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緒林
(重慶三峽學院文學院學科教學(語文)專業2021級 重慶 404000)
詩歌的語言形式與小說、議論文等明顯不同,意味著在詩歌的學習上也要與其他文體區分開來。通過之前對詩歌的學習與運用,學生在初、高中階段已經能夠把握詩歌關鍵字詞,樹立了主動聯系詩人人生經歷解析詩歌全篇大意和分析詩歌情感的意識。在詩歌教學課堂上,教師既要繼續讓學生學會運用閱讀文章的一般方法來賞析詩歌,又要兼顧詩歌語言的特點,多誦讀、多引導,引領學生抓住詩歌核心,促進學生更進一步體會和感受詩歌意境。
蘇軾曾說“淵明之詩,篇篇皆離不開酒。”酒為淵明的增添雅致與灑脫,淵明與酒便變得不可分割。余光中先生曾言,李白豪情壯志飲酒去,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李白與酒為伴,既是“酒仙”,也成就了“詩仙”。酒給了陶淵明和李白創作靈感,陶、李二人便成就了“酒”的詩歌文化。學生通過對陶淵明的《飲酒》(其五)的理解與學習探究,再分析探究李白《將進酒》,可以通過對比分析深入理解,一起探究兩位詩人如何寄情于酒,體味古代人的酒后吐“真言”。
學生已經學過不少古詩詞,對詩歌的形式、學習方法等都有了初步的認識。學生對著名詩人陶淵明并不陌生,在學習《飲酒》(其五)前,已經學過陶淵明的《歸園田居》《桃花源記》和《五柳先生傳》等多篇古詩文,對其人、其詩、其作都有了一定了解。在《飲酒》的教學上,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特點,安排學生先自析再探究,在學習過程中,教師通過提問等方式加以引導、點播,讓學生自己學會學習詩歌,領會詩歌的內涵。
《飲酒》這首詩寫在陶淵明歸隱之后,主要表達對田園生活無限美好的贊美之情,流露出詩人隱匿山水之后的怡然與閑適,反映了淵明對黑暗官場的不屑和憎惡。雖然學生跟淵明已經是“老熟人”了,但對陶淵明的內心世界和精神內涵等了解并不深入,所以教師可以利用這首古詩詞的學習幫助學生加深對作者思想內涵的理解,不僅可以深入學習鑒賞淵明的詩歌,而且還能在理解本詩豐富深刻的思想內涵的同時,體會作者積極的人生追求,正確理解詩人心志高遠的精神境界,培養學生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
學生不僅非常熟悉李白,而且對《將進酒》這首詩也有一定的了解,但也只停留在積累名言佳句的簡單層面上,很少體味詩歌本身的“韻味”,缺乏審美品位和文學鑒賞能力,在學習詩歌與鑒賞詩歌之間缺少聯系的橋梁。而教師就需要助學生建起這座“橋”,從認知階段到解讀階段再到鑒賞階段,由“表”及“里”,體會詩歌音韻美、意境美、語言美、思想情感美。
《將進酒》這一單元教學重點是“因聲求氣,吟詠詩韻”,讓學生通過誦讀進入詩詞的情感世界。作為這一單元的起始課,《將進酒》對后面的詩歌學習起到引領和示范作用,學生在這一課的學習中掌握“因聲求氣、吟詠詩韻”的方法,才能在后面的詩歌賞析中更好地運用并實踐。李白借漢樂府之題作《將進酒》一首,借酒抒內心之情,表不忿之意。李白與友人岑勛一起飲酒高歌,大吐心中不快,徒有凌云壯志,卻又才高運蹇。他的不拘繩墨與豪奢放逸讓整首詩悲壯但不感傷,憂愁而不苦悶,學生學習詩歌時教師應正確引導學生學習李白之風骨,樹立自信、樂觀的人生態度。
何為“飲酒”?為何通篇不見“酒”?傳言《飲酒》(其五)還真是詩人陶淵明在田園休憩、飲酒之后所作,名字雖為《飲酒》,但詩歌所寫內容卻與酒沒有一點關系,全詩都在抒寫作者自己的志趣。歸于田園多年后,在農村悠然自得的陶淵明寫就了《飲酒》其五。喝點小酒,偶發有感,奮筆疾書,直抒心遠自無他物的感慨,描寫了作者從山水田園中尋找到遠離世俗的恬適之心和怡然之境。
