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思琦
(望湖路小學 遼寧沈陽 110004)
作文一直是語文學習的難點和重點,是教師和學生的難題。小學高年級學生在習作上存在以下幾大困難:小學生不愿寫作文,他們對待習作的態度很抵觸;小學生不會寫作文,很多同學經常找不到素材,緊咬筆桿,遲遲不能落筆,頭腦中的事件在習作時回憶不出或是在腦海中找不到與本次作文要求相關的事情;小學生不善于表述自己的想法,內容空洞,沒有真情實感;小學生不會改作文,很多學生沒有認識到作文修改的重要性,并不認為修改作文可以提高自己的習作水平,忽視了作文修改這一環節,作文修改似乎只是教師的任務,而學生們對教師的勞動成果沒有足夠的重視,甚至不去看教師的評語。導致無法達到教師的初衷,學生的作文困難得不到解決,寫作能力一直原地踏步沒有提高,白白耗費了大量的精力卻收效甚少。基于此,筆者提出了如下解決策略[1-2]。
教師必須要樹立正確的作文教學觀,必須要弄明白作文教學到底是為了什么,要認清作文教學的重要性。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隨著社會的發展,要與時俱進,堅持以先進的教育理論知識為導向,依據語文課程標準來進行教學。特別是在小學高年級的作文教學的課堂上,教師要改變把作文當作記憶型知識來教授,讓學生回去背背范文的錯誤做法。作文能力的提高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是一次兩次作文課學生的作文成績就能顯著提高的,但是也不能因為這樣,教師便不重視作文教學。首先,教師要樹立能夠教好作文的自信;其次,教師要保證作文課的時間不被占用,還要保證保質保量地完成作文課,認真對待每次作文課,認真選擇作文題目,備課時要認真思考本次作文旨在提高學生哪方面的能力,有的學生在選材構思上存在問題,有的學生在語言表達上存在問題,這就要求教師要多多了解學生,在作文課上要針對學生的問題進行有差別的教學[3-4]。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建筑師,對學生的影響是重大的,教師的責任也是極其重大的。要想解決小學生作文困難的問題,提高學生作文能力,教師首先要提高自身的寫作素養。閱讀對于寫作能力的提高具有潛移默化的重要作用。教師由于自身工作生活上的壓力,很少有時間去閱讀,長此以往導致自身作文水平的下降。所以教師在指導學生制定讀書計劃的同時也要給自己制定讀書計劃。每天不必很長時間,但是貴在堅持。現在的教師平時很少練筆,多數是上網下載,長此以往,思維便會禁錮,提筆時頭腦中便會一片空白。因此,教師也應該寫教學日記,既是對教育教學工作的總結,也是作文練筆的最有效方法,提高了自己的寫作能力。教師在自己加強學習的同時,也要多和其他教師交流,借鑒經驗。除了與同事的研討,教師還可以多和學生交流,真正實現教學相長[5]。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促進學生習作的內動力。只有當學生對習作產生濃厚的興趣,他們才會積極主動地去寫作,這是寫出優秀作文的前提[6]。對于小學高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正處于青春期,自尊心很強,相比批評而言,表揚和鼓勵更會激起學生的寫作興趣。這就要求教師在作文教學過程中,選取一些寫得好的文章作為范文在全班朗讀,并給予肯定的評價,讓同學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得到心靈上的滿足,從而更加熱愛習作。對于那些作文能力欠佳的同學,對他們作文中的錯誤不要批評嘲笑,更不要把他們的錯誤當作反面教材在全班同學面前糾正,這樣會極大地挫傷他們寫作的自信心,對作文的畏懼心理也會越來越嚴重。教師要循循善誘,善于發現他們在寫作上的點滴進步,并加以鼓勵,給他們更多的信心。教師日常要注意積累一些有幽默感的妙語、小故事等,提升自己的幽默感,調動學生的習作積極性[7]。
