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體育作業越來越受到重視,但在實施過程中仍存在作業布置隨意性大、作業布置易評價難等問題。本文引入共生體育的理念,將體育作業從課堂鏈接、學科融合、鏈式評價三方面進行優化設計,嘗試運用“體育+”“體育+體育”“+體育”的作業新形式,探尋體育作業實施新路徑。
關鍵詞 共生視域;體育課外作業;初中體育;優化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33.9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5995(2022)10-0068-03
體育作業是體育課堂教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課堂的延續,也是學生課外活動的保障。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體育作業也越來越受到重視,但在實施過程中仍存在作業布置隨意性大、作業布置易評價難等現象。鑒于以上現象,筆者從一線教學實踐出發,結合共生體育的理念,嘗試將體育作業從課堂鏈接、學科融合、鏈式評價等方面進行優化設計,嘗試運用“體育+”“體育+體育”“+體育”的作業新形式,以期能在實踐中發現更優化的體育作業實施策略。
一、鏈式活動,環環相扣,體現作業布置的科學性
共生體育課堂的核心就是鏈式活動,它將課堂的學習內容、過程與方法等作為形成鏈節的環[1]。體育課外作業的布置作為鞏固學生已學體育知識與技能,反饋體育教學成效的主要手段[2] , 在共生視域下,被視為課堂教學的一個鏈環,與其他教學活動形成橫向鏈接;而縱觀一個教學單元,每節課的作業則形成縱向鏈接,組成一個單元的作業鏈,以此可以類推至一個學期、學年的作業鏈。
因此,教師在設計體育課外作業時常常要思考與課堂教學內容相匹配的練習,比如,在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體育與健康》七年級“排球”單元“左右移動正面雙手墊球”相關內容的教學中,筆者設計了符合鏈式活動教學程序的若干活動:移動步伐——左右移動拋接球——徒手移動墊球——左右移動墊固定球——左右移動拋墊球——移動對墊球練習。而在作業的布置中,教師首先預設作業,再根據學生的掌握情況適時調整,一般是強化與鞏固動作技能和體能練習。根據本課次主要的教學內容設置課后作業,如對墻移動拋接球50個、對墻移動墊球50個,幫助學生強化運用移動墊擊反彈球的技能。縱觀整個排球教學單元,運用共生理念設計單元教學作業計劃(見表1),在體現體育作業的科學性和邏輯性,鞏固和檢驗課堂學習目標的同時,也讓學生能更好地接受知識運用的挑戰,體驗成功的喜悅。
二、多元融合,相輔相成,提高作業實施的科學性
(一)學科間融合,形成“體育+”作業
“共生”意為生物之間相互依存的本質特征,是各種關系之間的良性循環與發展,將學校視為一個生態系統,各生態因子(學科、教師、學生、媒介、環境)在良好的生態系統中達成互助合作、共生共融的和諧關系。基于此理念,學校生態系統中的各學科間存在共生共融性,因此在作業的設計中,挖掘體育與其他學科間的聯系,將以體育為主融合其他學科設計,形成“體育+”作業,如選擇一些積極向上、有不同韻律的音樂,搭配不同節奏的運動,形成“體育+音樂”的作業形式。以歌曲《少年》和原地跳躍練習為例,歌曲總時長4分鐘,前奏20秒為慢節奏,可以嘗試太極云手動作,后20秒快節奏,可進行開合跳,之后20秒又進入慢節奏,可進行太極云手、拉伸等舒緩動作,如此反復,提示學生根據音樂不同韻律變換進行合拍的動作練習。學生通過自主選擇喜歡的音樂,進行動作創編,提高體育作業的趣味性。
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設計“體育+語文”“體育+英語”的作業形式,如在誦讀朱自清的《春》時,可根據文字間的情感一邊誦讀一邊進行自創節奏、動作的身體練習;在觀看了奧運會或某場體育比賽之后,寫一寫、談一談觀后感;用英語日記的形式記錄平時體育作業的完成情況等。在
設計“體育+數學”“體育+物理”等形式的作業時,可布置籃球定點投籃、足球運球繞桿、實心球前拋等作業,請學生在練習的過程中思考“如何提高投籃命中率”“如何找到足球運球繞桿變向的最佳時機”“為什么實心球前拋斜上45度是最佳出手角度”等問題,引導學生學會用數學或物理思維分析,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問題的解決中,以此促進各學科知識間的融會貫通。
新的作業形式讓學生在學習、認知方面發生改變,也更好地將學科間的知識、技能進行融合,拓展體育作業的意義與價值。
(二)項目間融合,優化“體育+體育”作業
運用動作技術間的“正遷移”效應,將體育運動中相似動作進行整合,加強體育項目間的融合。比如毽球正腳背踢球與足球顛球、羽毛球扣球與排球扣球、立定跳遠與三級蛙跳等,挖掘不同運動間存在的動作關聯性,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動作技術特點,觸類旁通,提高體育學習的實效性。
“體育+體育”作業要盡可能詳細列出多種可選擇的運動項目,如徒手擺臂練習、舉小啞鈴或重物、俯臥撐、深蹲起、仰臥起坐、爬樓梯、跳繩、踢毽子、投擲沙包、扔飛盤、轉呼啦圈、騎自行車、輪滑、登山等,同時考慮到不同層次學生不同的需求,可設計為分層式的個性化作業形式,設定必做與選做項目,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選擇項目并嘗試發現不同項目之間的聯系。比如,必做項目設置為原地高抬腿50次×3組,學生可從原地抱膝跑、墊步高抬腿等選擇項目中自主選擇一種或多種,此類項目均需要抬高大腿,手臂與雙腿擺動要協調;再比如,必做練習設置單、雙腳跳,學生可從立定三級跳、三級蛙跳、立定跳遠等選擇項目中自主選擇一種或多種,此類練習均需要手腳的協調用力。這些必做練習與所設置的選做練習間均存在一定的相關性,學生通過練習與思考,最后將自己的發現或運動感受記錄下來,形成作業單。