在《飲酒》這首詩中,陶淵明寫了他見到的許多令人心神向往的內容。比如,在喧囂難處的塵世卻能安享清幽,可以信手采摘美艷做寒的菊花,不經意間就瞥見自古就是旅游打卡勝地的廬山,山中還有三三兩兩的飛鳥在升騰著的氤氳多彩的云霞中留下回巢的身影,美好景象讓人沉醉不已。
一個“酒”字貫穿《將進酒》全文,借酒表著“愁”,緊緊相扣,抒發了李白“悲傷--歡樂--憤激--狂放”跌宕起伏的情感。作者在愁緒中嘆傷時光飛逝,在愁緒中借酒尋樂,在愁緒中激昂慷慨,最后在酒中放縱、失態,這是懷才終不得遇又期盼為世所用的李白心中的萬千感慨。因此,豪邁僅僅只是《將進酒》的外在,憂愁才是《將進酒》的本質。
雖然憂愁是本質,但是李白之所以叫李白,便是因為他的凌云壯志,激昂澎湃,這才是我們認識的李白。所以就《將進酒》來看,樂觀也是他的基調,遺憾、悲傷,從來都是不屬于他的字眼。縱是懷才不得伯樂、壯志不得舒展也不能影響李白,他就是他,對自己充滿自信,哪怕是在借酒抒己悲,也是希望自己能夠用世于人,施展才華、實現價值、報效國家。李白通過《將進酒》來告訴人們縱是生活多有磨難,抱負不能實現,也要積極面對生活。天既生材必然是有用武之地,保持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保持自信的人生信念。
初讀《飲酒》,分析文本:
分析詩中秋菊、東籬、南山、飛鳥這些意象的內涵。
(1)采菊:陶淵明桀驁不馴,菊花傲骨獨具,深得淵明之心。因此陶淵明愛菊、詠菊,寄托不羈、高潔的情致于菊花之中。
(2)東籬:東籬這個詞在陶淵明的詩中象征遠離塵俗、潔身自好的品格。
(3)南山:南山即廬山。廬山擁山川之靈異,高雅之士好棲居于此,陶淵明亦好于此。陶淵明情懷高潔、情興悠然,會心于南山,心向往之,怡然自得。
(4)飛鳥:飛鳥二字,既是眼前之實景,為這平淡的畫面增添了一點動感,它又使人感受到它既是客體之物象,又是詩人主觀之自我。
初讀《將進酒》:
本詩共分為四層,依次是:起興、入題、舉杯勸酒、勸酒辭。
(1)開頭便是起興:詩歌開頭便是“君不見”引出全文,體現出詩歌的沉著與親近。“黃河”一聯以此物來比他物,“天上來”說明了黃河源頭之高雄偉壯闊,“不復回”便是時光飛逝不饒人。“高堂”引出人生,“青絲成雪”感嘆父母年老。這兩句一天一地在到人生,心境闊達,在慷慨之中卻又生出悲壯之味。
(2)然后切入主題:詩歌節奏逐漸加快。從“人生”到“空對月”,流露出詩人對未來的憧憬與信心。
(3)高潮舉杯勸酒:整體表現出作者勸酒的表現出的親切之感,詩歌節奏逐漸加快。
(4)豪言壯志勸君飲:既是豪言壯志,便是要讀出暢快淋漓之感,把李白的狂放不羈盡情展現。“鐘鼓”是勸酒的中心,只希望在此醉生夢死,不想清醒。“古來”兩句解釋說明為何“不復醒”,上句平緩,下句激昂。用“陳王”事跡來引出古人豪飲壯舉,“主人”兩句,前句節奏緩和,后句突變、反客為主,高呼勸飲,讓人無法拒絕。
兩首詩雖都是“飲酒”,但詩人表達方式卻完全不同。陶淵明的詩雖語言淺顯、平和近人,但也意境高遠。李白的詩感情起伏跌宕,想象大膽奇特且豐富,風格奔放雄健。但在朗誦不同的詩歌時應根據詩人感情的變化來選擇朗讀的基調,同時也需要注意詩中節奏已經情感變化,通過有感情地誦讀來體會作者的寫詩的情境與所思所感。
《飲酒》文本探究
(1)既是結廬在人境之中,為何有沒有馬車喧鬧呢?
分析:本詩中的“車馬喧”指的并不是尋常巷陌里百姓來來往往中車馬喧鬧的聲音,在這里它指的是身居高位的人的來往。“而無車馬喧”指的是陶淵明不愿奔逐俗世,不與上層人士來往,看淡了名利和榮華富貴。
(2)“悠然見南山”中的“見”可否改為“望”“看”等字?
分析:“見”是不經意的一眼,表現漫不經心,而“望”和“看”這些字都指的是有意地用眼睛盯住看。這就說明“見”是無意識的“瞥見看”,而“望”和“看”是有意識的“盯著看”。“見”正體現了淵明的“悠然”與“自得”,而“望”與“看”都顯得十分刻意,不能表達淵明“悠然”之之味。
(3)“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這兩句的詩表達的是何種含義?
