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劍峰 邵中技
摘? 要:既然是黃帝打敗了炎帝,那我們華人應該稱為“黃炎子孫”才對呀?是誰把“黃炎子孫”改為“炎黃子孫”的?為什么這樣改?本文從初中歷史教材中的一個小問題入手,抽絲剝繭、追根溯源, 既能幫助教師理清教學脈絡,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能力和歷史解釋能力,涵養家國情懷。
關鍵詞:炎黃;黃炎;炎黃子孫;家國情懷
基金項目:本文系深圳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1年度課題“基于核心素養落地的高中歷史課程教、學、評一致性研究”(項目編號:ybzz21113)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趙劍峰(1969—),男,廣東省深圳市龍華外國語高級中學。
邵中技(1978—),男,安徽省淮北市實驗高級中學。
部編版初中歷史七年級上冊第三課《遠古的傳說》寫道:“黃帝聯合一些部落,在阪泉與炎帝展開一場大規模的戰爭,最后炎帝失敗,歸順黃帝,兩大部落結成聯盟。……這一部落聯盟以后逐漸形成為華夏族,因此后人尊崇炎帝和黃帝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海內外的華人也以‘炎黃子孫自稱。”[1]
既然是黃帝打敗了炎帝,那華人應該稱為“黃炎子孫”才對呀?是誰把“黃炎子孫”改為“炎黃子孫”的?為什么這樣改?弄清楚這些問題不僅是教師備課的基本要求,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能力和歷史解釋能力,涵養家國情懷。
一、黃帝、炎帝的起源及相互關系
(一)黃帝簡介
黃帝是傳說時代的五帝之一,也是司馬遷《史記》中記載的第一位帝王,被后世尊奉為“人文初祖”。黃帝生活的區域大致在現今的陜西省的北部。關于黃帝的傳說,在先秦時期已經流傳甚廣,在傳世文獻與出土文獻中均有體現。清華簡《五紀》中記述了黃帝建邦立國的故事,如果記載屬實,這一政權應該處于夏朝之前。
《國語》載,黃帝以姬水成。據司馬遷記載,黃帝是少典族的子孫,姓公孫,名軒轅,從小聰慧過人。由于當時社會動蕩不安,民不聊生,于是黃帝引導人民練習使用武器,征討不來朝貢的諸侯。黃帝在位期間勵精圖治,發展農業,哺育百姓,并訓練熊、羆、貔、虎等猛獸,與炎帝戰于阪泉之野,并最終打敗了炎帝。
黃帝時期,先民已經馴養牛馬,并發明了車船,還學會了打井和養蠶繅絲等,不僅如此,這一時期還出現了早期的文字、歷法、美術、音樂、舞蹈等,這些都說明黃帝時期華夏文明取得了巨大的飛躍。黃帝雖然在農耕文明方面的貢獻不及炎帝,但是在制度文明方面的貢獻卻比炎帝大。因此,黃帝更受歷代帝王的青睞,被他們視為帝制先驅和帝王楷模。《史記·五帝本紀》中頌揚黃帝“修德振兵,治五氣,蓺五種,撫萬民,度四方”,建立了卓著功績,諸侯一致推尊其為“天子”,既充分肯定了黃帝個人,更充分肯定黃帝時代在中華文明史上的地位[2]26。
(二)炎帝簡介
相較于黃帝的傳說,炎帝的傳說更為復雜。在傳說時代的這些古帝中,炎帝是十分關鍵的人物,他既是三皇之一,又出現在《史記·五帝本紀》中。司馬遷認為炎帝與黃帝是同一時代的人物,不僅如此,時代較早的文獻如《逸周書·嘗麥》《國語·晉語》中所說的炎帝是與黃帝、蚩尤同時共存的古帝。今天學界既有主張炎帝與神農同出一人,又提出炎帝、神農實為二人之說,也有學者將蚩尤與炎帝聯系到一起,認為蚩尤即為炎帝。
司馬遷認為炎帝是與黃帝同時代的人物,但也有學者認為炎帝并不是具體之人,而是一個名號或尊號。《呂氏春秋·慎勢》說神農“十七世有天下”,《春秋命歷序》說炎帝“傳八世,合五百二十歲”,這兩種說法使“炎帝”更像是氏族部落的名號。“炎帝神農氏”“炎帝蚩尤氏”“炎帝厲山氏”“炎帝大庭氏”“炎帝歸藏氏”等,指的又好像是多個人物的尊號。田兆元、明亮指出“中華歷史上的炎帝不是某一個人的獨稱,而是一個特定的首領位置的稱號,是許多曾經擔任這一職位的首領的共稱[3]。”侯文宜進一步指出“傳說中的炎帝形象是一種民族文化符號象征”,將炎帝看作“最初詩性化歷史傳承中的一種積累創造的民族化身[4]。”
炎帝時期,社會經濟、文化等多方面都得到了發展。《竹書紀年·前篇》記述神農“作耒耜,教天下種谷”“立歷日”“辨水泉甘苦”,反映出當時人們已經初步認識了季節變化的規律和水土的性質,這些重大發現促進了原始農業的發展。傳說炎帝神農氏嘗百草,發明醫藥,創制樂器琴瑟,演八卦為六十四卦,這些文化方面的發明創造在當時用于“通天地之德”“合神人之和”,多與原始宗教活動有關[2]24。
在后世的發展中,炎帝或代表某一部族的首領,或指稱一個時代,或為國家民族的文化象征。對炎帝不同稱謂的探究,實則是對歷史的恢復性書寫和對過往歷史的探尋與思索。
