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芨杉 余 雁
(南京江寧區弘景大道3666號南京傳媒學院 江蘇南京 211172)
進入21世紀,隨著我國對于應用型人才需求的日益增長,應用型人才培養越來越成為現代高等教育的熱門話題。與之相適應,高等藝術設計應用型人才培養也面臨著挑戰和變革。
新時代應用型藝術設計人才培養教育教學,亟待在課程教學中溯本求源,傳承中華優秀文化藝術遺產。課程教學以跳出“自我設限,固步自封”為突破點,從追溯中華優秀傳統演進史入手,發掘深藏于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審美的意蘊、精湛的工藝背后的精神內涵,尋求對中華創新思維、審美規律的整體回歸[1]。
根據教育部教學改革要求,將課程思政納入教育教學之中。這是新時代中華教育復興的重大舉措,其核心在于溯本求源,傳承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藝術瑰寶。民間圖案是中華傳統文化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一直貫穿于中華文明的發展歷史及大眾日常生活的始終,反映著不同時期的民間風俗和獨特的藝術審美觀。
《圖形創意》課程思政的主旨,著力培養學生基于對中華民間傳統藝術與設計文化認知基礎之上的創新思維。汲取傳統民間圖案的養分,融入現代設計的思維導向,為學生奠定獨具特色的創新設計理念。
教學中注重在傳承中求發展,在創新中尋本源。力求使學生深入了解中華民間圖案的母題分類、文化價值及審美特點,提升學生認知和鑒賞能力。挖掘、拓展學生對視覺形態的創新能力,充分體現本民族獨具特色的藝術審美觀。掌握中華傳統設計文化的審美規律,結合提取與重構的現代設計方式,達到融會貫通、靈活運用,創作出了一批具有中華特色的文創產品,得到了大眾們的認可。
《圖形創意》課程以建黨100周年為契機,開展“紀念建黨100周年陶藝盤設計與制作”主題課程思政實踐教學。引入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項目導入法”的教學形式,搭建“育—立德樹人、創—創意思維、技—應用技能”三位一體的教學體系。優化特色課堂教學模式在傳統與現代思政與藝術、時代表現與傳統工藝之間彰顯著時代精神。培養學生愛國、報國、興國的精神境界。通過主題課程思政實踐教學,同學們以專業所長完成了一批優質的主體性創作作品,為黨的節日獻上了一份厚禮。其中,《“紀念建黨100周年陶藝盤設計與制作”主題課程思政實踐教學案例》錄像片獲智慧樹全國大賽入圍獎。
從以學科為導向,轉向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從以專業課程塑造為主,轉向目的明確,成系統、有針對性的項目式牽引的介入。力圖從對“項目導入法”的研究和適應性分析入手,對藝術設計類學生綜合能力框架進行解構與重構,匹配一套與新時代應用型藝術設計人才相契合的教育教學系統。
項目導入法教學將既有專業課程,解構為不同類別的若干個技能目標,設定達成各個目標的不同教學項目,開展理論-實踐-心得-技能目標的單元式教學。每個教學單元對應一個技能目標,每一個技能目標對應一次作業,既是對前一個教學項目的小結,同時又銜接下一個技能目標的教學。待所有的教學技能目標一一達成后,將所有的技能目標加以重構,串聯、并置、融通,整合為專業課程考察[2]。
探索藝術專業課程思政教學,要注重時事政治、新聞熱點等重要事件,設定緊貼時代脈搏的目標主題。瞄準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項目目標,更新升級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深化教學改革,著重強化藝術設計專業人才目標達成的意志力和達成目標的綜合能力,以及快速融入社會的適應能力的培養。
在課程教學設計中,教師應避免純理論空對空的設計,引入社會、企業項目或參賽主題,展開實戰需求教學;引導學生從初期調研、搜集資料入手,致力于視野獨特、方法創新、方案新穎;面對復雜難題,勇于挑戰,找出問題,解決問題,正視困難,克服困難。
項目導入法教學以設定目標為學習的起點,激發學生挑戰目標的主動性、積極性和自主性,采取啟發式、研究式、探究式學習,將學生劃分為不同的目標小組,引導學生的自主性、能動性。
選取的項目全都來自社會、企業的實際需求。做學一體,打破長期以來的理論與實踐二元分離的局面,以工作任務為中心,實現理論與實踐的一體化教學。小組與小組之間,既有相同的動力,又有不同的目標。讓學生在專業學習中,體驗一種進入社會后的緊張、理性的競爭壓力[3]。
教師應深度激發、喚醒學生在教學中的學習者、合作者和研究者身份,實現身份、能力、意識,從單一的理論學習轉化為關注理論與實際的運用,從注重傾聽轉變為善于交流與傾訴。據課堂教學模塊3課后交流平臺的學生評價反饋,許多同學通過短視頻傾訴了學習的心得與體會,增強了個自的應用能力和自信心。
新時代的藝術教育在變革中謀發展,“項目導入法”教學模式使指導教師面臨新的挑戰:要具備高水平的、多學科的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和豐富的知識儲備,深入的項目管理概念,要有全新課堂管理藝術、良好的溝通技巧、責任心、充分的自我認識和評估等更具挑戰性的綜合教學能力。教師的角色轉變為教學組織者、資源提供者、學生能力發展的促進者和自主學習的引導者。更具挑戰性的綜合教學能力需要不斷地奮進、跨越、教學相長。
