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 邰艷燕 奚燕
(琿春市第二實驗小學校 吉林琿春 133300)
自主學習能力是學生在發展過程中必備的基礎能力,需要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對教學內容和知識技能進行主動的探索。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觀察、分析、探索、閱讀等多樣化的學習方式有效實現學習目標。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需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通過科學有效的方法,不斷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更加積極、自主地投入到實際學習活動中。教師需要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從而保證學生可以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同時,教師還需要積極落實雙減政策要求,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學生具備良好的自主學習能力可以有效地進行課程學習,扎實掌握基礎知識。小學階段的教學內容比較簡單,但是對于小學生來說仍然存在一定的學習難度,隨著學生年級的增長,學生所接受的知識越來越難,需要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提升自身的各種能力。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采用傳統灌輸式的教學方法,要求學生機械式地記憶知識。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師需要運用高效、科學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逐漸掌握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使學生積極、自主地投入到學習和探究活動中,并可以利用已經掌握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因此,想要進一步提高課程教學有效性,教師需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具備自主探究問題的能力[1]。另外,學生的學習和成長需要更好地滿足社會發展需求,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和知識信息的不斷更新,新時代學生應該具有較強的自主學習能力,有助于及時對知識和信息進行更新,從而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教師必須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為學生未來的發展做好鋪墊。
我國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不僅豐富了學生的知識內容,同時還有效改變了傳播途徑。學生在課堂中所學習的知識有限,在新時代教育背景下,學習已經不再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終身學習逐漸成為社會發展對每個人提出的要求。教師必須正確認識自主學習能力對學生學習和成長的重要性,將其作為重點教學目標,有助于學生今后更好地學習和成長。
想要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首先需要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目標,使學生進行自我約束,主動克服困難。具有良好的自主學習能力可以促使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明確學習目標,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在學習過程中時刻保持認真的態度,并在課前充分進行預習,在課堂中發現問題,主動參與課堂發言解決問題。當學習結束后學生會自主進行預習,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質量[2]。
學習是一個漫長積累的過程,需要學生具有頑強的意志力。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遇到許多困難和挫折,擁有自主學習能力可以使學生形成克服困難的意志力,樹立持之以恒的學習信心,在自主學習過程中不斷磨煉自身的意志,從而積極樂觀地面對生活。
“雙減”政策的實施,是對學生主體的充分尊重。要讓他們具備獨立的學習技能,首先要讓他們發揮出最大的作用,讓他們在實踐中不斷地運用自己的思維去積累經驗,增強他們的自學能力和綜合能力。
自主學習,顧名思義是指學生們在學習知識時,要求依靠自身的自覺性和自制力,積極主動地學習知識,是一種自我激勵的學習方式。在“雙減”政策下,要求教師們對于學生們不要過度的施加壓力,不再運用傳統的教學方式對學生進行灌輸式的教學,要把課堂的主體歸還給學生們,讓學生們結合自己的基礎能力以及實際行動來自主探索教材中的相關知識。“以學生為本”是教師的重要教學理念,教師的一切教學行為都是圍繞著學生來展開。學生的自主學習并不是老師看著學生們進行學習,而是輔助學生們學習的一種教學方式,教師要幫助、引導學生們進行學習,學生們有不會的問題的時候,可以尋求老師的幫助,老師再適時地對于學生們所學習的內容進行提問,幫助學生們扎實地掌握所學的知識點。想要學生能夠獨立自主地學習就要讓學生們首先明確好自己的學習目標。要讓學生保持為了達到目標而做到不懈努力的一種狀態[3]。要使小學生主動學習,就必須加強對學生的自學能力的訓練。現在的小學生,對一切都充滿了好奇心,充滿了想象,充滿了活力,想要讓他們積極地去學,就必須要有一個好的教師來指導他們,有針對性地刺激學生,讓他們產生學習的欲望,讓他們產生對知識的濃厚興趣。
比如,在學習某個知識的過程中,老師會讓同學進行分組討論,然后由小組來做報告,也可以由老師提出自己的看法。還有一些同學說,他們可以多看看新聞,也可以多看看報紙,這樣可以極大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在輕松、愉悅的氣氛中,獲得更多的信息。
首先學生應做好課前預習,提前做準備是一種主動、積極的學習態度,在學習中,因為不臨時抱佛腳,考慮得更加周全,更有充足的時間進行查漏補缺。課前預習使學生們通過自己的思考對即將所要學習的知識進行自學。在課堂中老師能夠教給學生們的知識只是最基礎的,還有很多知識需要學生們在以后學習中不斷地去探索,根據自己的能力去自主學習,因此提前預習還有利于提高學生們聽課的效率。
例如,小學生們在學習新的課文的時候,有很多自己無法領悟的知識內容,往往學生們看不懂的地方就是本堂課學習的重點,等老師上課的時候,學生們再帶著問題去聽老師的解決辦法和老師是怎么理解的,會讓學生們主動地把注意力集中在一起。做好課前預習,可以使學生對于學習有很強大的積極性,學習效率也會大大提高,能夠為獨立自主學習奠定基礎。
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會遇到許多的難題,那些缺乏自信的人沒有勇氣去面對問題,就會造成更多的問題,而那些擁有自信的人則可以大膽地解決問題,戰勝問題。而信心不足的學生,則是因為擔心自己會犯錯。所以,教師在理解和把握學生個性的同時,要培養他們的自信。