(三)黃帝和炎帝的初始關系
有古籍認為,黃炎乃兄弟關系。例如,《新書·益壤》:“黃帝者,炎帝之兄也。”但有現代學者研究認為,黃炎并非兄弟關系。大量史實說明,黃帝、炎帝的后裔——姬、姜二族世代通婚。世代通婚只是一種姻親關系,而保持姻親關系的氏族部落,是絕不會成為胞族兄弟的[5]70。
當神農氏勢力漸衰的時候,從陜西北部遷到河南新鄭一帶的黃帝勢力不斷壯大,嚴重影響了炎帝的利益,雙方之間的戰爭不可避免。最終,黃帝歷經三戰打敗了炎帝,與其聯合,黃炎部落組成了聯盟。黃炎聯盟人多勢盛,號稱“華夏”。華夏族是在阪泉、涿鹿之戰后,以黃炎聯盟為民族融合的核心逐步發展起來的[5]72。
從考古發現來看,嚴文明認為炎黃時期屬于仰韶文化;李學勤則指出炎黃二帝與龍山文化有聯系;張豈之將炎黃時代定在距今五千年左右;吳汝祚認為“炎黃時代是從距今七八千年左右至五千年左右,經歷了約有三千年之久”;羅琨現認為“炎黃一語跨越的時代歷經六千年,包括了氏族制度的繁榮和解體,包括了整個新石器時代”。學者們雖然觀點不同,但大部分都認為炎黃時期是華夏文明的源頭。
二、是誰把“黃炎子孫”改為“炎黃子孫”的?為什么這樣改?
先秦時期,黃帝與炎帝合稱“黃炎”。如《國語·周語下》中“夫亡者豈繄無寵,皆黃、炎之后也”,《呂氏春秋·蕩兵》中“兵所自來者久矣,黃、炎故用水火也”。但西漢后期,劉歆在《世經》中杜撰了一個上古史世系,將炎帝與神農之名號結合,與黃帝合稱時也改稱為“炎黃”。
劉歆為什么要這樣改?西漢末年,外戚王莽專權,并想將漢朝取而代之。但王莽作為一個儒生,還想做些面子工程,于是決定采用禪讓的方式來稱帝。當時“漢家堯后”的思想已經被廣泛接受,在儒生心里,堯舜的先后次序也是被認可的。王莽在其家譜《自本》中自稱是黃帝的后裔,說黃帝八代后生了虞舜,然后由虞舜傳到他們王家。這樣堯禪讓給舜的帝位,由堯的后代順利傳到作為舜的后代的自己身上也就名正言順了。為了幫助王莽名正言順地篡權,劉歆在《世經》中杜撰了一個上古史世系。劉歆說,繼承天命而首先稱王的,首德始于木,伏羲氏是木德;炎帝神農氏“以火承木,故為炎帝,教民耕種,故天下號曰神農氏”;神農氏沒,黃帝氏作,火生土,故為土德;少昊金天氏“土生金,故為金德,天下號曰金天氏”;顓頊高陽氏“金生水,故為水德,天下號曰高陽氏”……“五德”也符合鄒衍的說法,但是最早的帝王是從伏羲氏開始的,這是劉歆為自己的“五德相生說”理論提供的依據。為使漢家符合堯后火德的符應,劉歆將炎帝與神農氏合而為一,并在黃帝和顓頊之間加上少昊,這樣五德相生就完整了。但這一說法明顯與前時代的司馬遷所說不同。呂思勉指出:“鄒子之說,目的是政治教化更容易,受命者是誰,根本沒有記載。漢帝本系堯后和王莽自本為舜帝后,都是以后的附會之說。[6]”王莽稱帝時,提到帝王的道統應當繼承、發展和貫通,于是就尋求他們的后代,延續他們的祭祀。《漢書·王莽傳》曰:“惟王氏,虞帝之后也,出自帝嚳;劉氏,堯之后也,出自顓頊[7]4105。”這些禪讓的說法都符合劉歆編造的古史系統中各帝王的次序。王莽曾頒發關于符命的詔書:“武功丹石出于漢氏平帝末年,火德銷盡,土德當代,皇天眷然,去漢與新[7]4113。”這里王莽所指的自己的德運,完全符合劉歆創立的“五德相生說”。由此可以看出,劉歆創立的“新五德終始說”,將炎帝和神農氏整合在一起,明顯就是為王莽的代漢事業服務的。
炎帝與神農合并之后,按照以《易傳》為代表的伏羲、神農、黃帝之序,炎帝必在黃帝之前;同時,戰國時既然以黃帝為五帝之首,而五帝之內無炎帝之位,所以炎帝必須升為三皇之列。綜上所述可以看出,“炎黃”概念中炎帝排在黃帝之前與炎帝、神農二名的合并有絕大關系,后世亦主要以“炎黃”概念代替較早的“黃炎”概念行世。
如今也有不少學者認可將炎帝與神農氏合而為一,主要理由是神農氏代表一個時代,即原始農耕時代,而炎帝是神農時代最杰出的代表人物,其在推動原始農業的發展上有著卓越的貢獻,故而將神農稱號冠以炎帝。這種說法雖然注意到炎帝與神農“顯系兩人”,但又提出“合戶說”,將炎帝神農氏視為炎帝其人與神農時代合稱的產物。
三、“炎黃子孫”在近代的固化
近代以來,中華民族面臨“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中華民族的整體意識在抗爭中不斷走向覺醒,“炎黃”華夏始祖的形象逐步得到強化。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之后,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維新派,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派為挽救民族命運振臂高呼,“炎黃子孫”等稱謂頻頻見諸書刊報紙,成為社會廣泛使用的流行詞語。維新派和革命派雖然都使用“炎黃子孫”一詞,但二者所代表的意義卻有著顯著的不同。維新派嚴復認為滿漢“同是炎黃貴種”[8];革命派劉師培等人認為“炎黃之裔,厥惟漢族”。革命派因排滿的政治需要,縮小了“炎黃子孫”一詞的內涵,不利于中華民族的整體建構。辛亥革命后,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提出了“五族共和”,“炎黃子孫”一詞亦由單一的漢族代名詞轉變為全體中國人的代名詞。
