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雨晴
(揚州大學文學院 江蘇揚州 225009)
語文教學導入需要教師依據語文教學的三維目標有條理有層次地引導。通過導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進而依據學生自身特點明確學習目標,積極投入課堂學習中。
語文教學導入的方法有很多,可以從各個角度進行分析和解釋。李如密曾經說過:“教學導課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調,第一個調定準了,就為整個演奏和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導課藝術講求的是,第一錘就敲在學生的心上,像磁鐵把學生吸引住?!?/p>
語文教學導入從五官感受角度分析可以分為:
1.以眼為主:視覺感受法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多媒體課件已經逐步進入了課堂,也給我們的教學帶來了極大的便利。正如在教授朱自清先生的《春》的時候,教師先通過播方多媒體關于春天萬物的短視頻,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春天的感覺,同時課堂導入形式的新穎也極大地激起了學生的興趣。
2.以聽為主:教師講授法
講授法是最常規、最常見也是最重要的一種課堂講課方法。講授可以分為講解、講演、講述、講析等種類。
3.以說為主:教師提問,師生互動法
師生互動法則是更加強調教師和學生在課堂上隨機生成的一種課堂模式,要求教師要對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有著充分的了解。比如在講授《鴻門宴》的時候,教師提到“同學們,眾所周知,我們古代有兩位帝王,演繹了一段勝者為王、敗者為寇的故事,他們就是項羽和劉邦。同學們覺得誰才是王呢?教師帶領學生一起再來領略一下兩位偉人的高光時刻吧,相信過后同學們也會有新的想法,之后我們再來討論”。
4.以想為主:設置懸疑,情節跌宕起伏
疑問對學習來說很重要,在教學過程中適當融入疑問引導學生,讓學生在教師提出的耐人尋味的問題中思考摸索,從而為學生的學習帶來懸念。例如,在學習《雨巷》的時候,為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導入環節,教師可以設置疑問:“同學們見過下雨的巷子嗎?想象一下在巷子里走著走著看見一個身影窈窕的女子,手里撐著一把油紙傘擦肩而過,你會是什么感受呢?”教師通過這樣的方式引導學生,讓學生可以在好奇心的驅使下,開始積極主動地閱讀課文。當學生完成基礎閱讀之后,教師只需要結合學生的回答分析,進一步引入課堂講解,收獲良好的教學效果。
5.以感為主:背景典故導入,體會作者感情
在導入環節采用課堂導入法,對教師的語言運用技巧有著更為嚴格的要求。教師要采用不同于授課時的語氣、語調,應根據導入內容的不同,采用不同的講授模式。例如在講授魯迅先生的《記念劉和珍君》一文中,教師在導入環節中給學生講解了殘暴日軍欺壓中國人民的事跡,以及魯迅先生和文中被紀念者的關系。從而更好地渲染了課堂的氛圍,也為學生更好地學習本篇課文,奠定了感情基礎。
同時還有很多不同角度的語文教學導入方法,比如著名學者李繼秀在他的書籍中曾提到從形式的角度可以分為五類,“以講導入”“以讀導入”“以議導入”“以練導入”“讀和聽導入”。[1]
俗話說:“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币粋€出色的導入環節,會為一堂語文課的成功奠定基礎。一個優秀有經驗的教師會更加精心設計課堂導入,仔細推敲導入語,以此來更好地給學生展示專業的教學技能和魅力十足的個人風范。蘇霍姆林斯基也曾說過:“若教師不設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于傳授知識,那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給腦力帶來疲勞。”