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英暉
江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江西 南昌 330039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我國逐漸出現了企業技工荒的發展現狀,由此職業院校教育得到了社會和國家更多的關注,希望通過改善、優化職業院校教育體系,為社會發展、企業發展輸送更多的技能型人才。目前,職業院校管理工作較為復雜,各專業、各學科教師承擔著較大的工作壓力、生活壓力、社會壓力,但是自身的職業聲望卻無法得到提高,這就導致職業院校教師存在一定的職業倦怠心理,在教育工作中經常會流露出無力、抱怨的情況,如果這些問題無法得到有效、及時的解決,很容易出現大的教育問題。由此,我國需要強化對職業院校教師職業倦怠的重視,激發教師工作的動力、活力,能夠以最飽滿的狀態投入到教育事業中,增強職業院校教師的歸屬感與認同感。
職業倦怠是一種經常發生于就業人員身上的正常現象,導致這一現象的因素是多元且較為復雜的,職業院校教師職業倦怠對各方面所產生的影響表現在:
首先最常見的表現就是不想進行工作程序,情緒煩躁,經常為還沒發生的事情產生擔憂的情緒,對自己的前途喪失奮斗欲望,對周圍的人和事都提不起興趣來。很顯然職業倦怠期不僅僅對于職業院校教師的工作產生了負面情緒,還對他們的生活乃至生理健康都有著嚴重的消極反應。這樣的情況如果不加以及時的調解最終會形成不想工作和身體亞健康的惡性循環,不利于教師個人的健康發展的視野的進步[1]。
職業院校的辦學目的是培養能夠建設國家的人才,任何教師都要謹記這一宗旨,一切以學生為先。但是如果教師產生了職業倦怠期,就會打破教師之前在正常教學中的正常行為,改變他們以前教授課程時候的習慣。還可能造成注意力不夠集中,精神渙散,不愿意在管理學生中投入之前的精力,不再時刻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況和心理成長狀況,而教師的行為是最容易影響到學生的,學生可能對教師的某些行為進行模仿,這就容易縱容學生進行一些違規違紀甚至是違法的行為。另外,學生在職業院校讀書的這個階段是承上啟下的重要階段,在這個關鍵時期,缺乏關心和管理的學生勢必會有些彷徨無助,不利于學生個人的學習進步和正確三觀的形成。
以傳統的目光來看,一所學校的好壞主要取決于其教學成果的高低,因此,從某種程度上來講教師的是否好好工作也行影響著學校的發展情況。學校高價聘請教師教授學生專業知識是校方的投資,但如果教師在工作中長期處于職業倦怠期,不愿意認真的工作,甚至不愿意完成自己的本職工作,那就等于校方的投資得不到同價位的回報,這無異于是一種資源浪費。除此之外,在職業學校學習過后,學生得不到專業科學的就業指導,這就會擾亂學校的正常進度,甚至會降低學校的就業率。但是很多學生在進行院校選擇的時候,將就業率作為自己首選學校的關鍵因素,所以是即便學校的其他教師教學經驗再豐富、實驗設備再完善、教學條件再好,很多學生只看就業率低下也會很快淘汰這家學校。所以說如果教師長時間處于職業倦怠,不僅會影響自己和學生,更會影響學校在社會上的影響力。
學生作為即將步入社會的人群自然是需要正確引導和教導的,在這個塑造三觀的關鍵時期,若是因為教師處于職業倦怠期而沒有及時進行思想政治的教育,不能及時發現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體現出來的問題,那么就會釀成大錯。再加上如今這個社會信息化發展得極為迅速,很多社會上的不良思想、不良行為都會透過網絡滲透到學生之間來,例如“大學生裸貸”“大學生割腎買手機”“大學生投毒案件”等等,這些慘案的發生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教師處于倦怠期對學生沒有很好地關心,導致大學生毀了自己的前途的同時,也加劇了社會不安定的因素,教育不好孩子這是我們教師難辭其咎的[2]。
