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強,趙江林,向達兵,胡一晨,任遠航,曹亞楠,鄒 亮
(農業農村部雜糧加工重點實驗室/四川省雜糧產業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成都大學食品與生物工程學院,成都 610106)
苦蕎是一種藥食同源雜糧作物,主要分布于我國四川、貴州、云南、山西、陜西等省的高原高寒地區。我國苦蕎種植面積和產量常年位居世界第一,每年平均種植面積超過53×104hm2。苦蕎在我國具有悠久的種植歷史,被稱為“五谷之王”,具有很高的營養和藥用價值。苦蕎不僅含有比大米、玉米等主要糧食更多的蛋白質、維生素和微量元素,還富含其他谷類農作物沒有的生物類黃酮,且含量豐富,種類繁多。現代醫學認為,食用苦蕎后,能夠有效緩解高血壓、降低體內血脂及膽固醇水平,并提高自身免疫力,可用于糖尿病、冠心病、高血脂、高血壓、中風患者的輔助治療。日常攝食以苦蕎為原料的加工制品,能有效促進慢性疾病的改善。
近年來,伴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和全社會健康意識的加強,我國苦蕎種植面積逐年增加,苦蕎加工產品越來越受到消費者的歡迎,市場規模不斷擴大。同時在加工企業的拉動下,苦蕎原糧價格也逐漸走高。然而,由于苦蕎大多生長在高寒貧瘠地區,種植分布不均勻、生產范圍較小,加工企業不集中,產銷存在脫鉤現象,使苦蕎種植、生產及加工的完整工業鏈條受到影響,導致苦蕎生產無法形成規模化,加工無法形成專業化,產品無法形成高質化,極大限制了苦蕎產業的深入發展。因此,亟需開發針對苦蕎生產、加工及銷售的產業鏈一體化新模式,提升苦蕎生產及開發效率,促進苦蕎產業可持續健康發展。
苦蕎產業一體化是指將苦蕎種植、加工、運輸、貯藏、包裝、產品推廣、銷售、售后服務等多個產業鏈有機結合起來,形成統一的有機整體的一種產業形態。苦蕎產業一體化是實現苦蕎種植、生產、加工、經營方式等深入化、商品化和社會化的必由之路,它可以改變傳統落后的生產方式,使苦蕎產業與社會總體經濟產生緊密聯系。
通過對種植苦蕎原材料的農民進行技術培訓,可以提升農民種植苦蕎的專業性,提升苦蕎原料品質,并可形成規模化生產和機械化種植,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種植地區廣大農戶的收入水平,進一步鞏固了鄉村振興成果。通過“新模式”的一體化的推進實施,科研產業同步發展,選育出的優良苦蕎品種及加工專用品種可得到快速應用,品種選育針對性更強,選育效率更高。通過政府支持及政策扶持,可促進加工企業精進加工工藝,提升產品開發效率,全面利用原料的營養及功能價值,使企業利潤最大化。除此之外,苦蕎產業一體化發展還可有效促進農業整體產業一體化、農村布局城鎮化、城鄉結合共同發展,推動市場加深對苦蕎的了解,促進苦蕎產業在未來市場更全面、更快速的推廣及發展[1-2]。
苦蕎根據種植區域、種植方法和種植特點,可以將其概括為四個主要的產區,即北方春蕎麥產區(長城沿線及以北地區)、北方夏蕎麥產區(秦嶺淮河以北燕山以南)、南方秋冬蕎麥產區(淮河以南)和西南高原春秋蕎麥產區(青藏高原和云貴川高原)[3]。其中,西南高原春秋蕎麥產區和北方春蕎麥產區是苦蕎兩大主要產區。
