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曉璐
(南京工業大學教學事務部 江蘇南京 211816)
通識教育以及課程教育本身往往是針對學生的思想意識進行引導的集中教育體系,要求學生正確認識社會認識自我,并且建立在立德樹人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弘揚道德教育以及理性教育。但是當前部分高校在發展的過程中,簡單地將通識教育以及課程教育理解為是理論觀點的教育,導致該課程模式出現了較為嚴重的去價值化特點。例如,授課主體過于強調知識體系本身的字面含義以及工具性價值,缺乏有效的價值觀念導入;在教學過程中秉承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過于刻板,強行灌輸的教學方法直接影響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也有部分教師簡單地將通識教育理解為課程教育,這進一步降低了通識教育本身的影響力和價值[1]。
過度專業化矛盾主要體現在院校設置的課程體系方面,例如,當前部分高等院校在開展通識教育以及課程教育的過程中,往往將課堂內的文本課程作為核心,例如公共課選修制度、必修制度以及名著課程制度等。這些課程體系的開展目的往往為學生傳遞有關自然科學以及社會科學等方面的熱點知識,能夠幫助學生不斷積累知識體系。但是文字文本的存在往往依托于頂層設計,課程教育以及通識教育是針對學生的情感以及思想理念進行引導的教育體系。教師如果只是以建立在教材的知識體系角度進行教育,則具有較強的局限性,學生無法將學習到的知識還原到社會和生活中去,知識理念無法進行內化,過度專業的教學體系,限制了學生主觀能力的發展[2]。
當前,部分高校在開展通識教育以及課程教育的過程中,對于這兩種教育體系的認知不夠完善,缺乏重視,二者過于分化,未能相輔相成,導致學生對通識教育以及思想教育的理解局限在不同的條件下。部分高校缺乏有效的頂層設計,整體的教學方案以及教學流程不夠明確,往往存在因人設課等不良現象,甚至有部分院校認為通識教育以及課程教育是對專業教育的補充缺乏對其正確的認知,導致二者之間的融合不僅無法完成,還會進一步影響通識教育以及課程教育的價值。
結合我國當前大部分高校的課程改革體系來看,課程教育已經成為了落實學生思想意識引導的主要載體,同時也是進一步推進院校教學體系改革的必經之路,因此課程教育在當前的通識教育中也起著一定的效果,二者融合之后產生的作用將直接服務于院校的教學改革。
課程教育是當前院校落實通識教育改革的前提條件,能夠進一步通過通識教育增強學生的主體性,促使院校的通識教育改革更具價值。尤其是在當前社會多元文化沖擊的環境下,教育體系正面臨著較多的挑戰,而大部分的學生對于復雜的思想理念不夠了解,價值觀也尚未形成,因此通識教育的落實能夠幫助學生塑造科學有效的價值觀念,但是缺乏有效的指導通識教育,也無法遠離平庸化以及去價值化等矛盾。而課程教育是建立在黨政理念的引導下,將思想教育體系融合到各個專業課程教學中去,能夠有效引導專業教學,向正確的方式推進,同時先進的思想體系也可以幫助學生進一步塑造價值觀念,這與通識教育本身有一定的關聯。而課程教育帶來的新方法以及新體系又能夠推進通識教育的創新,促使通識教育進一步融入到學生生活中去,融入到社會中去,從而達成跨學科的知識融合來推進通識教育的全面改革,同時也可以增強學生的綜合能力[3]。
當前大部分高校開展通識教育的過程中,課程模式的專業化已經較為突出,因此在專業教學的基礎上思想性的不足,將直接影響教學的質量,同時知識體系本身的工具性較強,卻缺乏感染力,知識內部的文化精神無法顯現,將直接影響學生的理解深度。綜合來講,建立在課程教育的基礎上打造的通識教育,主要的目的在于落實思想引導和共情,并不是功利性的利用課程。
