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俊生
(吉林工商學院 吉林 長春 130024)
一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寫在自己的旗幟上,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用博大胸懷吸收人類創造的一切優秀文明成果,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科學理論引領偉大實踐。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和真理性在中國得到充分檢驗,馬克思主義的人民性和實踐性在中國得到充分貫徹,馬克思主義的開放性和時代性在中國得到充分彰顯。一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創立了毛澤東思想,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創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的提出并非偶然,它經歷了初步認識、實踐需要、理論總結、哲學提升等階段,才初露端倪。
“五四”時期及中國共產黨成立初期,早期馬克思主義者及早期中國共產黨人雖然沒有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概念,但是在如何運用馬克思主義方面,他們已經意識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問題。1919年8月,李大釗在《再論問題與主義》一文中提道:“一個社會主義者,為使他的主義在世界上發生一些影響,必須研究怎么可以把他的理想盡量應用于環繞著他的實境。所以現代的社會主義,包含著許多把他的精神變作實際的形式使合于現在需要的企圖。”[1]中國共產黨早期重要領導人張太雷的觀點與李大釗的觀點有相似之處,他在1921年指出:“把國際無產階級政黨的綱領和方法正確地運用于各國具體特點的基礎之上。”[2]中國早期青年運動領導人惲代英也持有相同觀點:“解決中國的問題,自然要根據中國的情形,以決定中國的辦法。”[3]惲代英雖然沒有明確提出“中國化”的表達方式,但中國化的思想已經從他的表達方式中體現出來了。
大革命時期,國共兩黨合作,建立各革命階級的統一戰線,共同北伐,并取得一定程度的勝利。隨著“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及“七一五”反革命政變的爆發,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大革命失敗。從主觀上看,此時的中國共產黨尚處于幼年時期,還不善于把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同中國實際相結合,找出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革命之路。大革命失敗后,中國共產黨開始獨立領導中國革命,先后發動了多次武裝起義,如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廣州起義等。這些武裝起義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動搖了中國國民黨的反動統治,但是未能取得如十月革命那樣的成功。值得注意的是,這時我們黨主要仿照十月革命走以城市為重心的革命道路。但是,無論產業工人數量還是城鄉人口布局,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與沙皇俄國都有很大不同。早期的中國共產黨人在沒有認真分析這些實際情況的基礎上就盲目仿照十月革命中心城市暴動的方式攻打大城市,顯然是以卵擊石。
大革命的成功與失敗,倒逼我們黨必須重新認識中國革命實際、辯證吸收十月革命經驗,呼喚著我們黨要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
從1927年10月率兵上井岡山起,毛澤東就開始了轟轟烈烈的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斗爭,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毛澤東先后撰寫了《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井岡山的斗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結合當時中國實際,科學分析了紅色政權能夠存在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毛澤東在《井岡山的斗爭》中,著重分析了開展武裝割據的戰略抉擇問題。從這個角度看,中國共產黨已經開始思考如何從當時的中國國情出發,走出一條符合中國實際的革命道路。1930年5月,毛澤東撰寫了《反對本本主義》,批判和糾正教條主義與脫離實際的本本主義,堅持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
應該說,毛澤東在井岡山提出的一些具有原創性的思維和方法,并沒有違背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只是在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前提下,結合當時中國革命實際進行的創新,這應該是我們黨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開端,為后期明確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奠定了重要理論基礎。
1935年7月25日,共產國際七大在莫斯科召開,這次會議有兩個方面值得注意。一是共產國際七大通過了一個決議,規定國際執委會要把工作重心轉移到規定國際工人運動基本政治路線及策略路線方面去,一般不干涉各國黨內事務。“共產國際七大對共產國際管理機構與各國共產黨之間的關系問題做出重要修正的決議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的提出創造了組織基礎,為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命題提供了較為寬松的組織空間環境。”[4]二是共產國際重要領導人提到了把馬克思主義與各國實際相結合的問題。共產國際總書記季米特洛夫非常重視馬克思主義與各國實際斗爭相結合,指出:“一切呆板的公式都是我們的死敵。我們要隨時隨地顧到具體情況,而不是在任何地方和一切地方都按照一種固定的刻板的形式來活動,不要忘記在千變萬化的環境里共產黨的地位是不會一樣的……我們要從各個方面武裝我們的各國共產黨,使它們能夠解決它們當前一些極度復雜的政治問題。為此,我們要不斷地提高他們的理論水平,要以活的馬克思列寧主義而不是死的教條主義的精神來教育它們。”[5]季米特洛夫等共產國際重要領導人對馬克思主義與本國實際相結合、本國化、民族化、大眾化思想進行了多角度論述與強調,其闡述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提出的重要理論淵源。
從哲學角度講,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體現的是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辯證關系原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具有普遍指導意義,而中國革命和中國國情具有特殊性。從哲學角度分析,馬克思主義這個普遍性原理要想發揮作用,必須和各國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而從另一個角度看,若想讓大家都能接受這個富含辯證法思想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對大家進行哲學知識普及還是很必要的。1937年7月,毛澤東撰寫了《實踐論》,反復強調理論對實踐的依賴關系,實踐才是推動理論發展的動力。之后,毛澤東又撰寫了《矛盾論》,著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認為弄清矛盾特殊性對革命的實踐有重大意義。在這兩篇著作中,毛澤東批判了教條主義的錯誤傾向,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奠定了堅實的哲學基礎,也為中國特色革命道路指明了方向。
在我們黨內,毛澤東堅決反對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大力主張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實際有機結合起來,這是不爭的事實。但是,在“馬克思主義教條化”和“蘇聯經驗神圣化”甚囂塵上的大背景下,如果沒有權力做保障和后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很難推行下去的。在井岡山時期,毛澤東雖然已經比較清晰地提出了有關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命題,但是由于毛澤東當時還屬于“地方干部”,因此他的這一思想也只能在地方或局部發揮作用。遵義會議后,毛澤東才真正進入中央,但也是作為三人領導小組中的一員發揮作用。1943年3月20日,中央政治局會議推舉毛澤東同志為中央政治局主席和中央書記處書記。“作為中央政治局領導下的處理日常工作的辦事機關,中央書記處所討論的問題,主席有最后決斷權。至此,毛澤東同志在全黨的領導地位正式確立,無可爭議地成了黨的最高領導人。”[6]隨著毛澤東領導地位的確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才真正發揮作用,才真正發揮全局性、戰略性作用。