北方春蕎麥產區的耕種面積占全國苦蕎種植面積的五分之一左右,其處于我國高產優質雜糧產業帶地區。東邊以內蒙古自治區通遼、赤峰兩個地區為界,延伸至長城兩側的河北北部、山西大同、陜西榆林、甘肅定西、寧夏鹽池、固原等適合苦蕎生長的高海拔、高緯度、低丘緩坡的地區。這些地區蕎麥常年春天播種,經過多年經營發展,蕎麥種植產業鏈不斷完善,并穩步提升,確保了蕎麥原材料來源的安全可靠性[4]。
在北方夏蕎麥產區,即黃河流域沿岸區。蕎麥主要分布在甘肅隴東,陜西、山西、河北中、南部,遼寧東部,以及山東、河南、安徽部分地區,其范圍與冬小麥產區吻合。品種以甜蕎為主,苦蕎亦有一定的種植面積。苦蕎多在高寒、山區春播,選用耐瘠、耐寒、高產、中熟品種。
南方秋、冬蕎麥產區為淮河以南的廣大地區,含安徽、江蘇、浙江、江西、福建、湖南、湖北、廣東、廣西、海南和臺灣省。本區地域廣闊,蕎麥多零星種植,栽培面積不及全國蕎麥總面積的5%。栽培種植制度為一年兩熟制到一年三熟制,品種多為甜蕎,僅少部分種植苦蕎,為填閑復播種植,品種主要為早熟、高產、抗倒品種。
西南高原春秋蕎麥產區苦蕎種植面積約占中國苦蕎的80%,以喜馬拉雅山東麓海拔2000~3000m的西南高原地區為主,包括四川、云南、貴州、廣西西北部、湖南西部和湖北西部等地區,是我國苦蕎主產區。品種多以苦蕎為主,河谷低地也種有甜蕎[4]。栽培種植制度絕大部分為一年一熟制,少部分為二年三熟制,苦蕎春播,甜蕎秋播。以選育抗病、抗倒、耐寒,具不同生育期的甜蕎、苦蕎品種為主。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位于世界苦蕎麥的發源地核心區域,也處于世界苦蕎麥遺傳多樣性的核心位置[5]。涼山苦蕎種植集中分布在兩大區域:高山苦蕎麥生產區和二半山以下秋蕎生產區。高山苦蕎麥生產區以鹽源、昭覺、布拖、美姑、金陽、喜德等縣海拔超過2000m的山區為主,是種植優質苦蕎的最適環境。二半山以下秋蕎生產區:主要環繞在涼山安寧河流域周圍,年平均種植面積超過3.33萬hm2,平均產量約100kg/667m2[5]。涼山苦蕎麥被贊譽為“苦蕎極品”,涼山則是當之無愧的“苦蕎麥之鄉”。2013年5月,涼山州被中國糧食行業協會命名為“中國苦蕎之都”[5]。
在苦蕎產業一體化發展過程中要根據當地的資源稟賦、經濟水平、社會文化和市場等現實狀況進行資源優化配置。在種植方面,苦蕎的種植地區比較集中,主要集中于四川、貴州、云南、青海、陜西、山西、內蒙等高寒地區,其中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是苦蕎麥分布最廣的種植區域之一,具有悠久的苦蕎相關歷史文化,因此在一體化建設過程中要盡量靠近苦蕎原料主產區。此外,還必須依據本地的生產條件和社會經濟發展等狀況開發中心產品,并以此為根底大力打造特色品牌,以中心產品的商業價值為主,構建同類其他產品的生產鏈,形成以中心產品為主、其他產品為輔,以主帶次,相互促進,開發區域苦蕎特征經濟飛升之路[6]。
企業帶動形式是以某個企業為中心,對來自農戶或生產基地的原材料進行加工、銷售一體化經營。這種形式的優點在于能極大地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龍頭企業促進了農業生產值的增長和市場優勢的提升,這種有區域特色農產品的加工生產是最重要的方式,也是農戶經濟來源的有力保障[7]。龍頭企業可作為產業發展中的推動力,在苦蕎產業一體化中占主導地位。比如,環太苦蕎、西昌邛池苦蕎集團、雁門清高、靜萱等龍頭企業都有效帶動了當地苦蕎產業的發展。