職業院校教師出現職業倦怠心理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壓力因素導致的。在壓力因素中又包含了社會方面、學生方面、教師方面、學校組織方面等,并且這些壓力不是動態化的,讓教師出現力不從心的教學現狀,不再把教育工作作為一種事業來對待,而是當成一種任務、痛苦,這不利于職業院校教育事業的健康、可持續性發展。當前,在職業院校發展過程中,一些功利化的價值取向也讓教師產生職業倦怠心理,教師的壓力和經濟待遇產生聯系,很多教師付出了很多的努力,但是工待待遇缺乏調整、提升,會讓教師認為自己的付出和收入是不平等的,由此,產生一定的不滿心理、自卑心理。同時,當前社會發展更為關注職業教育質量,這對于教師也將構成了一種壓力,教師需要不斷跟隨教育行業發展的腳步,不僅要實現教育觀念的更新,還要做好教學模式、教學技術的更新,適應信息化教育模式,這會讓部分教師出現一定的工作壓力。除此之外,職業院校的學生學習意識、自控能力比較差,很多學生都是因為中考失利、學習能力較差步入到職業院校教育中,內心不服從教師的管束,這也會使教師產生一定的職業倦怠心理。
環境因素也是導致教師出現職業倦怠的主要原因,其中觀念認知、教育改革、教育負擔都能夠構成環境因素,也是教師出現職業倦怠心理的內在影響。經過調查可以發現,職業院校的教師每周課時比較多,結束了一天的工作之后,存在身心疲憊、無精打采的現狀,讓教師感覺教育工作是枯燥的、無聊的,對未來的教育事業看不到希望,產生一定的抱怨情緒。同時,“最光輝的職業”是大眾對教師的一種評價,很多教師被籠罩在這種“光環”之下,這也會加劇職業院校教師的焦慮感、職業倦怠感。再加上,很多職業院校教師認為自己和普高、高校教師相比,無法得到社會公眾的認可,存在一定的自卑心理,這些都成為職業院校教師出現職業倦怠的成因[3]。
經過調查可以發現,個人因素也是職業院校教師出現職業倦怠心理的核心因素。不同教師在任課科目、職稱、年齡等方面有著較大的差別,這些也會影響教師自我成就感。每一個人的觀念都是不同的,例如面對新課改,部分教師會積極應對,認為新課改對于促進教育事業發展有著較大的幫助。但是還有一部分教師認為新課改只是一些形式化的東西,并無法產生較大的作用,這種觀念的兩極分化,也會讓部分教師出現職業倦怠感。同時,人格類型的不同也會影響教師的職業倦怠感,一些好勝心與進取心比較強的教師,很容易在教育工作中產生緊張的心理,并且容易受到他人的影響,這些都會增加教師的工作壓力,長久累積下來,就會產生職業倦怠感。除此之外,一些新入職的教師很容易出現職業挫敗感,在工作中感覺自己用不上力、使不上勁,長久下來就會累積成一種職業倦怠情緒。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各行各業都有自己的一套管理制度,教育行業也不例外。在這么多年以來學校中的管理方式似乎一直都是一成不變的,這樣的管理方式其實是不利于教師自身的發展的,嚴格的剛性管理也會讓教師感到“透不過氣”,從而覺得十分壓抑,這樣的情況之下,教師能夠憑著自身的道德操守完成自己的本職工作已經很不容易,更不要說進行教學革新或是保證每天以十足的熱情面對工作和學生們了。雖然對于校方來說,教師和學校的關系只是聘請關系,盈利才是最終目的,可是教師和教學盈利本就互為表里,是不可能分割開的兩部分,做好教師管理,關心教師的自身健康和心理承受能力也是為學校盈利著想。生活本就是一地雞毛,如果學校的管理模式不能為教師創造一個較為寬松的創作環境的話,就一定會導致教師們產生職業倦怠期,這并不是一個優秀學校的做法[4]。
