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 帆
云南師范大學,云南 昆明 650500
近年來,隨著社會公眾藝術素養提升需求的持續旺盛,我國藝術專業獲得了長足發展,藝術學研究也日趨活躍。由于藝術類各專業特色各異,有的偏重于藝術技巧的練習,有的側重于藝術研究素養的提升;有的強調基礎,有的注重應用;有的偏愛純藝術,有的傾心于實用藝術,如此等等,不一而足。[1]
藝術創作是作品產生的中心環節,作品將藝術變得具體化、實體化。縱觀中外藝術史,占主流的藝術創作觀念大都圍繞或緊密關涉藝術家這個創造主體。從實際出發,呈現出個人創造行為與群體整合要求、文化產業機構的商業制作及營銷活動相交融的新特征,其特征代表了中國人對于藝術創作的獨特認知,構成深厚的歷史傳統。[1]
聲樂是一門特殊而實用的藝術。在聲樂演唱中,聲音是靠聲帶振動發出的,歌唱者必不可缺的條件就是氣息,想要擁有好的氣息,就要學會正確呼吸。縱觀中國古代音樂史,許多聲樂理論都強調“歌唱家必須先調理氣”。
在聲樂學習中,歌唱就是藝術創作的很好體現。正確的發聲并不是一個歌唱者可以憑空想象出來的,而是通過不斷鞏固發聲位置和對每一首聲樂曲的思考進行二度創作。一位歌唱者最重要的就是,如何將平時的發聲練習通過作品來表達其藝術特征,包括節奏、節拍、速度、換氣等。這就運用到了藝術學原理中藝術創作的范疇。一位合格優秀的歌唱者就得具備藝術創作的理念,且將之巧妙運用到自己的聲樂學習上。
“虛靜”是中國古代藝術創作論中頗具特色的范疇。劉勰在《文心雕龍· 神思》中明確指出“陶鈞文思,貴在虛靜,疏渝無藏,澡雪精神”。在此基礎上,畫家才能“凝神遐思,妙悟自然,物我兩忘,離形去智”;音樂家才能“目送歸鴻,手揮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文學家才能“欲令詩語妙,無厭空且靜。靜故了群動,空故納萬境”。顯然,其思想淵源可上溯至“滌除玄鑒”“心齋”“坐忘”等哲學命題的先秦老莊學派。故筆者對“虛靜說”的定義:在藝術創作的時候,不能心浮氣躁,要心平氣和,排除外界事物的干擾與內心雜念,心如止水般使自己進入到一個虛空、安靜的狀態。[1]
氣息是聲樂學習和歌唱的基本條件,而在這“呼氣”與“吸氣”之間就運用了藝術創作中的“虛靜說”。那如何做到在聲樂歌唱中做到“虛靜說”?首先我們要明白正確的氣息支撐位置是在腰腹橫膈膜之處,所以為了更方便找到氣息的深位置,歌唱家往往都會在歌唱之前先深呼吸從而達到放松自己身心,讓自己更快進入平靜狀態。切記不可心浮氣躁,不然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干擾導致心態不平穩,這就跟“虛靜說”背道而馳!再者,當我們整個身心平靜之后,練習者慢慢去感受氣息在身體里的流動方向與位置。結合以上的內容,筆者學習到輔助尋找氣息的兩種方式:1.抬重物法。歌唱者可以嘗試著邊抬鋼琴邊歌唱的辦法,當人用力抬重物時,腰腹間橫膈膜處就會主動向外擴,而這就是儲存氣息的位置。2.倚靠法。當歌唱者平靜且放松地倚靠在凳子上進行正常呼吸時,會明顯發現此刻的呼吸位置發生了改變,胸腔處起伏不大,反而是腰腹間開始有規律性地收縮與外擴。以上就是筆者通過理論與實踐了解到的輔助尋找氣息位置的方法。為了達到聲樂演唱的更高水平,我們就得更好地運用“呼氣”與“吸氣”的練習,從而進一步鞏固氣息的穩定性。
