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麗麗
(廣西南寧市濱湖路小學 廣西南寧 530028)
所謂情境體驗導學指的是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預設一定的情境,請學生參與,并且引導學生對于相關場景和情境進行實際的感受來加深學生對于所學知識印象的一種特殊性的教學方法。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不會單純為學生介紹枯燥的理論知識,而是通過情境體驗的方式來滿足學生的興趣和表現欲,令道德與法治課堂更加具有生動性、互動性、趣味性,營造積極良好的課堂氛圍,提高學生的綜合學習素質。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運用情境體驗導學五種策略,采取再現式情境體驗教學、任務式情境體驗教學、問題式情境體驗教學、試誤式情境體驗教學、模擬式情境體驗教學等各種方式來優化教學手段,提升學生道德與法治素養,為學生帶來更加積極的學習體驗。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應當終身學習、孜孜不倦,于教學言行中,以德育為根,落實立德樹人之目標,基于再現式情境體驗導學活動,立足于相關問題,關愛學生,立足實際,觀于內心,促進學生社會認知能力的提升,同步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精神思想、德育品質。再現式情境體驗,即將生活中的事例、情境再現于課堂中,有利于強化學生的情境體驗,便于教師順勢而導,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促進學生的社會性發展。例如,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在實際教學時可以創設必要的教學情境,鼓勵學生參與其中,引導學生基于具體的對話問題來進行相關的思考,這樣有助于鍛煉學生的道德與法治思維,激發學生對自己言行的反思能力,進而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所學的知識[1]。如六年級上冊的主要教學知識如下所示:引導學生基于生活實際來感知生活中法律的尊嚴,并且體會自己身為公民的義務和權利;引導學生對國家機構以及相關政策進行有效的了解,最終落實到法律保護公民健康成長這一點上;切實幫助學生體會到法律對于他們的保護和維護,提高學生知法守法,依法維權的能力和素質。再現式情境體驗導學活動適合的主題包括愛家鄉、愛祖國、愛父母、愛老師同學、愛班級、愛自己等。如,在教學“我們受特殊保護”時,結合校園沖突產生惡果的案例,為了提升學生愛自己且用法律手段保護自己的意識,教師可要求學生四人一組進行表演,讓學生圍繞“沖突和傷害”這個話題進行演繹。一組表演時,其他小組要思考這些沖突是如何發生的,在沖突過程中給其他人造成了哪些傷害,究竟是誰的過錯,有什么樣的解決辦法。相較于傳統的為學生進行知識灌輸的教學方式,采取再現式情境體驗導學的教學模式能夠激發學生對于當時問題情境的了解興趣。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學生均能夠積極參與到整個表演活動中來。通過具體的情境再現,筆者引導學生在遇到類似問題時,可以第一時間選擇報警和呼救,拿起法律武器進行維權和自我保護。無論是表演的學生還是觀看的學生,均能夠在整個情境再現的氛圍中對于沖突問題爆發點解決策略,以及如何利用法律武器來進行維權和自我保護有一個更加深刻的認知。
創設情境是為了提高教學效果,在組織學生體驗不同的情境時,教師要結合教材引導學生,讓學生根據教材內容分析問題,逐漸使其養成道德與法律意識,讓其學會用理性、客觀的態度分析事情。在當今時代,科技、信息、教育、經濟、文化均飛速發展,信息碎片更迭而至、更新不斷,身為一名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我們運用任務式情境體驗導學策略,立巨人之肩,讀德育思想,品教育真諦,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提升學生的德育品質、愛國精神、文化素養,促進其綜合素質進步。任務式情境體驗導學學習是一個延續性、延展性、探究性、綜合性的過程。不同的教師在引導學生求真務實進行深度學習時,通常會給予學生一定的支持和引導,通過預設一定的內容和具體的任務式情境體驗技巧,來激發學生的深度學習興趣,提升其整體學習的指向性、目的性[2]。