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寧寧
(吉木乃縣托斯特鄉牧業寄宿學校 新疆阿勒泰 836899)
現如今,我國對公民的道德與法律觀念給予了高度重視,改善公民道德意識、法治意識淡薄問題的關鍵途徑就是加強法治教育。在這一背景下,小學教師需要承擔起從小培養學生道德與法律觀念的重要責任,以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為載體,將法治教育全面落實到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教師在提高該課程的知識教育質量的同時,還要保障法治教育的整體成效。
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要做到以下兩點:
第一,教師要遵循道德與法治學科的道德屬性,從學生個體內部切入,對學生展開道德教育,規范學生的各項言談舉止,使其形成優良的品行。第二,教師要關注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法治教育主題,從國家層面入手,引導學生了解國家為了維護社會和諧穩定而落實的各項法治措施,了解自己要如何遵循這些法治標準,成為遵法守法的公民。同時,教師還要讓學生了解一個人若是違背法治社會,需要受到哪些法律上的懲罰[1]。
因此,法治教育本身就是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的核心組成部分,而且它關系到學生現在與未來的光明前途、健康發展,教師需要重視法治教育,將法治教育全面地融入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完成培養學生法治觀念和遵法守法執行能力這一項長期性的教育任務。
目前,教師在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更重視對學生開展道德教育。尤其是在立德樹人教育視域下,教師為了提高德育教育效果,更是在課堂中加強了道德教育的力度。與之相反的是,法治教育是道德與法治教學的薄弱點,教師對法治教育缺乏應有的重視,沒能全面達成從小培養學生正確法治觀念的教學目標[2]。長期下去,教師難以全面提高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整體教學實效。
有的教師只是簡單地根據教材內容來開展法治教育,不注重開發更多的教育資源來豐富法治教育的內容。一方面,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的法治教育具有淺層性的特點,難以啟發學生對法治知識的深層、全面思考;另一方面,法治教育內容較單薄,也會影響學生建立更全面的法治知識結構,或者影響學生對法治知識的認知與理解水平。這些問題反映了教師的法治教育力度較小這一問題,有待教師加以改正。
有些教師沿襲了知識教育的教學方法來引導學生樹立法治觀念,沒能立足法治教育的不同教學需要,引入多樣化的教育引導方法和手段,打造充滿生機活力的法治課堂。這顯然會影響法治教育的有效性,也會影響學生平時對法治知識內容的學習興趣與學習積極性,導致法治教育過程不夠簡化、科學,法治教育氛圍比較僵硬。尤其是新課改以來,這種教學缺陷會帶來不理想的教學結果。
教師應加強自身對道德與法治教材的解讀,挖掘其中蘊含的法治元素,將其整合為有效的發展教育資源,融入道德教育之中,讓道德教育與法治教育并行,塑造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與遵紀守法的良好行為習慣[3]。例如,在部編版道德與法治三年級下冊“四通八達的交通”一課中,教師不僅要讓學生認識到現代社會交通的便利性,學會合理選擇便利的交通工具抵達自己的目的地,為國家的交通發展感到自豪,還要讓學生體會到遵守交通法規的重要性。因此,教師可在法治教育視域下,引導學生學習一些重要的交通法規,學會文明出行、安全出行。
在這方面,教師可向學生展示各種交通信號燈、指示信號、禁令信號的圖片,讓學生了解基本的交通知識,認識各種交通標志,提高學生在交通方面的法治知識水平,奠定學生學習更多交通法規知識的基礎。之后,教師可引導學生針對性地了解交通法規,比如在過馬路時要等綠燈,綠燈亮起才能通行;闖紅燈者在交通事故中承擔全部責任;在道路上行走時要遵循靠右邊行走的原則等等。
