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雯雯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 廣東廣州 510006)
國際中文教育與我國的國際話語權密切相關。國際話語權的變化影響國際中文教育的教學模式、教學要求以及教學規劃;國際中文教育反作用于我國的國際話語權,優秀的國際中文教育模式可以有效提高我國的國際話語權。因此,漢語教師如何講述中國故事、傳播中國文化、提高文化自信、提高中國話語權是我們需要深入研究的問題。
蔡晶晶從加強中外學生互動,助力來華留學生講好中國故事的角度,分析了來華留學生要遵循整體設計、以人為本、客觀真實和生動有趣四個基本原則來選擇講述中國股市的題材,提出要中國勇于發聲,改變當前的國際地位,提升自身的話語影響力,來華留學生講好“中國故事”是必由之路[1]。同時,也展現了如何把“中國故事”融入來華留學生的漢語教育之中。提出“中國故事”的講述者不應只有教師,來華留學生既是接受者也是傳播者。
陳先紅提出建立具有穩定文化系統結構的“中國文化五元話語體系”,這有助于為講好中國故事建立一個清晰明確的文化中國信息結構和修辭框架,包括“文化信仰話語、文化理念話語、文化儀式話語、文化符號話語、文化產品話語”,從這五個要素三個層次共同構成一個有機完整的中國故事元話語系統[2]。
任孟山就中國故事的講述提到,國際傳播本質上是“中國版中國故事”與“西方版中國故事”的競爭[3]。國際傳播中的講故事是一種重要定義權,通過講故事,完成“我者”與“他者”的區隔,以及對“他者”的形象建構。他認為,推出讓國際社會接受和相信的“中國版中國故事”,讓世界認識一個真實的中國,就是形成健康國際傳播局面的矯正力量和競爭力量,必須增強底氣、鼓起士氣,堅持不懈講好中國故事,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相適應的國際話語權。
王帥認為要講好中國故事,必須要解決兩個基本問題:“講什么”和“怎么講”[4]。中國故事的講述應當遵循以下三個標準:有助于樹立國家形象和人民形象;應側重反映當代的中國國情和民情;應助于消除外國人對中國人的偏見和刻板印象。國際漢語教師是在漢語國際教育的實施過程中講述中國故事,有其特殊性,從講述形式、講述方法和講述立場等三方面討論了“怎么講”的問題。明確漢語課堂還是應該以漢語教學為主;除了要注意摒棄口號式的“宏大敘事”,還要注意講述角度應該貼近實際生活,以小見大,這樣才能體現“故事”的特征,也更容易為學生所接受。正向的、積極的態度意味著國際漢語教師認識到,講述中國故事是漢語國際教育的“題中之意”,塑造中國的正面形象是國際漢語教師所肩負的職責之一。
謝澤蕓和韋施羽提出高職院校來華留學生群體成為一股幫助中國向世界傳遞積極信號的重要力量,她們從廣西高職院校的對外漢語教學工作情況分析,根據廣西高職層次來華留學生的特點和當前廣西高職院校對外漢語教學現狀調整教學目標,充分調動語言的工具性和文化性,提出從教師、教材、教法三個方面實施改革,是新形勢下實現廣西高職院校對外漢語教學“提質”的有效策略[5]。
從張春英和汪澗的研究中,我們能學到在國際語境中講述“中國故事”,既要講好與重大主題相關的“大”故事,也要講好與普通老百姓生活貼近的“小”故事。要善用小人物、小切口、小故事將最親民的中國形象生動、全面、通俗易懂地展現給外國受眾,向世界展示更加立體、全面、真實的中國[6]。