隨著抗日戰爭的爆發、長征的開始、遵義會議的召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問題也愈來愈受到重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也被逐漸提出來。
紅軍到達陜北后,我們黨有了一塊相對穩定的根據地,可以暫時歇歇腳,整理一下紛亂的思緒,從理論上進行必要的整理和升華。1935年12月,毛澤東在《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報告中指出,過去黨內長期存在的“關門主義”和“革命急性病”問題,是導致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遭受挫折的基本原因。同時,毛澤東再一次強調,我們一定要深刻銘記陳獨秀右傾機會主義導致大革命失敗的歷史教訓。1936年12月,毛澤東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文中系統總結了中國革命戰爭戰略方面的問題。毛澤東指出,馬克思雖然說過要在“武裝起義之后一刻也不應該停止進攻”,但不是說要不分青紅皂白一味地進攻,要分清形勢,如果敵眾我寡之時依然要進攻,“那就是第一號傻子”。由此可以看出,毛澤東當時已經在研究和分析如何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的問題。1937年夏,毛澤東又在《實踐論》《矛盾論》兩篇文章中著重批判教條主義錯誤。
通過總結從大革命失敗到全民族抗戰前夕的歷史經驗,毛澤東指出,對于馬克思主義不能“教條”,對于蘇聯經驗不能盲目學習。什么時候真正理解了馬克思主義原文,什么時候真正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結合起來,中國革命才會成功,才會出奇制勝。
如果說在這之前我們黨還沒有認識到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益處,更沒有明確表達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一概念,那么黨的六屆六中全會召開以后我們黨就已經開始理性地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思想指引下開創新局面。1938年10月,黨的六屆六中全會召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第一次被明確提出。從此之后,研究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成為常態化,這也是中國共產黨走向成熟的重要標志。
在這之后,毛澤東多次談到什么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怎樣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等問題。到1939年,在《<共產黨人>發刊詞》中,毛澤東對建黨18年以來的歷史進行了回顧,開始把“是否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否很好地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作為檢驗成敗得失的關鍵,表明我們黨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認識的逐漸深入。
需要注意的是,從1938年毛澤東明確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一命題,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這段時間,我們黨所奉行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多指的是“馬克思主義民族化”。正像劉少奇在《關于修改黨章的報告》中指出的那樣:“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民族化的優秀典型,是發展著與完善著的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7]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表達方式與以前相比發生了一些微妙的變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說法很少被提及,在各種報刊文獻中出現得更多的是“馬克思主義具體化”的表達方式。毛澤東曾于1961年1月指出:“應該允許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具體化,也就是說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和本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8]。
之所以會出現用馬克思主義具體化代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種現象,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當時蘇聯奉行大國沙文主義對中國施加壓力的結果,抵制中國使用具有民族傾向的表達方式。另外,從毛澤東本人來看,相對來說他更喜歡“具體化”的馬克思主義。但是不管采取哪種表達方式,“其思想實質都是把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或稱普通真理,或稱基本原理)和中國實際(或稱具體實際,或稱具體實踐)相結合,這幾個命題在一定意義上是同義語”[9]。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國進入改革開放新的歷史時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提法重新進入人們的視野。在此基礎上,馬克思主義時代化亦成為這一階段的主題。鄧小平客觀分析國內國際形勢,并做出“和平與發展是時代主題”的科學判斷。隨著時代的發展,馬克思主義必然隨著時代的發展展現出新的生機和活力,馬克思主義時代化也逐漸進入人們的視野。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提法也被十七屆四中全會確認。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認為:“時代和任務不同了,必然不斷結合變化的實際,探索解決新問題和答案,從而發展馬克思主義理論本身。”[10]這體現出鄧小平對馬克思主義時代化的重視。這之后很長一段時間,江澤民、胡錦濤都強調馬克思主義時代化、科學化這一主題。江澤民認為:“馬克思主義是科學,要隨時代、實踐和科學的發展而發展。”[11]這段話表明,江澤民非常重視馬克思主義時代化問題。胡錦濤在十七屆六中全會上明確提出“馬克思主義時代化”這一科學命題,這也是第一次在正式場合明確提出。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繼承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推陳出新,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不斷形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創新成果,并體現出新特色。
1.習近平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體現民族化特點
習近平總書記倡導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思想,體現出更加鮮明的民族特色和中國特色,更加鮮明地打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底色。正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運用中國人民喜聞樂見的民族語言來闡述馬克思主義理論,揭示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規律,使之成為具有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馬克思主義。”[12]我們今天要推動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不僅要反映出我國特點,更要體現中華民族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特色。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提到,“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13]。這是我們黨第一次清晰地用“兩個結合”的表達方式,詮釋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機結合。十九屆六中全會再一次予以確認:“以習近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
