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潔 張 梅
(湖南人文科技學院 湖南婁底 417000)
梅山兒童音樂是梅山文化中非常經典、傳唱度較高的歌謠,它有著啟蒙教育的作用,這些音樂用詞淺白,基本上都是日常生活用語,充滿童趣,極其生動、活潑。句尾押韻,富于音樂性,易懂、易記、易唱。小時候所學,年紀大了也未必能忘記。但如今隨著網絡的普及,越來越多的網絡歌曲“口水歌”得以盛行,而民間音樂因為缺少刺激、科技含量高等現代年輕人所追求的特點,已逐漸地被人們所遺忘。現在梅山地區大部分民謠已失傳了,梅山地區的兒童也不再傳唱土生土長的兒歌,取而代之的是現代的兒歌及一些流行歌曲。如果不加以整理、保護和傳承,勢必會消失于漫漫的歷史長河中。
梅山兒童音樂最主要的傳授方法就是口傳心授,沒有固定的樂譜,沒有進行專業的音樂培訓,其內容多與梅山地區人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從而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狀和政治經濟文化水平。梅山兒童音樂歌詞簡潔直白,常出現問答形式,在歌詞中向學前兒童傳達為人處世的道理,傳授生活中的常識,多是民間俗語,充滿童趣,歌詞押韻,富有音樂性,朗朗上口。旋律和音調多為梅山當地的方言音調,含有鮮明的地域性和獨特的民族性。節奏較快,韻律感十足。表演形式多為在人們日間耕作中,長輩與幼兒的相處中,學前兒童的嬉戲玩耍中,喜聞樂見,深受學前兒童喜愛。
現已有可在書籍和網絡上查找到的梅山兒童音樂39首,分類擇要,分以教誨童謠、游戲童謠、知識童謠三類:教誨童謠指在梅山兒童音樂中具有教育教誨意義的童謠其中包含著梅山地區人民世代相傳的倫理道德,在梅山兒童音樂中,這些教誨童謠,都在傳達梅山地區人民重孝道明事理的品質;游戲童謠指的是梅山兒童音樂中,在梅山地區學前兒童的游戲過程里所吟唱的童謠,有極強的韻律性和娛樂性;知識童謠指的是在梅山地區的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通常通過敘事或是表述一個事物的外形,從而達到對學前兒童的教育和啟蒙作用。
(1)橫向空間視角
梅山兒童音樂具有其本體價值、環境價值。梅山兒童音樂在一定程度上記載著梅山地區的歷史信息,其本體價值是最主要的價值體現。任何事物的形成都有其特定的環境土壤,梅山兒童音樂也不例外。梅山地區由于其閉塞的地理位置加上唐朝末期朝廷曾多次征兵討伐,但屢次失敗,從此朝廷禁止與其交往,梅山人與外界的聯系由此隔絕。為此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梅山文化,衍生出了梅山兒童音樂。如《回娘家歌》中“大假(姐)回來殺噠豬,二假回來殺噠羊,三假回來殺噠抱雞娘。呷也不呷,常(嘗)也不常,拌(躲)到門旮旯里哭一場。”地域方言化明顯,同時描繪出當時女兒出嫁嫁入他們后即與娘家斷絕關系的社會環境下,出嫁的女兒回娘家的現狀。
(2)縱向時間視角
梅山兒童音樂具有其初始價值、衍生價值。梅山兒童音樂自其傳唱開始時,即被賦予了一定的初始價值,如教誨幼兒孝敬長輩,知識童謠讓幼兒認識事物,游戲童謠記錄著幼兒的浪漫與天真。隨著歷史的推移,梅山兒童音樂可能會被賦予更多的衍生價值,如追溯歷史,了解梅山地域特色等等。
(1)“道德倫理”的本位人生觀
以恪守倫理道德為本位的特質,貫穿在梅山兒童音樂中,對梅山學前兒童的人生價值觀形成潛移默化的深刻影響。對梅山地區人民從學前兒童時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對于穩定當地的社會秩序發揮了一定的作用。
(2)“全面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
可持續發展是一個地區,也是一個民族延續至今的根本。《打鐵歌》中“腳上穿三年,壁眼里塞三年,老鼠子動口咬噠邊,叫花子討噠穿三年。”歷代的梅山兒童音樂演變至今,依舊描述著梅山人民質樸節儉,辛勤耕作的生活方式,樹立不過分開發、砍伐,不鋪張浪費的科學發展觀,教導學前兒童科學的發展觀,對梅山地區的生態環境也起到了一定的保護意義。
(3)“重孝明理”的規勸訓導觀
百善孝為先,梅山兒童音樂中,將重孝明理幾乎貫穿在所有的曲目當中,從學前兒童時期,教導幼兒孝敬父母,尊敬兄長,愛護姊妹,這些規勸和訓導,深刻地融入了每一首音樂曲目當中,傳唱在梅山學前兒童的身邊、口中,也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
審美感知能力是幼兒審美心理形成過程中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培養幼兒的審美感知能力,是進行藝術欣賞和藝術創作活動的必要條件,同時也有利于培養幼兒豐富的審美想象力、透徹的審美理解力和活躍的審美創造力,是積累豐富的內在情感的重要手段。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理使其審美感知能力常伴有行動性,通常以直接的行動、表情等方式來表現對美的感受,比如聽一聽、唱一唱、跳一跳以及相應的身體律動。
