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曉陽
(莒縣夏莊鎮中心小學 山東日照 276514)
在增效減負的教學理念下,教師開展的語文教學活動能夠讓小學生不再產生沉重感,而是帶著期待感和興趣走進語文學習,從教師身上獲取語文學習的智慧,從課堂中汲取各種語文知識,從自主學習中磨煉各項學習技能。為了全面提升小學語文教學實效,教師應將新課改倡導的增效減負教學要求融入整個語文教學過程中,運用多樣化的科學教學策略打造輕松、高效的語文教學模式。
小學生的學習負擔過重已然成為人們的一種共識,究其原因,是教師在填鴨式教學模式下過于關注學生的分數與成績,在課堂教學中致力于讓學生完成各種學習任務。長期下來,小學生的厭學情緒越來越嚴重,這不利于小學生身心健康發展,也不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
增效減負是新課改針對學生過多的學習負擔、學習低效化問題而提出的教育指導理念,要求教師突破傳統教學模式,將科學的新教學方式引進來,讓學生形成新的學習方式,使其進入到輕松、愉悅的學習狀態,不再對學生的心理造成不必要的壓力,減緩學生長期以來的學習緊張感,讓學生能夠度過快樂的學習生活,使其潛移默化地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逐步提高學習實效[1]。
語文課程知識具有明顯的繁冗性這一特征,以往教師通常是盡可能地將豐富的知識傳遞給學生,希望通過這種方式來保障學生接收的知識量。然而學生真正能夠化為己用的知識卻比較少,大多數精力都放在篩選重要的知識信息、分類知識信息等方面上,導致學生既浪費了學習時間,增加了學習負擔,又難以提升學習實效。
因此,教師開展增效減負教學時,要堅持在知識精簡化原則上,對課堂中涉及的語文知識進行科學的梳理,并將學生需要重點學習的知識內容整合到一起,將這部分知識內容傳遞給學生即可。學生可根據這些知識點展開延伸性的學習,使其形成良好的發散思維品質,有利于學生發揮這一思維品質,對具有內在邏輯性的知識點進行系統的認知與掌握。
以生為本是新時期課堂教學最基本的教育理念,教師想要讓小學生不再背負過重的學習負擔,并提高其語文學習的有效性,則需尊重小學生的學習主體性,所組織的教學活動均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其自主獲取自己需要的語文知識,圍繞自己感到疑惑的問題展開獨立思考[2]。
當小學生深刻認識到自己是語文學習的小主人時,他們不再被動地參與語文學習活動,反而會有所選擇地采取主動性的學習行為。尤其是在學生有了一定的學習方向、掌握了一定的學習技巧后,他們會具備更強的自信心,自覺地展開高效、自主的語文學習。這顯然是教師增強語文教學實效、消除小學生沉重負擔感的重要教學途徑。
活躍的思維狀態是小學生學好語文知識的一個重要前提,他們能夠在獨立思考或者思維碰撞的情況下,對語文知識或者語文學習問題展開深入的探究,從中獲取自己想要的知識或者問題的答案。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凸顯出探究性的特點,無疑能夠為教師實現增效減負的教學目標提供良好的條件。
目前,教師已經適當地加大了探究性教學模式的研究與教學力度,但是要真正達成增效減負之目的,還需要教師為探究性教學投入更多的教學精力。
每個小學生均屬于不同的個體,他們在語文課堂中會表現出不一樣的學習能力,而且小學生的語文學習方式、學習習慣、學習態度等均存在明顯的差異。以往教師采取的統一性教學模式無疑增加了學生不必要的學習負擔,比如學習基礎薄弱的學生在海量的知識學習壓力下,會產生疲憊的學習心理;學習能力處于中上游的學生也無可避免地需要完成一些基礎的學習任務,雖然在一定程度上鞏固了學生的知識學習效果,但是也讓學生投入了不必要的學習精力,使其產生厭倦的學習心理。
因此,教師要根據個性化原則來為學生設計合適的教學內容,并隨時根據教學需要,調整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要讓學生各自根據自己的學習需求來選擇學習內容,從而達到減負、增效的學習目的。
