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光蕓 郭建芹
摘 要:我國教育事業(yè)經(jīng)過發(fā)展,當前提倡以素質教育為主,重視學生的身心健康,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目前,國家出臺了“雙減”政策,目的是為學生減輕壓力。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重視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以此保證學生未來的發(fā)展。文章主要對“雙減”背景下小學中高年級語文三段式學習策略進行研究與實踐,旨在引導學生開展深度學習,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滿足素質教育對人才的培養(yǎng)要求。
關鍵詞:“雙減”背景;三段式學習策略;小學中高年級;語文
基金項目:本文系淄博市張店區(qū)教育科學規(guī)劃2021年度課題“‘雙減背景下小學中高年級學習策略的研究與實踐”(課題編號:2021YJ20)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商光蕓(1981—),女,山東省淄博市張店區(qū)齊盛學校。
郭建芹(1982—),女,山東省淄博市張店區(qū)齊盛學校。
三段式學習是指課前預學、課中共學、課后延學,教師探究這三個環(huán)節(jié)的有效學習策略,使三個環(huán)節(jié)形成閉環(huán),能夠切實減負增效。學生在三段式學習過程中,可以更好地掌握核心知識,以此保證學科的學習效果。因此,教師要研究“雙減”背景下小學中高年級語文三段式學習策略的相關內(nèi)容,發(fā)現(xiàn)其中存在的問題,制訂相應的三段式學習策略,以此促進深度學習的開展,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掌握語文核心知識,促使學生獲得全面發(fā)展。
一、課前預學:以五個支點提高學生預學的實效性
對一篇新課文的預習一般包括學習生字詞、了解作者生平、概括課文內(nèi)容和初步思考課后習題等。在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不斷融合的時代,在大單元統(tǒng)整教學模式下,一篇一篇地預習課文的方法顯然無法適應統(tǒng)整型課堂的學習節(jié)奏。因此學生需要改變預習策略,充分利用在線學習資源開展基于大單元統(tǒng)整的歸類預學[1]。
(一)通讀:預學的“起跑點”
語文強調以讀為本。在開啟一個單元的學習前,教師可利用釘釘家校本發(fā)送智能作業(yè)——課文跟讀測評,讓學生跟隨“AI教師”朗讀課文、標出自然段序號、圈畫生字詞。如果學生對自己的測評結果不滿意,可以再次跟讀練習,重新提交測評。這樣,學生的朗讀練習就不再孤單,朗讀結果反饋就不再滯后,朗讀正確率也能得到保障,每一個學生都能贏在語文學習的起跑線上。
(二)識字:預學的“著力點”
小學中高年級學生已經(jīng)掌握識字方法,已經(jīng)具備生字詞的自學能力,對于大部分生字能通過自學完成。學生在預學階段有意識地把整個單元的生字放在一起歸類識記、練習書寫,不僅能學會生字,還能鍛煉歸類思維。歸類的方法多種多樣,學生在學習中可以鍛煉思維的靈活性。以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為例,這一單元有三篇精讀課文,有20個要求學生會寫的生字,學生在練寫時,可以按結構或者按部首進行歸類,如漫、濤、涂、瀟為一組;擠、揮為一組;朦、朧為一組;徜、徉等為一組,還有的學生把“揮和暉”歸為一組,不同的分類標準體現(xiàn)學生不同的思維方式。學生在歸類過程中不僅能借助漢字結構寫出美觀的字,還能有意識地借助漢字部首理解字義,實現(xiàn)立體識字。
(三)搜索:預學的“充氣點”
學生在書寫過程中遇到難寫的字或筆順不太確定的字時可以借助百度百科查看筆順,了解字義,積累與生字有關的成語等。每個學生喜歡的成語不同,學生從百度上根據(jù)自己的喜好積累與生字有關的成語,可以實現(xiàn)個性化的學習效果。
課文作者的生平和寫作背景對學生深度理解課文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學生在預學時可以通過網(wǎng)絡搜集作者的資料和寫作的背景資料。如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主題是“家國情懷”,其中,古詩中提到的英雄,邊塞詩的寫作背景,周恩來立志讀書的背景,梅蘭芳、延安等有關的事件離學生現(xiàn)在的生活較遠,學生需要搜集大量資料,為課堂學習“充氣”。