呼氣練習:首先,“嘆息”練習。人在嘆息的時候,身體都會處于“虛靜說”的一種放松狀態。采用“嘆息”訓練方法,實際上是歌唱者可以更有效地放松膈肌,從而為演唱提供了條件。操作方法如下:深吸一口氣稍作停頓,再次感受從腰腹間位置通過身體“管道”將氣息緩慢送出,這樣的呼氣方式可以保證聲樂演唱中的氣息平穩。其次,哈欠式呼氣。具體操作方法:同上完成正確的深吸氣操作后,稍稍停頓;軟腭上抬、牙關打開后感受氣息平靜緩慢地從腰腹橫膈膜處經過咽壁再通過軟腭處集中于在眉心處。最后,前方呼氣。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需要結合呼吸在生活中的體驗,達到“吸氣的同時呼氣”,達到呼吸的循環意識,確保在聲樂演唱中呼吸更加連貫、流暢。[2]
吸氣練習:第一,利用“嗅覺模式”進行吸氣練習,這種吸氣練習可以增加氣息儲存量,將更多的氣息儲存在腰腹的深位置。該吸氣過程中口腔不可發出聲音或者其他多余的夸張動作。練習方法跟“聞花”動作非常相似,實際操作如:練習者想象此時鼻尖正下方有一朵鮮花,練習者細嗅花的芬芳從而感受橫膈膜位置的擴張,再加大吸入量,讓氣息自然地往腰腹處引導。這種鍛煉方法的運用,可以保證練習者吸氣過程的連續性,促使腰腹持續處于擴張狀態。該吸氣訓練方式可以實現聲樂學習和演唱中演唱者聲音強勁、呼吸順暢、醇厚細膩。第二,狗喘氣式吸氣。它需要練習者模仿狗平時喘氣的行為動作。實際操作如下:深吸一口氣稍作停頓,再快速進行反復喘氣,切記喘氣的時候要保證氣息的平穩,時時刻刻保證身心處于放松的狀態。如果練習者依然無法做到這種吸氣狀態,建議練習者可以嘗試快跑一公里后再進行吸氣訓練。這樣運動后再進行吸氣練習的優點:1.全身心可以得到放松。2.氣息可以更好儲存于腰腹之間。3.更好的感受喘氣時氣息的狀態。該練習方式不但可以提高歌唱速度的換氣效率,而且有助于聲樂的積極與統一。在聲樂中,模仿練習狗喘氣,需要練習者達到收縮和放松之間的快速過渡,進一步提高呼吸開關的靈活性。
一提到“緊張”與“放松”,大家顧名思義想到最多的是身體上的反應。其實并不止如此,在聲樂中也存在著“緊張”與“放松”。因為在聲樂學習中,歌唱者要做到“聲音放松”和“氣息緊張”。但是初學者往往會將這兩點顛倒,導致“聲音緊張”“氣息放松”。這樣發出的聲音沒有質感、不夠悅耳。因此,筆者結合“虛靜說”就以上兩個方面進行詳細闡述。
“虛靜說”運用在聲樂學習中,不能心浮氣躁,要心如止水般使自己快速進入到一個虛空、安靜的狀態。故這就要求歌唱者發聲要絕對的放松。如何做到聲音的放松?首先要注意喉頭的位置。就像正常說話一般,不要刻意降低喉頭,不然咽喉發出的聲音會很緊很費力,出來的音響效果也不會很好聽。其次要注意舌頭的位置。舌頭在演唱時最佳的位置就是自然下垂,舌尖輕輕抵著下排門牙的位置,不要刻意的抬高或卷起來。然后下顎要學會放松。下顎自然張開,不添加任何外力或者主動給力。最后,要注意嘴型的位置。嘴型在演唱時,也是尤為重要。必須是上下張開,不可左右張開,而且是呈現出“0”形的張開,這樣的演唱方式有助于歌詞中的韻母音歸位,反饋給聽眾的音響效果會變得更加渾厚、有立體感。實際操作方法:練習者可以用兩只手的食指去觸碰太陽穴下方的牙關處,口腔在打開的情況下牙關處會有一個凹陷,保持該凹陷來歌唱,發出來的聲音具有立體和明亮。但是,往往初學者很難在歌唱過程中做到“聲音放松”,隨之而來的就會“聲音緊張”。
聲音緊張:顧名思義,緊張的聲音實際上是喉嚨、聲帶這兩部分緊張。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明顯看出系統學習和非系統學習的學生差別之處。非專業學者在歌唱開始時,聲帶很緊且沒有氣流的流通性,大部分的聲音都是擠壓出來的。這樣發出的聲音會讓人感受到不舒服,歌唱者也很吃力很痛苦;受到過專業系統聲樂學習的學生聲音有立體感、有框架,不但學生自己唱起來輕松,而且聆聽者也感到愉悅舒服。我們可以發現造成聲音“緊張”的一些因素:1.在聲音訓練中,許多學生很難發現自己的錯誤,導致聲帶越唱越緊,加上后期過度的錯誤訓練,對聲帶造成的傷害越來越嚴重。2.渴望達到心理上的渴望,許多人開始學習聲樂渴望達到一個高的水準,尤其是在練習高音時,完全不顧基本的聲樂練習,盲目追求練習高音,導致最后高音不但沒有唱好,而且低音也沒有鞏固到位。因此,只有從基本開始訓練,日積月累才能達到質的變化。3.歌唱時的心理作用。心理上給自己一個強烈的暗示,歌曲太難,音調又太高,容易破音。事實上,我們應該是唱歌要有自信,不斷嘗試從而讓自己變得更好,而不是對聲音產生恐懼。正如我們常說:“學習藝術,要鍛煉勇于挑戰自我的精神”。當我們追求藝術勇于挑戰自我時,那么恭喜你已經成功了一半。[3]