合作組織帶動形式是以農民個體經營為主,同時構建多方面經濟聯合組織,起到緩解和調和農戶與市場之間矛盾的作用。農產品具有時間季節性和地域分散性,苦蕎也不例外。然而市場對苦蕎的需求是在時間上可持續,在空間上高度集中。然而,目前我國苦蕎經營規模很小,每家農戶所出售的苦蕎數量較低,且長時間沒有穩固的部門參與到農戶和企業之間經營,農戶與企業之間不能緊密聯系,甚至矛盾加深導致農產品銷售停滯,所以成立一個有效穩定的部門迫在眉睫,其能夠更有效地調節農戶、企業與市場之間的關系。甘肅隴南的苦蕎種植面積已有2000hm2,目前已經有約30多家苦蕎種植合作社,其中作為龍頭企業的隴南康神苦蕎生物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已經探索出了苦蕎生產銷售鏈,走出了苦蕎產業發展的特色之路。
市場帶動形式以拓展農產品流通渠道為前提,勇于踏入新市場,全面開發銷售途徑,實現新老市場一把抓,做好產品推廣宣傳,鼓勵參加全國各種區域特色農產品的研討會、展覽會等。此外,還要實時關注政府發布的各種政策,把握創建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等的時機,不僅發展國內市場,也要將產品推向世界[8]。不僅如此,還應強化苦蕎種植、產品開發、市場推廣銷售、出口的流程,調節各方面的關系,修建原料專業儲存廠區,使用現代技術代替陳舊的加工方法,開拓更多的新產品,并能夠保證大規模生產。與此同時,還應關注苦蕎市場的需求量,并提升企業品牌形象和銷售能力,到達生產與銷售的平衡,促進苦蕎產業一體化發展[9]。
要不斷加強苦蕎產業可持續化發展投入,不斷創新,把握好經濟發展方向,把苦蕎產業一體化作為經濟增長的重要保障,改變農民的觀念,推廣現代化種植新技術,使農業現代化思想深入人心。通過政府引領創建的機構必須要做到保障企業和農民的雙方利益,政府應該做好引導、交流和完善各區域不同特色農產品一體化的生產關系,提出“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口號,創建合理有效的政策,保障企業與農民的利益。
創建適合苦蕎產業一體化發展的經營組織模式至關重要,該過程根本上是在建立農戶與市場的聯系,這種模式不僅體現了產業一體化對種植、生產、交易的關系,還結合了目前種植農戶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使得農戶與企業、當地經濟發展、政府及市場等方面從一體化組織鏈中得益,并形成了良好的利益關系網。要使苦蕎產業一體化,實現經濟的飛速發展,就必須建立與之匹配的組織經營模式。
該模式以一個科技先進、財力富厚的公司作為龍頭企業,簽訂買賣合同把苦蕎種植戶和企業生產加工、開發、售賣聯系起來。公司和農戶在市場上按照農產品需求量的變化確定交易數量及交易價格,公司與農戶之間的交易受到市場的約束,根據不同的需求量,兩者之間的交易通常不固定。該模式下公司不僅能找到原材料的可靠來源,并且不擔心原料因未及時生產而帶來的經濟損失。對農戶來說,在實現苦蕎一體化后農戶能夠有穩定且不錯的銷售渠道,不擔心苦蕎長時間保藏帶來的損失或品質降低。但在該模式下,農戶處于弱勢地位,可能不利于苦蕎產業的可持續發展[10]。
一些具有一定資金實力、懂得一般技術管理、善于經營的苦蕎種植大戶承包耕地,自行種植、收獲、出售苦蕎或苦蕎粗加工制品等,這是大多數偏遠地區苦蕎產業發展中較為普遍的一種經營模式,雖然規模不大,但也能夠對周邊農戶發揮一定帶動作用。苦蕎種植大戶以家庭為單位獨立經營,產權清晰,但是局限是規模較小,對苦蕎產業發展帶動效果有限。
