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曉芳
(長沙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湖南長沙 410116)
由倪文錦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語文》(基礎模塊)是目前通行的中職語文教材之一。在該教材的下冊中收錄了一篇文質兼美的說明文,這就是著名植物學家、科普作家賈祖璋老先生所寫的《南州六月荔枝丹》[1]。
這篇文章約2200字,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介紹荔枝的生態知識,包含兩個層次,先由外而內介紹荔枝果實的外殼、內膜、瓤肉、果核,再介紹荔枝的花。第二部分則介紹荔枝生產的科學知識,如荔枝的產地分布、生活習性、生產情況等。然而,這篇文章為人稱道之處不僅在于知識豐富,更在于在說明介紹的過程中,恰當地引用了多種古代詩、文、典籍資料,從而既顯著增強了說明的有效性,又處處流露出典雅的文化趣味。
對于這些詩、文、典籍資料,以往的研究側重考察其對說明效果的增益作用,但筆者更關注的是其所蘊含的傳統文化因素,包括但不限于詩歌、織繡、地理、史志等。這是因為,一方面,詩歌文化、織繡文化、地理文化、史志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杰出代表,非常適合作為拓展內容,供中職生學習;另一方面,對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因素及其教育價值進行深入挖掘,也有助于中職教師進一步用好語文教材資源,在語文課堂教學上做出更多積極的探索。
以下,筆者就從詩歌、織繡、地理、史志這四種傳統文化因素在《南州六月荔枝丹》中的具體表現入手,就其拓展內容與教育價值,略陳淺見,以拋磚引玉,喚起關于中職語文教學的更多思考。
在《南州六月荔枝丹》一文中,賈老先生引用了大量的古代詩歌。按這些詩歌在文中出現的先后順序,計有明代陳輝《荔枝》、明代郭明章《荔枝》、北宋鄧肅《看荔枝》、明代徐渤《詠荔枝膜》、唐代杜牧《過華清宮絕句》(其一)、北宋徽宗趙佶《宣和殿荔枝》、明代文徴明《新荔篇》以及北宋蘇軾《惠州一絕》八首。這些詩歌的創作年代橫跨數百年,體例涉及七律、五律、七絕多種,足以證明中國是一個“詩歌的國度”。
而這些詩句在藝術上或思想上也頗有不俗之處。如明代陳輝《荔枝》詩首句“南州六月荔枝丹”,僅用短短七字就介紹了荔枝的產地(我國南方地區)、成熟期(農歷六月)以及成熟時的顏色(紅色),洋溢著一派豐收的喜悅之情。賈老先生將這七字直接用作文章的標題,可謂恰到好處。
而明代郭明章《荔枝》詩中的“飛焰欲橫天”、北宋鄧肅《看荔枝》詩中的“紅云幾萬重”之句,皆用夸張的修辭手法,寫荔枝成熟時的喜人之貌,文徴明《新荔篇》詩中的“仙人本是海山姿”之句,則用擬人的修辭手法,把荔枝當作海上仙人來寫,寫出了江南人對荔枝的渴慕之情,這都顯示了中國古代詩人豐富的想象力。徐渤《詠荔枝膜》詩中的“盈盈荷瓣風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嬌”之句,則又彰顯了中國古代律詩的對仗之工,同樣體現了中國古代詩歌藝術的高度發達。
至于杜牧與蘇軾的兩首七絕,更是言簡意深、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杜牧詩中的“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之句,諷刺了統治者的勞民傷財,蘇軾詩中的“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之句,抒發了被貶嶺南的曠達豪放,這對于我們了解古代的社會生活、體會古代知識分子的襟懷,具有重要的意義。
因此,在《南州六月荔枝丹》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領略上述詩歌的內容之深廣與形式之精美,從而增進學生對中華詩歌的知解與喜愛。而在課后,教師也可以布置學生在網絡上查找這些詩歌的原文,進行更細致的賞讀。
比如,明代陳輝《荔枝》詩的原文是:“南州六月荔枝丹,萬顆累累簇更團。絳雪艷浮紅錦爛,玉壺光瑩水晶寒。高名已許傳新曲,芳味曾經薦大官。烏府日長霜署靜,幾株斜覆石闌干。”明代徐勃《詠荔枝膜》詩的原文是:“曾向忠州畫里描,胭脂淡掃醉容消。盈盈荷瓣風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嬌。白玉薄籠妖色映,茜裙輕裼暗香飄。嫣紅狼藉誰收拾,十八閩娘裂紫綃。”這兩首七言律詩,體例相同,題材相同,即可作為比較閱讀的素材。
又如,唐代杜牧《過華清宮絕句》其實是組詩。除了文中所引的第一首絕句之外,另外兩首絕句也是詠史名作。其二曰:“新豐綠樹起黃埃,數騎漁陽探使回。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來。”其三曰:“萬國笙歌醉太平,倚天樓殿月分明。云中亂拍祿山舞,風過重巒下笑聲。”將它們與第一首絕句合在一起賞讀,更能感受到杜牧對唐王朝由盛轉衰的內部原因的思考。
而學生在賞讀這些詩作的時候,自然會為中國古代詩人驚人的想象力和豐富的精神世界而驚嘆,為中國語言文字強大的表現力而驚嘆。而教師也可進一步引導學生認識到:中國的文字、中國的詩歌歷經千百年歲月變遷而未衰頹,古今中國人可以通過文字和詩歌進行跨越時空的精神交流,這是多么偉大、多么難得、多么值得自豪的一件事!