此外,教師還可以采用一些輔助手段。現代化的教學設備能激發學生寫作的興趣,多媒體課件畫面感強,加之聲音效果,能夠調動學生多種感官的參與,使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有效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
生活中永遠不會缺乏寫作的素材,關鍵是我們要學會觀察,捕捉到這些素材,這就需要教師幫助學生養成細致觀察的習慣,教給他們觀察的方法,提高他們的觀察能力。在作文教學時,不能脫離學生的生活實際,教師可以提醒從身邊的小事入手,以小見大,引發思考。讓學生留心觀察他們的周圍,觀察他們的學習環境、生活環境,觀察與他們接觸頻繁的人,他們的父母、老師、同學以及朋友,觀察他們的一言一行,可以引導學生從語言、外貌、神態、動作等方面進行觀察。接下來可以繼續觀察身邊的陌生人,他們可以是路上奔跑的孩子,可以是抱著寶寶的媽媽,可以是公交車上主動讓座的乘客,也可以是小攤前叫買的小販等等。主要是要讓學生產生主動觀察的意識,發現身邊的一切都是寫作的素材[8]。教師還可以舉辦一些集體活動,比如“脫口秀”“故事會”“新聞播音臺”等,還可以帶領學生的到大自然中去,去工廠、農場、動物園等地方參觀。在各項活動中具體指導學生仔細觀察,學生在活動過程中進行了交流和溝通,充實了學生的寫作內容,豐富了學生的情感體驗。隨著學生的觀察能力的提高,學生的觀察會越來越細致,對于習作過程中的細節描寫會處理得越來越好,寫出的文章就會形象生動、耐人尋味。
單純的觀察,只能看到事物的表層現象,這樣是遠遠不夠的,還要引導學生在觀察的基礎上認真思考。比如說,讓同學們一起看同一部電影,讓他們寫出觀后感,他們寫出的文章肯定是不一樣的,他們對于人物個性的理解也是不盡相同的。正如莎士比亞所說:“一千個觀眾眼中有一千個拉姆雷特。”教師要給學生思考、表達自己觀點的機會,不要輕易地判斷學生觀點的對與錯,導致學生不敢大膽思考。只要學生在仔細觀察的基礎上認真思考,寫作文時便不會無話可說,不會空洞膚淺沒有自己的見解[9]。
首先,教師要認識到課文的價值,課文是積累的一大源泉。教科書中的課文都是經過專家組反復審批的,其文學價值不言而喻。新課標要求中曾提到“重視教材”這一要求,小學語文課文課后題通常會要求學生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這樣不僅能讓學生在背誦課文的過程中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夠更好地體會文章的優美詞句,提高文學素養,為更好地完成作文打好基礎。因此,教師有必要督促學生完成好這項任務,引導學生找出文筆雋永,情感真摯的語句,反復揣摩,抄寫在積累本上并背誦下來。教師還要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讓學生根據積累的語句進行仿寫,以后在寫作的時候能夠將這些語句加以運用,真正做到融會貫通。
其次,教師要引導學生多閱讀課外書,課外書是積累的又一源泉。為了讓每個學生讀到適合自己的書,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各自的不同水平向學生推薦閱讀書目。此外,教師還可以幫助學生獲得圖書資源,在班級設立圖書角,讓同學們將自己喜歡看的書帶過來大家互相傳閱,實現資源共享。每周可以利用一堂課的時間讓學生們交流一下讀書心得,可以引導學生從文章的結構、內容、語言、情感、表達方式方面進行分析,讓學生們將本周積累的好詞好句讀一讀、背一背,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口語表達能力也會有所提高。教師還可通過小組比賽的方式調動學生積累的熱情,因為只有在日常生活中進行點點滴滴的積累,從中有所感悟,才能使學生真正愛上讀書。