(三)“五育”融合,生成“+體育”作業
共生關系中,一方為另一方提供有利于其生存和發展的幫助,同時也獲得對方的協助與支持。體育作為“五育”之一,與德育、智育、美育、勞育之間也存在著互利共生的關系。教師要強化“五育”結合意識,在學科教學中梳理體育要素,嘗試建構以其他“四育”為主體育為輔的“+體育”作業。當然,“+體育”作業并不是將德育、智育、美育、勞育與體育進行簡單拼湊,而是將“五育”有機滲透和“互育”。教師需有意識地從現實體育生活中選擇情境作為教學載體,讓教學更加貼近時代、貼近社會、貼近生活,幫助學生從解題走向解決問題。
體育教師在體育課程中要深度挖掘德、智、體、美、勞“五育”元素,明確體育課程在“五育”融合育人模式中的獨特地位及交叉關系,為“五育”有機滲透和“互育”找準方向和切入點。為此,教師可以嘗試將作業情境化,將學科要解決的問題信息蘊含到特定的情境中,設計多育融合的體育作業,讓學生綜合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有效處理與解決問題。比如教師在安排學生進行單手肩上投籃練習時,可以將智育、美育與體育融合創設一個情境化主題,如“NBA罰球賽”“我是投籃明星”等,然后在練習中設置律動的音樂,讓學生穿上喜愛的球服,扮演自己喜歡的球星,模擬籃球賽中的罰球投籃。這樣的情境設計可以讓學生在自主練習中體會和習得真正籃球比賽中所需的心理調節和自我激勵的能力。
除此之外,學校各種大型活動,都離不開體育教師的參與,當然,這種參與絕不僅僅體現在組織紀律、維護秩序、保證安全這一層面。例如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活動中,體育教師可以幫助各班級進行隊列設計,也可以為制作宣傳片提供百年歷程中體育事業成就的素材,還可以設置“重走長征路 兩萬五千步計步賽”“發揚革命傳統 改造廢棄體育器材”等系列主題作業,將“五育”相融合,在豐富活動內容的同時,也將體育浸潤到其他“四育”中,讓體育育人價值在學校大型活動中充分彰顯。
三、共生評價,三角鏈接,穩固作業反饋的有效性
作業評價是作業系統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對作業進行及時、認真細致的評價也是教師的崗位職責之一。在教學實踐中,一般有學生自評、小組互評,教師評價、學校評價等評價方式,共生視角下,我們要挖掘各種評價間的關系,將生評—師評—校評三級評價進行鏈接,形成三角鏈式評價。此評價著眼于運動能力、健康行為、體育品德的形成,把“作業完成度”“完成質量”“誠信度”“堅持力”等作為評價指標。此鏈式起點是學生自評、互評,在這個基礎上教師結合學生的評價進行小組獎評,校級層面結合生評與師評進行終評。當然,終評不是終點,而是下一鏈節的起點,校級評價反作用于學生評價,以此促進更高標準的作業體系、更加規范的評價標準的生成。
三級評價中的每一級會設置不同的評價標準,根據評價標準衡量學生的學期作業成績并進行等級制獎勵。獎勵的方式有很多。例如,平時課堂上可以對學生作業進行隨機檢查與評價,并口頭激勵優秀作業者;也可以運用積分制,將平時的作業進行累計積分,一學期結束時,對每位學生的積分進行核算,并讓學生利用積分兌換獎品;周末、節假日的作業則可以利用一些軟件或小程序上傳至相應平臺,通過投票評選出“優秀運動者”;而寒暑假期間的作業可以通過假期前后學生的體能數據對比直觀發現“進步達人”,并給予獎狀、獎品等物質鼓勵。教師要根據各班級作業整體完成的情況進行每周、每月的獎評,學校在期中和期末時對各班體育作業完成情況進行匯總,對優秀學生和優秀班級進行獎勵。除此之外,學校可以在體育活動課、大課間時以小型運動比賽、作業匯報等形式為學生搭建舞臺,激發學生完成體育作業的內驅力。
在具體評價的過程中,可以先將學生進行分組,針對作業練習內容,根據評價標準,從周一至周五由學生自己(自評)及所在小組組長(互評)進行打星評價,保質保量打3星,有量但質量一般打2星,量不足打1星,無質無量者只簽字不打星。教師根據學生個人與小組評價情況進行周評,學校年級組每月結合生評與師評對作業進行綜合評價,并給予優秀個人或優秀班級獎勵。評價是多元的,還可以將學生近階段的技能掌握情況、課堂參與度、體質健康水平等元素滲透到作業的評價中。
四、結語
作業質量需要實踐來檢驗,而來自實踐的反饋對優化作業設計也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實踐中,建立一種基于共生理念的鏈式作業實施反饋機制,利用反饋信息為原作業提供改進的依據和方向,將是優化作業設計的一個有效渠道。[3]在作業的實施中,必須注重設計—檢查—評價—獎勵等系列制度的連貫管理,引導改進作業、優化作業由制度保障推進向師生行為自覺方向發展。
(鄭燕燕,南通市通州區育才中學,江蘇 南通 226300)
參考文獻:
[1] 楊浩.趣味課堂:讓學生重愛體育課[J].中國學校體育,2014(12):32-33.
[2]郭柳燕.對小學體育學科設置課外作業的實踐與探索[J].中國學校體育,2011(10):61-62.
[3]趙才欣.作業——在課程標準下提供選擇[M].南京: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