要想解決職業院校教師的職業倦怠問題,需要基于社會層面給予支持與干預。緩解職業院校教師的職業倦怠感,離不開社會群體的關心與支持,不斷提升職業院校教師的社會地位,為職業院校教師構建一個舒適、健康的人文發展環境,能夠更加專注投入到職業院校教育事業中去。首先,需要不斷改善職業院校教師的社會地位,國家需要提升職業院校教師的經濟待遇,在發展職業教育的同時,設立相應的法規、政策,完善職業院校的教育體系,全面維護職業院校教師的權益,激發職業院校教師的自豪感與歸屬感,產生更多新的工作動力,消除教師的工作壓力、社會壓力。其次,職業院校教師需要具備獨特的社會形象,社會需要詳細了解職業院校教師的工作癥結與生活狀況,幫助職業院校教師獲得一定的工作成就感、愉悅感,從而能夠把教育工作作為一種事業來對待,擁有更多的工作動力。除此之外,國家需要強化對職業教育的宣傳,讓人們意識到職業教育的重要性,這樣能夠增強職業院校教師的榮譽感、責任感。
要想消除職業院校教師的職業倦怠問題,需要做好職業院校內部的改善、優化,重視特色興校,積極發揮出政府的宏觀調控能力,讓職業院校教育培訓與管理工作更加規范化,強化對職業院校教育的肯定與支持,把企業人才需求計劃和職業院校教育目標整合在一起,開展零距離辦學,學校要重視對教師的培訓,通過校企深度合作、深化產教融合、定期培訓、輪崗交流,讓職業院校教師具備較強的職業能力,構建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體系,這樣既能夠獲得家長的支持,還能夠激發職業院校教師的社會認同感、自我成就感,從而更加專注投入到職業教育中去。其次,在以往的績效評價工作中,只把學生的成績作為評價教師工作績效的基礎,這種應試教育評價模式,會增加職業院校教師的職業倦怠心理,由此,學校需要構建多樣化、靈活化的教師績效評價體系,以此來消除教師的心理疲倦,充分挖掘教師的教育潛能,給予教師更多的教學自主權,以此來幫助職業院校教師改變、克服職業倦怠心理。
在職業院校教師職業倦怠問題中,教師需要實現自我更新,具備正確的自我定位、自我認知,通過個體的力量來克服障礙、自我更新,全面消除工作中存在的職業倦怠問題。首先,職業院校教師要正確對待工作中存在的職業倦怠現象,積極去解決自身的消極情緒,做到熱愛教育事業,擁有強烈的職業信念,不僅要擁有物質追求,還要不斷提升自我精神追求,具備淡薄、平凡、踏實的職業觀念,堅決抵制各種誘惑,在教書育人中獲得職業的樂趣,這樣才能夠消除存在的職業倦怠情緒、心理。同時,當前職業院校教師的職業壓力比較大,存在嚴重的教育負擔,教師之間可以定期溝通、交流工作中的困惑與問題,能夠自我排除憂愁心理。其次,職業院校教師需要強化自我效能感,擁有堅定的抱負、志向、信念,在職業教育事業中關愛學生、成長自我,時刻鞭策自己,這樣才能夠在教育事業中投入更為充沛的精力。最后,職業院校教師要做好職業規劃,對本職工作有正確的認知,意識到“活到老學到老”的重要性,在教育事業中與時俱進,不斷更新教育觀念、教育內容,提高自我專業化教育水平,定期觀看一些職業生涯規劃的視頻,只有具備明確的目標,才能夠在教育事業中充滿希望與斗志,最大程度遏制自身職業倦怠感的滋生。除此之外,職業院校教師需要構建積極的學生觀,和學生之間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用自己的愛去感染、引導學生,這樣既能夠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對于教師自身來講也是一種成長、提升,消除工作中的職業倦怠感。
客觀來說,教育是神圣的職業,傳道授業解惑,培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教師需要牢記自己的職責,把學生放在自己事業的首位。對于學校來說更重要的是要關注教師的職業狀態,積極消除職業院校教師存在的職業倦怠問題,讓教師能夠以最充沛的狀態投入到職業教育事業中去,增強職業院校教師的工作責任感、自我認同感、自我效能感,產生更多的工作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