本學院教師可將典型案例、商業項目與教學內容融為一體,充分運用藝術教學的美育功能及南京傳媒學院的特色優勢,充分利用互聯網信息平臺,融合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使學生能力發展與社會需求、行業發展同頻共振。
學生與學生之間,既有分工又有協作,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和集體榮譽感。學生們在不斷趨近目標的過程中,都經歷一次自我評價、小組評價和教師評價。所取得的每一點進步,都是一次克服困難,糾正錯誤的意志力的考驗。鍛煉和培養了學生的自我糾錯意識和面對困難、挫折的勇氣。
實案分析一:“南京云錦傳統紋樣創新設計項目”
參與了南京承創織繡設計公司“南京云錦傳統紋樣創新設計項目”,將課題訓練成果“中國傳統吉祥紋樣創新設計”代入項目創新設計、制作。從傳統手工技藝圖形創新設計和現代新云錦圖形技藝設計,兩個不同層,察源疏由,梳理任務的起源、現狀及發展目標。力求在傳承求新、求變,凸顯時代發展的新特色。在繼承崇文尚美的中華設計傳統的同時,啟用豐富的藝術表現形式。學以致用,碩果分享,將所學、所思、所想、所得應用于新時代社會對云錦產品的新需求。
實案分析二:“古陶瓷產業改造創新項目”
參與淄博美陶集團有限公司“古陶瓷產業改造創新項目”,實驗燒制高溫釉藝術作品若干件,部分作品被選入為設計樣品。
實案分析三:“藝術眼鏡創意設計項目”
與丹陽眼鏡城紅太陽光學眼鏡店合作研發“藝術眼鏡創意設計項目”,已進入新產品市場調研。
實案分析四:“參賽式教學”
(1)參加“2019江蘇河長制”標志設計
(2)BIEAF2020釜山環境藝術節視覺傳達設計
(3)2021第30屆時報金犢獎等
均獲得了良好的成果,既檢驗了教學效果,又培育了形式創新創業的能力。
新時代的本科教學不再注重給學生多少知識,而是更加注重是否提升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教師要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和思維的活躍度,變被動為主動,營造課堂學習氛圍,提高學習效率,提升自主學習能力。
教師要不斷摸索、總結適合應用型、復合型藝術設計人才培養的創新課程教學的新途徑,踐行綱舉目張的層層落實。《民間紋樣與文創設計》課程遵循新時代中華傳統藝術溯源與創新,結合江蘇省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江蘇省秦淮燈的技藝傳承及視覺信息化設計研究”進行,完成了地區特色文創產品;中華新吉祥紋樣創意設計、手提袋、扇子、秦淮燈彩等。
教師要重塑藝術設計教學的新理念構架,讓科學與藝術完美復合,凸顯傳媒特色,積淀藝術門類、種類的優勢;突出多元化傳媒藝術的特色教學,倡導同學們利用信息網絡平臺在課前、課中、課后進行拓展相關知識的儲備;轉變教學主體,翻轉教學課堂,突出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創新教學發展的新觀念。
在教育部倡導的“混合式”教學模式的進程中,教師要以精準的教學設計完成課前、課中、課后全周期一體化“情境式”教學,全面梳理知識點,進行遞進式的教學設計,關注學生設計思維啟發,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團隊協作意識和創新精神。圍繞以學生中心的主旨,重構課程知識結構與能力體系。
附:《圖形創意》課程線上線下學習混合式教學設計整體規劃
學分:3
課時:48
課程思政:從中國傳統圖案的形成,認知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尋求對中華創新思維、審美規律的整體回歸。
一、課前模塊:線上
網絡導讀、翻轉課堂、經典路徑、網絡單元作業、網絡單元測驗、
演兵場、啟智園討論區、思維題庫 10%
二、課中模塊:線下
1.結合課前導讀課題,深入概念、理念、藝術形式美法則的研究式教學。
2.通過翻轉課堂進行開放式討論、分享教學。
3.演兵場:按每章節要掌握的知識點及能力培育,確定實訓課題(與社會發展需求相關聯的選題)按課題具體要求實施 70%
三、課后模塊:線上線下
1.經典路徑:按每章節的題目具體要求,提供具體學習網站)5%
2.網絡單元作業:按每章節的題目具體要求 5%
3.網絡單元測驗:按每章節的題目具體要求 10%
4.啟智園討論區:按每章節的題目具體要求
每教學周由團隊 1位 老師答疑、互動、計分。
答疑時間:本周一至周五日
四、驗證模塊:線上線下
1.思維題庫
2.學生成績綜合評定
3.評分標準:線上12學時+線下36學時 25%+75%[課前占10%課中占75%(考勤、平時作業)、課后占15%]
總之,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項目導入法”教學,是新時代藝術設計教學法的一種新路徑,不斷研究、探索、深化其理論體系,明確改革與發展方向,是我們的職責與義務,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