1931年“九一八”事變之后,日本帝國主義加緊了侵略中國的步伐。1932年,王蕓生在《六十年來中國與日本》一書中寫道:“炎黃子孫受凌至此,豈不愧對先民哉?”1935年,日本制造華北事變,中華民族的危機已到了空前嚴重的程度。1936年,毛澤東與彭德懷提出:“炎黃華胄之族,均應一致奮起,團結為國[9]。”在學術界,顧頡剛、傅斯年、陳寅恪、陳垣、熊十力、馮友蘭、錢穆、金岳霖等一大批著名學者都以史學研究來振奮民族精神,服務抗戰。由于全民族抗戰的需要,國共兩黨以及學術界大力宣傳,“炎黃子孫”一詞深入人心。抗戰時期的炎黃文化是對傳統炎黃文化的繼承、發展和重構。近代以來,炎黃被塑造成民族始祖和中國國魂,中華民族在日軍侵華的槍炮聲中覺醒,在炎黃文化的旗幟下凝聚,在抗日戰爭血與火的洗禮中獲得新生。炎黃文化是抗日戰爭時期中華民族覺醒的催化劑,是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黏合劑,也是凝聚和團結中國人民抗戰的一面旗幟[10]。
炎黃子孫在近代經過百余年血與火的考驗,迎來了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今天,“炎黃子孫”一詞不僅代表了血緣親情,還代表了文化的傳承。“炎黃子孫”的稱謂不是某個人或集團主觀強加的,而是在歷史發展中形成的,盡管其在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意義和內涵,但與中華文化、中華民族之演進是一脈相承的,因而它具有動態的象征意義以及強大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感召力。全世界華人自稱“炎黃子孫”,這實際上是我們對中華民族、中華文化的認同,也是文化尋根、文化自覺、文化自信的需要。
結語
費孝通指出:“幾千年來,炎黃二帝作為中華民族始興和統一的象征,對于海內外中華兒女的民族認同和增強凝聚力、向心力,發揮了巨大作用。”在歷史教學中組織關于“炎黃子孫”的探究活動,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能力和歷史解釋能力,而且有利于涵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家國情懷體現了歷史學習的價值追求,是核心素養能否達成的情感基礎和理想目標。學習和探究歷史應充滿人文情懷并關注現實問題,熱愛家鄉、認同祖國、放眼世界,我們要形成對家鄉、國家和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從而為國家富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服務。
[參考文獻]
齊世榮總主編,卜憲群、葉小兵本冊主編.義務教育教科書·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12-13.
張豈之主編,劉寶才、錢遜、周蘇平本冊主編.中國歷史·先秦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4-26.
田兆元、明亮.論炎帝稱謂的諸種模式與兩漢文化邏輯[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2007(3):34.
王樹新、孟世凱.炎帝文化[M].北京:中華書局,2005:159.
張玉勤、張輝杰.論黃帝、炎帝及華夏文明的起源[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5):70-72.
呂思勉.秦漢史·秦漢宗教·五德終始之說[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736.
班固.漢書(卷 99 中)王莽傳[M].中華書局,1962:4105-4113.
王栻主編.嚴復集(第五冊)[M].北京:中華書局,1986:1245.
蘇秉琦.華人·龍的傳人·中國人:考古尋根記[M].沈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4:383.
高強.抗日戰爭時期炎黃文化的勃興[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6):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