[2]導入環節短短幾分鐘,若進行得恰當到位,則給課堂的順利進行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若教師沒有高質量地運行好導入環節,則直接影響后續的教學進程。因此語文教學導入具有很重要的價值,具體可以細分為以下幾個方面:1.明確教學目標;2.激起學習動力;3.拉近師生關系。總之導入有很多的價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誘導學生進入正確有效的教學軌道、總領整節課的基調等。正如“導入的功效如車之發軔,歌之起調,戲劇之序幕,交響樂之序曲,熊熊大火之火種。浩浩蕩蕩之思維在這里啟動,無盡的興趣在這里點燃,追求真理與求知之門在這里打開,滔滔不絕之講解在這里發起?!盵3]
在目前的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的導入只停留在教案設計和備課上,而沒有考慮到實際上課時的師生狀態。例如一位教師在給學生講課《百合花》的導入中這樣講道:“同學們上課,同學們都知道哪些花的名字呢?我聽到大家說荷花、桃花、月季,還有百合花。那我們今天就來一起學習一下茹志鵑的百合花吧?!边@樣的看似以題目為切入點的導入,實則是用花朵名稱強加到導入環節,沒有起到引起學生注意力的作用。這樣的導入則是教師為了導入而導入,并沒有給整個課堂教學環節起到引領作用。
導入模式也就是指在中學語文課堂授課過程中,教師所針對不同課堂內容慣性采用的導入流程固定化,進而長期使用形成模式。
隨著新課改的進行,現今的教育越來越強調以學生為主體,由之前的教師為主體轉換成學生和課堂為中心的教學流程。雖然改革方向已經明確,但還存在個別教師明確了改革方向但在教學中卻容易忽視的弊端,在課堂導入環節中沒有真正地落到實處,造成了教師與學生分離的現狀。
例如,在講解《過秦論》時,教師在導入環節時這樣說道:“同學們,上課。在上課之前老師想給大家說一說我國第一個朝代秦朝的故事,眾所周知,秦始皇用自己的謀略和才華征服統一了六國,但這樣高調的開局卻并沒有贏得完美結局,只短短經歷了秦二世便走向了滅亡,可謂是潦草收場。那我們今天就一起來看看古代政論家賈誼是如何看待這個歷史吧,一起來學習他的文章?!边@位老師在導入環節所采用的導入角度和導入素材都很適合本篇課文,但導入方法中只有老師自己的一言堂,沒有和學生有任何互動,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這樣的課堂效果就是學習自制力強的學生會緊跟老師的步伐,但卻沒有得到創新思維的鍛煉;學習自制力差的學生則甚至會出現開小差、走神的現象,最終成績下降。
在語文課堂教學導入時,謹慎且精心選擇所教授的內容,以及恰當選擇合適的切入點入手,顯得尤為重要。
導入程度過淺,內容和接下來的教學進程關系不大。正如路東梅前輩在書中所言:“導入最常見的毛病是內容牽強?!盵4]例如一位老師在導入。授課《老人與?!窌r,就從“老人”與“?!睂?。課堂開始,老師便詢問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沒有見過老人,學生給出了肯定的答復,老師接著提問:“那有沒有見過海呢?”學生也給出了肯定的答復。最后老師說:“那這二者出現在同一畫面中,想必會很有意思,那我們今天就一起來學習《老人與?!罚 边@位老師的導入語,只停留在題目的詞語解說上,而沒有正確有效地給學生展示本節課要學習的內容。
導入程度過深,會給學生造成復雜的學習心理預期,從而喪失學習興趣。教師過多地展示自己的知識,反而起到物極必反的效果。
比如教師在講授課文《林黛玉進賈府》的時候,在導入環節,教師給學生講解提到曹雪芹的背景信息,以及創作《紅樓夢》的深層次內涵,還有時至今天發展而來的紅學的具體層次等。雖然深刻細致地講解了關于本篇課文的前前后后,但在導入環節便呈現如此紛繁復雜的前奏曲,不免會讓學生產生畏難情緒,甚者會對課堂有抵觸。