例如,在講述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我們的守護者課程中,“感受生活中的法律”“憲法是根本法”的具體知識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說出與自己生活相關的法律規則,以及這些規則有哪些用處。教師可以給學生進行技巧和渠道上的提醒,讓學生從電視、電腦、生活場景中檢索和搜集生活里的法律法規,基于各種渠道找生活中的法律規則。另外,教師要為學生布置任務:請學生思考自己在這些途徑中看到過具體的法律法規。同時,教師還應當組織學生基于相關的情境,進行切實體會。如,在教學“感受生活中的法律”時,筆者在課堂教學中設計了一個關于“醉駕闖紅燈不遵守交通法律規則”的教學情境,讓學生進行不同的角色扮演,情境內容是一名行人過馬路時發現一輛汽車闖紅燈追尾了,報警說“對面車子追尾發生車禍了。”不一會兒,醫護人員和警察到達現場,警察負責維護現場秩序,醫護人員進行現場救治,市民過來圍觀。交通警察維持秩序指揮交通。最后經過調查,發現是其中一名司機在喝酒后依然行車酒駕闖紅燈,沒有遵守交通法律規則,釀成了追尾前車的慘劇。警察將肇事司機帶回了警局做筆錄,并且將傷員送往了醫院。整個故事告訴我們,每名聲司機應當遵守交通法律規則,拒絕酒駕,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教師讓學生根據描述進行角色表演,要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塑造自己扮演的角色,以此來增強故事的內涵。另外,學生通過扮演了解生活中如果發生車禍應該撥打“110”,需要就醫撥打“120”,逐漸形成自我安全意識。讓學生自己思考法律規則的價值和必要性,才能培養學生法律規則遵守意識,使其加強自覺性,同時懂得如何對待生活中不守法律規則的現象。
問題是能夠激發學生進行深度學習與探究的,因此大部分的教師在開展課中教學活動時會善于用到問題和問題串引發學生的思考。比如,很多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便會設置問題,進行問題導學,落實問題式情境體驗導學策略。另外,教師會通過創設特定的情境,用開放式問題啟發學生體驗、思考、透過現象看本質,相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發展學生的“政治認同”核心素養,深化學生政治認同理念。不同教師所采取的問題式情境體驗導學策略,體現了教師對于課堂的綜合性把握及駕馭能力,能夠幫助學生梳理必要的學習思路,提高學生的政治認同理念,在思維引導、方法提升等層面給予學生足夠的支持。例如,在講述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我們是公民”一課,“公民意味著什么”“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的具體內容時,教師可以為學生構建公民參與人民代表大會選舉活動的情境,讓學生實際體驗自己身為公民的權利和義務,鼓勵學生在參與人大代表選舉的過程中積極發言,表達自己的意見和想法,維護公民的言論自由權和接觸的公共社會事務參與權。同時為學生設計如下問題:請思考我們身為公民對于國家和社會意味著什么?我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有哪些?在我們的權利和義務受到挑戰時,你會怎樣維權?我們可以通過哪些途徑來維護自己的權利并且承擔自己的義務呢?基于問題式情境體驗導學活動進行教學,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應用,目的就是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思考和探究問題,培養學生思維創新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并且,學生在開放性的課堂情景模擬中受到教師的教學引導,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能夠發現各種各樣的問題。最后,除了安排表演創設情境,教師也可以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讓學生觀看一段視頻,從中發現問題。例如,在講解“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的知識時,教師可以播放生活中公民進行維權的視頻及經典電影片段,然后讓學生總結觀看視頻后的心得,分享自己的看法,從而深化學生政治認同理念,激發學生愛國情感,鍛煉其遵守公民義務且實現有效維權的能力。
