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佩軒
(濮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 河南濮陽 457000)
隨著改革開放和全球化的不斷推進,使得越來越多的社會思潮紛紛涌入我們國家,并逐步滲透到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甚至改變了人們的思想觀念。故在這一特殊時期,各高校應積極創新思政課教學,以不斷提高學生們的社會思潮辨別能力,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避免學生在多元化的社會思潮中迷失方向。
社會思潮是在一定的時間段內反映某種階層或階級的利益和要求的一種思想的形勢,抑或是反映當時社會政治情況中有較大影響的思想,其核心理論為特定的思想理論,且會與某種社會心理間存在著相互影響、制約的作用。如其名中“潮”字一般,它具有潮水的流動性強、漲落的特點,通常情況下,社會思潮的形成是屬于自發性的,但有的時候也是在當時思想家的推動或者是倡導下形成的。簡單說,社會思潮就是一個階段中社會存在的表現形勢,是時代發展下的必然產物[1]。
現如今,信息技術發展迅速,社會思潮借助信息技術的特性得以廣泛流傳,人們自然不可避免地接觸到各種不同形式的社會思潮,而大學生作為思想活躍的群體,更容易受到社會思潮的影響。但凡事皆有兩面性,好的社會思潮可以拓寬大學生的眼界、增加知識面,不好的社會思潮則會對大學生的三觀等有負面的影響。
多元化的社會思潮正在滲透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而高校作為傳播、衍生社會思潮的重要場所,必須在進行思政課的教學中積極引進社會思潮辨析的內容,不斷提高學生的社會思潮辨析能力,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及價值觀,同時這也是彰顯高校思政教育先進性、實效性的重要標志。
社會在發展,時代在進步,沒有什么東西是一成不變的,思政課教學也不例外。隨著社會現實的不斷改變和多種社會思潮的不斷涌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內容必須因時因勢作出調整,如教學的內容、方式和方法等等,使其可以緊跟社會和人們發展的需求。在社會思潮傳播迅猛的當下,為了避免錯誤的、不良的社會思潮給學生帶來不利的影響,必須及時調整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內容,積極主動地評析多種社會思潮,尋找提升思潮辨析能力的原則,這樣不僅可以將思政課教學內容與社會現實相契合,而且與學生們關注的“潮流”相呼應,寓教于學,學生的社會思潮辨析能力自然也得到了明顯的提升。
各種形式的社會思潮之所以深受學生們的喜愛,除了是抓住了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心以外,還有強大的理論基礎作為后盾。所以當我們在批判某一種錯誤的社會思潮時,不能只局限于它的某一方面進行單一批判,而是要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徹底、全面地批判它的錯誤觀點。高校的思政課教學具有較強的理論性和邏輯性,可以通過說理的方式指出那些不良社會思潮的錯誤觀點,避免對學生的思想造成干擾,嚴重誤導他們的價值觀的培養等。并且現在的社會思潮不僅僅涉及經濟、文化層面,甚至還涵蓋了政治、哲學等多個層面,而這完全符合了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內容,教師在傳播正確的思想觀念的同時還可以分析、總結負面的社會思潮,不斷加強學生對思潮辨析能力的培養。
社會思潮多元化是現代的一種常態,其主要是因為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使得多種形式的社會思潮的傳播速度和傳播面加快,而我們都知道正面、積極的社會思潮是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拓寬他們的知識面、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等,但錯誤的、與社會發展和需求背道而馳的社會思潮也必然會給他們的成長帶來不利的影響,甚至可能威脅到社會秩序的穩定,所以要想讓學生可以及時抵制錯誤的社會思潮,就必須提升他們的辨析能力。這就要求高校在思政課教學的過程中要正面直視來自四面八方社會思潮的挑戰,不應回避一些敏感的、不良的社會思潮,因為即使教師選擇視而不見,但課后學生仍然可以通過不同的途徑接觸到這些帶有負面色彩的社會思潮,所以不妨就在課堂教學中大膽拿出來,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正確地分析、評判社會思潮,進而不斷提升學生的辨析能力,選擇正確的思想道路[2]。