“表現說”把藝術創作看成是人類心靈的一種表現。這種觀念早就在古希臘文藝思想中就露出端倪,只不過19世紀以來才廣泛為浪漫派藝術家、理論家所倡導。英國詩人華茲華斯說過:“詩是強烈情感的自然流露。它起源于在平靜中回憶起來的情感。詩人沉思這種情感直到一種反應使平靜逐漸消失,就有一種與詩人所沉思的情感相似的情感逐漸發生”。簡而言之,當藝術家在遇到一個喜歡的事物,前提是該物在任何人都沒見過的情況下,為了再現出讓他人一起感同身受,這個時候藝術家就會用創作來呈現作品。在聲樂學習中,也不難看出“表現說”的運用。
當學生客觀、全面地認識到自己的嗓音、個性等綜合條件后,可以通過導師對學生的準確定位,制定適合自己的聲音類型和風格特點,并以此為目標,循序漸進地挖掘出屬于自己的個性化聲音。經過不斷練習,逐漸得到完善與提高,最終達到一個更高的歌唱水準。同一首聲樂作品,如果十個演唱者演唱,那么就會演繹出十種不同的作品效果,這就是聲樂演唱中不得不提的二度創作了。一首聲樂作品中作曲家會給出一個大的情感框架,但是歌唱者要對作品里面的一些細節之處做出額外的創作判斷,再經過自己不斷演唱打磨后達到預期的創作效果,讓每一位觀眾通過自身的演唱能更好地身臨其境去感受作品所表達的藝術價值和音樂形態。歌唱者對作品的處理要求完美體現了藝術創作中的“表現”說,通過對作品的強弱、速度、力度等變化,讓觀眾更加容易理解作品的背后含義和作曲家所創作時的藝術情感。一名優秀的歌唱者應該結合自己聲樂的創作理念來探索和塑造作品中表達的聲音,讓作品具有更豐富的元素、更獨特的藝術性。
古希臘“模仿說”是西方最古老的藝術創作觀念,認為文藝都是來自對自然的模仿。模仿既是一個原則也是一個過程,最開始的聲樂學習中,初學者基本也是通過模仿導師來尋找正確的歌唱狀態。
在未接觸系統聲樂訓練時,我們演唱都是怎么舒服怎么來。例如,在KTV我們唱流行歌曲,聲音通常是自然的,但是一到高音域就會發現音色變得狹窄而刺耳。然而,如果長期的演唱,會明顯發現自己聲帶會腫疼、沙啞。在進入專業院校接觸到科學系統的聲樂訓練時,聲樂導師會根據學生個性化發展制定一套適合該生的聲音訓練方式。一開始,學生在學習新的聲樂演唱方法會出現排斥現象。因為長時間的自然歌唱,聲帶早已適應了原來的歌唱方式,突然轉換成另一種歌唱方法,歌唱者難免會不適應。經過長時間模仿導師的聲樂演唱,學生會明顯感覺到聲帶已經可以慢慢適應這種訓練方式,并逐漸掌握新的聲樂要領,發出的聲音逐漸變得透徹明亮、輕松且不沙啞。混聲既有了真聲的透亮與力度,又有了假聲的柔和細膩,達到了一種全新的歌唱狀態。
總的來說,藝術創作是藝術的核心,聲樂學習與藝術創作之間更是密不可分,聲樂也是藝術創作的一種表現形式。通過對藝術史及藝術學原理的研究,我們不難發現藝術總是處于不斷創造與更新之中,聲樂學習也在加速發展。聲樂學習是體現藝術創造所產生價值的一種傳播媒介,從藝術創作角度下看待聲樂學習的發展[4],促使著聲樂學習不斷進步直至走向成熟。關于聲樂學習,盡管網上記載了許多的文獻資料,但都不如自己親自走進聲樂世界,真真正正成為一名聲樂者去認識它來的實際。筆者也希望今后會有更多觀眾可以感受到聲樂的魅力,進而理解藝術創作的深層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