可見,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中華詩歌的文化內涵和教育價值理應得到更大的重視。面對中華詩歌,哪怕只有只言片語,語文教師也應當保持“在線”狀態,細細賞讀,這樣才能走進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深處。而通過教師本人的示范和引領,亦可激發學生對中華詩歌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更大熱情和更深理解。特別是對于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來說,他們未來將走向幼師工作崗位,如果他們能對中華詩歌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多一分了解,多一分熱愛,那么他們所教育的小朋友、祖國未來的接班人也將多一分了解,多一分熱愛。
《南州六月荔枝丹》除了大量引用古代詩歌,還引用了一篇著名的古代散文,這就是白居易的《荔枝圖序》。這篇序文形容荔枝“殼如紅繒,膜如紫綃”,雖不完全準確,但“紅繒”“紫綃”之語,卻讓我們感受到了當時的絲織業之發達。
所謂的“繒”,是古代絲織品的總稱,而“綃”則是以生絲為原料織成的一種較為輕薄的絲織品。白居易在任忠州刺史期間,曾命畫工為荔枝作畫,并親自題寫序文,意在讓更多人認識荔枝這種只生長于南方的水果,為此他大量采用打比方的說明方法,所用的喻體也多是普通人所識之物。而中職語文教材還收錄了他的詩作《琵琶行》。在“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鈿頭銀篦擊節碎,血色羅裙翻酒污。”這幾句中,“帛”“綃”“羅”顯然也是普通人所識之物。可見,在中唐時期,絲織品已成為人們生活中的常見物品,被頻頻寫入詩文。
事實上,以蠶絲為原料的絲織業起源于中國,絲織品是中國古代的著名特產。遠在新石器時代,人們已經學會了繅絲養蠶,絲織文明由此開啟。夏代,珍貴的絲織品是貴族享用的佳品。傳說夏朝的最后一位君主夏桀,因寵妃妹喜喜聽帛繒撕裂之聲,遂命各方部落日進上等帛繒百匹,令宮人撕之裂之,以供妹喜享樂之用。
周代,絲織品的工藝更加豐富,花色、圖案更加精美。在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五百年詩歌的《詩經》中,就有許多有關絲綢生產的內容,涉及種桑、養蠶、繅絲、織絹、染帛、織錦、制衣、服制、貿易等多個方面。如中職語文教材收錄了一首長篇敘事詩《氓》,其中就有“氓之蚩蚩,抱布貿絲。”“桑之未落,其葉沃若。”“桑之落矣,其黃而隕。”這樣的詩句,說明女主人公的生活是與絲織業緊密相關的。戰國時期的孟子,也把老百姓能穿上絲織品作為“王道”實現的標志之一。中職語文教材也收錄了孟子的一篇語錄,這就是《孟子·梁惠王下》中的《寡人之于國也》篇。其中就有“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這樣的“仁政”理想。
漢代,中國的絲織業繼續發展。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了大量絲綢制品,時隔兩千年,依然色彩鮮艷、花紋精美,其中的“素紗襌衣”更是輕薄如霧,僅重49克,折疊后甚至可以放入火柴盒中,其絲纖度之細,代表了當時絲織技術的極高水平。而隨著西漢張騫、東漢班超出使西域,開辟、經營陸上“絲綢之路”,中國的絲織品逐漸享譽海外,中國也贏得了“絲國”的美名。
唐代,織錦和緙絲技術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絲織品的紋飾更加艷麗。其后,至宋、元、明、清,中國絲織業一直長盛不衰。
而中國古代的刺繡業也同樣源遠流長,蔚為大觀。在出土的夏、商、周及漢代的絲織品實物中,就有相當一部分即為刺繡品[2]。到了唐代,刺繡以做工精巧、色彩華美而得到了更加廣泛的應用。在《南州六月荔枝丹》一文中,賈老先生引用杜牧的《過華清宮絕句》(其一),詩中即有“長安回望繡成堆”之句,從中不難想見,在大唐天寶年間的都城長安,華服如云、刺繡斑斕,是怎樣的一派盛世景象。