進入社會主義新時代以來,我們黨堅持把馬克思主義理論同我國社會現實有機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表現出極強的中國氣質、中華民族特點、中華民族特色。
2.習近平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體現世界化特點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推進發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中,我們不僅要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還要從世界其他國家文化中獲取有助于推動自身發展的有益成分。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不僅要解決中國問題,更要為世界發展、全球治理做出中國貢獻。十八大以來,我們黨一直從全球視野關心人類的前途命運,從人類社會發展大潮流、全球經濟變革大格局、中國社會發展大歷史角度正確認識和處理中國同外部世界的關系,堅持開放、不搞封閉,堅持互利共贏、不搞零和博弈,站在世界歷史發展公正的一方,站在人類發展進步的一方。在把馬克思主義與具體實際相結合過程中,既要推進中國自身的發展,又要考慮為世界發展做出貢獻。習近平曾表示:“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一定要以寬廣的眼光密切觀察世界局勢的發展變化。”[14]習近平總書記認為,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不僅要立足于中國實際,還要緊密聯系世界局勢、國際形勢的發展變化。從世界局勢的發展變化中,獲取制定和調整中國發展政策的信息。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強調:毛澤東思想的誕生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一次歷史性飛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建立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飛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確立,順利完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飛躍。至此,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現了三次理論飛躍。
從新民主主義革命到社會主義革命,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實際相結合而產生的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創新性運用和發展,是被實踐證明了的關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
毛澤東通過研究中國國情和革命斗爭規律加以研究,理論聯系實際,摸索出一條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通過工農武裝割據,走上一條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毛澤東同志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結合我國的具體實際闡述了人民戰爭、土地革命、工農聯盟、整風運動等思想,為推翻“三座大山”、打敗日本侵略者、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實現民族解放找到了正確方向。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怎樣建設新中國、怎樣把戰爭廢墟建設成美好家園,成為擺在中國共產黨人面前的重大課題。至于怎樣建設,馬克思在其原著中并沒有給出答案。當時的蘇聯雖然進行了初步社會主義建設,但由于兩國國情不同,不能照抄照搬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黨開啟了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第二次偉大創舉。在毛澤東思想指引下,中國共產黨團結領導各族人民自食其力、艱苦奮斗,把一個一窮二白、人口眾多的東方大國帶入社會主義社會。這不但為實現中華民族振興奠定了物質與制度的基礎,而且體現了馬克思主義不可動搖的真理性和與時代精神相同步的活力。
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一次歷史性飛躍產生的理論成果——毛澤東思想的指引下,黨領導人民創造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成就,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徹底結束了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徹底結束了極少數剝削者統治廣大勞動人民的歷史,徹底結束了舊中國一盤散沙的局面,徹底廢除了列強強加給中國的不平等條約和帝國主義在中國的一切特權,實現了中國從幾千年封建專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偉大飛躍。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中華民族任人宰割、飽受欺凌的時代一去不復返。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在傳承和發揚毛澤東思想的基礎上,進一步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飛躍。
改革開放以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成為大家必須回答、同時無法繞開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這個問題不解決好,我們就無法繼續前進。鄧小平總結歷史經驗與教訓,借鑒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建設成果,提出“社會主義本質”理論,解答了到底“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從中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出發,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停止使用“以創級斗爭為綱”的口號,把主要精力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開啟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宏偉征途。
以江澤民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加強對社會主義本質理論的認識的同時,緊緊圍繞“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這一問題,抓好馬克思主義政黨建設,成功地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向21世紀。以胡錦濤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形成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主要圍繞“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的時代課題,在新形勢下進一步堅持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這一時期,黨領導人民創造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成就,實現了人民生活從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歷史性跨越,推進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偉大飛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建立,是我們黨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進一步堅持、發展和創新,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飛躍。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在全面深入貫徹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的基礎上,創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飛躍。