因梅山險要的地理環境和其被政治孤立的歷史條件,以及獨特的新化方言,形成了新化山歌鮮明的色彩和濃郁的地域風格。演唱上可分為平腔、花腔、彈腔、高腔、波羅、滾板和鑼鼓山歌七種,起音都比較高,顯現生活性、世俗性的特點;曲式結構紛繁復雜,多種多樣;情感上表現出鄉村田園的風味,多為親情、愛情等情感的表述,彰顯人性的真善美。幼兒可以通過聽、唱以及表演的方式來感受梅山民歌獨有的帶有及其濃郁的鄉土化的旋律和節奏美。梅山地區主要位于湖南中部,南面以丘陵為主,西北面高山綿亙,溝壑縱橫,地勢險要,對外交通極其不便。所以梅山民歌的形成主要來自梅山群眾的農耕生活中,沒有外界因素的干擾,現存的梅山民歌中存在鮮明的民族音樂風格,將梅山民歌融入幼兒園課程,可以幫助幼兒品味民族音樂風格的美感,以及再現梅山民歌中所表達或闡述的生活場景,幫助幼兒欣賞民族音樂的意境美。
新化山歌的歌詞語言簡潔明了、深入淺出,具有即興創作的意味。山歌一般是口頭創作,通俗化是基本的創作特征,民間白話居多,它直白樸素而不尚含蓄。經過瑤、苗漢等多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從而演變為新化山歌,故其不受任何具體條件的限制,更沒有教育水平、老少、男女的約束,是一種老少皆宜、有感而發的即興創作,并且歌詞趣味十足、活靈活現。梅山民歌是群眾文化的典型表現,既凝練概括又體現著集體智慧。
打鐵歌中,用簡單直白的語言描述了打鐵匠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技巧,第一是打鐵的錘子要密集得下落,第二是燒鐵爐子里的火要燒的旺盛。工匠工作的時候衣服都是汗透的,手上腳上有傷痕都是常有的事情等工作現狀;工匠打鐵的家庭氛圍,讓父親有酒喝,母親有好的衣服穿;以及對現狀的不滿,他的娘子手工活不夠好,一雙鞋納了好久,但穿壞了還有別的用途。語言簡短,語義明確,表述趣味十足,有助于幼兒感知民族音樂的內容與形式,激發幼兒對本地區文化的興趣與探索。
審美創造能力是指藝術創造者在一定的創造欲望的推動下,運用線條、色彩和形體、聲音等藝術語言,加工、創造出可感的形象,以表達其審美感受的過程。幼兒可以通過前期對梅山民歌的聽、唱的方式,初步接觸梅山民歌,對其形成一定的初步印象,有利于在后期對其進行創造。
目前有關梅山民歌融入幼兒園課程的探索和研究寥寥無幾,一片空白,為此,幼兒園在探索梅山民歌與幼兒課程相結合時可以給幼兒更多的自主空間,幼兒的思維具有自主性、創造性,可以將很多看似毫不相關的兩個事物聯系起來,教師可以幫助其通過各類藝術語言,如畫出梅山民歌中表達的場景,鼓勵幼兒與同伴一同演繹出民歌所描述的畫面,激發幼兒的想象力,培養幼兒的創造力。
新化山歌千百年來源于民間,扎根于民間,是勞動人民在日常勞作和生活中,借著情感,從心靈里流淌出來的真摯心聲,它充分反映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熱情向往,同時也反映了人們的悲苦喜樂和希冀,在歷朝歷代都寄寓了人們深沉的思想感情。
梅山地區地處山區,梅山群眾多以林園生活為主,與家禽野獸為伴,所以梅山民歌也從中而來,且山林風味濃厚。當地的風土人情在梅山民歌中體現在愛恨憎明上,梅山地區民風淳樸,當地人們的男女愛情也是梅山民歌中所經常提及的。梅山民歌的傳唱,也有明確的階層劃分,已婚和未婚的男女所唱的曲目不同,年長的族人與青年族人所唱曲目也不相同,體現了明顯的階層性。幼兒可以在梅山民歌中感受其中的多元化的情感表達,在幼兒的審美活動中,最不可或缺的就是審美情感,通過多元情感從而激發幼兒的音樂審美情操。
從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來,梅山民歌是梅山文化中最為經典的一部分,梅山民歌反映了一個時代的政治、經濟、人文風貌,歷史悠久,是特定時間內社會現狀的折射,將梅山民歌融入幼兒園課程,提高幼兒的民族認同感和自豪感,通過對幼兒審美能力的培養,更能有助于兒童形成健康的音樂價值觀。
經以上分析,梅山兒童音樂具有豐富的教育價值,但由于其傳承方式和獨特的傳唱形式,我們應走進梅山地區,發掘并整理出更多的梅山兒童音樂資源,將其整合,以書面的形式記錄,并利用現代的電子設備將曲譜資料和老人們口中的原汁原味的唱腔唱法保存下來,用數字化和網絡化的手段防止優秀的民族文化流失,將梅山兒童音樂作為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使其風格特征世代相傳下來。
將梅山兒童音樂加以改變和創作,使其符合學前兒童的發展需要,融入幼兒園課程中,讓幼兒學習和欣賞本土音樂文化,在耳濡目染中培養幼兒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興趣,豐富梅山兒童音樂走進課堂的課程形式,加強課程中與幼兒的互動,讓學前兒童更進一步感受本土優秀民族文化的魅力。
梅山兒童音樂包含豐富的教育價值,需要更多力量將其發掘出來,使它的價值得以體現。在幼兒園教育中,應該從小就培養幼兒對其他民族文化的包容,對整個中華民族本土特色文化的熱愛。幼兒園民間音樂教育內容必須遵循學前兒童生活世界的要求對民間音樂進行有機組織,達到來自兒童生活世界,同時又能回歸兒童生活世界,促進學前兒童知識遷移的形成。梅山兒童音樂充滿著童真童趣,語言簡白,利于學前兒童民族認同感和自豪感的形成,也符合學前兒童音樂素質發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