和傳統的灌輸式課堂相比,課程教育是一種隱性教育,是通過實踐以及多種案例分析的方法,從客觀表象上追尋內涵體系,從而實現學生本真人格以及精神的重塑。除此之外,利用課程教育來優化通識教育,還可以通過與學生生活相關的案例進行分析,讓學生從典型人物以及典型事件的角度了解社會科學知識以及人文知識,認識到某個特定環境下的社會產物,分析其價值觀念以及思維方法,這是人感知世界以及感知個體過程中的必經之路。通過這種方式,在課程教育開展的過程中,融合思想體系,進一步增強通識教育的感染力,能夠加深學生對思想理念的理解,讓學生感受到知識體系的魅力,在深度學習以及思想引導的基礎上進一步塑造完善的人格和品質。
我國在20世紀90年代便重點規劃了高校學生的文化素質教育方案,同時立在美國通識教育以及日本教養教育的基礎上打造了符合中國學生思想認知的通識教育體系。因此通識教育和文化教育以及素質教育都有一定的關聯,其主要目標是讓學生了解正確的做人做事方法,同時不僅要在行為上具備良好的品德和素養,還要在精神、態度以及靈魂上具備高尚的人格。因此在常規的通識教育過程中,不僅要傳導正確的理論知識,還要傳授正確的思想價值以及態度,要注重文化素養以及文化內涵。
通識教育與課程教育有許多共通之處,它們都非常強調多學科知識與能力的融會貫通,都高度重視受教育者的人文精神提升,都把受教育者的全面發展放在重要位置。通識教育與課程教育的共生發展是高校加強教育教學改革、培養新時代高素質人才的有效途徑。
課程教育與通識教育相融合,構建共生的教學管理體系,就必須要落實好原有教學理念以及教學模式的創新,這樣才可以為通識教育以及課程教育的有效落實提供完善的支撐和保障[4]。
首先,應該將高校課程教育以及通識教育納入到思想意識形態工作領域中,在制度體系設計方面進行全方位的創新,要剔除院校原有的老舊思想觀念以及教學制度,結合課程教育的靈活性以及通識教育的價值性打造具有挖掘價值的教學模式和教學理念。這其中教務部門以及相關的教學科研機構需要積極地結合通識教育以及課程教育本身的特點,進行全方位的分析,構建最基礎的融合條件,這樣才可以形成相互融合、相互推進的局面,促使后續的教學實踐得以開展。例如,某院校積極聯動二級學院,主動承擔企業課程教育教學改革的重任,協調院校內部的教務管理部門以及教師團隊打造課程教育與通識教育的聯動教學體系,通過為期一學期的課題研究分析二者之間存在的共性以及差異性,通過試點課程來進行教學目標、內容、方式、組織以及評價的簡單規劃。初步達成了知識體系共融、教學方法相互協同、教學目標相輔相成的結果,同時在實踐的過程中進一步挖掘課程教育中與通識教育有關的教學元素,組建第三拓展課程,例如社會人文教學、思想道德實踐體系等等,真正將思想理念提煉出來,然后重新設定目標,還原到具體實踐中去。這種方式能夠進一步優化課程教育的開展模式,同時也可以讓通識教育具備更多的可操作性以及實戰性,達成協作共生的目的[5]。
另外,院校的管理部門以及決策者也建立在具體的教學實踐角度,積極地推動教學方式以及教學體系的二次創新。通過召開教學科研大會,分析了原有灌輸式教學模式存在的缺陷,建立在課程教育的教學理念以及教學方法角度,以“逆向話語”誘辨的方式來進行教學改革[3]。這種方式能夠進一步提升課程教育與通識教育的融合力度。例如,復旦大學曾經建立在翻轉課堂以及慕課的基礎上,帶領學生打造沉浸式的教學活動。從本質上來看,這種方法是建立在教師團隊以及學生的角度進行的統一性教育,這種改革模式能夠進一步增強學生的主體地位,推進教師認識到新型教學方法的應用,正確認識教學規律,并且把握融合機遇,促使課程教育與通識教育的共生具有可行性。