教師的備課質量與課堂教學效果存在緊密的聯系,為了減輕學生在語文課堂中的學習負擔,教師可改進備課方式,在刪繁就簡的原則上找準語文教學重難點,濃縮語文知識內容。教師根據這一備案內容展開教學時,可以簡化自己的知識學習過程,快速又高效地掌握新課知識。
東南沿海岸線作為瑯岐島海岸線的一部分,在設計時要注意景觀分布和功能分區之間的聯系,從全局出發,綜合考慮沿海景觀內部空間與結構的有效聯系,而不是將景觀節點作為獨立景點來設計。在設計中,首先要根據瑯岐島整體性質確定景觀設計主軸線,結合當地文化習俗、地形特點沿主線展開,重點規劃軸線上幾個部分,做到有區域特色景觀點劃分,并主次分明,個性鮮明,人為景觀與自然景觀結合恰如其分。特別是在整條沿海岸線上,還應考慮到沿海地區的生態平衡、用地詳情、資源保護和景觀四季變化會給整體設計帶來的影響。
以人教版語文六年級下冊“桃花心木”一課為例,教師在備課時可以圍繞“桃花心木”這個中心詞來找準課文的重難點知識,具體可歸結為以下幾點:第一,桃花心木的特殊性;第二,栽種桃花心木苗的人;第三,種樹人的栽種方法;第四,種樹人的栽種心得;第五,“我”受到的啟發。教師可圍繞這幾個知識點進行備課,讓學生在課堂中將其作為線索,展開針對性的閱讀學習,從課文中找出相關的文本內容,然后歸納出相應的知識內容。這種備課內容有利于學生明確閱讀的學習目的,能夠使其朝著具體的方向獲取知識、學習知識。
比如,當學生從課文中找出種樹人栽種桃花心木的方法時,可以歸納相關知識:像插秧一般彎腰種樹苗;不規律澆水;補種枯萎的樹苗。學生可根據這種歸納方法,對其他知識點進行分析與總結,并整合到完整的閱讀知識結構中,使其有效掌握本節課的重要知識點。
因此,教師要朝著輕負擔、高效率的方向進行科學的備課,讓學生根據相關知識點關注文本內容,理解作者圍繞“桃花心木”展開創作的背景、目的,理解作者在課文中傳遞的生活哲理。
“少教多學”是新課改對教師提出的新教學要求,即教師要適當地減少教學指導的比例,增加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這一教學要求體現了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強調了教師要及時轉變自己的角色,將自己放在組織者、指導者的位置上,同時也將學生放在學習主體的位置上。
在少教多學的教育原則上,教師可合理設計以學生為主體的自主探究學習活動,讓學生在參與這一教學活動時,可以充分發揮自身的自主學習意識及學習能力,對課堂中的重要知識內容進行深入的探究,將其轉化為自己可用的知識內容。
以人教版語文五年級下冊《草原》一課為例,教師可依托微課對學生布置核心的學習任務,引導學生在觀看微課視頻的過程中,圍繞視頻中的內容展開自主探究學習。在微視頻中,學生可以看到內蒙古草原的真實面貌,還能看到草原周圍的小丘和平地、草原上的牛羊馬、策馬奔騰的男女老少、草原上搭建的蒙古包、草原人民熱情款待來客、載歌載舞、樂于表演等等畫面。
教師可基于此,引導學生圍繞微課中提及的閱讀任務來展開自主探究學習,走進情境之中,對作者在課文中描述的草原之美、內蒙古人民的待客禮儀、內蒙古習俗活動等展開討論,說說作者采取了哪些手法來刻畫了草原及草原事物的美,說說內蒙古的待客禮儀體現了他們的哪些民族精神,談談內蒙古的歌舞文化風格,從不同方面了解草原的獨特風光與文化習俗。這一自主探究學習活動能夠引導學生對課文內容進行深度的理解,同時還能讓學生在良好的情境體驗下增強閱讀學習情感,有利于實現新課改倡導的增效減負教育效果[3]。
“精講多練”也是新課改倡導的重要教學要求,教師可在講述重難點知識時,引導學生展開精細化學習,并且讓學生在課堂中加強練習,提高其語文學習的針對性與有效性。教師可在隨堂練筆教學活動中落實精講多練的教育措施,讓學生掌握隨堂練筆的學習技巧,并在讀寫結合理念下展開隨堂習作訓練,以實現增效減負的語文教學目標。
首先,教師可讓學生自主閱讀課文,從課文中找出作者描述的游覽地點或景觀,將其串聯起來,歸納出作者的游覽路線。基于此,教師可讓學生對該游覽路線進行分析:“作者是通過怎樣的順序來描述自己游覽的路線呢?”