例如,在上課的時候,要根據學生們的自身情況、性格、心理以及學習的能力和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來進行提問,對于比較簡單的題目時,老師要對平時缺乏信心的同學,基礎知識掌握較差的同學進行提問,并給予鼓勵和夸贊,教師要不吝嗇自己的夸贊,例如:“你做得很好!”“跟上次比你已經進步很大了!”“你進步真的很快!”讓學生們產生一種我能行的心理[4]。
隨著“雙減”政策的提出和實施,教師需要在日常教學過程中調整教學策略,積極與學生建立聯系,掌握學生的真正學習需求,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讓學生可以在學校中完成相應的學習任務,有助于教師有針對性彌補學生學習中的斷層知識。想要讓學生積極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教師需要有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受到學習氛圍的感染產生良好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使用詼諧幽默的語言開展教學活動,鼓勵學生積極地進行交流,當學生正確回答問題后可以給予適當的鼓勵和表揚。教師需要充分尊重學生,理解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構建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對學生的解題思路需要給予正確客觀的評價,使學生可以使用精準的學科語言,不斷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另外,在班級中會存在部分學習能力比較弱的學生,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需要幫助這些學生樹立良好的自信心,指導學生使用正確的學習方法,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分層次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生只有在積極、和諧、民主、自由的氛圍中才會主動投入到學習活動中,教師需要鼓勵學生積極進行交流,了解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和困難,幫助學生解決問題,使學生養成積極主動的性格,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質量。在“雙減”政策背景之下,新的教學形式已經滲透到教學當中,老師逐漸用新型的“減負提質”的教學方式來進行教學,在減少學生負擔的同時,提升學生們學習的課堂質量來替代傳統的灌輸式的教學方式,傳統的教學是教師強制性地把知識灌溉給學生們,在課堂上教師多數以自己為主體,學生們在底下機械性地接受知識,但小學生對于學習本身就比較抵觸,而且小學生還處于一個活潑好動愛玩的年紀,不服管教,注意力很難長時間集中在一起[5]。但是想要讓學生們對于學習產生興趣,教師應該調節好課堂中的學習氛圍,促進學生們主動進行學習。
比如,在課堂上,老師可以通過使用各種手段來進行教學。比如說,老師會在上課的時候,將教材整理出來,然后在上課的時候,讓學生們一邊聽一邊欣賞,一邊將自己的知識和知識分享出來。老師也可以定期為學生舉辦小型比賽,根據成績給予不同的獎品,小學生對此沒有任何抗拒,讓他們主動參加,讓他們在濃厚的學習氣氛中盡情地享受,從而提高他們的積極性,讓他們能夠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學習當中。
小學生的年齡比較小,需要直觀、形象地理解并掌握知識內容。教師在日常開展教學活動過程中可以結合教學內容為學生創設教學情境,充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使學生的思維始終處于活躍的狀態。教學活動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情感多向交流的過程,如果教師和學生不能積極地投入感情,會導致課堂教學氛圍枯燥乏味并且缺少樂趣,很難實現預期的教學目標。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主動與學生進行思想和情感上的交流,用自己的生活體驗和情感不斷感染學生。教師應該學會傾聽學生講話,使用文明用語,不斷鼓勵學生,增強課堂教學的吸引力,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6]。另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使用多媒體技術、插圖、實物等,開展實踐活動,鍛煉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使學生由原本的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充分發揮自身的主體作用,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中的主人。
教師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過程中,不僅需要讓學生掌握相關的知識和技能,還需要讓學生學會如何進行歸納和總結,使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鍛煉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在課堂中,教師需要反復引導學生回憶所講解的重點、難點知識,讓學生利用自己的思維進行總結和歸納,使用合理、可行的方式解題,有助于學生鞏固在課堂中學習的知識。久而久之,學生會針對不同類型的問題逐漸建立自主學習的思維,在教師正確的引導下,養成歸納、總結知識的良好習慣,有效提高思維能力。
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養成不僅需要良好的學習環境,還需要根據自身實際情況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在“雙減”政策背景下,教師需要結合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學習時間幫助學生制定合理的學習計劃,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需要綜合考慮學生的學習能力、思維方式、學習習慣等,開展分層次教學活動。針對學習能力比較強的學生,教師需要進行適當的延伸和補充,根據實際情況調整學生的學習進度。針對學習能力比較弱的學生,教師需要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生的主動性,幫助學生樹立學習自信心,從而提高學習效率和質量[7]。
總而言之,“雙減”的意義并不是減少學生的知識量,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需要將教學內容中的各個知識進行關聯,需要對核心知識進行設計,通過知識之間的聯系使學生學會舉一反三,給學生留出更多時間和精力進行自主學習和探究。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需要采用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實施有效的教學策略,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使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從而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