中國自古被稱為“華夏”,是因為有服章之美和禮儀之大。而燦若煙霞的絲織及刺繡技術,正是中國服章華美的一大基礎,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又一瑰寶。在《南州六月荔枝丹》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也可結合中職語文教材中的其他篇章,對中國悠久而輝煌的織繡文化略做介紹,以增進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度與自豪感。并且,考慮到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很多都擅長繪畫和手工,教師也可布置他們課后查閱相關資料,并用適當的方式表現課文中提到的絲織品及刺繡品,從而使得他們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強化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與認同。
《南州六月荔枝丹》標題中的“南州”一詞,不是特指某一個具體的行政區域,而是泛指我國南部地區。根據文中的介紹可知,這些南部地區主要指今天的海南、廣東、福建、四川、廣西、云南六省。從文中所引的多處古代典籍資料來看,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中國古人留下了關于荔枝生產的多番記載,彰顯了中華地理的廣袤與一統。
例如,文中關于漢代荔枝的引述有兩處,涉及南越(今廣東)與長安(今陜西西安)。一是:“據記載,南越王尉佗曾向漢高祖進貢荔枝,足見當時廣東已有荔枝。”二是:“漢武帝曾筑扶荔宮,把荔枝移植到長安,沒有栽活,遷怒于養護的人,竟然對他們施以極刑。”兩廣與長安的距離非常遙遠,漢武帝欲將荔枝移植到長安,雖未能成功,卻顯示了漢王朝的龐大疆域和四方來朝的威儀。
文中關于唐代荔枝的引述有三處,涉及巴蜀(今四川)與長安。一是,文中征引了白居易的《荔枝圖序》。這篇序文是白居易在忠州所作,忠州即今重慶忠縣。二是文中述及了唐明皇、楊貴妃事:“因為荔枝不耐貯藏,古代宮廷想吃荔枝,就要派人兼程飛騎從南方運送長安或洛陽,給人民造成許多痛苦。唐明皇為了寵幸楊貴妃,就干過這樣的事。”楊貴妃所吃的荔枝到底產自哪里,自古便有爭議,一說巴蜀,一說嶺南。但考慮到楊貴妃生于蜀地,而蜀地距長安比嶺南距長安更近,楊貴妃所吃的新鮮荔枝來自巴蜀的可能性更高。三是,文中還總括提及了:“唐代對四川荔枝多有記述。”可見,自漢至唐,荔枝的種植范圍已經從兩廣擴散到了蜀中,甚至出現了“蜀中之品,在唐為盛”的現象。這種現象,正是以唐王朝大一統的疆域和安定的環境為前提。
文中關于宋代荔枝的引述有四處,涉及福建、汴京(今河南開封)、嶺南(今廣東)。一是:“自從蔡襄的《荔枝譜》(1059)成書以后,福建荔枝也為人所重視。”二是:“‘宋公荔枝’現名‘宋家香’,尚生長在莆田宋氏祠堂里,依然每年開花結實。這株千年古樹更足珍惜。”三是:“宋徽宗時,福建‘以小珠結實者置瓦器中,航海至闕下,移植宣和殿。……實際上不過當年成熟一次而已。’”不難想見,在宋代,隨著政治中心和經濟中心的南移,閩中一帶得到了統治階層更大的重視。而從文中所引蘇軾的《惠州一絕》看,在宋代知識分子心中,嶺南也是值得開發的物華天寶之地。
文中關于明代荔枝的引述也有幾處,涉及江蘇常熟等地。一是:“明代文徴明有《新荔篇》詩,說常熟顧氏種活了幾株……。但究竟活了多少年,并無下文。”二是與標題有關的陳輝《荔枝》詩,以及后文中的郭明章《荔枝》詩、徐渤《詠荔枝膜》詩,其中皆含了荔枝的某一產地。從這些詩文的作者及詩中的內容來看,明代種荔枝、吃荔枝、記荔枝的人不在少數,他們并非帝王、高官,而是東南一帶的知識分子和普通民眾。這從側面說明了明王朝國力之雄厚、百姓之富足、生產力之發達。
文中關于清代荔枝的引述也有一處,涉及四川、廣東、福建三省:“清初陳鼎一譜,則對川、粵、閩三省所產都有記載。”
至此,無須贅言,學生自然能深刻地感受到中國自古以來的遼闊疆域。而在漢、唐、宋三代有關荔枝的典籍資料中,記載了漢高祖、漢武帝、唐明皇、宋徽宗等最高統治者對于荔枝的孜孜以求,這又彰顯了古代中國長期保有的強有力的大一統的政治格局。
