的最終目的。字理識字類微課的設計便是展現每個漢字的構形原理和演變歷程,用圖畫、故事等方式闡述漢字本義,揭示漢字文化,從而激發學生的識字興趣,提高認字的效率,為學生的自主識字打好基礎。
比如,“秋”字教學,讓學生通過“禾”和“火”字展開聯想,創設情境。“‘秋’字的左邊是禾苗的‘禾’,我們都知道禾是谷物,秋天是一個收獲的季節,豐收的谷物在太陽炙烤下,黃澄澄一片,也如火一般蔓延在廣闊的田野上。所以,‘秋’的本意就是‘禾谷熟、似火灼’。"這樣的講解,配以圖片展示,學生就加深了對“秋”字的記憶,加強了對“秋天”這個季節的理解。
漢字是行走的語言,每一個漢字都承載著深厚的文化意義。蒼鷹需藍天,字理識字教學亦需要一個能發揮它優勢的媒介。微課恰好為其提供了良好的生長土壤。一方面,微課與學生心理相契合。第一學段學生正處于重要的心理轉折期,對新事物充滿好奇,對新環境樂于接受。就此而言,行之有效的教學方式必須緊扣時代脈搏、緊跟時代步伐。微課以其音像一體化、樂學雙重性的優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另一方面,微課與字理識字相契合。微課從古文的圖畫性入手,能形象地展示漢字起源,幫助學生理解難解易混字的構架,體會漢字之美,把握漢字之根。因此,"字理識字類微課"是新時代有效教學方式的一大選擇。
例如,在“即”和“既”這兩個易混字的辨析教學中,合理地運用微課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兩個字的不同內涵。“即”、“既”二字,學生第一次認識這兩個“雙胞胎”是在低段課文中,當時并沒有要求會認會寫。后來學生再見這兩位“朋友”是在三年級課文里,此時要求會認會寫。大多數孩子在低段朗讀中沒有很好地區分開這兩個字,給后來的學習造成了困難。但若是對第一學段的學生就提出區分形近字的要求,確實有點難度。如果追根溯源,借助字理識字教學的故事性,借助微課識字教學的圖畫性,來區分這兩個字,就會化繁為簡。在字理識字類微課的設計上,教師可以先導入“即”對應的字形演變,配上語音,“小朋友們,請認真觀察,很早很早以前的‘即’字像什么呢?”引導學生發現,古代的“即”像“一個人正在靠近一張桌子,要去吃東西。”說明“即”表示“一件事兒還沒開始做。”這時,出示“既”對應的字形演變,配上語音,“小朋友們,請再認真觀察,很早很早以前的‘既’字又像什么呢?”經過剛才的練習,孩子們應該能很快說出,古代的“既”像“一個人正在離開一張桌子,他吃飽了,要去玩耍。”說明“既”表示“一件事兒已經做好了。”通過微課這種方式可以營造相關教學情境,將字形變化以三維立體化的方式直觀地傳達給學生,將微課運用于字理識字教學中,有利于營造良好教學氛圍,提升教學有效性[8]。
識字是學生學習語文的基礎,只有學好漢字,深刻理解漢字,才能幫助其更好地閱讀和理解。因此,教師要更新課程的授課理念,重視提高學生的識字能力。通過研究識字授課中存在的規律,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需求,應用正確的字理識字授課方式引導學生,讓其更好地接受和認識漢字,促進其對漢字文化內涵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