導入角度往往是在導入環節中占據首要位置,如果說上好一堂課好比切一個蘋果,那導入環節則是拿起刀來切蘋果,而導入角度則好比找準要切的點。例如有關研究者提到可以從“一抓住關鍵詞,二善用注釋設疑,三巧用俗語名言,四妙用課后思考題”[5]這些導入角度進行切入分析。教師在備課中摘選課文中的關鍵語句字詞,并圍繞這個關鍵詞進行導入流程設計,由一個詞語過渡到整篇文章,同時也給學生在上課之初便展示出文章的要領,圍繞這個語句進行發散思維。在講解文言文的時候怎可以根據課下注釋的重難點文言字詞講解為導入切入點?講解知識的導入可以及時聚集學生的注意力,同時也掃清了字詞障礙,為接下來的文言文理解打好基礎。在講解名人故事或者詩歌的時候則可以采用名人名言,恰當地講解作者的生平,也為接下來的講解定好了感情基調。在講解大篇幅的文章的時候,基本上是讓學生梳理文章脈絡,掌握文章的主要內容,而教師則可以根據課后題進行設問,讓學生以小組討論的形式進行課堂活動從而得出正確答案。
在現如今的快節奏的發展中,學生普遍早熟,對新鮮事物接觸得較多,教師在導入的切入點的構思時還可以考慮貼近生活實際,熱門話題,學生普遍關心的籃球、美食、服飾等角度。學生在上課之初一般精神注意力不夠集中,容易渙散,這時候提到與學生息息相關的事物會迅速捕捉學生的注意力來有興趣參與到教師的導入環節,也為上好一堂課開了一個好的開端。
導入素材也就是在課堂導入環節中所采用的資源。比如文章背景、作者生平、文章所產生的影響等。在備課環節中教師應著重考慮到導入素材的選擇上,素材不僅僅貫穿整個導入環節,而且也是后面整個課堂環節所需要的內容,起到穿針引線的作用。有位語文教學研究者在著作中提到關于如何解決導入素材中問題“寓于主體,貫穿全程;首尾呼應,渾然一體”[6]這兩點要求則是在強調課堂內容的聯系性,在素材的選取上不僅僅要適合三五分鐘的導入環節,更要貼切文章的主題脈絡,可以在課文的講解中再次甚至多次反復提到,對于教師來說是個很好的輔助授課素材,對于學生來說是個很好的聽課消化知識的引例。導入的素材同時也是課文穿針引線的事例,通過文章的講解,逐步給素材添加深層次內涵,在文章最后總結含義,也進一步達到了升華主題的作用。
教師在對導入素材的選取時可以采取以小見大的方法,針對課本內容,選擇相對小化的同性質事物進行對比講解,讓學生有所感悟和理解,也更加利于所將要進行的本堂課的內容的講解。素材的來源方面則可以更多地側重于《人民日報》、央視新聞、歷史故事、傳奇見聞等。同時也應保證所選取素材的真實性,相關數據記載要掌握清楚,以及素材的有效性和及時性,教師在對一篇課文導入素材的搜集的時候會出現大量的素材,需要教師對比刪減,選取其中有價值的素材。
導入方法也就是在導入時所采用的方法,除了之前所提到的關于五官的導入方法,還有很多,比如講述法、多媒體導入、游戲導入等。在方法的運用中需要教師針對課型和課堂內容進行方法選取。目前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多媒體技術逐步走入課堂,也成了大多數老師首選的方法。但多媒體的運用也是把雙刃劍,需要恰當運用,也不可過度依賴,個別教師會覺得多媒體解放了老師,只需要上課開始播放視頻、音樂、圖畫等來導入新課。但其實多媒體的運用也更加考驗教師的能力,需要教師巧妙引導讓學生的注意力由多媒體轉移到教師和課堂上。
隨著新課改的進行,越來越強調教師隊伍的創新素質的培養。所謂創,則意味著個人的獨立思考和研究;而新則意味著與以往不同,出奇新穎。教師的創新素養也是現如今教師專業發展急需解決的問題。
“如何高效培養教師的創新素養?應當要有多元化的知識結構、創造性的人格品質和獨特的教學藝術?!盵7]教師的創新素養首先需要教師本身有知識的不斷吸取,也應涉及各個方面,以此來充實自己的頭腦,只有這樣才可以在導入時創新語句,引經據典地給學生呈現完整有趣課堂,同時教師也要有自己的人格塑造,在課堂教學中找到適合自己的教學模式,形成有特色的教學風格。
教師的創新素養的提升,具體到中學語文教學中,則體現在對課前備案的創新設計、導入環節的巧妙過渡、課堂進行中的靈活掌握。而其中的導入環節中教師創新素養的提升則體現在導入環節中語句的提煉精準運用、導入方法的創新使用、導入素材的恰當安置。
學校作為目前進行教育的主要核心場所,對解決目前存在的導入問題也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學校在教學器具和教學設備上的配備對課堂導入也產生影響,學校的校風和文化氛圍同樣對課堂導入具有影響,以及學校對教師的培訓制度的建立和日常教研會的開展等也是大多數學校需要在今后進行改革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