人們都會犯一些錯誤,在具體的生活和實踐過程中,通過不斷地試錯和體驗來糾正自己錯誤的理念與行為,探索正確的行為舉止方式。因此無論何時何地,我們都應當給予學生必要的試錯體驗。例如,在講述六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我們的國家機構的課程內容里,“國家機構有哪些”“人大代表為人民”“權力受到制約和監督”的細節知識時,教師可以基于試誤式情境體驗導學策略,為學生創設試誤式教學情境,引導學生通過體驗、反思改變已有的認識和判斷,發展科學精神,提升道德修養,培養守法用法的習慣[3]。如,在講述“國家機構有哪些”的知識時,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國家機構我知道”“國家機構問答對對碰”的情境游戲活動,組織學生分為正反兩方,一方進行提問,另一方進行回答。在一定時間后,雙方進行角色交替出題者,變換為回答者,引導學生在學習了本部分知識后,對于國家機構的各種類型以及相關作用進行有效的理解。教師可以請學生思考,自己在遇到各種不同的問題時,應當尋求哪些國家機構的幫助。在整個過程中,教師可以給予學生更大的試錯和發揮空間,當學生回答錯誤或者遇到問題選擇錯誤的國家機構后,以記分的形式為學生進行有效判斷。允許學生出錯和試錯,但是也要及時糾正學生的問題,給予其正確的回答和講解。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試誤式情境體驗導學活動中,教師是教學輔助者的角色,促進學生公共參與意識的提升,請學生進行自主選擇和試錯,增強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的趣味性。這種具有辯論性、游戲性、互動性、情境性的教學模式,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運用試誤式情境體驗導學法,教師主要是配合學生完成情境任務,可以激發學生的道德與法治學習興趣,從而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模擬式情境體驗導學活動能發揮學生的課堂主導性,轉變傳統的教學理念,與素質教育的教學理念不謀而合。模擬式情境體驗導學策略讓學生體驗到教學主體地位,通過有意識地創設一種充滿道德沖突的現實情境,讓學生置身情境當中,揣摩、體會各種社會角色的責任,探尋相關的法律法規,增強法治觀念,培養尊法守法行為習慣,實現良好的社會性發展。相較于傳統的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形式,基于模擬式的情境體驗導學活動能夠引導學生模擬相關的問題情境或生活情境,在具體的情境中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提高學生的道德與法治意識以及綜合素養[4]。例如,在講述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法律保護我們健康成長的課程,以及相關的“我們受特殊保護”“知法守法,依法維權”的詳細內容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以及所聞所見,模擬必要的情境體會法律的尊嚴性以及重要性。還可以組織學生以“·315報道了不合理的消費問題與黑心廠家,此時,我們如何通過法律維權”的問題為視角進行情景模擬。具體的情境內容為某個消費者在商場中購買了一箱火腿腸,但是拿回家打開后卻發現里邊嚴重變質甚至生出小蟲,因此撥打了·315熱線進行了舉報。相關法律部門極為重視這一問題,能夠守護和尊重消費者的合法權益,鼓勵消費者拿取法律武器進行維權,對其如何保留證據、進行報警、與超市進行溝通等問題進行了解答。最終在法律的幫助與指導下,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受到了維護。這一情境關乎學生的日常生活和切身利益,很可能就是學生生活與成長過程中所會面臨的問題。相關情景模擬能夠提高學生的法律意識,鼓勵學生拿起法律武器進行積極的維權。最后,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關于憲法的知識,深化學生對于我國法律知識的理解程度,只有當學生意識到憲法是根本法,以及國家制定法律規則是為了減少沖突、維持穩定后,就能認同憲法的尊嚴和法律的存在,也會自覺遵守法律規則。
綜上所述,想要落實情境體驗導學五種策略,積極開展道德與法治課程課堂教學,就需要教師將課程根植于學生生活,通過呈現學生生活中具有教育意義的典型事件強化學生的情感體驗和道德體悟,提升學生道德與法治素養,為學生明理、守法、踐行做鋪墊,進而實現“從情境到素養的擺渡”,為國家培育優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