專業市場是農產品流通的市場,是農戶和市場緊密聯系的重要途徑,是專業買賣的體現,可以帶動農業專業化生產。通過組織形成苦蕎批發市場,能夠高效、快速的進行交易,解決了苦蕎銷售的問題。農戶能通過批發市場獲得很多苦蕎交易信息,比如加工、技術咨詢等,降低了流通環節的成本。但是該模式存在一定盲目性,農戶生產缺少計劃和目的性,供給和需求存在不匹配。
此模式下的“市場”指農戶與公司之間進行農產品和商品交易的地點,其利用人們普遍信任的市場作為橋梁,為苦蕎種植農戶提供一個農產品售賣的平臺。在此運營環境下,不同區域的農戶與當地市場之間沒有能夠有效穩定交易農產品的場所,單個農戶只能夠通過農村市場之間進行交易,不能夠獲得更大的市場,而當地市場給不同農戶帶來的經濟收入主要是不同農產品的交易,效果有限。
該模式結合了資本控制下的企業和農業合作社的優勢,企業和小地方農戶通過大戶進行銜接,可以得到更加穩定和公平的收益,企業和大戶以契約形式相結合,大戶以市場較高的價格收購小農戶的苦蕎,與企業形成供給關系。苦蕎組織經營的模式較“企業+農戶”更穩定,更能促進苦蕎地方產業的發展[11]。
由政府有關部門或公司在當地創建的苦蕎生產基地,通過與每家農戶商討苦蕎種植和銷售計劃,保證農產品以合理的價錢進行售賣,該模式起到中間代理商的作用,通過基地這個平臺向有需要的公司提供農產品原材料,切實推進蕎麥產業基地建設[12],形成種植、生產、加工、銷售為一體的苦蕎產業生產體系[13]。在基地運行中,公司起到提供資金技術、最新政策消息等一體化的作用。同時,基地還可以起到農戶與公司交流的作用。該模式下企業與苦蕎產品生產基地和農戶緊密相連,形成完整的供應鏈,龍頭企業有足夠的資金能夠共建或者自建基地來吸引不同農戶進入到地區大市場中,可以通過企業的加工廠對農戶的苦蕎原料進行加工得到苦蕎產品,并通過公司的包裝、營銷進行出售,從而形成苦蕎產業一體化模式[14]。
該模式與“公司+基地+農戶”相同,也是加入中間方的形式,讓公司與個體農戶之間相互聯系起來,更有利于形成更好的苦蕎產業一體化經營管理模式[9]。該模式下,合作社在公司和農戶間起到了連接的作用。通過合作社組織把單一的農民號召在一起,以公司為龍頭,以合作社組織為中間管理商,以農民為基礎,提供專業的技術、成熟的銷售渠道,筑牢公司、農戶與合作社關系鏈,完善苦蕎產業一體化[15]。
該模式其本質上是政府牽引下的”企業+農戶”,其通過政府進行有效的管理,并提供資金支持,進行苦蕎種植知識宣講、指導、教授,由農戶進行苦蕎種植,公司進行收購、生產、銷售,共同達到政府獲益、企業升值,農戶增收的效果[16]。
苦蕎產業的發展離不開對苦蕎的科學研究,包括苦蕎營養價值、活性成分、藥理作用等,并且需要進一步去探索苦蕎優質種質資源、食用方式、食用安全性,以及基于苦蕎成分研究后進行苦蕎深加工產品的研發等等,這些內容都需要科研人員進行不斷的探究及分析,科研院所和大專院校是進行苦蕎科研的最佳選擇[17]。在該模式下,通過科研人員的研究得到的優質苦蕎品種資源[18]和針對營養成分分析得到的創新性產品生產技術,由公司企業完成大批量生產及銷售,實現苦蕎產業一體化模式[19]。目前,成都大學農業農村部雜糧加工重點實驗室聯合寧夏環太苦蕎企業建立的“公司+農戶基地+科研院所或大專院校”經營組織模式,在寧夏鹽池縣落地,取得了顯著的效果。通過成都大學農業農村部雜糧加工重點實驗室選育的優質苦蕎品種資源及開發的精簡高效栽培技術得以通過公司及基地迅速得到應用,并形成示范、帶動效應,有效促進了當地苦蕎產業的發展。