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首創“兩個結合”,開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境界,是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科學回答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什么樣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什么樣的長期執政的馬克思主義政黨、怎樣建設長期執政的馬克思主義政黨”等問題,深化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規律和中國共產黨長期執政的規律的認識。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生動體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邏輯主線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共同主題,開辟了馬克思主義發展的新境界,開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新篇章。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 《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 指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是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飛躍。
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在人類思想史上,就科學性、真理性、影響力、傳播面而言,沒有一種思想理論能達到馬克思主義的高度,也沒有一種學說能像馬克思主義那樣對世界產生了如此巨大的影響。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蘊含著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閃耀著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光輝。
1.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守馬克思主義的理想信念
中國共產黨是高舉馬克思主義精神旗幟的政黨,馬克思主義信仰、共產主義理想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命脈、靈魂和精神支柱。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指出:“馬克思主義信仰、共產主義遠大理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是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靈魂,也是保持黨的團結統一的思想基礎。”“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從思想上正本清源、固本培元,筑牢信仰之基、補足精神之鈣、把穩思想之舵,保持共產黨人政治本色,挺起共產黨人的精神脊梁。”這些重要思想始終閃耀著馬克思主義的信仰之光,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無論是處于順境還是逆境,我們黨從未動搖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
2.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強調“把人民裝在心中”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 《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指出:全黨必須永遠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站穩人民立場,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尊重人民首創精神,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著力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和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不斷為美好生活而奮斗。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核心價值取向,是對馬克思主義人民觀的繼承和發展,與中國共產黨的初心一脈相承。
3.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始終堅持實事求是
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活的靈魂,是黨的思想路線的核心,也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唯物論底蘊。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黨校2010年春季學期開學典禮上指出:“學習和掌握馬克思主義方法,必須學習和掌握實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實事求是,集中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唯物的、辯證的認識論,是我們黨始終堅持的根本思想方法。”[15]這進一步深化了實事求是唯物辯證法的理論底蘊,明確了其根本方法論的地位。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當今時代、當今中國最鮮活的馬克思主義。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不斷發展的開放的理論,必將隨著偉大實踐的深入推進而持續發展、不斷豐富、更加完善。在中國當代,堅持和發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就是真正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概括總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十個方面內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任務、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必須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黨在新時代的強軍目標、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方針。這十個方面內容是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深入認識和總結,是理論創新,是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軍隊建設、外交、政黨建設的有益補充。
從時間維度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個“21世紀的馬克思主義”,將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過程中發揮巨大的指導作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刻揭示了黨的思想理論創新發展的內在規律,為中國共產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征程提供思想指導和根本遵循。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我們黨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推動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更為完善的制度保證、更為堅實的物質基礎、更為主動的精神力量,推動復興之路進入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
從地域維度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將超越國界,對世界產生重大影響。21世紀馬克思主義蘊含著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面向世界、走向世界的深刻內涵。在當代中國,堅持和發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必將進一步彰顯作為21世紀馬克思主義的時代意義和世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