因此,在執教《南州六月荔枝丹》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認識到:今天,我們泱泱中國得以以世界第一的人口總量、世界第二的經濟總量、世界第三的國土面積巍然屹立于世界東方,離不開具有高度向心力與凝聚力的民族文化傳統,離不開祖祖輩輩中國人的開拓與積累。而作為祖國未來的接班人,我們有責任守護好前人留下的基業,自覺維護祖國的和平統一、繁榮昌盛、長治久安。作為未來的學前教育工作者,也應當在將來的工作中,把這樣的信念傳遞給我們的小朋友。
《南州六月荔枝丹》一文所引用的文獻資料中,還含有一種特殊的傳統文化因素,這就是包含果樹志、地方志在內的史志文化。
根據賈老先生的統計,古代有關荔枝的果樹志,“現在知道的共有13種”。但他當時并未將這13種果樹志的名稱逐一列出,以至于后來有讀者專門向他去信請教,而他也認真地回信解答,詳細指出了這13種果樹志各自的著作時代、作者、書名、存佚情況及主要內容[3]。幾十年前,賈老寫作這篇文章時,信息檢索完全依賴人工,而他卻能靠著多年的積累,掌握所有相關的歷史資料,由此不難看出他治學之嚴謹,也不難看出他所參考的那些古代學者治學之精勤。
古今學者的研究與記錄唯真、唯實,這讓我們不禁聯想到中職語文教材中的另一名篇佳作——北宋政治家、文學家王安石的《游褒禪山記》,其中有曰:“古人之觀于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4]這句話正是對中國人研學精神的最佳注解。
而在這13部果樹志中,賈老先生重點提及的是北宋著名書法家蔡襄的《荔枝譜》。他介紹說:“蔡譜不僅是我國,也是世界的果樹志中,著作年代最早的一部。內容包括荔枝的產地、生態、功用、加工、運銷以及有關荔枝的史事,并記載了荔枝的32個品種。”這段話充分肯定了蔡譜的價值及其在世界果樹志中的地位。蔡譜全書近三千字,分為七篇,詳細地介紹了荔枝各個方面的內容,包括荔枝的特征、營養功能、食用方法、生長習性、種植方法、品種、地理頒布、優劣品評等。該書經皇帝御覽后刊行,產生了重大影響。其對荔枝種植、采摘、加工、儲運的介紹尤其具有指導意義,不僅對當時及后世中國本土荔枝的產、儲、運、銷大有裨益,后來還被譯為多種文字出版,影響了多個國家和地區[5]。中國古代果樹志的科學性,由此可見一斑。而若干世代的多種果樹志、植物志,更是立體地展現了中國古代農業科學的發展。
除了果樹志以外,《南州六月荔枝丹》還引用了地方志。前引宋徽宗時從福建移植荔枝至開封的史事,“以小珠結實者置瓦器中,航海至闕下,移植宣和殿”,即是來自福建省福州市地方志《三山志》的記載。眾所周知,中國是一個史學高度發達的國家。在古代中國,史官因其秉筆直錄而位居文人最上層,享有清貴崇高的地位。而除了中央政府有專門的修史職官外,各地方政府也會延請才德兼備之士如實記錄本地重大史事、重要人員,以傳之于后世。中華五千年的輝煌歷史,就是這樣由一代代史家一筆筆實錄而成的。
在《南州六月荔枝丹》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認識到:中國的歷史源遠流長,中國人的傳統之一就是重視史志。在中國古人看來,一個能參與歷史記述的人,是學識淵博、態度嚴謹、品行端正的人,特別值得尊敬。因此,我們既要珍視往哲先賢用畢生心血凝聚而成的各類史志,也要學習古今學者嚴謹治學、造福后代的精神。作為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我們也應當勤謹治學,刻苦鉆研,力爭在自己的專業領域做出更大的貢獻。
以上,我們以中職語文教材選文《南州六月荔枝丹》中所引的詩、文、典籍資料為窗口,飽覽了中華詩歌文化、織繡文化、地理文化、史志文化的博大精深與豐富多彩。由此可見,中職語文教材中收錄的名篇名章,往往蘊含著豐富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因素,具有寶貴的教育價值。中職語文教師應當重視這些教育資源,通過反復研讀、深入思考、用心挖掘,引導學生關注,協助學生探究,為深化中職語文教學、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探索經驗、拓寬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