為了培養學生遵守交通規則的良好意識與行為習慣,教師可引導學生歸納一些遵守交通法規、保障交通安全的要求,如:不翻越道路上的護欄;不在道路上做踢足球、溜滑板等危險動作;不在道路上嬉戲打鬧;不要扒車、追車、躲車底下玩;不要拋物擊車;過馬路時要全神貫注,不隨意過馬路,要注意觀察紅綠燈與來往車輛;乘車時要坐安全座椅;坐車時不要將頭、手等身體部位伸出車窗;不聽陌生人的話,隨意上他人的車;不要乘坐超員或者貨運的車輛;不要乘坐酒駕之人的車輛;下車時要等司機完全停車;下車時要懂得從右側下車等等。
這些內容都與小學生平時的交通安全息息相關,教師在開展交通法規方面的法治教育時,不僅要向學生傳遞重要的交通知識,還要讓學生在遵守法規時,遵守一些必要的安全規則,學會保護自身安全與他人的安全。另外,教師可讓學生學唱“交通安全歌”。這首歌蘊含了豐富的交通安全知識,這些知識符合交通安全法規的內容,小學生在歌唱這首歌時能夠更直觀地學習交通法規知識,同時也能更深刻地記住一些重要的交通安全法規知識。在這一教學活動中,教師能夠提高這節課的法治教育實效,從小養成小學生良好的遵守交通法規的行為習慣。
主題性的教學方式在新時期的課堂教學中備受教師的青睞,它可支持教師提取針對性的教學主題來開展有深度的教學活動,讓學生擺脫淺層性的教學模式,從課堂中獲得深層的知識,使其獲得更明顯的學習效果。在道德與法治課的法治教育中,教師可根據教材內容蘊含的法治教育內涵,提取合適的教育主題,引導學生圍繞具體的法治教育主題來展開思維碰撞交流,在課堂討論過程中深化自己的法治認知,樹立應有的法治觀念[4]。
例如,在部編版道德與法治四年級下冊“買東西的學問”一課中,教材編者要求教師引導學生在買東西的過程中學會觀察商品,從商品中獲取一些重要的信息,確定它是不是自己要買的商品;是否具備完善的產品信息,包括生產日期、保質期、配料、安全標志、綠色食品標志等等。于是教師可根據這樣的教學要求,立足法治教育需要,提取教學主題——學習食品安全法,規避各種購買“坑”。
在這一教學主題下,教師可先引入生活中的食品安全案例,初步引起學生對食品安全的重視,激發學生學習食品安全法的興趣。教師可引入這一案例:“在2020年1月13日,陳某某一家六口因吃某超市食鹽而出現了頭暈、上吐下瀉等不良的癥狀,經檢測,發現他們均是亞硝酸鹽中毒所致?!边@一案例中提及了超市中的某種食鹽,這種食鹽不屬于安全食品,導致購買者食物中毒。
在案例引導下,教師可引導學生展開思考:“案例中的超市違反了食品安全法的哪條法規呢?這家人在購買食鹽的時候,為什么會買到這種不安全食品呢?如果我們要在商場或超市購買食品,那么要如何做,才能保障食品安全呢?”學生在獨立思考之后,可根據自己的觀點,與身邊的同伴展開相互討論與交流,了解彼此對食品安全法規的認知與解讀水平,并了解彼此對綠色購買、安全購買的看法。
食品安全法的知識內容比較多,學生在展開主題討論時,可以共同羅列出不重復的法規知識,如食品添加劑的使用規定、食品貯存與運輸的規定、食品生產與加工安全的規定、食品風險管理的責任范圍、食品安全突發事件應對機制等等。同時,學生還可歸納一些安全購買食品的要點,并且相互辯論一下哪些產品能買,哪些產品不能買,學生可各自給出自己的理由。通過這方面的課堂討論,學生能夠學會運用食品安全法規的知識來規避一些食品購買方面的“陷阱”。
角色扮演活動是教師注重增強學生的學習體驗,使其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將重要的知識或生活場景生動呈現出來的教學活動。法治教育的知識普遍具有較強的理論性,若是教師依靠單純的講解,則難以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有些學生甚至不大理解一些重要的法治知識,使其在認知不準確或者認知模糊的情況下,影響其法治觀念的形成與發展[5]。因此,為了保障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的法治教育效果,教師可引入角色扮演法,讓學生自主創編課堂劇,合理分配角色,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深化自己對法治知識的理解。