再次,教師要培養學生記日記的習慣,日記是練習積累的方式。日記的內容都是同學們自己的生活經歷,這樣就不會出現無話可說的現象,寫出的內容真實具體,表達出自己的真情實感,發散學生的思維,在寫日記的過程中反思自己的寫作問題,升華自我。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大多要求學生寫日記并上交,但是好多同學卻把這當作任務去應付,失去了記日記原本的作用。教師應該控制好每周記日記的篇數,根據調查統計,每周1-2篇日記能起到最好的效果。
小學高年級大部分都是命題作文,審題時要仔細審查、研究題目的含義和要求,以便在題目規定的范圍內寫好作文。生活是作文的源泉,這個道理在話題作文中得到了更好的體現。教師可根據學生生活實際來選擇話題,激起學生寫作的欲望,調動學生寫作興趣。教師可以幫助學生進行話題的提煉,話題不要過大,會導致學生的作文主題不集中,不能深化話題的意義。
教師一定要培養學生認真審題的習慣,引導學生在審題上多花一點時間,確保對題目的完全理解。在學生提筆開始寫作之前,告誡學生不必急于書寫,要在頭腦中理清思路,一邊思考一邊在草稿紙上列出作文提綱,對本次作文的結構有一個大體的把握。對于作文的題目要盡量新穎,結合生活實際,激發學生習作的愿望,切不可將古板陳舊的題目反復出現。
教師的評價是反映學生作文水平的重要指標,教師的評價對學生是十分重要的。教師的評價過高會讓學生滋生驕傲心理,導致作文水平停步不前;評價過低會讓學生失去習作的自信,更加畏懼作文。所以教師在進行作文評價時要因人而異,適當的批評與鼓勵都會對學生作文能力的提高發揮作用。對優秀的學生的要求可以偏高一點;對于基礎較差的學生要多多鼓勵,有進步時及時表揚,使學生感覺到教師對自己的重視,激發學生習作的欲望和自信心。其次,教師的評語一定要做到個性化,評價語言不可空洞、抽象、含糊不清,要切實讓學生能從評價語言中明確自己作文在哪些方面需要改進或者哪些地方最棒等。再次,教師的評價一定要及時。及時性反饋能迅速地給學生傳遞自己的建議,反映了教師對學生勞動成果的重視。教師要在課堂上留出作文講評的時間,優秀的文章作為范文在全班賞析,有典型問題的作文可以采取匿名的方式讓全班同學共同改正,共同進步[10]。
葉圣陶先生曾明確指出:“改與作文關系密切,評改的優先權應屬于作文的本人,所以,我想,作文教學要著重培養學生自改的能力。”修改的過程是寫作過程中對文章再理解、再認識的過程,好的文章都是不斷改出來的。但是在作文教學中,往往忽視了學生自我批改能力的培養。所以教師在開展作文評價活動中,應首先培養學生的批改能力,教師需要求學生每次習作后,對自己的作文認真閱讀并做出相應的修改,了解自己寫作的優點與不足,在自我反思中不斷進步。其次,學生之間還可以互改,修改時,教師可引導學生將目標定位于找出文章的錯字、搭配不恰當的詞語、表達不通順的句子,發現別人在作文中的錯誤,作為經驗教訓約束自己;了解別人的寫作技巧,吸取別人的寫作優點,同學之間的相互交流和溝通中體會到朗讀修改的樂趣,進而學會評改形成你追我趕的學習氛圍[11]。
作文教學中要保證學生的主體地位。很多教師習慣用自己的思維去左右學生,一篇學生作文偏離了我們的預期,輕則刪除,重則“槍斃”。一篇作文改完之后往往被我們弄得“面目全非”,收到的效果卻并不樂觀。因此,對于學生作文的批改要保留主干,保證學生所要表達的大體內容不變,切忌大刪大改,兒童化的語言一定要保留,切不可用成人化的語言代替童真童趣[12]。對于作文的批改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要考慮學生的感受。除了書面批改,還要結合面批面改,和學生平等地交流意見,傾聽孩子們的心聲,對于學生的優點多多表揚,對于學生的不當之處要委婉指出,并和孩子們共同提出修改意見。這樣師生心靈溝通了,學生的作文水平也就容易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