(四)導學:預學的“入門點”
為了保證小學中高年級語文深度教學的效果,教師要重視單元語文要素的預學。教師可告知學生每個單元的學習目標,圍繞單元語文要素設計單元導學案,使學生在導學案的指導下對本單元訓練要素進行自主學習。經(jīng)過這樣的訓練,教師就能更準確地把握學情,制訂合理的課堂“起跑線”,促進學生深度學習。
比如,在教學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第七單元時,教師可圍繞“關注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學習把握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這一語文要素展開教學,讓學生思考《古詩三首》《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梅蘭芳蓄須》《延安,我把你追尋》寫了何人何事,使學生有的放矢地圍繞語文要素展開思考。之后教師再根據(jù)學生的思考路徑,設計有效的牽引,實現(xiàn)課堂學習深度的遞進。
(五)交流:預學的“激趣點”
關于預習,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建立學習小組,引起學生對預習的重視。一般做法是建立異質學習小組,學生每四人一組,在組內(nèi)共享自己的預習成果,分享自己查閱到的課文背景及作者資料,或者拓展閱讀同主題文章等,展示自己的預學成果,欣賞別人的預學成果,大家互相補充、拓展思路。
二、課中共學:以三個路徑促進學生思維進階
為了更好地保證小學中高年級語文深度學習的效果,教師可以通過開展課中共學,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為此,教師要鞏固學生的學習基礎,重視學生深層思維的發(fā)展,通過獨學、對學、群學以及導學等方式開展教學活動[2]。筆者以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第21課《古詩三首》的教學為例,論述以三個路徑促進學生思維進階的策略。
(一)在共學共研中尋找思路,明確思維的發(fā)展點
筆者對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語文要素進行橫向關聯(lián),如表1所示。
《古詩三首》一課作為第七單元的首篇文章,雖然是古詩,但承載著搭建支架的作用。基于以上對教材的深入分析,教師在教學《古詩三首》時,可以改變平時“解詩題—知作者—明詩意—悟詩情”的詩歌教學模式,引導學生根據(jù)注釋、借助想象理解詩意,通過對描寫人、事等關鍵詩句的品味,利用整合、比較和拓展補充等策略,加深學生對詩歌的領悟,使學生體會詩中的英雄精神和家國情懷。這樣不僅緊扣人文主題,而且發(fā)揮了開篇課文學方法、搭建學習支架的重要作用。學生從這節(jié)課開始就明確了本單元的思維訓練點,找到了學習邊塞詩、愛國詩的思路——解人、解事、解情,在后續(xù)的學習中就會有意識地去運用抓主要人物和事件的思維模式。
(二)聚焦要素避開彎路,訓練學生思維的深刻性
筆者發(fā)現(xiàn)閱讀課堂上教師多采用“多元對話,層層剝筍”的教學策略,從而達到層層遞進、逐步深入的教學目的。教師可以將這一教學策略講給學生聽,將之轉化為學生的學習策略,正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第21課《古詩三首》的教學以朗讀貫穿始終,教師在解人、解事、解情的過程中可運用聚焦要素、多元對話、層層剝筍的策略。第一層是與前置基礎對話:學生交流預習時借助注釋和想象畫面了解的古詩大意;第二層是與文本對話:學生抓古詩人物,聯(lián)系人物事件,運用品味關鍵詞、發(fā)揮想象、課前查閱資料等方法細讀、品悟文本;第三層是與拓展資料對話:全班交流,教師適時補充文本、視頻資料,引導學生深度體會古詩所表達的對良將的贊美與渴望這一中心思想。學生從解人到解事再到解情,思維逐步深入,可為合作學習《涼州詞》搭建思維支架,實現(xiàn)深度學習。三層對話是將學生思維引向深入的可借鑒的學習支架,這種聚焦語文要素逐層突破的策略,避免了很多的學習彎路。
(三)應用遷移尋找出路,提升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應用遷移是思維型課堂教學理論的四大基本原理之一,其重視知識和方法的應用和遷移,有助于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在教學第21課《古詩三首》時,教師在以《出塞》構建學習支架后,可為學生設計以下遷移活動:運用“解人、解事、解情”的方法,結合自己搜集的資料和教師提供的材料,小組合作學習《涼州詞》和《夏日絕句》;課后繼續(xù)搜集愛國詩詞,運用所學方法進行深度學習。不斷地遷移運用后,學生就能靈活運用“解人、解事、解情”的方法解讀古詩,為《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學習做鋪墊。
