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雙減”政策的落實有效減輕了學生的學習壓力,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和機會接受到綜合性的教育。音樂學科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培養和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陶冶學生的情操,幫助學生更好地形成健康人格。因此,小學音樂教師要重視音樂對于學生發展的重要意義,在音樂課堂中滲透美育,讓學生的音樂能力和音樂素養得到有效的提高。
關鍵詞:“雙減”;小學音樂課堂;美育滲透
作者簡介:成國軍(1979—),男,甘肅省天水市清水縣西關小學。
在“雙減”背景下,小學音樂教師應更加重視音樂學科對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方面的重要價值,采取多樣化的方式進行教學,使學生能夠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學習音樂知識,并以美育人,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使其健康成長。
一、“雙減”背景下小學音樂課堂中存在的問題
(一)部分教師過于依賴多媒體教學
多媒體教學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課堂的質量和效率,但是一些教師在課堂上的大部分時間都通過多媒體來進行教學,而且教學的方式也比較機械、單一,即讓學生跟著課件或者視頻進行學習,這容易弱化教師在課堂中的作用,更可能導致教師專業技能的退化。小學音樂教學的重點是形成良好的師生互動,讓學生在交流中提高表達能力、交際能力、鑒賞能力,實現個人的全面發展。學生在欣賞音樂作品之后,應能理解音樂作品中包含的知識和情感,進而提高自身的音樂能力和音樂素養[1]。所以,教師在教學中不能本末倒置,要合理運用多媒體,發揮其輔助作用。
(二)課堂較為松散
在“雙減”政策下,很多教師利用多媒體教學工具來減輕教學壓力、提高教學效率。利用多媒體來進行教學,對教師來說,還是有一定的硬性要求的,即需要教師具有一定的電腦基礎。但有些教師對多媒體使用得不熟練,主要原因是一些教師的年齡比較大,對多媒體教學存在一定的抵觸心理,不能處理多媒體設備的突發故障等。這些情況導致多媒體下的音樂課堂效率遠遠低于傳統的教學,不僅影響了正常的教學進度,也使得音樂課堂較為松散,學生在課堂上無心學習,教學效果較差。
二、“雙減”背景下小學音樂課堂美育滲透的策略探究
(一)為學生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提高教學效率
“雙減”政策的實施,就是為了減輕學生的負擔,教師可以在實際的教學中,結合學生的學習特點,為學生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良好的教學情境中學習,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2]。在傳統的音樂授課中,學生們更多感受到的是理論的枯燥乏味,他們無法真正地從聽音樂轉變為欣賞音樂。他們會覺得音樂好聽,也會了解地方音樂的風格,但是卻無法清晰地表達自己對于音樂的看法。隨著多媒體設備的普及,教授音樂的形式有了很大的改變,為創設直觀的教學情境提供了足夠的物質條件。對小學生來說,音樂理論是比較難接受的抽象事物,但他們對于形象的事物有比較強烈的求知欲。多媒體設備可以滿足學生對于形象事物的好奇心,比如提供視頻和背景音樂,豐富課堂教學形式,提高教學的質量和效率。
例如,在“我們的田野”單元中,學生需要學會演唱《田野在召喚》。為了讓學生能夠更好地學習演唱這首歌,在實際的音樂教學中,教師可以將音樂和視頻材料相結合,創設直觀的教學情境,從而讓學生能夠更加直觀地感受音樂所要傳達的意思。教師在學生演唱歌曲的時候,可以通過打節奏的方式,帶領學生更加積極地投入,讓學生在音樂的課堂中得到美好體驗。
(二)利用角色演繹,開展具有美育效果的情景劇
在小學音樂教學的實踐中,體驗教學是一種不可或缺的教學形式。在“雙減”政策的背景下,教師要重視通過角色演繹的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和效率。而情景劇設定的既視感,可以輔助學生們領悟音樂的魅力,引導學生通過嘗試多種角色的演繹,獲得不同的情感體驗。學生年齡較小,經驗不足,但他們的好奇心和表達欲是比較強烈的。所以教師要為學生提供展示平臺,激發學生的表現欲望,這樣學生就可以自主、積極地參與到角色演繹的活動中,提高音樂學習的質量。