鄭雪提出,可以巧借“故事”這一喜聞樂見的載體,將中國的高速發展、拼搏進取、大國擔當以及對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理念、方案,納入故事內容,讓中國的國際話語權得到國際社會進一步的支持和認可[7]。著力打造孔子研究院、孔子博物館等文旅創新項目,系統性地構建品牌故事,凝練中國文化的文化價值和故事元素,展示傳遞中國文化價值的核心和精髓。加強對大數據建模、算法的綜合運用,定期分析用戶需求的實質和轉向,不斷反哺、指導信息生產,進一步提高傳播的精準性和有效性。著力打造國際一流媒體,把中國故事展現在世界面前,敢于發聲,提高國家官媒的時效性和公信力。融合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等多種渠道,實現多渠道整合傳播的工作格局,在文化傳播上搶占陣地制高點,贏得輿論主動權。
隨著我國經濟、政治地位不斷提升,國際社會逐漸對我國的形象加以關注,因此,塑造什么樣的、怎樣正確塑造國家形象成為熱點問題。目前,中國在世界上的形象依然受其他國家的“裹挾”,有些形象依然受到惡意歪曲,我們在世界上發聲,有時依然“說不清,道不明”,即使說了也會是被忽視曲解的境地,存在著信息輸入輸出的“中間商加工”環節。這說明了我國的真實形象與西方歷史殘留的主觀印象依然存在著巨大反差、我國軟實力跟不上硬實力的發展速度等。
2021年,即使存在疫情的影響,我國國內生產總值依舊超過百萬億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較其他國家而言,總體保持穩定,超過一萬美元。我國的經濟發展速度、科技貢獻能力、人民生活水平躍上新臺階,實現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開啟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征程。然而,我國的文化建設卻一直很落后,形成了經濟文化發展不平衡的局面。增強文化自信,首先是要提升我國國民的整體文化素養,增強文化認同感,從內部先解決我國的文化建設不足問題,才能向外部傳播好、講好中國故事,提升自塑能力。
新時代青年在學習、娛樂、工作時勢必會受到不同意識形態的影響,會遭受不同程度的文化滲透,當代青年學生應當堅定自己的思想意識,站穩政治立場,不被其他歪曲思想腐蝕,克服從眾耍酷的叛逆心理,這是對外漢語教師們進行文化傳播的前提。因此,我們要準確把握國際社會上各種思想文化的差異、國家的主流思想變化趨勢,堅定意識形態是文化自信的基礎,是為民族立魂的力量,是文化自信的基礎,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沒有高度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要想講好中國故事,掌握牢固扎實的文化知識是技能基礎。講述中國最重要的地方便是對外漢語課堂了,研究表明,對于很多外國人來說,漢語是一門學習起來十分困難的語言,如何幫助他們克服畏難情緒,使他們感受到學習漢語的樂趣,能夠更輕松地學會漢語呢?想必,這就需要考驗我們對外漢語教師講故事的技巧了。小時候聽的童話故事,總是能夠讓我們回味許久,甚至于我們已經成年了,也依然能夠復述出來故事情節。除去學習第二語言的生理因素,故事的趣味性也是延續我們記憶的重要因素。有趣的漢語課堂能調動第二語言學習者的學習興趣和熱情,通過了解中國故事,理解我國的文化內涵,理解漢字的構成,對他們學習漢語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我們文化水平高低、語言表達能力的強弱直接影響了教學效果,同時也影響了中國文化的傳播效果。在教授漢語的過程中,教師應以語言教學為主,將文化貫穿其中,在講解具體語言知識點的時候融入相應的文化小故事,不可以生硬灌輸。不同的國家,其漢語學習者都有其各自的習得特點和習慣,國際漢語教師們要因材施教,根據不同的教學對象靈活選取教學內容,多進行互動交流、引導溝通、鼓勵開口練習。對外漢語教師應是掌握多項技能知識的混合型人才,不僅要必備漢語教學的專業知識,熟悉課程以及教材的內容,掌握課堂管理的方法技巧,還要進行廣泛的學習,了解時事熱點,掌握最新信息,更新知識維度,樹立專業、權威的教師形象,言語具有信服力,才更好地傳播漢語知識和中國傳統文化。