課程教育與通識教育都是思想意識形態方面的教育,在具體模式上需要堅持實踐與理論相結合的原則。因此,教學質量是否符合相關標準、教學效果是否能夠達成教學目標,往往在于教學主體的綜合能力,由此可見,教師團隊是直接影響課程教育與通識教育融合的主要因素,所以落實好教師教研綜合質量的優化至關重要。
首先,教師必須要具備雙角色,既要承擔起教學任務,也要承擔起教學科研任務。例如,復旦大學成立了復旦學院推動通識教育的教學、研究和管理工作。在構建課程并且設計教學方案的過程中,要嚴格落實好質量控制,確保課程的設計具有標準性,同時在教學的過程中也要承擔起引導學生學習的責任,要認識到自身執行者和引導者的價值,這樣才可以確保課程教育和通識教育的融合共生具備合理性,能夠按照正確的目標和方向進行不斷優化,帶領學生了解正確的思想體系,并且能夠付諸于實踐。
其次,教師還需要具備較強的貫通能力,主要指的是建立在“中國實踐”意識和能力的基礎上,有效避免通識教育以及課程教育的泛理論化。不能只談西方理論和西方實踐,也要建立在中國社會主義發展過程中的一系列事件角度,談中國理論,倡導中國實踐,這樣才可以真正實現課程教育[4]。讓中國共產黨的核心價值觀念以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合到通識教育中去,那么教師本身必須要具備較好的知識整合能力以及挖掘能力,同時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愛黨、愛國、愛社會,才能夠真正從“中國實踐”中提煉通識教育元素。
理論與實踐的融合是建立在教學環境創設的基礎上實現的,而自學與引導性融合是建立在師生互動基礎上實現的,完成這兩方面的內容便能夠滿足課程教育與通識教育融合的目的。
首先,在課堂內環境創設的過程中,教師不僅要了解學生群體的實際認知特點以及成長規律,還需要結合不同的教學主題,采取不同的策略,切勿千篇一律,要結合具體的學生狀態,選擇不同的學習情境來完成教學任務。教師要為學生營造具有較強開放性以及挑戰性的學習環境,并且幫助學生在自學過程中解決遇到的主要問題。教師應該建立在激勵性教學方式的基礎上,帶動學生主動進行問題探究和學習方法創新,這樣才能夠營造和諧平等的自學環境和自學條件,促使學生具有主動探究的欲望,同時能夠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學習習慣。
其二,在通識教育的過程中,教學方式應該以教育課程為基礎進行針對性的改革,要打造師生雙向互動的教學體系,可以幫助學生制定個人學習規劃以及評價體系,營造和諧穩定的平等對話以及合作學習關系。要以課程教育為主要目標,依靠課堂上的有限時間進行重點知識的傳遞,依托課下的實踐探究活動,幫助學生落實自學能力的對外延伸和拓展。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自我管理認知、自我辨識能力、價值分析能力源于課程教育的先進理念,秉承這些理念落實好通識教育實踐活動的優化,不僅能夠幫助學生形成社會責任感,提升其法治以及科學精神,還可以促使道德規范等一系列的思想理念進行內化[5]。與此同時,學生自主構建的學習小組以及學習團隊,也是學生自學能力的一種表現,更是課程教育,教學目標實現的必要途徑。
通識教育是一種思想認知領域的教育體系,這與課程教育本身有一定的關聯性,但是在當前部分高校教育體系發展的過程中,通識教育和課程教育完全分離,同時通識教育本身也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因此落實好融合性教學機制的創新,進一步提升教師團隊的綜合質量,打造具有多項融合體系的教學方案,能夠全面提升課程教育與通識教育之間的融合力度,營造共生發展體系,促使學生的綜合能力,以及思想認知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