例如,在“音樂中的故事”單元中,教師可以使用《歌唱二小放牛郎》作為背景音樂來讓學生合作將這個故事演繹出來,借此鍛煉學生與他人合作的能力,讓他們感受和別人合作的快樂,同時感受放牛郎的聰慧和機靈。教師可以使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相關的視頻,然后讓學生去演繹相關的情景劇,通過這樣的方式,提高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學生在聽音樂的同時也需要觀察示范表演視頻的情節。當學生躍躍欲試的時候,教師就可以請學生來演繹放牛郎的故事,從而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到音樂的樂趣,強化他們對于音樂的認知,提高他們對音樂的興趣。
(三)重視教學互動,提升學生的美育體驗
在“雙減”政策的背景下,教師要重視學生之間的互動,要重視強化教學互動。教師可以在實際的教學中,開展體驗式教學,引導學生全面參與配合,培養學生主動參與的意識[3]。在以往的小學音樂教學中,很多教師只注重音樂知識的講解與傳授,整體的音樂教學課堂十分枯燥無趣,學生缺乏參與的積極性與主動性。為更好地實現高效課堂的構建,在教學中,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教學內容,運用科學的教學方法,優化教學方式,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更好地融入教學課堂,實現更好的教學效果。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加強教學互動,充分參與學生的學習過程,成為活躍課堂氛圍的一份子。
以《牧童短笛》這首歌曲的教學為例,主要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在歡快的學習氣氛中感悟歌曲情感,體驗童年生活的樂趣,了解、表現頓音記號的特點,會唱這支歌曲。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先通過多媒體為學生播放相關的曲目,以此實現課堂的靈活導入。為開展體驗式教學,教師可以為學生演奏,讓學生閉上眼睛仔細聆聽,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想象一下歌曲中描繪的畫面,促使學生深度體會與感悟。為更好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加強教學互動,教師可以教授學生吹笛子的方法,然后選出一位學生,讓這位學生上臺表演。對于學生的表演,教師要做出合理的評價與指導,對于其吹奏較好的地方,給予一定的肯定;對于其不足的地方,做出合理的指導。為全面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師可以在教學活動開展之后,開展吹笛子比賽,看哪位學生吹奏的效果更好。在競爭意識的驅使下,學生的學習熱情自然高漲,學習體驗也得到了增強。
(四)重視激發學生的音樂情感,提高學生對音樂的共情力
在“雙減”政策的背景下,教師需要重視培養學生的音樂情感。在以往的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更多關注的是學生的演唱能力,而很少引導學生深度體會音樂蘊含的情感。任何一首優秀的音樂作品都蘊含著深刻、豐富的情感,教師只有引導學生體會到相應的情感,才能更好地激發學生探究音樂的動力。在實際教學中,為更好地促使學生深入體會音樂作品,領悟音樂作品中蘊含的豐富情感,教師要充分把握音樂教材的內涵,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在學生感興趣的基礎上,創設多樣、豐富的音樂教學情境,以特定的情境激發學生欣賞音樂的興趣,全面調動學生學習音樂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師可以合理應用多媒體教學工具,結合音樂作品內容,為學生播放相應的視頻、音頻和展示相應的圖片等,為學生構建一個豐富的音樂世界,讓學生體會到音樂的魅力所在,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
以《捉泥鰍》這首歌曲的教學為例,這是一首由四個樂句構成的兒童歌曲,具有濃郁的民歌風格,旋律歡快、活潑,歌詞生動,富有童趣。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應用多媒體教學工具,為學生播放一些捉泥鰍的視頻,搭配歡快的音樂,營造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促使學生在歡快的氛圍中學習音樂。這樣的課堂導入能夠有效地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課堂上,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然后,引導學生初步聆聽歌曲,讓學生感受歌曲傳達的情感,促使學生對音樂的速度、節奏、情感有基本的了解,在體驗音樂的過程中,感受音樂中的情感。