其次,教師可指導學生對文本內容進行精準解讀,圈出文中描寫了景物的地方,然后分析其寫作手法。比如,第三自然段就采用了“時而……時而……時而……”的排比手法,第四自然段則采用了“像……似的”的比喻手法。
最后,教師可讓學生學習靈活仿寫的學習技巧,學習如何利用有效的寫作素材來仿寫出優秀的文章。基于此,學生可參與到隨堂練筆活動中來,圍繞“記……”這個寫作主題,將上述寫作知識點運用到寫作過程中,根據自身的旅游經歷來寫一篇寫景文。通過這一系列的教學活動,教師能夠提高教學內容的精準性,擴大了學生隨堂練習的空間,還讓學生有效鍛煉了自身的讀寫技能。
合作學習是學生以小組形式展開協作學習的科學學習方式,既能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又能讓學生在輕負擔的學習狀態下提高學習效率,從而滿足教師落實增效減負之目標的教學要求[4]。因此,教師可將合作學習法引進語文課堂,幫助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獲得事半功倍的學習成效。
以人教版語文三年級下冊“紙的發明”一課為例,教師可為學生設計合理的合作學習任務:(1)自主從網絡上搜集中國造紙術這一古代發明的相關資料,了解本篇課文的寫作背景和歷史文化背景;(2)了解中國古代人們是如何一步步發明紙、造紙的,結合課文內容,談談自己對造紙術的了解;(3)走進課文,了解在造紙術的完善過程中,古代的紙存在哪些優缺點;(4)了解造紙術是如何逐步發展并弘揚開來的,試圖站在文明使者的角度,討論造紙術文化弘揚與發展帶來的影響。
這些學習任務能夠幫助學生從創作背景、造紙術的歷史發展、造紙術的優缺點、造紙術文化交流等方面入手,有效理解課文內容。各小組的學生可合理分配學習任務,在分工合作的基礎上完成各自的學習任務,然后展開合作討論,圍繞“紙的發明、使用與弘揚”這一話題展開交流。學生既要學會表達小組的整體觀點,又要學會闡述個性化的觀點,這充分尊重了學生的個性特點,能夠讓學生樂于調動思維能力,展開有一定深度的語文閱讀學習。
分層學習是指教師根據學生的不同學習層次而制定科學教學對策,讓學生根據各層次學習目標、學習內容展開針對性學習的先進學習方式。每個學生均可在分層學習過程中各取所得,使其在原有基礎上都獲得一定程度的發展。因此,教師可利用分層教學法來落實增效減負的教育目標。
首先,以人教版語文四年級下冊“黃河是怎樣變化的”一課為例,教師可先將學生分成學困生、中等生、優生等幾個層次。首先,對于學困生,教師要采取學困生轉化策略,幫助學生突破學習困難,為其安排個性化的學習任務:圍繞“黃河的變化”這個主題,從課文中圈出一些明顯表現黃河變化的字眼,將其串聯起來,學會運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黃河發生的具體變化。這有利于學生掌握中心思想,學會抓住明顯的線索來解讀課文。
其次,對于中等生,教師可采取“提升能力”的教學策略,讓學生在解讀課文的過程中,分析“黃河變化的原因”這一知識點。這屬于本節課的重難點知識,對學生的文本閱讀與分析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最后,對于優秀生,教師可為學生安排一些能夠激發其學習潛能的學習任務,即讓學生找出課文中黃河變化的具體原理,自主從網絡中下載直觀的視頻,理解其原理。學生也可根據個人的理解來繪畫草圖,將相關原理呈現出來。
通過這些分層布置學習任務,教師可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語文閱讀學習需求,還能讓學生將學習精力集中在適合自己的學習任務上,這有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學習水平與學習能力。
綜上可知,小學語文教師應貫徹落實增效減負教育理念,減輕小學生沉重的語文學習負擔,使其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下形成科學的語文學習方式,學習精簡的語文知識,在充足的自主學習空間展開探究學習,對語文課中的重難點知識進行準確又高效的掌握。教師還要在精講多練的前提下,讓學生鍛煉更多的基礎學習技能,甚至要將新課改倡導的合作學習、分層學習等教育方法引進來,從多個方面提高小學生的整體語文學習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