分析:這兩句位于全詩結尾處,是這篇詩歌的總結之語。在這當中,我們可以體會淵明隱居山水之間的生活真諦--雖想要把它表達出來,卻又不知道該如何形容。這就表明,生活的真諦用言語是無法概括而言不足以概括的。
整體感知:
《飲酒》開頭便是:“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淵明雖居住在人多的地方,卻是聽不到那些奔逐于俗世的喧鬧。蕓蕓眾生,皆為利往,樂此不疲。可偏偏陶潛是個例外,不熱衷于此,獨愛山水田園。這便有了“問君何能爾?”突來一問,讓人錯愕不已。但陶淵明不止于此,又自己作答“心遠地自偏。”一問一答,表明自己心境已遠離奪利爭名的黑暗官場,疏遠了奔波世俗的人來車往,因而我的內心、我的居所皆是世外之地。從官場中退隱,脫離污濁現世喜溢于言表,其心情當然是舒暢愉快的。
中國石化勝利石油工程公司烏克蘭項目五部鉆機海運工作全部啟動運行,并于11月中上旬先后抵達烏克蘭,有望在今年年底正式開工。該公司與新疆貝肯能源公司合作,經多輪談判,于9月13日就烏克蘭6個區塊的天氣然鉆井項目執行雙方正式簽署服務合同。
《將進酒》文本探究
(1)因聲求氣,品讀詩文,教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體會“與爾同銷萬古愁”的“愁”有哪些?
分析:一愁:“父母年邁青絲成雪”——時光易逝,青春不再
二愁:“散盡千金終復還來”——懷才不遇,壯志未酬
三愁:“圣賢孤寂飲者留名”——圣賢寂寞,陳王失意
分析:李白貧賤驕人,鄙夷俗世。人生道路寬廣,卻獨李白沒有出路,表達了李白自己懷才不遇伯樂之情,卻也不急于強求功名之心;天既生材,那材必有用武之地,現在又何必苦惱沒有伯樂呢?于是,他選擇借酒消愁不復醒,用自己的方式追求自由與解脫。雖不得志,但也不自我否定,“天生我材必有用”便是李白肯定自我、肯定人生的樂觀自信,雖有憤懣,卻也慷慨。
(3)在《將進酒》中,李白是怎么勸酒的?
分析:人在得意的時候就要享受時光,不要讓杯中無酒空對圓月。我們宰牛烹羊尋求作樂,喝就喝個痛快,一次性喝他個三百杯也不算多。舉起酒杯喝下去,不要停下來。
(4)在《將進酒》中,作者有哪些人生態度和情懷?
分析:慷慨且豪邁、熱情且樂觀、真誠且坦蕩。
整體感知:
全詩開頭四句寫悲。一落筆就寫黃河之水天上來,氣勢磅礴,有慷慨生悲之意。李白筆下的黃河,充分展現了它的浩大聲勢和宏偉氣魄,悲哉壯哉。“人生”以下六句寫歡。雖然李白官場失意,但他并不在意。與朋友相聚嗎,酣暢淋漓,也同樣是人生樂事,所以為什么要苦惱,不去痛痛快快飲一場呢!于是大呼“烹羊宰牛”,準備像先者鄭玄一樣飲他個三百杯。“鐘鼓”之后盡顯憤激,待到酒宴開始,李白高舉酒杯,酣暢淋漓,于是詩歌突然從歡暢轉為憤懣,表達了詩人對營私結黨的貴族豪門痛恨之前,至于此便有只希望長醉不愿醒來。從這兩句詩中可以看出李白離開長安之后的憤激之情。最后,主人言錢少至結尾皆為狂放之筆,因錢少便要把自己一切值錢之物都拿來換酒喝,真是狂放到了極點。這種狂放,李白獨一份。當然,也體現了詩人的悲沉之重、歡愉之濃和憤激之深。
陶淵明、李白的飲酒佳作內容豐富、情感真摯。蕭統曾用“吾觀其意不在酒,亦寄酒為跡焉”來評價陶淵明的“酒”,認為他嗜酒并非本意,意在將自己的生活經歷中的思想情感寄托酒中。而趙文輝也用“寓意自知非是酒,傷心誰與共論文咽”來對李白“酒”進行類似的評判,他也指出李白本意不是嗜酒,而是寄酒為意,將志向情感寄托酒中。更有趣的是,陶李二人對某些問題的認知和及時行樂的思想感情也大致相似,通過比較閱讀,我們可以從寫作手法中找到不同,也可以在情感表達中找到相似,對比學習,可以促進學生深度學習詩歌和理解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