在世界國際大環境中講述“中國故事”,既要講好與重大主題相關的“大”故事,又要講好與普通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小”故事,不僅需要技巧,還需要豐富的經驗和積累。最好的講述中國故事的方式,不僅能打動海外受眾的心,還能拉近與海外受眾的距離,增進相互間的理解,最終可以促進兩國間更深層次的交流與合作。在講述“中國故事”時,國際漢語教師應該避開生硬的宣傳式口吻,而更傾向于講故事、互動式的“雙向傳播”,在你來我往中完成對外傳播,增強了中國故事的可懂性與貼近性,從而得到海外受眾的喜愛。
在“雙向傳播”的時候,我們不可避免地會遇到一些“誤會”。作為師者,對外漢語教師要有寬厚的氣度,要認識并理解學生作為外國人的立場,不能因為學生不了解而說出或做出一些“冒犯”的言行。這需要教師真正走出國門、打開視野。在工作過程中,對外漢語教師會遇到許多直面沖突的情況。比如,在國外教學時遇見中國領土不完整的世界地圖。這無疑會傷害教師的民族感情,但在這種情況下,教師要保持理性,在此基礎上有理有據地表達我們所代表的國家利益訴求。比如,可以將聯合國承認只有一個中國的決議作為證據,向他人闡述事實。面對突發教學事件,要保持理性,有理有據地表達訴求,避免加劇情緒對立。因此,站穩腳跟、堅持文化自信是對外漢語教師講述中國故事應有的態度;理性看待、客觀表達是對外漢語教師傳播中國故事的方式。
無可否認,我國古代璀璨的文化值得學習,但光給學生們展示我國的古代文化,不利于學生了解現代中國的情況,因此國際漢語教師更需要展示現代中國早已經更新換代過的文化,主要是介紹一些當代中國人最普通的生活,除了我們過的節日,還包括我們喜歡看的電視劇電影,吃的除了介紹各地美食還能說說我們的外賣,也可以是我們的中國速度,介紹“火神山”“雷神山”跨海大橋等,以呈現我們的文化變遷為主。
在“中國故事”的內容選擇方面,對外漢語教師不僅要選擇必須介紹的,還要根據學習者的興趣,選擇相關的文化來介紹。例如,學生喜歡酒,教師可以講講嗜酒如命的詩仙李白,從而衍生到詩歌的介紹。注意講述過程中的趣味性即可。其次,教師們在選擇文化內容時,不可生搬硬套,盡量與課文相關,通過課文內容來呈現文化內涵。因此,課文內容的選取盡可能有趣,教學設計要有創新性又要盡可能地貼近生活。
文化產品的定義是以文化或藝術為主要內容,能夠滿足人類精神需求,反映社會意識形態,滿足大眾娛樂的文化載體。文化產品的商業屬性對應的是一種符號消費或象征消費,消費者不僅獲得它的物質功能,更能獲得它作為符號所蘊含的情趣、審美、個性等意義。文化產品的生產、流通及消費等活動構成文化產業。
中國的文化產業相較于西方國家,一直處于落后狀態。我們可以借助具有中國元素的文化產品打開市場,打開對外交流的大門。例如,如今提起“冰墩墩”,自然而然能夠想到在中國舉辦的冬奧會。利用中國文化產品講述中國故事,需要了解中國文化產業鏈諸要素的故事,打造屬于中國自己的文化品牌,實施積極的對外文化貿易策略,努力提升文化影響力,以此開拓海外市場,推出一系列政策,鼓勵優秀非遺文化產品、數字文化產品以及一些文化產業作品“走出去”,讓中國文化軟實力得到提升,與硬實力相輔相成。
“客觀而公正”的國際傳播的故事講述,需要話語權平衡的國際社會來維持。只有這樣,才不至于有某一方的意見企圖遮蔽整個國際社會的眼睛,而“講好中國故事”就是提高中國話語權的關鍵一步,是形成健康國際傳播局面堅強的矯正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