三、課后延學:以兩個聯(lián)動引向橫鋪縱展
小學語文課后復習對學生的學習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其不僅能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熟練運用所學技能,還能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yǎng)學生舉一反三的學習能力。要想保證深度學習的教學效果,教師就要重視課后復習環(huán)節(jié),尤其是課后拓展,以持續(xù)激發(fā)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閱讀和寫作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兩大抓手,閱讀是輸入,寫作是輸出,只有兩者協(xié)同發(fā)展,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才能持續(xù)提升[3]。
(一)課外閱讀促進橫向延展
在大單元統(tǒng)整教學模式下,大單元主題式閱讀是延學的第一大抓手。每一個閱讀單元學完后,教師可以開展單元群文閱讀,將類型相同或者主題相同的文章結合在一起,讓學生通過聯(lián)想閱讀、對比閱讀等方式對文章進行分析與探究,從而提高他們的語文思維能力。開展群文閱讀可以鞏固學生對語文要素的運用,把課后延學與群文閱讀相結合,通過下載微信閱讀APP、購買紙質書等形式,班級學生開展共讀,能夠在閱讀的過程中領會文章的深刻內(nèi)涵以及寫作思路,拓展閱讀面,有效提升閱讀能力。
(二)課后練筆促進縱向深入
教學完整個單元后,教師要將單元群文閱讀或整本書閱讀與小練筆結合起來,實現(xiàn)以讀促寫,讀寫聯(lián)動。可操作的方法是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多從寫作方法方面提問以引發(fā)自身思考,如作者在寫作過程中是借助怎樣的思路展開描寫的?如果自己寫作,會采取什么樣的方法?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還要有意識地借鑒教師在課堂上帶領大家品讀范文時的方法,抓關鍵語句、細節(jié)描寫,并在寫作的過程中加以應用。這樣,學生能對人文主題理解得更深入,將語文要素訓練得更扎實,為單元寫作積累素材,降低寫作難度。
比如,在學習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第26課《寶葫蘆的秘密(節(jié)選)》后,教師可引導學生制作閱讀計劃單,開啟整本書閱讀,在閱讀計劃單中設計閱讀方法指導,如給章節(jié)擬定小標題,抓主人公王葆的動作、語言和心理描寫,分析王葆這一人物形象等。同時為了單元習作訓練的順利進行,教師還可以有意識地設計“改寫自己喜歡的章節(jié)”“續(xù)寫故事”這樣的小練筆,讓學生在改寫中運用細節(jié)描寫刻畫人物,設計許多坎坷環(huán)節(jié)讓故事更有趣。
結語
本文初步探索了課前—課中—課后三段式學習策略:課前找準五個支點,有的放矢地開展預學;課中重在思維訓練,有意識地尋找解題思路、聚焦要素避開彎路,多元拓展尋找出路;課后大量閱讀和練筆,樹立大語文觀。這樣的三段式學習策略可以保證學生的學習效果,發(fā)展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進而實現(xiàn)“雙減”的目的。因此,教師需要繼續(xù)對“雙減”背景下小學中高年級語文三段式學習策略的相關內(nèi)容進行研究,與時俱進,加大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學習的深度融合,不斷完善相應的措施。教師要發(fā)揮三段式學習策略在小學中高年級語文學習中的作用,達到減負增效的目的,使學生真正愛上學習,學會學習,學有所獲。
[參考文獻]
邱靜.深度對話:讓學習走向深處:淺談小學中高年級語文課堂“對話教學”[J].新校園,2021(4):38-40.
蒙鵬偉.深度學習視域下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策略[J].教書育人,2021(10):66-67.
楊孝恒.探究小學語文教學中高年級閱讀學習的有效策略[J].考試周刊,2021(11):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