(五)重視鑒賞教學,培養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
音樂鑒賞課程在音樂教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學生音樂能力的培養,離不開鑒賞能力的培養[4]。但是在傳統的教學中,由于教學條件的限制,音樂鑒賞往往難以實現,而教師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則可以讓學生更好地感受音樂,提高學生對音樂美感的認知。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技術的運用,為學生創設課堂情境,通過多媒體,展示圖像、音頻和歌詞,讓學生對音樂有全方位的感知。例如,在賞析《在希望的田野上》這首歌的時候,教師可以通過播放視頻的方式,讓學生感知農民豐收時的喜悅,從而更好地了解歌曲中所包含的感情。在教學《國歌》的時候,教師可以將升國旗的場景給學生展示出來,進而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類似的教學案例還有很多,通過多媒體的手段,可以讓學生對歌曲產生共鳴,從而提高音樂課堂的教學效率,達到有效教學的目的。
(六)借助多媒體進行樂器教學和歌唱教學,提高教學效率
歌唱教學是音樂課堂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傳統的歌唱教學中,教學的方式往往都是教師帶唱,學生對歌曲的理解不是非常理想。而運用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師進行歌唱教學,可以實現視覺、聽覺一體化,讓學生在實際的歌唱教學中,更好地感知歌曲的旋律和情感,有效地加深學生對歌唱的感知。并且教師還可以通過多媒體,將學生的歌唱過程錄下來,放給學生聽,讓學生了解自身的優點和不足,從而有效地提高自身的歌唱水平。在小學音樂的教學中,樂器教學是教學的難點。很多學生對于樂器是十分好奇的,但是,由于教學資源的限制,難以見到實物。在傳統的樂器課中,教師往往只是按照書本上的知識展開教學,教學效果不好,難以激發學生對樂器的興趣。而運用多媒體技術來輔助教師進行樂器教學,則可以很好地幫助教師解決這些問題,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展示樂器,并通過視頻的方式,展示樂器的使用方式和發聲特點,讓學生能夠切實地體會樂器的魅力,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樂器的積極性,進而提高音樂教學的質量和效率。
(七)利用課后服務時間,培養學生的音樂興趣
在“雙減”政策的推動下,很多學校都推出了課后的延時服務,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和拓展興趣。教師可以充分地利用這段時間,通過音樂的拓展來培養學生的音樂興趣。在課后的服務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學習手勢舞,使其成為學生課間娛樂的主要方式。以往學生在課間的活動,基本上就是上廁所,很少有互動的機會,學生長時間處在這種環境下,身體健康難免會受到影響。而手勢舞可以鍛煉學生的身體,活躍學生的思維,對學生后續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因此,教師可以選擇較為流行的歌曲,引導學生學習手勢舞,培養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
教師也可以在課后服務的時間中,推出關于音樂方面的個性化活動。比如,有的學生音樂興趣較為濃厚,教師可以組織這些學生成立音樂社團,在不影響其他活動的前提下,讓學生開展音樂活動,學生可以唱歌或者跳舞,也可以表演樂器,通過這樣的方式,有效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愛上音樂。
結語
總而言之,在“雙減”政策理念下,音樂學科對學生的美育作用更加突出。小學音樂教師要重視音樂學科對學生美育發展的重要意義,不僅要重視音樂課程,同時也要重視在音樂課程中滲透美育的方式,將美育和音樂教學進行有效的融合,讓學生提升自身音樂能力和音樂素養的同時,道德品質和自身的修養也得到有效的提高。
[參考文獻]
楊宇琴.多點滲透:小學音樂教學中的美育策略[J].學苑教育,2021(16):91-92.
張鐸龍.小學音樂教學中滲透美育教育研究[J].北方音樂,2020(16):183-184.
林景.淺談小學音樂教學中美育的滲透策略[J].考試周刊,2020(31):147-148.
肖瑤.淺議小學音樂教學中的美育滲透[J].青少年日記(教育教學研究),2019(6):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