政府要加大財政對苦蕎產業的扶持力度,為種子繁育基地增加研究經費支持;對品質好的原種、良種以及具有專項特點的品種給予補貼,獎勵開發出創新性品種的個人或公司。同時還要加大力度建設雜糧科研團隊,加強對苦蕎科研經費的投入比例,鼓勵企業向苦蕎品種的研發、栽培技術改進、創新性產品研發等方面進行資金投入。
苦蕎產業的一體化發展,政府部門必須發揮好導向作用。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要全心全意幫助企業創立品牌,保證品牌推廣工作有序進行,鼓勵企業多參加各類農產品展覽會,并通過各種平臺,保障產品銷售渠道多元化發展,提升苦蕎的品牌影響力,打響品牌國內外的知名度[20]。以涼山苦蕎為例,為應對市場沖擊,涼山政府千方百計幫助當地企業創立品牌,并保障了品牌推廣工作有序進行,有計劃地參加西博會、農博會等各種展覽會,不斷在公眾面前亮相,提升了涼山苦蕎等農產品的品牌影響力和知名度[21]。同時積極動員種植戶,讓他們了解掌握苦蕎高效種植技術,促進種植戶或企業使用并推廣先進技術進行苦蕎科學種植。
科研人員或團隊的引進和培養是保證苦蕎產業健康積極發展的重要環節。加強人才建設,一是要積極引進優秀的科研人才,并結合企業自身條件,開發地域化的苦蕎一體化道路。另一方面,要積極組建專門的苦蕎科研團隊,在各個苦蕎種植區域都要配備專業的技術人員。技術人員要不斷學習,掌握最前沿的種植技術和管理方式,并能夠對苦蕎種植面積、生產產量、農獸藥殘留等方面進行采樣分析,為科研團隊的研發提供有效的保障[22]。
促進苦蕎產業發展,需要加強目標導向,通過合理的設置績效目標,促進一體化水平的提升及組織、經營模式的不斷完善。不斷促進苦蕎優勢種的選育、推廣和加工利用水平,把苦蕎的資源優勢轉化為貧困地區的經濟優勢,進而推動貧困地區的經濟發展,促進蕎麥產業發展,為苦蕎的綜合利用提供經濟、社會保障[23]。
產品的開發,首先是要有好的原材料,要成立完善的優良品種繁育基地,選育或引入整體產量高、質量好的優勢品種,將本地具有優勢但品種純度差的品種通過選育提高其純度,將優良品種代替次品種[24]。其次是要根據苦蕎或苦蕎粉的特性,開發生產不同形態的苦蕎食品,苦蕎除籽粒外的副產物也可以進行一系列的深入開發,如苦蕎莖、葉、花甚至是苦蕎根等都可以開發成為產品,進一步提高苦蕎的附加值。
2018年2月,習總書記親臨大涼山實地考察脫貧致富,對廣大彝族同胞說:“苦蕎是你們的優勢產業”。這充分地表達了苦蕎產業發展對帶動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的重要作用。四川省委書記彭清華在涼山州研究落實脫貧攻堅工作時再次強調大力發展苦蕎產業。可見苦蕎產業受到國家政府的高度重視,苦蕎產業一體化組織經營模式需要進行深入的研究探討。
苦蕎種植原先以農戶個體及家庭為主,大多為自產自食,苦蕎大多生長在貧瘠地區,其種植區域分布散亂、生產種植規模小,限制了苦蕎生產的規模效益,導致苦蕎生產及產品品質都不能有共同的標準。苦蕎產業一體化顯現出了巨大的優勢,以提高政府的支持和扶持政策導入、加強人才培養和科技成果轉化、努力發展壯大龍頭企業、以擴大品牌知名度為導向,政府、專業合作組織、科研院所、和產業基地四條主線為主導,形成“政府+科研+公司+合作社+農戶”“公司+科研+基地+農戶”等產業鏈模式和完整體系,再利用現今農業發展的政策支持以及經濟、社會、技術等優勢[9,25-26],這樣苦蕎產業發展中面臨的眾多瓶頸問題也就能迎刃而解,苦蕎產業在鄉村產業振興中的重要貢獻才能更好發揮出來。