例如,在部編版道德與法治六年級下冊“地球——我們的家園”一課中,教師可圍繞環境保護法來展開法治教育。教師可鼓勵學生分成不同的學習小組,共同搜集環境保護法規的內容,然后根據具體的法規內容創編以環境保護為主題的課堂劇。比如,有的學生為了宣傳環境保護的重要性,設計了一份宣傳海報,并創編了宣傳短劇。在宣傳短劇的角色扮演活動中,有的學生扮演了造成環境污染的人,有的學生扮演了環境污染保護者,還有的學生扮演了環境保護的清潔工、環境污染的監督者、環境保護工作的化學物質檢測人員等等。學生在角色扮演時,將環境污染現況、環境保護現狀、環境保護的舉措等方面的知識點都呈現了出來。
也有的學生創編了依法懲罰違反環境保護法之人的角色劇,在劇中有的學生扮演了違反環保法的角色,有的學生則扮演了環保執法者的角色,將環保法的具體法規生動地呈現了出來。此外,也有的學生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再現了某先進社區的環境保護場景,如社區的生活垃圾分類、社區干部對環境保護的宣傳與監督等等。
不同的小組呈現了不同的角色表演,觀看角色表演的學生能夠從中了解到不少環境保護法的知識,同時也意識到了保護環境的重要性,還懂得了如何去遵守環境保護法,共同守護地球這個人類共同生活的家園。通過這一教學實踐,教師實現了法治教育的目標,培養了學生遵守環境保護法的法治意識,也培養了學生愛護環境的社會責任感。
實踐教育是教師加強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重要教育工作,它可以改善教師在教學中偏重理論知識教育的問題,同時也能讓學生對課堂中理論性較強的知識內容進行深刻的認知與理解。因此,在教師將法治教育全面融入道德與法治教學時,應注重組織學生參與到豐富的實踐活動之中,使其深入現實的實踐生活之中,體會到法治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的實用性,旨在增強學生學習法治知識的積極性,培養學生將法治知識運用到現實生活之中的應用意識與實踐能力。
例如,在部編版道德與法治五年級下冊“我參與,我奉獻”一課中,教師可圍繞“關愛弱勢群體”這一實踐活動,引入殘疾人保障法、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等法規知識,讓學生參與到不同的實踐活動之中,深化學生對相關法規知識的理解與運用。其一,教師可帶領學生參與到關愛殘疾人的實踐活動之中,為社會上有需要的殘疾人奉獻愛心,幫助殘疾人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困難,甚至支持殘疾人的事業,使其自覺地為殘疾人提供無償的捐助與服務。
其二,教師可讓學生參與到關愛老年人的實踐活動之中,比如去敬老院、養老院探望老人,了解老年人享有的社會服務、社會優待等方面的權利;了解老年人從國家、社會等方面獲得一定物質幫助的個人權利;了解老年人參加社會發展過程的權利,甚至是享有共享社會發展成果的權利。此外,學生還可了解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中關于禁止歧視、虐待、侮辱、遺棄老人的法規內容,有利于培養學生對老年人的愛心,增強自己的法治觀念,懂得拿起法律武器捍衛老年人權益。
其三,教師還可帶領學生參與到“保護未成年人”的宣傳活動之中。小學生本身就是未成年人保護法的保護對象,這種實踐活動能夠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關注未成年人能夠享有哪些權利和義務,要關注身處校園暴力、家庭暴力、社會歧視等不良環境之中的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要大力宣傳未成年人保護法的重要性,要督促社會、學校、家庭主動去創造和睦的未成年人成長環境,讓小學生深受其益。
綜上所述,教師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加強法治教育是不可逆轉的教學趨勢,也符合時代發展對道德與法治教學提出的要求。教師應把握好當前法治教育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中落實不到位的教學問題,立足不同的科學教學方法,推進道德與法治課中法治教育的深度發展,讓小學生從小成為有道德、遵紀守法之人,同時還會使用法律的武器來進行自我保護,使其走上健康順遂的人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