目前大部分高校思政課教育均采用理論灌輸法和大班授課的形式。在進行教學的活動中,思政課的教師也只是照著書本上的知識如數傳授,根本不會融入當下社會現實的案例進行分析與比較,也不注重生動的教學方式,使得課堂氣氛過于沉悶,無法調動學生們學習的積極性,最終導致“睡倒一片”的現象。此外,思政課教學采用大班授課的形式,就意味著一位老師要面對數百名的學生,完全不能根據學生的接受能力和學習特點制定適合的教學內容,容易讓學生們產生思政課等同于說教的想法,進而使得教師與學生之間產生隔閡,思政課教學的本質意義被大大削弱。
一般來說,思政課教學的主要內容立足于“是什么”和“如何做”,對于“為什么”并不會深究,但對于學生而言,他們更傾向于在了解前兩個的基礎上,還要熟知“為什么”,便于他們更好地理解思政課的內容。如在對于思政課教學中社會思潮部分的解讀,大部分的學生希望教師可以在介紹社會思潮內容的基礎上,再延伸分析、評判的內容,可以引導他們正確地辨析社會思潮,可思政課教學的內容往往只會停留在只介紹不做評價的層面上,避免影響學生的個人評判。由此可見,思政課的教學內容與學生的需求之間存在一定的距離,也就無法充分發揮出思政課對于學生的引導價值[3]。
由于思政課的教學內容比較嚴肅,大部分的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始終秉持著“明哲保身”的態度,照搬課本內容,按部就班實施教學活動,對于課程中涉及的各類問題,也不會或不敢表達出自己的看法。久而久之,他們不愿創新思政課的教學內容,甚至在部分高校大量刪減思政課教學內容下,逐步將學生的情緒作為標準,將思政課演變成“影片欣賞”“故事會”等,這完全不符合思政課教學的基本要求,使得思政課的教學成果逐步降低,背離了其科目設立的初衷。
思政課教師教學水平參差不齊也是一個比較普遍的現象,因為教師數量不足,不重視思政課的教學,隨意任命其他相關學科的教師、教學管理人員或輔導員等兼職,而由于這些人員沒有進行過專業知識的學習和培訓,勢必會與思政課專職教師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差距,甚至可能對于思政課的內容及社會思潮的介紹都不能給出正確的介紹和分析,更不可能用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全面批判錯誤的觀念,幫助學生培養社會思潮的辨析能力,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選擇正確的思想觀念,并堅定自身的立場。
眾所周知,社會思潮是一定時間段內,反映人們社會生活需求和物質的一種思想觀念,所以其具有現實性的鮮明特點。在多元化社會思潮的沖擊和挑戰下,高校想要在思政課教學中提升學生社會思潮辨析能力,最主要的就是要對自身的教學理念進行省度。首先,高校的思政教育要以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為前提,堅持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盡所能關心學生的思想和價值觀念的變化,不斷提高學生的主體地位,將教學基本內容轉變為推動學生的全面發展上,增強學生學習思政課的興趣,積極接受正確的價值觀,并可以辨別出錯誤的、不良的社會思潮并加以抵制,避免對自身造成不可估量的影響。其次,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辯證的觀點,在教學內容中融入先進的西方社會思潮,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將其有指導意義的思想合理地應用到教學內容中,進一步提高高校思政教育的質量。最后,高校要加強自身對于思政教育的重視程度,思政教育的本質不只是局限于傳授知識,幫助他們塑造健全的人格,更要培養學生的各方面能力,所以學校要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著重培養孩子的能力,盡可能為思政課的授課提供便利,為學生營造一種輕松、愉悅的學習環境[4]。
社會思潮的形成與其所屬時期的社會生活和社會現實之間緊密相連,所以在多元化社會思潮不斷涌入的背景下,高校想要提升學生的思潮辨析能力,就必須拓寬思政課的教學內容,積極開展與社會思潮相關的實踐活動。在社會生活的基礎之上融入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知識,豐富思政課教學的內容,使得學生可以切實感受到思政課教育的意義,提高高校思政教學的質量。另外,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現實運動分析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社會思潮的認識和理解,還可以強化他們的辨析能力,從而保證學生可以做出正確的觀念選擇。
思政課教學的內容還要加入對時下社會思潮的評判。首先,教師可組織一個可以供學生自由發聲的平臺,針對某一特定的社會思潮,老師和學生一起展開討論,闡述自己的觀點,當然老師也要發揮好引導的作用;其次,老師可以結合教學和社會思潮的內容,布置關于社會思潮研究的課外作業,讓學生搜集相關的文獻書籍并整理;最后就是通過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切身體驗、理解社會思潮,便于他們可以選擇正確的、適合自身的思想觀念,而不至于被拜金、唯利是圖等錯誤的觀念影響,最終變得一事無成。
在多元化社會思潮的影響下,想要借助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力量,全面提升學生社會思潮的辨析能力,就必須要改進、創新其的教學方式,使得教學成果逐步提升。然而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推行全新的教學方式,并不意味著要脫離理論教學,而是要時刻以理論分析為基礎,只有這樣,才能保障學生社會思潮的辨析能力得到全面的提升。同時還要采用多種形式的方法進行教學。此外,教師還要采用新型的教學方式,改變傳統高校教育模式下的古板形象,推動高校思政教育的全面發展,如網絡教學的形式。
重視授課教師的理論知識,制定嚴格的人才引進流程。社會思潮的內容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發生變化,這就要求思政課教師不僅要及時更新自己的知識內容,還要不斷地提高自身的理論知識。思政課本身就是理論與實踐相互作用的內容,實踐是檢驗理論的唯一標準,只有經得起社會現實的考量,才能證明理論的正確與否,而學生也只有在積極的實踐參與中才能更好地理解所學內容的內在價值。此外,高校在引進優秀的授課教師時,一定要采用嚴格的、規范的方式,可考慮聘請相關的專家學者或是黨政干部等作為兼職的授課教師,這樣不但可以保證授課教師的數量,提高課程教學的質量,還可以給專職教師起到表率和培養的作用。
具備較高的而責任意識。一方面是授課教師要有堅定的政治立場、政治信念,并且始終堅持政治原則,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思政課教育絕不是通俗意義上的說教,而是要成為教書育人的表率,引導學生樹立健康的思想觀念;另一方面思政課教師一定要保持對自己職業的熱忱,始終熱愛自己的職業,只有這樣才能在教學的過程中投入自身的情感,而不是照本宣科,僅僅輸出理論性的內容,無法與學生之間對于某些問題產生共鳴。
因為在教學內容和實踐的雙重限制下,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不可能涵蓋所有的社會思潮,這也就要求我們一定要及時留意、收集網絡上比較有影響力、熱度較高的社會思潮。通過建立群聊等方式,老師將最新的、與社會現實息息相關的一些社會思潮發布其中,鼓勵學生們展開討論,積極發表個人對此的看法和觀點;而對于發言中存在錯誤的觀點,老師要予以引導和糾正,避免他們形成不良的思想觀念。教師用網絡教學的方式開展思政課教學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參與討論的積極性,還可以豐富教育的內容。
綜上所述,在多元化社會思潮的猛烈沖擊下,高校作為引導學生政治思想教育的重要途徑,一定要加強在思政課教學中提升學生社會思潮辨析能力的重視,積極制定可行性的教育體系,避免學生受到不良社會思潮的影響,進而威脅他們的健康成長。另外,通過實踐教學、網絡教學及傳統課堂教學三種方式著重培養辨析思潮的能力,使得大學生們可以在錯誤的社會思潮面前有全面批判的能力和抵制的決心。同時高校在思政教學中提升學生思辨能力,也是提高思政教育質量,推進思政教育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